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换辊水平型两辊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8085发布日期:2021-01-08 12:57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换辊水平型两辊轧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辊轧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快速换辊水平型两辊轧机。



背景技术:

辊轧机,是使金属塑性变形的设备。

现有公告号为cn205587427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立式轧机的轧辊机构,包括机座以及设置于机架上的轧辊支架,所述轧辊支架的上端设置有电机,在电机的输出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伞齿轮箱接头、万向节、万向节中间轴、花键接头、花键套以及辊系组件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结合其附图公开,明显可以得到辊系组件可以细分为用于轧辊加工的轧辊组件以及设置于轧辊组件两端的轴承座,当需要拆装更换轧辊组件时,轧辊组件的端部与轴承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多次拆装后,造成轴承变形损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快速换辊水平型两辊轧机,其中轧辊组件的两端与左轴套和右轴套插接配合,实现轧辊组件能够快速拆卸与更换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快速换辊水平型两辊轧机,包括

机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底座、一对对称的安装板以及顶盖,所述安装板上且沿水平方向贯穿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

辊轧单元:所述机架上且沿竖直方向间隔有一对所述辊轧单元,且所述辊轧单元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的左轧辊支撑组件、轧辊组件以及右轧辊支撑组件;

左轧辊支撑组件: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左轧辊座、左轴承以及左轴套,所述左轴套内中空设置,所述左轧辊座均滑动嵌设于安装槽内;

右轧辊支撑组件: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右轧辊座、右轴承以及右轴套,所述右轴套内中空设置,所述右轧辊座均滑动嵌设于安装槽内;

轧辊组件:所述轧辊组件的两端同轴滑动插接于左轴套和右轴套中,所述轧辊组件与左轴套之间采用插接块与插接槽嵌设配合连接,且所述插接块与插接槽之间嵌设方向平行于轧辊组件的轴线;

辊缝调节装置:包括分别沿竖直方向滑动嵌设于安装槽内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分别与位于上方辊轧单元中的左轧辊座组件和右轧辊座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机架的上端设置有同时驱动两个连接座升降或分别驱动单个连接座升降的动力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开始轧辊时,原材料位于辊轧单元中的轧辊组件之间,并通过在竖直方向移动位于上方辊轧单元中的左轧辊座以及右轧辊座,从而改变轧辊组件之间的辊缝,实现轧辊的目的;并且在需要更换轧辊组件时,首先拆除压板,而后将左轧辊座或右轧辊座从安装槽中取出,使得轧辊组件的一端脱离左轴套或右轴套,再将轧辊组件取出更换新的轧辊组件,实现快速更换轧辊组件的目的,同时避免左轴承或右轴承受力损坏,提升两辊轧机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轧辊组件包括同轴的中心轴以及轧辊环,所述中心轴上同轴设置有固定环以及滑动环,所述固定环上开设有所述插接槽,所述固定环上穿设置有锁定螺栓,且所述锁定螺栓螺纹连接于滑动环上,所述固定环与滑动环挤压所述轧辊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心轴上的轧辊环可拆卸,进一步便于实现对不同产品针对性的更换轧辊环,降低设备更换成本。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左轧辊座内设置有一对所述左轴承,且所述左轴承之间抵接设置左内限位环,所述左轧辊座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同轴固定左外限位环,所述左外限位环抵接于左轴承;所述右轧辊座内设置有一对所述右轴承,且所述右轴承之间抵接设置右内限位环,所述右轧辊座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同轴固定右外限位环,所述右外限位环抵接于右轴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左轴套与右轴套转动轴线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轧辊的稳定性,提升轧辊精度和质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左轧辊座内壁以及右轧辊座内壁上均同轴开设有分别与左内限位环或右限位环对齐的环形油槽,所述左内限位环或右内限位环上周向间隔贯穿设置有与环形油槽连通的连通油孔,同时所述左轧辊座上以及右轧辊座上设置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与环形油槽连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注油孔加入润滑油,润滑油依次通过环形油槽以及连通油孔进入左轴承或右轴承内,实现左轴承或右轴承润滑的目的,提升辊轧单元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同一所述辊轧单元中左轧辊座与右轧辊座上之间设置有连通油管,所述连通油管连通两个环形油槽,且两个所述右轧辊座上的注油孔之间设置有连通环形右槽的软管,两个所述左轧辊座上的注油孔分别用于连接进油管或出油管,所述左外限位环与右外限位环内侧同轴设置有用于密封油液的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进油管持续的注入润滑油,润滑油通过连接油管与软管经过所有的左轧辊座和右轧辊座内部,实现同时对所有左轴承和右轴承润滑的目的,润滑油最后通过出油管被排除,在不影响轧辊作业的正常进行,在辊轧单元内部形成流动的润滑油,提升辊轧单元的润滑效果,使得辊轧单元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左轧辊座与右轧辊座朝向安装槽内壁两侧的中部开设有中空槽,且位于所述中空槽外侧的左轧辊座与右轧辊座上形成与安装槽内壁滑动配合的基准面;位于上方辊轧单元中左轧辊座与右轧辊座的上端开设有加油孔,且所述左轧辊座与右轧辊座中开设有连通加油孔和中空槽的油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左轧辊座与右轧辊座与安装槽内壁的配合面的大小,进而提高左轧辊座与右轧辊座的加工效率,降低辊轧单元的成本,并提升辊轧单元移动的稳定性;且可从加油孔注入润滑油,润滑油通过油道进入中空槽内,在左轧辊座、右轧辊座与安装槽内壁之间形成润滑,便于辊轧单元的升降以及拆卸。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限位组件:包括可拆卸设置于安装板厚度方向两侧以及安装槽宽度方向两侧的压板,所述压板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压板与左轧辊座组件或右轧辊座组件滑动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组件中的压板有效的阻挡辊轧单元水平方向的移动,使得辊轧单元能够稳定的升降,并提升辊轧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当两组所述动力件组件分别驱动两个连接座升降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

