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锻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36516发布日期:2020-12-18 14:53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锻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锻造装置。



背景技术:

组合件分段锻造的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刚性差、稳定性差、易变形、易导致座舱盖玻璃透明件孔边裂纹,且生产周期长、零件寿命短,因此需要对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进行锻造处理,在进行锻造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锻造装置。

现有的锻造装置在没有辅助工具的作用下难以将整个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完全放置在该装置上,且在对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进行锻造之前难以限位压紧住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锻造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锻造装置在没有辅助工具的作用下难以将整个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完全放置在该装置上,且在对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进行锻造之前难以限位压紧住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锻造装置,包括底座和第一电机,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第一液压缸,且第一液压缸的上侧通过第一活塞杆与电动滚筒组相连接,所述底座上端面滑动连接有移动支架,且移动支架的内顶部滑动连接有承载架,所述承载架内设置有第二液压缸,且第二液压缸的下侧通过第二活塞杆与击打锤相连接,所述移动支架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支架,且固定支架的底部固定在底座上端面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支架的内顶部固定有第三液压缸,且左侧第三液压缸的下侧通过第三活塞杆与限位滚筒组相连接,同时右侧第三液压缸的下侧通过第三活塞杆与压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液压缸通过第一活塞杆与电动滚筒组构成伸缩结构,且电动滚筒组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底座内,且第一电机的后侧通过第一电机轴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同时第一丝杆螺纹连接在移动支架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移动支架的顶部内设置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左侧通过第二电机轴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同时第二丝杆螺纹连接在承载架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液压缸通过第二活塞杆与击打锤构成伸缩结构,且击打锤通过双头螺栓固定在第二活塞杆上。

优选的,所述第三液压缸通过第三活塞杆与限位滚筒组和压板均构成伸缩结构,且限位滚筒组和压板均通过固定螺栓螺纹连接在第三活塞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锻造装置,

(1)将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放置在电动滚筒组上后,飞机双座座舱盖骨可在电动滚筒组的转动作用下向后移动,从而达到辅助飞机双座座舱盖骨移动的效果,方便降低劳动强度;

(2)当整个飞机双座座舱盖骨完全处在该装置上后,电动滚筒组向下移动并离开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接着限位滚筒组和压板向下移动,方便对飞机双座座舱盖骨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进行限位和压紧处理;

(3)击打锤上下反复移动来对飞机双座座舱盖骨件锻造处理,且击打锤可前后左右移动,方便完成全面的锻造处理,在锻造的过程中,飞机双座座舱盖骨上端面的右侧被固定住,飞机双座座舱盖骨只能向左伸长,此时限位滚筒组转动,从而对飞机双座座舱盖骨的伸长起到限位辅助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一液压缸,3、第一活塞杆,4、电动滚筒组,5、第一电机,6、第一电机轴,7、第一丝杆,8、移动支架,9、第二电机,10、第二电机轴,11、第二丝杆,12、承载架,13、第二液压缸,14、第二活塞杆,15、击打锤,16、双头螺栓,17、固定支架,18、第三液压缸,19、第三活塞杆,20、限位滚筒组,21、压板,22、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锻造装置,根据图1所示,底座1内设置有第一液压缸2,且第一液压缸2的上侧通过第一活塞杆3与电动滚筒组4相连接,第一液压缸2通过第一活塞杆3与电动滚筒组4构成伸缩结构,且电动滚筒组4对称设置,电动滚筒组4在转动的过程中可带动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向后移动,从而起到辅助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移动的作用,在限位压紧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之前,电动滚筒组4需在第一液压缸2和第一活塞杆3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并离开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第一电机5设置在底座1内,且第一电机5的后侧通过第一电机轴6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7,同时第一丝杆7螺纹连接在移动支架8的底部,第一丝杆7可在第一电机5和第一电机轴6的作用下转动,移动支架8在底座1和第一丝杆7的限位作用下前后滑动,从而带动击打锤15前后移动,方便调节击打锤15纵向位置。

根据图1和图2所示,底座1上端面滑动连接有移动支架8,且移动支架8的内顶部滑动连接有承载架12,移动支架8的顶部内设置有第二电机9,且第二电机9的左侧通过第二电机轴10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11,同时第二丝杆11螺纹连接在承载架12的顶部,第二丝杆11可在第二电机9和第二电机轴10的作用下转动,承载架12在移动支架8和第二丝杆11的限位作用下左右滑动,从而带动击打锤15左右移动,方便调节击打锤15的横向位置,承载架12内设置有第二液压缸13,且第二液压缸13的下侧通过第二活塞杆14与击打锤15相连接,第二液压缸13通过第二活塞杆14与击打锤15构成伸缩结构,且击打锤15通过双头螺栓16固定在第二活塞杆14上,拧紧双头螺栓16可将击打锤15固定在第二活塞杆14上,击打锤15可在第二液压缸13和第二活塞杆14的作用下反复上下移动,方便对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进行锻造处理。

根据图1、图2和图3所示,移动支架8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支架17,且固定支架17的底部固定在底座1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固定支架17的内顶部固定有第三液压缸18,且左侧第三液压缸18的下侧通过第三活塞杆19与限位滚筒组20相连接,同时右侧第三液压缸18的下侧通过第三活塞杆19与压板21相连接,第三液压缸18通过第三活塞杆19与限位滚筒组20和压板21均构成伸缩结构,且限位滚筒组20和压板21均通过固定螺栓22螺纹连接在第三活塞杆19上,电动滚筒组4向下移动并离开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之后,限位滚筒组20和压板21可在各自对应第三液压缸18和第三活塞杆19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方便限位压紧住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上端面的左右两侧。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整体锻造装置时,接通至外部电源,首先将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放置在电动滚筒组4上,启动电动滚筒组4,电动滚筒组4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飞机双座座舱盖骨向后移动,直至整个飞机双座座舱盖骨完全处在该装置上,接着启动第一液压缸2,第一液压缸2带动第一活塞杆3收缩,从而带动电动滚筒组4向下移动并离开飞机双座座舱盖骨,再启动第三液压缸18,第三液压缸18带动第三活塞杆19伸长,从而带动限位滚筒组20和压板21向下移动,以此对飞机双座座舱盖骨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进行限位和压紧处理,随后启动第二液压缸13、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9,第二液压缸13带动第二活塞杆14伸缩,从而带动击打锤15上下反复移动,以此对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进行锻造处理,第一电机5带动第一电机轴6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丝杆7转动,移动支架8受到底座1和第一丝杆7的限位作用而前后滑动,击打锤15随之前后移动,第二电机9带动第二电机轴10转动,从而带动第二丝杆11转动,承载架12受到移动支架8和第二丝杆11的限位作用而左右滑动,从而带动击打锤15左右移动,方便完成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架的全面锻造处理,工作结束后,限位滚筒组20和压板21在各自对应第三活塞杆19的收缩作用下向上移动并离开飞机双座座舱盖骨,接着电动滚筒组4在第一活塞杆3的伸长作用下向上移动并带动飞机双座座舱盖骨继续向后移动,方便将飞机双座座舱盖骨从该装置上卸下,这就完成整个工作,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