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6201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为了防止工作阶段的工件的振动必不可缺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防止工作期间的工件振动,这在实现对工件的正确加工上是必不可缺的事项。
[0003]工件沿着圆周方向被区分为加工区域与非加工区域,防振用的保持部在对已经加工了的区域进行压接的状态下频繁地与主轴一起进行移动。
[0004]以往技术中的由保持部所产生的压接状态下,如图5所示,压接区域窄小,对加工区域的一部分区域进行压接。
[0005]然而,在这样的压接状态的情况下,由保持部产生的压接区域嵌入于由于加工而凹陷的区域即凹部内,即使为了接下来的加工而要将工件沿着圆柱上的中心轴转动,由于该嵌入的原因在转动时频繁产生障碍。
[0006]然而,在以往技术中,对于保持部的压接区域嵌入到已经加工了的凹部的情况下的上述弊端,并没有进行格外的考虑。
[0007]因而,在专利文献I中,关于凸轮轴工件的研磨、进行了与加工部位的存在以及工件的防振有关的说明,但对于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作任何记载。
[0008]在专利文献2中,对工件的加工以及防振装置这两方进行了记载,但对于压接区域接触已经加工了的区域的情况下的问题点并没有特别进行说明。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 169530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 - 997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避免由于防振装置的保持部的压接区域嵌入到工件的被加工了的区域的凹部内所产生的弊端的防振装置的构成。
[00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基本构成是一种防振装置,在加工阶段多个防振保持部通过从液压缸供给的压力以压接状态对圆柱状的工件的外周表面进行保持,并且通过工件的转动来变更对于所述外周表面的压接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以所述转动的中心线位置为基准的角度范围内,由防振保持部的两端形成的角度范围处于比加工区域的角度范围大的状态。
[0013]在由所述基本构成所构成的本发明中,防振装置的保持部的压接部位不能嵌入到加工区域中的凹部内,能够避免在随后的工件的旋转中广生的障碍。
[0014]而且,在后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调整保持部的位置,能够容易地对工件的精度误差进行校正。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侧剖图。
[0016]图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侧剖图。
[0017]图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侧剖图。
[0018]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振装置的侧剖图,并且是表示实施例2的液压供给装置的状态的框图。
[0019]图5是表示利用以往技术的防振装置的状态的侧剖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I 防振装置
[0022]11防振保持部
[0023]12压力传递部
[0024]2 工件
[0025]21加工区域
[0026]22非加工区域
[0027]3 液压传递装置
[0028]31液压缸
[0029]32减压阀
[0030]33 电磁阀
[0031]34安全阀
[0032]35液压供给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所述基本构成所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以圆柱状的工件2的转动中心线的位置为基准的角度范围内,由防振保持部11的两端形成的角度范围处于比加工区域21的角度范围大的状态。
[0034]这样的基本构成存在有多个实施方式,但图1、2、3表示典型的实施方式。
[0035]图1表示第I实施方式,该第I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保持部的进行压接一侧的面为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的曲率半径与工件2的直径相同。
[0036]在第I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集中地压接非加工部区域22。
[0037]不用说,防振保持部11不可能嵌入到已经被加工了的区域21的凹部内。
[0038]图2表示第2实施方式,该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防振保持部11的进行压接一侧的面为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的曲率半径比工件2的直径大。
[0039]图3表示第3实施方式,该第3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防振保持部11的进行压接一侧的面为平面状态。
[0040]如图2、3所示,在第2以及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防振保持部11的进行压接一侧的面有可能与加工区域21的面接触或者接近。
[0041]然而,如图2、3所示,即使在这些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防振保持部11的两端的角度范围也形成为比加工区域21的角度范围大的角度范围,所以与第I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不可能嵌入到加工区域21的凹部内。
[0042]如图1、2、3所示,在第1、2、3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通过一对防振保持部11对工件2的两侧进行压接,且设置有与该一对保持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并且与一个液压缸31联动的压力传递部12,通过液压的变化来实现相对于工件2的接近以及脱离。
