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平衡组件、储液箱及机床冷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3044发布日期:2020-09-04 13:12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压力平衡组件、储液箱及机床冷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平衡组件、储液箱及机床冷却机。



背景技术:

目前,机床冷却机产品上因使用条件限制,产品尺寸较小,只能使用闭式水箱。但闭式水箱中空气不能排出,机组循环水中带空气运行,严重制约机组制冷效果,且水箱内外大气压不平衡,导致水箱进水时受压鼓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平衡组件、储液箱及机床冷却机,解决了封闭储液箱中空气不能排出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压力平衡组件,用于机床冷却机的储液箱,所述压力平衡组件包括:气阀,所述气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储液箱内部连通,所述气阀的第二端与外部空气连通,所述气阀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浮子,所述浮子设置在所述储液箱内并随所述储液箱内的液位变化而移动,所述浮子通过传动结构与所述气阀连接;所述浮子用于根据所述储液箱内的液位高度控制所述气阀打开或关闭。

进一步地,当所述储液箱的液位位于第一预设高度,所述浮子控制所述气阀打开;当所述储液箱的液位位于第二预设高度,所述浮子控制所述气阀关闭;其中,第一预设高度低于第二预设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结构包括: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浮子固定连接;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件为滑块,所述第二导向件为与所述滑块相匹配的导向杆,所述滑块与所述导向杆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件枢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气阀的开关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具有打开所述气阀的第一位置和关闭所述气阀的第二位置;液位位于第一预设高度,所述第二连杆位于第一位置;液位位于第二预设高度,所述第二连杆位于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件在所述浮子的带动下在所述第二导向件上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第一导向件的带动下运动,以控制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间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平衡组件还包括:壳体,所述气阀穿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与所述储液箱的箱体围成容纳腔,所述储液箱上设置有压力平衡孔,所述压力平衡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压力平衡孔与所述储液箱的内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储液箱的外部,所述压力平衡组件还包括:限位壳,所述限位壳设置在所述储液箱内部,所述限位壳的位置与所述压力平衡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限位壳具有安装所述浮子的限位腔,所述限位腔与所述压力平衡孔连通;所述限位壳上还设置有通孔,所述限位腔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储液箱内部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床冷却机的储液箱,包括上述的压力平衡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公开了一种机床冷却机,包括上述的储液箱。

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平衡组件通过设置气阀和浮子,并且浮子通过传动结构与气阀连接,使用时,浮子随着储液箱内液位的高度而移动,从而通过传动结构控制气阀的开启和关闭,使储液箱内的空气可以及时排出,从而防止储液箱进水时内部压力太大导致水箱鼓胀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力平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力平衡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力平衡组件的装配图;

图例:11、容纳腔;12、壳体;14、限位壳;141、限位腔;142、通孔;20、气阀;30、浮子;40、传动结构;41、第一导向件;42、第二导向件;421、导向段;422、限位段;43、第一连杆;44、第二连杆;50、储液箱;51、压力平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平衡组件,用于机床冷却机的储液箱50,压力平衡组件包括:气阀20和浮子30,气阀20的第一端与储液箱50内部连通,气阀20的第二端与外部空气连通,气阀20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浮子30设置在储液箱50内并随储液箱50内的液位变化而移动,浮子30通过传动结构40与气阀20连接;浮子30用于根据储液箱50内的液位高度控制气阀20打开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平衡组件通过设置气阀20和浮子30,并且浮子30通过传动结构40与气阀20连接,使用时,浮子30随着储液箱50内液位的高度而移动,从而通过传动结构40控制气阀20的开启和关闭,使储液箱50内的空气可以及时排出,从而防止储液箱进水时内部压力太大导致储液箱鼓胀变形。另外,还可以防止机组循环水带空气运行,保证机组制冷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储液箱50的液位位于第一预设高度,浮子30控制气阀20打开;当储液箱50的液位位于第二预设高度,浮子30控制气阀20关闭;其中,第一预设高度低于第二预设高度。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平衡组件,在当储液箱50的液位位于第一预设高度,浮子30控制气阀20打开,从而使水位上升时,储液箱50内的气体可以通过气阀20排出,或者在水位下降时,外部气体可以从气阀20进入储液箱50内达到压力平衡;当储液箱50的液位位于第二预设高度,浮子30控制气阀20关闭,从而可以防止储液箱50内的液体从气阀20溢出,提高储液箱50的可靠性;其中,第一预设高度低于第二预设高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传动结构40包括:第一导向件41和第二导向件42,第一导向件41与浮子30固定连接;第一导向件41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导向件42上,第一导向件41为滑块,第二导向件42为与滑块相匹配的导向杆,滑块与导向杆滑动配合。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平衡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导向件41和第二导向件42,即滑块和导向杆,并使滑块与导向杆互动配合,从而可以对浮子30进行限位,使浮子30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沿着导向杆移动,从而可以提高浮子30控制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传动结构40还包括:第一连杆43和第二连杆44,第一连杆43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向件41枢接;第二连杆44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43的第二端枢接,第二连杆44的第二端与气阀20的开关固定连接。第二连杆44具有打开气阀20的第一位置和关闭气阀20的第二位置;液位位于第一预设高度,第二连杆44位于第一位置;液位位于第二预设高度,第二连杆44位于第二位置。第一导向件41在浮子30的带动下在第二导向件42上做往复运动,第二连杆44在第一导向件41的带动下运动,以控制第一连杆4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切换。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平衡组件,通过设置第一连杆43和第二连杆44以及第一导向件41和第二导向件42,从而组成提高曲柄滑杆机构,将浮子的直线运动轨迹转化为可以控制开关的转动轨迹,从而可以根据液位的变化控制气阀,使控制过程更加精确和可靠。

