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67915阅读:8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合金,尤其涉及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还涉及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模具材料作为不锈钢模具时的致命缺点是容易形成粘结瘤,粘结瘤的成因为微观上板料与模具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粗键面,由于拉深过程中压边力较大,载荷由局部凸起部位承受单位压力很大;又因板料与模具间产生相对运动以及板料的塑性变形产生热能,使得润滑膜粘度下降,强度降低;板料上凸起部位在高压、瞬时高温、受运动剪切作用下,润滑膜破裂,板料与模具直接接触,板料凸起部位被模具凸起部位刮下成为碎片推入模具凸起部位前方,如温度足够高,使得碎片软化、熔化、枯焊在模具上,形成粘结瘤。粘结瘤一旦形成就很难脱落,且越粘越大,从而导致不锈钢板料拉深产品表面留下严重划痕。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还提供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铝、铜、锰、铬、碳、镍和锌。

进一步的,其重量份计,分别为:

铝1-3份;

铜70-80份;

锰6-10份;

铬3-5份;

碳5-8份;

镍1-3份;

锌2-8份。

进一步的,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在燃烧炉中加入铜、锰和铬,升温至1200-1300℃,进行搅拌,然后降温至1100-1150℃,加入铝、镍、锌进行搅拌融化,最后加入碳,升温至1200-1250℃进行烧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模具铜合金的硬度较高,铜合金的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大大延长了使用周期,硬度较高,不用抛光也不用热处理,机械加工容易,减少工序节省时间,提高效益,同时制备方法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铝、铜、锰、铬、碳、镍和锌,其重量份计,分别为:

铝1份;

铜70份;

锰6份;

铬3份;

碳5份;

镍1份;

锌2份。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在燃烧炉中加入铜、锰和铬,升温至1200℃,进行搅拌,然后降温至1100℃,加入铝、镍、锌进行搅拌融化,最后加入碳,升温至1200℃进行烧铸。

实施例2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铝、铜、锰、铬、碳、镍和锌,其重量份计,分别为:

铝2份;

铜75份;

锰8份;

铬4份;

碳6份;

镍2份;

锌5份。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在燃烧炉中加入铜、锰和铬,升温至1250℃,进行搅拌,然后降温至1125℃,加入铝、镍、锌进行搅拌融化,最后加入碳,升温至1225℃进行烧铸。

实施例3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铝、铜、锰、铬、碳、镍和锌,其重量份计,分别为:

铝3份;

铜80份;

锰10份;

铬5份;

碳8份;

镍3份;

锌8份。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在燃烧炉中加入铜、锰和铬,升温至1300℃,进行搅拌,然后降温至1150℃,加入铝、镍、锌进行搅拌融化,最后加入碳,升温至1250℃进行烧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模具铜合金的硬度较高,铜合金的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大大延长了使用周期,硬度较高,不用抛光也不用热处理,机械加工容易,减少工序节省时间,提高效益,同时制备方法简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任何其他形式的限制,而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铝、铜、锰、铬、碳、镍和锌。还公开了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在燃烧炉中加入铜、锰和铬,升温至1200‑1300℃,进行搅拌,然后降温至1100‑1150℃,加入铝、镍、锌进行搅拌融化,最后加入碳,升温至1200‑1250℃进行烧铸。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模具铜合金的硬度较高,铜合金的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大大延长了使用周期,硬度较高,不用抛光也不用热处理,机械加工容易,减少工序节省时间,提高效益,同时制备方法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王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飞伦利斯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17
技术公布日:2017.10.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