[0043]在第I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即使整个加工区域21如图1所示形成为凹部,也对非加工区域22的两侧进行压接,并形成有至少4处压接区域,所以不需要如图5所示的以往技术的情况那样,在从两侧夹持工件2的防振保持部11以外还设置直接传递来自液压缸31的液压的防振保持部11。
[0044]与此相对,在第2、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3的情况那样,不必一定对非加工区域22的两侧进行压接,例如,在加工区域21的凹陷的程度极小的情况下,不但产生对加工区域21的2处进行压接的情况,而且实质上形成有2处的压接状态,所以优选,如图2、3所示那样设置通过来自液压缸31的压力直接对工件2进行按压?压接的第3防振保持部
Ilo
[0045]因此,第I实施方式在不需要第3防振保持部11这方面,能够实现比第2、3实施方式简洁的设计以及低廉的费用。
[0046]然而,在第I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需要分别准备与各种工件2的直径相对应的曲率半径的防振保持部11这方面,比第2、第3方式繁琐。
[0047]实施例
[0048]以下,根据实施例进行说明。
[0049]【实施例1】
[0050]如图4所示,实施例1的特征在于:各个防振保持部11分别与液压缸31联动,并且通过该液压的变化来实现相对于工件2的接近以及脱离。
[0051]在工件2有精度误差的情况下,需要迅速地将由防振装置产生的压接状态放开,将产生了精度误差的加工区域21转动到主轴侧的工作位置。
[0052]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图5那样的以往技术以及图1、2、3所示那样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需要压力传递部12的工作以及第3防振保持部11的移动等繁琐的控制。
[0053]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通过针对防振保持部11分别立即解放从液压缸31供给的压力,能够实现上述转动状态且迅速地应对所述精度误差。
[0054]另外,作为实施例1所示的防振保持部11以及液压缸31的数量,设为3个的情况较多。
[0055]【实施例2】
[0056]如图4所示,实施例2的特征在于:在产生压接状态的液压回路中,在与对防振装置供给液压的电磁阀33并行的状态下设置有安全阀34。
[0057]S卩,与以往技术的情况同样地采用液压缸31、调节压力的减压阀32、实现减压的传递的进行以及停止的电磁阀33,另一方面设置有与液压旁通回路并行的安全阀34。
[0058]在这样的实施例2的情况下,通过将安全阀34设为打开,即使工件2的振动状态变化,乃至于防振保持部11处的压接所需要的压力的程度也变化,也能够通过安全阀34来吸收该压力的变化,尽力减少针对液压缸31的上述压力的传递。
[0059]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060]这样,本发明在工件的加工时,能够消除向加工区域中的凹部的嵌入这一障碍地实现防振,并且能够迅速地应对精度误差的产生,利用价值极大。
【主权项】
1.一种防振装置,在加工阶段多个防振保持部通过从液压缸供给的压力以压接状态对圆柱状的工件的外周表面进行保持,并且通过工件的转动来变更对于所述外周表面的压接位置,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转动的中心线位置为基准的角度范围内,由防振保持部的两端形成的角度范围处于比加工区域的角度范围大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防振保持部的进行压接一侧的面为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的曲率半径与工件的半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防振保持部的进行压接一侧的面为圆弧状,并且该圆弧的曲率半径比工件的半径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防振保持部的进行压接一侧的面为平面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1、2、3、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一对防振保持部对工件的两侧进行压接,并且设置有与该一对防振保持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并与一个液压缸联动的压力传递部,通过液压的变化来实现该一对防振保持部相对于工件的接近以及脱离。6.根据权利要求1、2、3、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防振保持部分别与液压缸联动,并且通过液压的变化来实现相对于工件的接近以及脱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3个防振保持部。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供给用于实现压接的压力的液压回路中,以与向防振装置供给液压的电磁阀并行的状态设置有安全阀。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避免由于防振装置的保持部(11)的压接区域嵌入到工件(2)的被加工了的区域(21)的凹部内所产生的弊端的防振装置的构成。一种防振装置,在加工阶段多个防振保持部(11)通过从液压缸(31)供给的压力以压接状态对圆柱状的工件(2)的外周表面进行保持,并且通过工件(2)的转动来变更对于所述外周表面的压接位置,其中:在以所述转动的中心线位置为基准的角度范围内,由防振保持部(11)的两端形成的角度范围处于比加工区域(21)的角度范围大的状态。
【IPC分类】B23Q11/00
【公开号】CN105081863
【申请号】CN201410436636
【发明人】饭冢崇史, 岩井清高, 天谷浩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松浦机械制作所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4年8月29日
【公告号】CA2877551A1, EP2946873A2, EP2946873A3, US2015032874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