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30326发布日期:2022-09-24 01:47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弯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2.折弯属于通信、新能源、电子产品类箱体钣金零件通用型特征,零件材质涉及低碳钢、铝合金、不锈钢及铜材,表面状态有热浸锌、电镀锌、预涂层、烤漆及高亮等特征,由于零件特性复杂且对零件外观要求高,因此,在零件成型折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工艺,降低对零件的损坏。
3.参考图1,为常规的折弯成型方式,虽具有操作方便和简单的优点,但折弯成型工序繁多,导致成型后累积公差偏大,使产品精度达不到要求,此外,工序繁多还会增加模具开发成本和机台使用台数,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同时还会间接造成用人较多,增加用人成本,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存在的折弯工序繁多导致产品精度达不到要求、成本增加以及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能够减少模具的开发成本以及机台使用的台数,有效减少制作成本和节省耗材,具有简化成型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的优点。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方案如下:
6.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包括上模单元和位于上模单元下方的下模单元;
7.所述上模单元包括上安装部分和下压料部分,所述上安装部分和下压料部分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上安装部分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第一折弯冲头,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的下端抵接下压料部分,所述第一折弯冲头的下端随作业状态变化高于或低于下压料部分的下端;
8.所述下模单元包括上支撑部分和下安装部分,所述上支撑部分和下安装部分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下安装部分安装有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和第二折弯冲头,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的上端抵接上支撑部分,所述上支撑部分设置有左侧折弯推块和右侧折弯推块,所述左侧折弯推块连接有第三弹性复位单元,所述右侧折弯推块连接有第四弹性复位单元,所述左侧折弯推块的下端与第二折弯冲头的上端为滑动接触,所述右侧折弯推块的上端与第一折弯冲头的下端为滑动接触。
9.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包括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包括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压料力大于第二复位弹簧的压料力,在上模单元向下运动过程中,首先接触产品表面,由于第一复位弹簧的压料力高于第二复位弹簧的压料力,所以下模单元直接受压,优先比上模单元闭合。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为氮气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为红色弹簧,氮气弹簧是一种以高压氮气为工作介质的新型弹性组件,其体积小、弹力大、行程长、工作平稳,制造
精密,使用寿命长,弹力曲线平缓,以及不需要预紧等等,作为模具的一部分参加工作,可以在系统中很方便实现压力恒定和延时动作;红色弹簧代表中载荷弹簧,其压料力小于氮气弹簧,适用于本技术中,使下模单元优先比上模单元闭合。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折弯冲头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右侧折弯推块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一斜面相对应的第一滑动斜面,设置第一斜面和第一滑动斜面,便于右侧折弯推块在第一折弯冲头的推动作用下,向左侧折弯推块的方向移动。
12.可选的,所述第二折弯冲头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斜面,所述左侧折弯推块的下端设置有与第二斜面相对应的第二滑动斜面,设置第二斜面和第二滑动斜面,便于左侧折弯推块在第二折弯冲头的推动作用下,向右侧折弯推块的方向移动。
13.可选的,所述上安装部分和下压料部分之间穿设有上模活动导向柱,提高下压料部分向上和向下移动的对位准确性。
14.可选的,所述上支撑部分和下安装部分之间穿设有下模活动导向柱,提高上支撑部分向上和向下移动的对位准确性。
15.可选的,所述上安装部分包括上模座、上垫板和上夹板,所述上模座的下端连接上垫板的上端,所述上垫板的下端连接上夹板的上端;
