一种油田专用电测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8944发布日期:2019-08-07 02:3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田专用电测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的属于石油开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油田专用电测传感器。



背景技术: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想要对油井下的存油量、压力及温度了解,就必须有测温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但由于井下恶劣环境目前的温度传感无法适应,就必须有一种保护管来保护传感器的正常使用,目前大多是将成品的不锈钢管全部放直,通过牵引的方式拉入多根多点铠装热电偶、铠装信号缆、毛细管等,再次进行拉拔减径,这种方式在生产长距离的测电传感器时对厂房空间要求较高,同时由于钢管跨度较大,使得拉拔缩径时容易出现钢管断裂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油田专用电测传感器投入使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田专用电测传感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大多是将成品的不锈钢管全部放直,通过牵引的方式拉入多根多点铠装热电偶、铠装信号缆、毛细管等,再次进行拉拔减径,这种方式在生产长距离的测电传感器时对厂房空间要求较高,同时由于钢管跨度较大,使得拉拔缩径时容易出现钢管断裂的情况发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田专用电测传感器,包括钢管,所述钢管的内腔设有加强芯,所述加强芯的内腔套设有铠装信号缆,所述加强芯的四周均匀等间距开设一体成型的凹槽,各组所述凹槽靠近铠装信号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各组所述槽的内腔均设有铠装热电偶,所述铠装热电偶与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铠装热电偶的热源感应端与钢管的内腔侧壁相接触,各组所述铠装热电偶均与铠装信号缆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钢管由不锈钢带卷制焊接后拉伸而成,所述钢管的内腔均匀等间距开设有一体成型的限位槽,所述铠装热电偶远离凹槽的一端设置于限位槽的内腔。

优选的,所述加强芯的内腔均匀等间距开设有一体成型的加强槽,所述加强槽的内腔套设有毛细管。

优选的,所述加强芯为橡胶软管,所述铠装热电偶远离凹槽的一端呈弧形夹块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铠装信号缆和铠装热电偶卷设在钢带的内腔,再将钢带的两端焊接剖光,同时进行拉拔缩径,避免了传统采用成品不锈钢管进行测电传感器的制作存在的对厂房空间要求较高,同时由于钢管跨度较大,使得拉拔缩径时容易出现钢管断裂的情况发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加强芯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钢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管、11限位槽、12不锈钢带、2铠装信号缆、3加强芯、31加强槽、32凹槽、4铠装热电偶、5毛细管、6安装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油田专用电测传感器,包括钢管1,所述钢管1的内腔设有加强芯3,所述加强芯3的内腔套设有铠装信号缆2,所述加强芯3的四周均匀等间距开设一体成型的凹槽32,各组所述凹槽32靠近铠装信号缆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6,各组所述槽32的内腔均设有铠装热电偶4,所述铠装热电偶4与安装块6固定连接,所述铠装热电偶4的热源感应端与钢管1的内腔侧壁相接触,各组所述铠装热电偶4均与铠装信号缆2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钢管1由不锈钢带12卷制焊接后拉伸而成,所述钢管1的内腔均匀等间距开设有一体成型的限位槽11,所述铠装热电偶4远离凹槽32的一端设置于限位槽11的内腔,便于对铠装热电偶4的安装和限位,所述加强芯3的内腔均匀等间距开设有一体成型的加强槽31,所述加强槽31的内腔套设有毛细管5,可以有效提高该传感器的强度,所述加强芯3为橡胶软管,所述铠装热电偶4远离凹槽32的一端呈弧形夹块结构,便于铠装热电偶4与钢管1的内侧壁贴合,从而提高热传递效率。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电测传感器时,可以将该电测传感器卷设在收卷盘上,同时只需将该测电传感器的一端伸入油井内,各组铠装热电偶4可以测量油井不同深度的温度,从而实现同时检测油井不同深度的温度,外侧的钢管1可以有效保护铠装热电偶4不被腐蚀,在该测电传感器制造时,将加强芯3置于不锈钢带12的顶端,使得各组铠装热电偶4置于各组限位槽11的内腔,接着利用卷制机将不锈钢带12卷制成管状,再将不锈钢带12的两端焊接、剖光,从而制成钢管1,接着将钢管1进行拉拔缩径,使得铠装热电偶4与钢管1的内侧壁贴合,避免了传统采用成品钢管1进行测电传感器的制作存在的对厂房空间要求较高,同时由于钢管1跨度较大,使得拉拔缩径时容易出现钢管1断裂的情况发生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