丝杠:所述机架内且位于辊轧单元的上方转动设置有丝杠,所述丝杠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连接座螺纹套设于丝杠上;

蜗轮:同轴固定于丝杠的上端;

蜗杆:转动设置于顶盖上,且所述蜗杆与蜗轮之间啮合设置;

驱动电机:固定于顶盖上,且用于控制蜗杆的转动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控制蜗杆的转动,进而控制蜗轮带动丝杠的转动,实现连接座带动辊轧单元升降调节辊缝的目的,并且单独左轧辊支撑组件或右轧辊支撑组件的升降,从而调整轧辊组件的水平度,提升轧辊质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位于下方所述辊轧单元中左轧辊座与右轧辊座上端设置有弹性支撑组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有推动位于上方所述辊轧单元中左轧辊座与右轧辊座向上移动的趋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丝杠与连接座之间螺纹配合存在间隙,通过弹性支撑组件的支撑,减小连接座由于间隙造成的移动偏差,进而保证辊缝的稳定性,提升轧辊的精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

水平调整单元:包括轴承座以及主动设置于轴承座内的螺杆,所述螺杆的轴线平行轧辊组件的轴线,且所述螺杆螺纹穿设于安装板中;

水平调节电机:用于控制螺杆的转动;

限位固定座:所述限位固定座滑动抵接于底座的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启动水平调节电机时,水平调节电机控制螺杆转动,螺杆驱动机架在水平面移动,校准轧辊组件与原材料之间的相对位置,提升轧辊的精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轧辊组件的两端与左轴套和右轴套插接配合,实现轧辊组件能够快速拆卸与更换的目的;

2.中心轴上的轧辊环可拆卸,进一步便于实现对不同产品针对性的更换轧辊环,降低设备更换成本;

3.辊轧单元中形成完整的油路,实现所有轴承稳定润滑的目的,提升轧机使用寿命;

4.辊轧单元轴线方向的两端可单独或同时调节,便于辊缝的调节以及控制轧辊组件的水平度,提升轧辊质量和精度;

5.弹性支撑组件有效的去除螺杆与连接座的间隙,保证了辊缝大小的稳定性,提升轧辊质量和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快速换辊水平型两辊轧机的总装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两辊轧单元之间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体现左轧辊支撑组件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用于体现轧辊组件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用于体现右轧辊支撑组件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用于体现单个轧辊单元内部结构的半剖视图;

图7是用于体现辊缝调节装置结构的半剖示意图。

图中,a1、机架;a2、底座;a3、安装板;a31、安装槽;a4、顶盖;

b1、辊轧单元;b2、左轧辊支撑组件;b21、左轧辊座;b22、左轴承;b23、左轴套;b24、插接块;b25、左内限位环;b26、左外限位环;b3、右轧辊支撑组件;b31、右轧辊座;b32、右轴承;b33、右轴套;b34、右内限位环;b35、右外限位环;b4、轧辊组件;b41、中心轴;b42、插接槽;b43、固定环;b44、滑动环;b45、轧辊环;b51、压板;b6、环形油槽;b7、连通油孔;b8、注油孔;b9、连通油管;b10、软管;b11、密封圈;b12、中空槽;b13、加油孔;b14、油道;b15、基准面;b16、把手;

c1、辊缝调节装置;c2、连接座;c3、丝杠;c4、蜗轮;c5、驱动电机;c6、蜗杆;c7、弹性支撑组件;

d1、水平调整单元;d2、轴承座;d3、螺杆;d5、限位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快速换辊水平型两辊轧机,包括机架a1,机架a1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底座a2、一对对称的安装板a3以及顶盖a4,在安装板a3之间的四角处连接有固定柱,且在安装板a3且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有安装槽a31,安装槽a31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同时在安装板a3之间设置有一对辊轧单元b1,两辊轧单元b1在竖直方向间隔分布,辊轧单元b1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的左轧辊支撑组件b2、轧辊组件b4以及右轧辊支撑组件b3,其中左轧辊支撑组件b2以及右轧辊支撑组件b3分别嵌设于安装槽a31内,位于下方的辊轧单元b1固定于安装板a3之间,位于上方的辊轧单元b1则在竖直方向滑动设置;