16.所述下压料部分包括止挡板和上脱板,所述止挡板的下端连接上脱板的上端,上模座用于与外部冲压机连接,由冲压机带动整个上模单元向上或向下运动,设置上垫板和上夹板用于对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第一折弯冲头进行安装,设置止挡板和上脱板,能够实现其他部件的稳定安装。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折弯冲头的上端锁定安装于上垫板上,所述第一折弯冲头的一侧抵接有第一限位挡块,便于对第一折弯冲头进行拆卸更换,同时也能够提高对第一折弯冲头的安装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上支撑部分还设置有第二限位挡块,所述第二限位挡块位于右侧折弯推块的回退路径上,避免右侧折弯推块在第四弹性复位单元的作用下发生过度位移,提高右侧折弯推块与第一折弯冲头的配合稳定性。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能够减少模具的开发成本以及机台使用的台数,有效减少制作成本和节省耗材,具有简化成型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成型工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的开模状态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的折弯过程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的闭模状态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的折弯作业完成开模状态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折弯前产品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折弯后产品示意图;
27.图8为图6中折弯前产品的加工模具示意图;
28.其中,1为上模单元;2为下模单元;21为上支撑部分;22为下安装部分;3为第一弹性复位单元;4为第一折弯冲头;5为第二弹性复位单元;6为第二折弯冲头;7为左侧折弯推块;8为右侧折弯推块;9为第三弹性复位单元;10为第四弹性复位单元;11为上安装部分;111为上模座;112为上垫板;113为上夹板;12为下压料部分;121为止挡板;122为上脱板;13为上模活动导向柱;14为下模活动导向柱;15为第一限位挡块;16为第二限位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30.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例如,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包括上模单元和位于上模单元下方的下模单元;所述上模单元包括上安装部分和下压料部分,所述上安装部分和下压料部分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上安装部分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第一折弯冲头,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的下端抵接下压料部分,所述第一折弯冲头的下端随作业状态变化高于或低于下压料部分的下端;所述下模单元包括上支撑部分和下安装部分,所述上支撑部分和下安装部分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下安装部分安装有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和第二折弯冲头,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的上端抵接上支撑部分,所述上支撑部分设置有左侧折弯推块和右侧折弯推块,所述左侧折弯推块连接有第三弹性复位单元,所述右侧折弯推块连接有第四弹性复位单元,所述左侧折弯推块的下端与第二折弯冲头的上端为滑动接触,所述右侧折弯推块的上端与第一折弯冲头的下端为滑动接触。
3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能够减少模具的开发成本以及机台使用的台数,有效减少制作成本和节省耗材,具有简化成型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的优点。
33.实施例一:
34.如图2-图5所示,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包括上模单元1和位于上模单元1下方的下模单元2,上模单元1的上端连接有冲压机,通过冲压机带动上模单元1向上或向下运动,当上模单元1向下运动时,与下模单元2呈现为合模状态,实现对产品的折弯作业,当上模单元1向上运动时,与下模单元2呈现为开模状态,便于进行下一次折弯作业。
35.上模单元1包括上安装部分11和下压料部分12,在上安装部分11和下压料部分1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在上安装部分11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单元3和第一折弯冲头4,其中,第一弹性复位单元3的下端抵接下压料部分12,第一折弯冲头4的下端随作业状态变化高于或低于下压料部分12的下端,当上模单元1在冲压机带动下,向下运动至一定行程时,第一折弯冲头4的下端会低于下压料部分12的下端,当上模单元1在冲压机带动下,向上运动恢复原位时,第一折弯冲头4的下端高于下压料部分12的下端。
36.下模单元2包括上支撑部分21和下安装部分22,上支撑部分21和下安装部分22之
间具有第二间隙,下安装部分21安装有第二弹性复位单元5和第二折弯冲头6,第二弹性复位单元5的上端抵接上支撑部分,在上支撑部分21设置有左侧折弯推块7和右侧折弯推块8,左侧折弯推块7连接有第三弹性复位单元9,右侧折弯推块8连接有第四弹性复位单元10,左侧折弯推块7的下端与第二折弯冲头6的上端为滑动接触,右侧折弯推块8的上端与第一折弯冲头4的下端为滑动接触。
