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圆磨上料机构及进料承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5546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圆磨上料机构及进料承接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圆磨床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内圆磨上料机构及进料承接件。



背景技术:

内孔是机械零部件的内断面,环件、轴承、法兰等都需要对其进行内孔加工。现有技术中,加工削磨机械零部件内孔的装置自动化程度还不高,一般需要人工完成上料和下料操作。如此,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效率,且工件定位和加工质量较差。

对工件进行精加工,数控机床占有很大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已有较成熟的数控内圆磨床用来对工件内孔进行自动化磨削。但是现有的数控内圆磨床虽实现了待加工工件的自动上料和下料,解放了劳动力;在经上料道输送过程中待加工工件表面易碰伤的问题,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内孔加工行业的产品质量,尤其是现在用户对内孔加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决不能出现工件表面碰伤的情况。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20229950.9,申请日为2010年6月7日,发明创造名称为:轴承内孔磨床自动上下料装置;该申请案包括间隔设置并相互配合的料道左臂与料道右臂,料道左臂与料道右臂相夹形成料道,在料道左臂与料道右臂的底端部架设有推料杆,所述推料杆推进与拉出实现待磨内孔轴承的上料与下料。该申请案可以避免工件间用力挤压使轴承外圈体外表面出现碰伤与擦痕的情况。但该申请案在待磨内孔轴承进入加工工位时才采取控制措施,忽略了待磨内孔轴承经料道输送过程中也会产生碰撞的问题,仍不能杜绝工件表面碰伤。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20149489.9,申请日为2008年9月27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用于轴承内径磨床的隔料装置;该申请案隔料块的下部为一V型开槽其通过定位连接螺钉与支撑板铰接,设置有对隔料块限位的限位柱并使限位柱与隔料块的缺槽相对应,设置有拉簧并使其分别与隔料块和支撑板连接;固联在支撑板上端的线圈其内腔中的衔铁下部与连杆铰接,隔料块与连杆的另一端铰接。该申请案可有效避免内圈在机床的上料道上相互交错挤碰,避免了内圈滚道的磕碰伤。但该申请案的隔料装置一方面结构设计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隔料装置的结构设计有其特殊性,并不能在其他型号磨床上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内圆磨上料机构及进料承接件;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待加工件在经上料道输送过程中因相互交错挤碰而导致的加工件表面碰伤的问题,且结构简单、对内圆磨的改造成本低,适用性强,便于推广应用。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圆磨进料承接件,包括固定块和承接块,固定块与内圆磨上料道的底壁活动连接,固定块和承接块之间通过转轴连接,且固定块和承接块之间的夹角可调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块上开设有腰型孔,螺栓插入该腰型孔中将进料承接件固定于上料道底壁;固定块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吊耳,承接块底部设置有第二固定吊耳,第二固定吊耳上开设有螺纹孔,调节螺杆插入该螺纹孔中,并抵靠第一固定吊耳。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块采用铁质材料制作,所述的承接块采用黄铜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圆磨上料机构,内圆磨的上料道分成呈一定夹角设置的2段,2段上料道之间设置有一转料块;远离工件加工工位的一段上料道与转料块之间设置有进料承接件。

更进一步地,靠近工件加工工位的一段上料道设置有工件限位组件,该工件限位组件调节上料道内部空间宽度以适应工件尺寸。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工件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板固定架、限位螺钉、限位板支杆和限位板,限位板固定架铺设于上料道的内侧壁,沿限位板固定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孔,与限位板相连的限位板支杆插入其中,通过限位螺钉固定限位板支杆,实现限位板的固定。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圆磨进料承接件,其固定块和承接块可呈不同夹角设置,且固定块与上料道底壁的连接位置可调,进料承接件能够起到一个缓冲过渡的作用,对于不同尺寸的待磨工件,可以通过调节进料承接件距离转料块之间的距离,以及固定块和承接块的夹角,保证待磨工件顺利、平稳落入转料块内,不仅保证了待磨工件表面不因碰撞而产生擦痕;同时,也避免了为适应不同尺寸待磨工件,需多次更换转料块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圆磨进料承接件,其承接块采用黄铜制作,承接块是会直接和待磨工件接触的部分,利用黄铜质软的特性,能够进一步保证待磨工件不因碰撞而产生擦痕;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圆磨上料机构,其在靠近工件加工工位的一段上料道设置了工件限位组件,可以根据不同待磨工件的尺寸大小,调节上料道两侧限位板的间距,即保证了待磨工件能够经上料道准确落入机械手抓取工位,同时也避免了上料道内部空间过宽,导致待磨工件在上料道内上下碰撞,使待磨工件表面产生擦痕等缺陷;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圆磨上料机构,结构简单、对内圆磨的改造成本低,适用性强,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圆磨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料承接件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料承接件的俯视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上料道;2、进料承接件;21、固定块;211、腰型孔;212、连接槽;22、承接块;221、连接凸块;23、固定螺钉;24、第一固定吊耳;25、第二固定吊耳;26、调节螺杆;3、转料块;41、限位板固定架;42、限位螺钉;43、限位板支杆;44、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内圆磨上料机构,其上料道1分成呈一定夹角设置的2段,2段上料道1之间设置有一转料块3。上料道1分两段设置的目的是保证上料道1的进口和下料道的出口同时面向工作人员,如此工作人员可在一个工位完成上料、取料操作,省时省力。转料块3的作用则主要是改变待磨工件的下落方向,使其经上料道1最终落入工件加工工位中。

