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治具、散热件、散热组件和电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3776发布日期:2022-09-14 13:26阅读:37来源:国知局
焊接治具、散热件、散热组件和电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治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焊接治具、散热件、散热组件和电子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电子行业中,通常将松香作为助焊剂,添加于焊锡膏中。
3.在电子设备中,为了避免设备过热,通常需要通过散热件进行散热,在一些设备中,需要通过传热件将热量传动到特点位置进行散热。为了散热件与传热件能够更好的连接,散热件与传热件通常通过焊接连接,在将散热件与传热件进行焊接后,松香容易残留在传热件与散热件的表面,导致传热件与散热件表面的漆脱落,从而影响传热件与散热件的实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焊接治具,旨在解决如何避免松香气体粘附于散热件或传热件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焊接治具包括:
6.治具座,所述治具座具有放置位、安装槽和进气孔;
7.所述放置位被配置为放置所述传热件,所述安装槽被配置为放置所述散热件;
8.所述安装槽具有临近所述放置位的纵向壁,所述纵向壁被配置为与所述散热件围合形成过气间隙,所述过气间隙与所述进气孔连通;
9.所述安装槽还具有第一横向壁,所述第一横向壁位于所述安装槽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横向壁被配置为与所述散热件围合形成第一排气间隙,所述第一排气间隙连通外部空间和所述过气间隙;和/或,
10.所述安装槽还具有第二横向壁,所述第二横向壁位于所述安装槽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横向壁被配置为与所述散热件围合形成第二排气间隙,所述第二排气间隙连通外部空间和所述过气间隙。
11.可选地,所述安装槽具有面向所述纵向壁的抵接壁;
12.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具有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朝所述抵接壁倾斜,所述引导斜面被配置为抵接所述散热件,以使所述散热件朝所述抵接壁倾斜,以形成所述过气间隙;或者,
13.所述纵向壁朝所述抵接壁的顶部倾斜设置,以使所述散热件与所述纵向壁之间形成所述过气间隙。
14.可选地,所述散热件具有第三排气间隙;
15.所述治具座具有连通外部空间的排气缺口,所述排气缺口位于所述安装槽远离所述放置位的一侧,所述排气缺口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排气缺口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三排气间隙连通,所述过气间隙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三排气间隙连通;和/或,
16.所述进气孔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进气孔至少排列成一个孔排,所述孔排沿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延伸。
17.可选地,所述治具座具有连通外部空间的第一排气槽,所述第一排气槽临近所述安装槽的第一端和放置位,所述第一排气槽与所述过气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槽出气槽口被配置为吹走焊接所述散热件和所述传热件产生的气体;和/或,
18.所述治具座具有连通外部空间的第二排气槽,所述第二排气槽临近所述安装槽的第二端和所述放置位,所述第二排气槽与所述过气间隙连通,所述第二排气槽出气槽口被配置为吹走焊接所述散热件和所述传热件产生的气体。
19.可选地,对应所述散热件和所述传热件设有铜板,所述铜板具有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
20.所述治具座还具有第一焊接区和第二焊接区,所述第一焊接区被配置为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区被配置为放置所述第二焊接部;
21.所述治具座还具有进气槽,所述进气槽具有多个,各所述进气槽之间间隔设置;
22.所述进气槽与所述第一焊接区连通,所述第一焊接区与所述进气槽形成第二散气通道;和/或,
23.所述进气槽与所述第二焊接区连通,所述第二焊接区与所述进气槽形成第三散气通道。
24.可选地,所述治具座包括治具本体和支撑部,所述放置位、所述安装槽和所述进气孔设置于所述治具本体,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治具本体具有所述放置位的一侧;