37.在具体作业过程中,先将产品放置在下模单元2的上支撑部分21上,接着上模单元1在冲压机的带动下向下运动,当上模单元1的下压料部分12与产品表面刚接触时,在上模单元1继续向下运动过程中,会对下模单元2产生压力,使下模单元2的上支撑部分21向下移动,即第二间隙逐渐缩小,上支撑部分21向下安装部分22靠近,左侧折弯推块7的下端沿第二折弯冲头6的上端向下和向右滑动,第二弹性复位单元5受到挤压,呈现为压缩状态;在上模单元1的继续向下运动过程中,上模单元1的下压料部分12受到下模单元2的上支撑部分21的反向力作用,使其向上安装部分11靠近,即第一间隙逐渐缩小,第一折弯冲头4与右侧折弯推块8接触,促使右侧折弯推块8向右滑动,配合左侧折弯推块7对产品进行折弯作业;当折弯作业完成后,上模单元1在冲压机的带动下向上运动,上模单元1的下压料部分12在第一弹性复位单元3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原位,使下压料部分12和上安装部分11之间的第一间隙恢复初始值,下模单元2的上支撑部分21在第二弹性复位单元5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原位,使上支撑部分21和下安装部分22之间的第二间隙恢复初始值,左侧折弯推块7在第三弹性复位单元9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原位,右侧折弯推块8在第四弹性复位单元10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原位。
38.参考图6,为本示例中折弯前产品的示意图,通过本示例提供的双向折弯模具结构,使产品成型为图7所示,针对图6中所示成型结构,可先借助其他模具折弯成型,如图8所示。
39.实施例二:
40.第一弹性复位单元3包括第一复位弹簧,第二弹性复位单元5包括第二复位弹簧,其中,第一复位弹簧的压料力大于第二复位弹簧的压料力,在上模单元1向下运动过程中,首先接触产品表面,由于第一复位弹簧的压料力高于第二复位弹簧的压料力,所以下模单元2直接受压,优先比上模单元1闭合。
41.具体的,第一复位弹簧为氮气弹簧,第二复位弹簧为红色弹簧,氮气弹簧是一种以高压氮气为工作介质的新型弹性组件,其体积小、弹力大、行程长、工作平稳,制造精密,使用寿命长,弹力曲线平缓,以及不需要预紧等等,作为模具的一部分参加工作,可以在系统中很方便实现压力恒定和延时动作;红色弹簧代表中载荷弹簧,其压料力小于氮气弹簧,适用于本技术中,使下模单元优先比上模单元闭合。
42.实施例三:
43.本示例中,第一折弯冲头4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斜面,右侧折弯推块8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一斜面相对应的第一滑动斜面,设置第一斜面和第一滑动斜面,便于右侧折弯推块在第一折弯冲头的推动作用下,向左侧折弯推块的方向移动。
44.在冲压机的带动下,第一折弯冲头4向下运动,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一滑动斜面的配合,促使右侧折弯推块8向左滑动,而当第一折弯冲头4向上运动时,又能够借助第一斜面和第一滑动斜面的配合,使第一折弯冲头4和右侧折弯推块8发生滑动脱离。
45.在第二折弯冲头6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斜面,左侧折弯推块7的下端设置有与第二斜面相对应的第二滑动斜面,设置第二斜面和第二滑动斜面,便于左侧折弯推块7在第二折弯冲头6的推动作用下,向右侧折弯推块的方向移动。
46.同理的,下模单元2受到上模单元1的向下压力,通过第二斜面和第二滑动斜面的配合,使左侧折弯推块7向下和向右滑动,而当上模单元1作用到下模单元2的作用力消失时,左侧折弯推块7又能够借助第二斜面和第二滑动斜面的配合,使左侧折弯推块7恢复至初始位置。
47.本示例中,在上安装部分11和下压料部分12之间穿设有上模活动导向柱13,提高下压料部分向上和向下移动的对位准确性;在上支撑部分21和下安装部分22之间穿设有下模活动导向柱14,提高上支撑部分向上和向下移动的对位准确性。
48.实施例四:
49.上安装部分11包括上模座111、上垫板112和上夹板113,上模座111的下端连接上垫板112的上端,上垫板112的下端连接上夹板113的上端;下压料部分12包括止挡板121和上脱板122,止挡板121的下端连接上脱板122的上端。
50.上模座111用于与外部冲压机连接,由冲压机带动整个上模单元向上或向下运动,设置上垫板112和上夹板113用于对第一弹性复位单元3和第一折弯冲头4进行安装,设置止挡板121和上脱板122,能够实现其他部件的稳定安装。
51.其中,第一折弯冲头4的上端锁定安装于上垫板112上,第一折弯冲头4的一侧抵接有第一限位挡块15,便于对第一折弯冲头4进行拆卸更换,同时也能够提高对第一折弯冲头4的安装稳定性。
52.在上支撑部分21还设置有第二限位挡块16,第二限位挡块16位于右侧折弯推块8的回退路径上,避免右侧折弯推块8在第四弹性复位单元10的作用下发生过度位移,提高右侧折弯推块7与第一折弯冲头4的配合稳定性。
5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向折弯模具结构,能够减少模具的开发成本以及机台使用的台数,有效减少制作成本和节省耗材,具有简化成型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的优点。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
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