值得说明的是,鉴于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下游客户对产品的外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本实施例为了保证待磨工件的外观质量能够达到高要求,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改进:

首先,本实施例在靠近工件加工工位的一段上料道1设置了工件限位组件,该工件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板固定架41、限位螺钉42、限位板支杆43和限位板44,限位板固定架41铺设于上料道1两侧的内侧壁,沿限位板固定架4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孔,与限位板44相连的限位板支杆43插入其中,通过限位螺钉42固定限位板支杆43,实现限位板44的固定。

如此,可以根据不同待磨工件的尺寸大小,调节上料道1两侧限位板44至合适间距,再通过限位螺钉42固定限位板44。这样即保证了待磨工件能够经上料道1准确落入机械手抓取工位,同时也避免了上料道1内部空间过宽,导致待磨工件在上料道1内上下碰撞,使待磨工件表面产生擦痕等缺陷。

其次,本实施例在远离工件加工工位的一段上料道1与转料块3之间设置了进料承接件2,参看图2和图3,该进料承接件2包括固定块21、承接块22,所述的固定块21上开设有腰型孔211,螺栓插入该腰型孔211中能够将进料承接件2固定于上料道1底壁。固定块2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槽212,对应地,承接块22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凸块221,连接凸块221插入连接槽212中,并通过转轴将固定块21和承接块22连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固定块21采用铁质材料制作,承接块22则采用黄铜制作,承接块22是会直接和待磨工件接触的部分,利用黄铜质软的特性,能够进一步保证待磨工件不因碰撞而产生擦痕。固定块21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吊耳24,承接块22底部设置有第二固定吊耳25,第一固定吊耳24、第二固定吊耳25均通过固定螺钉23分别与固定块21、承接块22固定。第二固定吊耳25上开设有螺纹孔,调节螺杆26插入该螺纹孔中,并抵靠第一固定吊耳24。

所述的进料承接件2主要起一个缓冲过渡的作用,对于不同尺寸的待磨工件,可以通过调节进料承接件2来保证待磨工件顺利、平稳落入转料块3内,不仅保证了待磨工件表面不因碰撞而产生擦痕,也避免了为适应不同尺寸待磨工件,需多次更换转料块3的问题。

进料承接件2的具体调节过程为:当待磨工件尺寸较小时,可以拧松腰型孔211内螺栓,将进料承接件2沿上料道1底壁外挪,缩短承接块22与转料块3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向第一固定吊耳24方向旋转调节螺杆26的方式,调节固定块21和承接块22之间的夹角,使得承接块22上表面和转料块3基本平齐,以保证待磨工件顺利、平稳落入转料块3内。而对于尺寸较大的待磨工件,则只需要将进料承接件2沿上料道1底壁向内挪,扩大承接块22与转料块3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向第二固定吊耳25方向旋转调节螺杆26的方式,调节固定块21和承接块22之间的夹角大于180°,使该尺寸较大的待磨工件也能够顺利、平稳落入转料块3内,而不需要通过更换更大尺寸转料块3的方式来适应大尺寸待磨工件的输送。

发明人指出:本实施例的进料承接件2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部件,但其在生产实践中却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效果。传统内圆磨中未设置该进料承接件2时,每次更换不同尺寸待磨工件时,都要对转料块3进行调整,或改变转料块3的位置,或直接更换转料块3;这一工序实际上是非常费时间的,且一台机器要配备多个转料块3也非常浪费。而加入该进料承接件2后,更换不同尺寸待磨工件时,只需相应调节进料承接件2距离转料块3之间的距离,以及固定块21和承接块22的夹角,即可保证待磨工件顺利、平稳落入转料块3内,调节非常方便,也避免了浪费。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