25.所述焊接治具还包括挡气板,所述挡气板与所述支撑部可拆卸连接,所述挡气板与所述治具本体之间间隔形成有挡气间隙;
26.所述挡气间隙连通所述第一焊接区,以使经过所述第一焊接区的气流在所述挡气间隙中形成第一回旋气流;和/或,
27.所述挡气间隙连通所述第二焊接区,以使经过所述第二焊接区的气流在所述挡气间隙中形成第二回旋气流。
28.可选地,所述挡气板具有贯穿所述挡气板的出气槽,所述出气槽至少一个,所述出气槽与所述挡气间隙连接通。
2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具有倾斜设置的导向斜面,所述散热件使用上述的所述的焊接治具配合,所述焊接治具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具有引导斜面,所述导向斜面被配置为与所述引导斜面配合。
3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件、传热件和铜板,所述散热件、所述传热件和所述铜板围合形成有散气间隙。
3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包括散热件、传热件和铜板,所述散热件、所述传热件与所述铜板使用上述的焊接治具配合。
32.安装槽的第一端具有第一横向壁和/或安装槽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横向壁,第一横向壁与传热件之间形成有第一排气间隙和/或第二横向壁与传热件之间形成有第二排气间隙,第一排气间隙连通过气间隙与外部空间和/或第二排气间隙连通过气间隙与外部空间,过气间隙气流可进入第一排气间隙形成第一排气间隙气流和/或过气间隙气流可进入第二排气间隙形成第二排气间隙气流,如此,在将散热件与传热件进行焊接时,锡膏中松香形成
的气体散发至过气间隙后。过气间隙气流将松香气体吹至第一排气间隙,再通过第一排气间隙气流吹出外部空间,和/或过气间隙气流将松香气体吹至第二排气间隙,再通过第二排气间隙气流吹出外部空间。避免松香粘附在散热件3或传热件上,从而提升了散热件或传热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它的附图。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焊接治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图2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焊接治具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焊接治具一实施例散热件、传热件和铜板安装于治具座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焊接治具一实施例散热件和传热件安装于治具座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图6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41.图8为图6中ⅲ处的局部放大图;
42.图9为本实用新型焊接治具一实施例的治具座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图9中ⅳ处的局部放大图。
44.附图标号说明:
45.[0046][0047]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9]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50]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1]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焊接治具。
[005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该焊接治具包括:
[0053]
治具座1,所述治具座1具有放置位111、安装槽112和进气孔113;所述放置位111被配置为放置所述传热件4,所述安装槽112被配置为放置所述散热件3;
[0054]
所述安装槽112具有临近所述放置位111的纵向壁1121,所述纵向壁1121被配置为与所述散热件3围合形成过气间隙114,所述过气间隙114与所述进气孔113连通;
[0055]
所述安装槽112还具有第一横向壁1123,所述第一横向壁1123位于所述安装槽112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横向壁1123被配置为与所述散热件3围合形成第一排气间隙115,所述第一排气间隙115连通外部空间和所述过气间隙114;和/或,
[0056]
所述安装槽112还具有第二横向壁1124,所述第二横向壁1124位于所述安装槽112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横向壁1124被配置为与所述散热件3围合形成第二排气间隙116,所述第二排气间隙116连通外部空间和所述过气间隙114。
[0057]