当开始轧辊时,原材料位于辊轧单元b1中的轧辊组件b4之间,并通过在竖直方向移动位于上方辊轧单元b1中的左轧辊座b21以及右轧辊座b31,从而改变轧辊组件b4之间的辊缝,实现轧辊的目的。

如图2-6所示,其中左轧辊支撑组件b2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左轧辊座b21、左轴承b22以及左轴套b23,左轴套b23外与左轴承b22之间过盈配合,左轴套b23内部同轴中空设置,且在左轴套b23朝向轧辊组件b4一侧的径向端延伸有插接块b24;右轧辊支撑组件b3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右轧辊座b31、右轴承b32以及右轴套b33,右轴套b33外与右轴承b32之间过盈配合,右轴套b33内部同轴中空设置;轧辊组件b4包括中心轴b41,中心轴b41上同轴设置有固定环b43以及滑动环b44,固定环b43与中心轴b41一体设置,且在固定环b43朝向左轧辊支撑组件b2的一侧开设有插接槽b42,左轴套b23上的插接块b24与插接槽b42嵌设配合,滑动环b44移动套设于中心轴b41上,在固定环b43上穿设有锁定螺栓,锁定螺栓与滑动环b44之间螺纹连接,在中心轴b41还同轴套设有轧辊环b45,通过固定环b43与滑动环b44挤压固定轧辊环b45;

同时左轴套b23远离轧辊组件b4的一端伸出左轧辊座b21,并在该端同轴固定有法兰盘,在法兰盘上安装万向节与轧辊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启动轧辊电机时,带动左轴套b23在左轧辊座b21内转动,同时中心轴b41在右轴套b33的支撑下绕其轴线稳定的转动,实现轧辊作业的目的。

并且在安装板a3厚度方向的两侧均安装有限定辊轧单元b1移动方向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一对沿竖直方向的压板b51,压板b51通过螺钉可拆卸固定于安装板a3的上,在安装板a3每侧均安装有两对限位组件,其中压板b51部分与安装槽a31对齐,使得压板b51与左轧辊座b21或右轧辊座b31之间抵接,进而限定了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的移动方向,实现辊轧单元b1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定升降;

当需要更换轧辊组件b4时,首先拆除压板b51,而后将左轧辊座b21或右轧辊座b31从安装槽a31中取出,使得轧辊组件b4的一端脱离左轴套b23或右轴套b33,再将轧辊组件b4取出更换新的轧辊组件b4,实现快速更换轧辊组件b4的目的,同时避免左轴承b22或右轴承b32受力损坏,提升两辊轧机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并在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相背的一侧均固定有一对把手b16,把手b16位于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且把手b16呈u形,将把手b16的两端固定连接于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上,进一步便于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的拆装。

如图7所示,在机架a1上端还安装有控制位于上方辊轧单元b1升降的辊缝调节装置c1,辊缝调节装置c1包括嵌设于安装槽a31内的连接座c2,连接座c2与位于上方辊轧单元b1中的左轧辊座b21或右轧辊座b31采用螺栓可拆卸连接,即在拆装位于上方的辊轧单元b1时,在拆除压板b51后,再拆除左轧辊座b21或右轧辊座b31与连接座c2之间的固定。辊缝调节装置c1还包括用于控制连接座c2升降的动力组件,动力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机架a1上端的丝杠c3,丝杠c3下端伸入安装槽a31内且与连接座c2之间螺纹连接,丝杠c3的上端穿过顶盖a4并同轴固定有蜗轮c4,同时在顶盖a4上固定有驱动电机c5,驱动电机c5的输出端固定有蜗杆c6,蜗杆c6与蜗轮c4之间啮合,通过驱动电机c5控制蜗杆c6的转动,进而控制蜗轮c4带动丝杠c3的转动,实现连接座c2带动辊轧单元b1升降调节辊缝的目的。

上述辊缝调节装置c1其中或者可采用单个蜗杆c6与驱动电机c5,蜗杆c6转动设置于两个蜗轮c4之间,且蜗杆c5同时与两个蜗轮c4啮合设置,并将两组丝杠c3与连接座c2之间的的螺纹设置相反的螺旋结构;当启动驱动电机c6时,单个蜗杆c5同时驱动两个蜗轮c4主动,使得两个丝杠c3同时转动,并驱动两个连接座c3同步升降,实现辊缝的调节。