在上述实施例中,压力平衡组件还包括:壳体12,气阀20穿设在壳体12上,壳体12与储液箱50的箱体围成容纳腔11,储液箱50上设置有压力平衡孔51,压力平衡孔51与容纳腔11连通,容纳腔11通过压力平衡孔51与储液箱50的内部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平衡组件,通过设置壳体12并将壳体12内的容纳腔11与储液箱50内部连通,使储液箱50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压力平衡孔51进入壳体12内,并通过穿设在壳体12上的气阀20排出,另外,传动结构40贯穿压力平衡孔51设置,从而使储液箱50内的浮子30可以与传动结构40连接,传动结构40中的第二导向件42固定连接在壳体12上,使其可以保持稳定,第二导向件42包括导向段421和限位段422,导向段421和限位段422相交形成l形结构,限位段422的一段与壳体12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导向件41位于导向段421上,限位段422用于限制第二连杆44的位置,以防止液位过低导致浮子30带动第二连杆44的转动范围过大,使气阀20的开关损坏。

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2设置在储液箱50的外部,压力平衡组件还包括:限位壳14,限位壳14设置在储液箱50内部,限位壳14的位置与压力平衡孔51的位置相对应,限位壳14具有安装浮子30的限位腔141,限位腔141与压力平衡孔51连通;限位壳14上还设置有通孔142,限位腔141通过通孔142与储液箱50内部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平衡组件通过将壳体12设置在储液箱50的外部,可以节省储液箱50内部的空间,从而提供储液箱50的最大储液量,通过设置限位壳14并将浮子30设置在限位壳14的限位腔141内,可以防止由于储液箱50内液体流动导致的浮子晃动,从而避免了由于浮子晃动导致传动结构40松动,提高了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由于限位壳14上设置有通孔142,使限位腔141与储液箱50内部连通,从而使限位腔141内的液位与储液箱50内的一致,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保证了控制的精确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床冷却机的储液箱,包括上述的压力平衡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公开了一种机床冷却机,包括上述的储液箱。

储液箱进液过程中,储液箱通过气阀与大气连通,有效解决了传统闭式储液箱受力鼓胀的问题,当液上升到浮子位置时,通过滑块和第一连杆作用,使第二连杆上升,从而关闭气阀,顺利排出储液箱空气并防止储液箱溢液;当用户停机需排空储液箱,液体流出,液位下降,受重力作用,浮子通下落至第二导向件底部,气阀通过第二连杆逐渐打开,储液箱再次与大气相连,这样当下次进液时,可以恢复到原始内外压力平衡状态,实现自动排气功能。解决传统闭式水箱受力鼓胀问题,防止机组循环水带空气运行,保证机组制冷效果。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