焊接治具用于装配散热件3和传热件4,散热件3为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用于散热。传热件4为热管,热管用于传递热量。装配治具将散热件3与传热件4定位,以便于将散热件3与传热件4进行焊接,散热件3可以直接与传热件4焊接,也可以间接与传热件4焊接,在将散热件3与传热件4进行直接或间接焊接时,由于锡膏中放置有松香,松香在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气体。如在焊接过程中不对气化的松香进行处理,气化的松香容易就近粘附在散热件3或传热件4上,影响喷漆时,漆与传热件4或散热件3的粘合。
[0058]
治具座1设置有放置位111、安装槽112和进气孔113,放置位111可以呈槽状、缺口或由凸起围成的空间等,放置位111用于放置传热件4。安装槽112用于放置散热件3,安装槽112的一侧与放置位111连通,以便于散热件3与传热件4通过连通的位置进行直接或间距的焊接。安装槽112临近放置位111的侧壁具有纵向壁1121,在散热件3设置于安装槽112时,散热件3与纵向壁1121之间间隔设置,使得纵向壁1121与散热件3之间形成过气间隙114,散热件3与纵向壁1121之间间隔设置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在纵向壁1121上设置凸台,通过凸台与散热件3抵接,使得散热件3与纵向壁1121之间具有间隔。又如,纵向壁1121倾斜设置,通过纵向壁1121倾斜与散热件3之间形成过气间隙114。再如,在纵向壁1121开设凹槽,通过凹槽与散热件3之间形成过气间隙114。再如,在将散热件3设置于安装槽112后,散热件3远离纵向壁1121设置,使得散热件3与纵向壁1121之间形成过气间隙114等。散热件3与纵向壁1121形成过气间隙114后,过气间隙114的一侧连通进气孔113,以便于进气孔气流200经过气孔113后进入过气间隙114形成过气间隙气流210。
[0059]
安装槽112还具有第一横向壁1123,第一横向槽壁位于安装槽112的第一端,在将散热件3设置于安装槽112时,第一横向壁1123与散热件3之间具有间隔,使得第一横向壁1123与散热件3之间形成第一排气间隙115。第一横向壁1123与散热件3之间间隔的方式有多种,如第一横向壁1123与散热件3倾斜设置、在第一横向壁1123与散热件3设置凸台等。第一排气间隙115分别连通外部空间和过气间隙114,以便于在焊接散热件3和传热件4时,锡膏中松香形成的气体散发至过气间隙114后,过气间隙气流210带走过气间隙114内松香气体300,进入第一排气间隙115形成第一排气间隙气流220,第一排气间隙气流220通过第一排气间隙115排出外部空间。避免了松香形成的气体粘合于散热件3或传热件4上,从而影上漆时漆与散热件3或传热件4的粘合。和/或,
[0060]
安装槽112还具有第二横向壁1124,第二横向槽壁位于安装槽112的第二端,在将散热件3设置于安装槽112时,第二横向壁1124与散热件3之间具有间隔,使得第二横向壁1124与散热件3之间形成第二排气间隙116。第二横向壁1124与散热件3之间间隔的方式有多种,如第二横向壁1124与散热件3倾斜设置、在第二横向壁1124与散热件3设置凸台等。第
二排气间隙116用于排出过气间隙114的气体,以便于在焊接散热件3和传热件4时,锡膏中松香形成的气体散发至过气间隙114后,过气间隙气流210带走过气间隙114内松香气体300,进入第二排气间隙116形成第二排气间隙气流230,第二排气间隙气流230通过第二排气间隙116排出外部空间。避免了松香形成的气体粘合于散热件3或传热件4上,从而影响喷漆时,漆与散热件3或传热件4的粘合。
[0061]
本市实用新型焊接治具,通过在治具座1上设置具有放置位111、安装槽112和进气孔113。放置位111用于放置传热件4,安装槽112用于放置散热件3。安装槽112具有临近放置位111的纵向壁1121,纵向壁1121与散热件3之间间隔形成有过气间隙114,过气间隙114与进气孔113连通。使得通过进气孔的进气孔气流200可以进入过气间隙114中,进气孔气流200进入过气间隙114后形成过气间隙气流210。
[0062]
安装槽112的第一端具有第一横向壁1123和/或安装槽112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横向壁1124,第一横向壁1123与传热件4之间形成有第一排气间隙115和/或第二横向壁1124与传热件4之间形成有第二排气间隙116,第一排气间隙115连通过气间隙114与外部空间和/或第二排气间隙116连通过气间隙114与外部空间,过气间隙气流210可进入第一排气间隙115形成第一排气间隙气流220和/或过气间隙气流210可进入第二排气间隙116形成第二排气间隙气流230,如此,在将散热件3与传热件4进行焊接时,锡膏中松香形成的气体散发至过气间隙114后。过气间隙气流210将松香气体吹至第一排气间隙115,再通过第一排气间隙气流220吹出外部空间,和/或过气间隙气流210将松香气体吹至第二排气间隙116,再通过第二排气间隙气流230吹出外部空间。避免松香粘附在散热件3或传热件4上,从而提升了散热件3或传热件4的使用寿命。
[006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和图10所示,所述安装槽112具有面向所述纵向壁1121的抵接壁;
[0064]
所述安装槽112的槽底具有引导斜面1122,所述引导斜面1122朝所述抵接壁倾斜,所述引导斜面1122被配置为抵接所述散热件3,以使所述散热件3朝所述抵接壁倾斜,以形成所述过气间隙114;或者,