如图2所示,同时在位于下方辊轧单元b1中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的上端固定有弹性支撑组件c7,在此实施例中弹性支撑组c7件采用氮气弹簧,氮气弹簧的伸缩端抵接支撑位于上方辊轧单元b1中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的下端;由于丝杠c3与连接座c2之间螺纹配合存在间隙,通过氮气弹簧的支撑,减小连接座c2由于间隙造成的移动偏差,进而保证辊缝的稳定性,提升轧辊的精度。

如图2-6所示,在左轧辊座b21内设置有一对左轴承b22,且左轴承b22之间抵接设置左内限位环b25,同时左轧辊座b21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同轴固定左外限位环b26,左外限位环b26抵接于左轴承b22之间相背的一侧;同样的右轧辊座b31内设置有一对右轴承b32,且右轴承b32之间抵接设置右内限位环b34,同时右轧辊座b31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同轴固定右外限位环b35,右外限位环b35抵接于右轴承b32之间相背的一侧,提升左轴套b23与右轴套b33转动轴线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轧辊的稳定性,提升轧辊精度和质量。

其中左轧辊座b21内壁以及右轧辊座b31内壁上均同轴开设有环形油槽b6,环形油槽b6与左内限位环b25或右内限位环b34对齐,在左内限位环b25或右内限位环b34上周向间隔贯穿设置有连通油孔b7,连通油孔b7与环形油槽b6之间连通设置,同时在左轧辊座b21上以及右轧辊座b31上设置有注油孔b8,注油孔b8与环形油槽b6之间连通设置,通过注油孔b8加入润滑油,润滑油依次通过环形油槽b6以及连通油孔b7进入左轴承b22或右轴承b32内,实现左轴承b22或右轴承b32润滑的目的,提升辊轧单元b1的使用寿命。

并且在同一辊轧单元b1中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上之间连接有连通油管b9,连接油管连通两个环形右槽,且不同辊轧单元b1中右轧辊座b31的注油孔b8之间设置有软管b10,软管b10使得两个右轧辊座b31内的环形油槽b6连通,在不同辊轧单元b1中左轧辊座b21的注油孔b8上连接有进油管与出油管,同时在左外限位环b26与右外限位环b35内侧同轴设置有用于密封油液的密封圈b11;

通过进油管持续的注入润滑油,润滑油通过连接油管与软管b10经过所有的左轧辊座b21和右轧辊座b31内部,实现同时对所有左轴承b22和右轴承b32润滑的目的,润滑油最后通过出油管被排除,在不影响轧辊作业的正常进行,在辊轧单元b1内部形成流动的润滑油,提升辊轧单元b1的润滑效果,使得辊轧单元b1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在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朝向安装槽a31内壁两侧的中部开设有中空槽b12,且位于中空槽b12外侧的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上形成与安装槽a31内壁滑动配合的基准面b15,减少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与安装槽a31内壁的配合面的大小,进而提高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的加工效率,降低辊轧单元b1的成本。

并且在位于上方辊轧单元b1中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的上端开设有加油孔b13,加油孔b13中设置有油塞,同时左轧辊座b21与右轧辊座b31内开设有油道b14,油道b14连通加油孔b13和中空槽b12;通过加油孔b13注入润滑油,润滑油通过油道b14进入中空槽b12内,在左轧辊座b21、右轧辊座b31与安装槽a31内壁之间形成润滑,便于辊轧单元b1的升降以及拆卸。

如图1和7所示,其中机架a1的底座a2滑动设置于地面上,并在地面上安装有推动底座a2移动的水平调整单元d1,水平调整单元d1包括轴承座d2以及设置于轴承座d2内的螺杆d3,螺杆d3的轴线与轧辊组件b4的轴线平行,且螺杆d3螺纹穿设于安装板a3的下端,且地面上还固定有水平调节电机,水平调节电机的输出端与螺杆d3同轴固定,同时在底座a2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固定于地面上的限位固定座d5,限位固定座d5为截面呈l形的条状结构,且限位固定座d5抵接于底座a2的上端和其水平方向的相对两侧;

当启动水平调节电机时,水平调节电机控制螺杆d3转动,螺杆d3驱动机架a1在水平面移动,校准轧辊组件b4与原材料之间的相对位置,提升轧辊的精度和质量。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更换轧辊组件b4时,首先拆卸设置右轧辊支撑组件b3安装板a3上的压板b51,而后通过把手b16固定右轧辊支撑组件b3,再拆分连接座c2与右轧辊座b31,将右轧辊支撑组件b3以及轧辊组件b4依次从机架a1中拉出,再将新的轧辊组件b4安装于机架a1中,而后将右轧辊支撑组件b3重新安装于机架a1中,完成轧辊组件b4的快速更换。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