[0065]
所述纵向壁1121朝所述抵接壁的顶部倾斜设置,以使所述散热件3与所述纵向壁1121之间形成所述过气间隙114。
[0066]
安装槽112具有面向纵向壁1121的抵接壁,抵接壁用于与散热件3抵接,限位散热件3朝抵接壁方向移动,安装槽112的槽底具有引导斜面1122,引导斜面1122朝抵接壁倾斜设置,以便于倾斜斜面引导散热件3朝抵接壁移动,使得散热件3与纵向壁1121之间形成过气间隙114。或者,
[0067]
安装槽112具有面向纵向壁1121的抵接壁,抵接壁用于与散热件3抵接,限位散热件3朝抵接壁方向移动,安装槽112的槽底具有引导斜面1122,引导斜面1122朝抵接壁倾斜设置,散热件3设置于安装槽112后,引导斜面1122用于抵接散热件3,使得散热件3朝抵接壁倾斜,使得散热件3与纵向壁1121之间具有间隔,从而形成过气间隙114。
[0068]
需要说明的是,进气孔113优选临近纵向壁1121设置,以减少散热件3安装于安装槽112时,可减少散热件3遮挡进气孔113,从而避免进气孔气流22被堵塞。另外,可增大进气孔气流22进入过气间隙。
[0069]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至10所示,所述散热件3具有第三排气间隙;
[0070]
所述治具座1具有连通外部空间的排气缺口117,所述排气缺口117位于所述安装槽112远离所述放置位111的一侧,所述排气缺口117与所述安装槽112连通,所述排气缺口117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三排气间隙连通,所述过气间隙114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三排气间隙连通;和/或,
[0071]
所述进气孔113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进气孔113至少排列成一个孔排,所述孔排沿所述安装槽112的长度方向延伸。
[0072]
通过在治具座1远离放置位111的一侧设置连通安装腔与外部空间的排气缺口117,同时,将散热件3的第三排气间隙32连通过气间隙114与排气缺口117,使得位于过气间隙114的过气间隙气流210将松香气体300吹至第三排气间隙32,过气间隙气流210通过第三排气间隙32后形成第三排气间隙气流260,第三排气间隙气流260通过第三排气间隙32后进入排气缺口117,并通过排气缺口散至外部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将气体排至外部空间的效率。为了有更多气流可进入过气间隙114,进气孔113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的进气孔113至少排列成一个孔排(至少排列成一个孔排指最少一个孔排),孔排沿安装槽112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孔排的数量有多排时,多个孔排沿安装槽112的宽度方向排布。将进气孔113的数量设置多个,有利于提升气流进入过气间隙114的数量,从而提升排出过气间隙114内气体的效率。
[007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图7和图8所示,所述治具座1具有连通外部空间的第一排气槽118,所述第一排气槽118临近所述安装槽112的第一端和放置位111,所述第一排气槽118与所述过气间隙114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槽118出气槽21口被配置为吹走焊接所述散热件3和所述传热件4产生的气体;和/或,
[0074]
所述治具座1具有连通外部空间的第二排气槽119,所述第二排气槽119临近所述安装槽112的第二端和所述放置位111,所述第二排气槽119与所述过气间隙114连通,所述第二排气槽119出气槽21口被配置为吹走焊接所述散热件3和所述传热件4产生的气体。
[0075]
为了便于在焊接传热件4和散热件3时,可以吹走传热件4位于放置位111边缘的气体,以及吹走散热件3边缘的气体,治具座1还设有第一排气槽118和/或第二排气槽119。第一排气槽118临近安装槽112的第一端设置和临近第一端位置的放置位111,第一排气槽118从第一端连通安装槽112设置,同时,第一排气槽118还与过气间隙114连通,使得过气间隙气流210吹走松香气体300时,部分过气间隙气流210可以进入第一排气槽118,过气间隙气流210进入进入第一排气槽118后形成第一排气槽气流240,由于第一排气槽118临近安装槽112的第一端以及放置位111边缘,第一排气槽气流240经过第一排气槽118后可吹走临近第一排气槽118附近的松香气体300。第二排气槽119临近安装槽112的第二端设置和临近第二端位置的放置位111,第二排气槽119从第二端连通安装槽112设置,同时,第二排气槽119还可以排出过气间隙114的松香气体。另外第二排气槽119与过气间隙114连通,使得过气间隙气流210吹走松香气体300时,部分过气间隙气流210可以进入第二排气槽119,过气间隙气流210进入进入第二排气槽119后形成第二排气槽气流250,由于第二排气槽119临近安装槽112的第二端以及放置位111边缘,第二排气槽气流250经过第二排气槽119后可吹走临近第二排气槽119附近的松香气体300。
[0076]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对应所述散热件3和所述传热件4设有铜板5,所述铜板5具有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
[0077]
所述治具座1还具有第一焊接区和第二焊接区,所述第一焊接区被配置为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区被配置为放置所述第二焊接部;
[0078]
所述治具座1还具有进气槽120,所述进气槽120具有多个,各所述进气槽120之间间隔设置;
[0079]
所述进气槽120与所述第一焊接区连通,所述第一焊接区与所述进气槽120形成第二散气通道;和/或,
[0080]
所述进气槽120与所述第二焊接区连通,所述第二焊接区与所述进气槽120形成第三散气通道。
[0081]
为了更好的进行传热,散热件3和传热件4通过铜板5焊接在一起,如此,散热件3与传热件4之间可以具有更大的接触面向,使得传热件4的热量可以更好的传递至散热件3进行散热。铜板5具有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第一焊接部用于与传热件4焊接,第二焊接部用于与散热件3焊接。治具座1还具有用于放置第一焊接部的第一焊接区,以及用于放置第二焊接部的第二焊接区,第一焊接区与放置位111连通,以便于第一焊接部通过第一焊接区与放置位111连通的位置与传热件4焊接,第二焊接区与安装槽112连通,以便于第二焊接部通过第二焊接区与安装槽112连通的位置与散热件3焊接。
[0082]
为了进一步减少焊接过程松香粘附于传热件4或散热件3,治具座1还具有进气槽120,进气槽120的数量有多个,多个进气槽120位于放置位111的一侧,也可以位于放置位111的两侧等,各进气槽120临近放置位111设置并连通第一焊接区和/或第二焊接区,进气槽供进气槽气流通过,并吹走位于第一焊接区和/或第二焊接区的松香气流300。以便于通过进气槽120的气流吹走铜板5与传热件4和/或散热件3焊接时松香所产生的气体,使得松香所产生的气体无法粘附在铜板5、传热件4或散热件3上。从而提高了铜板5、传热件4和散热的使用寿命。
[008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治具座1包括治具本体11和支撑部12,所述放置位111、所述安装槽112和所述进气孔113设置于所述治具本体11,所述支撑部12设置于所述治具本体11具有所述放置位111的一侧;所述焊接治具还包括挡气板2,所述挡气板2与所述支撑部12可拆卸连接,所述挡气板2与所述治具本体11之间间隔形成有挡气间隙22;
[0084]
所述挡气间隙22连通所述第一焊接区,以使经过所述第一焊接区的气流在所述挡气间隙22中形成第一回旋气流;和/或,
[0085]
所述挡气间隙22连通所述第二焊接区,以使经过所述第二焊接区的气流在所述挡气间隙22中形成第二回旋气流。
[0086]
所述挡气板2具有贯穿所述挡气板2的出气槽21,所述出气槽21至少一个,所述出气槽21与所述挡气间隙22连接通。
[0087]
为了进一提升散走焊接散热件3和传热件4所产生的松香气体,焊接治具还包括挡气板2,挡气板2用于阻挡经过第一焊接区的气流和/或第二焊接区的气流,使得经过第一焊接区的气流形成回旋气流400,从而带走位于第一焊接区附近的松香气体300,以及经过第二焊接区的气流形成回旋气流400,从而带走位于第二焊接区附近的松香气体300,以提升散走第一焊接区和第二焊接区的气体效果。
[0088]
为了减少回旋气流与接触到更大面积的散热件3或传热件4,挡气板2开设有贯穿
挡气板2的出气槽21,出气槽21具有多个,各出气槽21之间间隔,并连通挡气间隙22,以便于通过各出气槽21排出位于挡气间隙22的气体。
[0089]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散热件3,该散热件3具有倾斜设置的导向斜面31,散热件3使用上述的所述的焊接治具配合,焊接治具具有安装槽112,安装槽112的槽底具有引导斜面1122,导向斜面31被配置为与引导斜面1122配合。由于本散热件3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9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散热组件,该散热组件包括散热件3、传热件4和铜板5,该散热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散热组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91]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组件,该电子组件包括散热件3、传热件4和铜板5,散热件3、传热件4和铜板5围合形成散气间隙51,该电子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组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9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