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作柱状砂芯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8627发布日期:2018-07-10 22:46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作柱状砂芯的模具。



背景技术:

砂芯是铸造生产中用于制造型芯的材料,由铸造砂、型砂粘结剂等组成。砂芯的作用在于用来形成铸件中的墙体。使用时把砂芯固定在模具中的特定位置,然后浇铸,浇铸完成后砂芯就被包裹在铸件中,后续处理时通过敲碎砂芯就能形成铸件中的空腔部分。砂芯应当具有较高的强度、透气性、退让性和溃散性。然而,由于砂芯在使用过程中会被铸件包裹,所以现有技术中的砂芯不会要求具有显著的散热性,这使得现有技术中的砂芯都为实心结构。由于形状具有规则以及对称性的砂芯,例如柱状砂芯在使用时其两端会嵌入在浇铸用的模具内,砂芯与浇铸用的模具连接紧密,然而砂芯都不具有显著的散热性,使得现有技术中柱状砂芯在浇铸过程中铸件中间且靠近砂芯的区域散热速度明显小于铸件周边的散热速度,这样就容易产生缩松问题。浇铸过程中需要保证浇铸用模具内的空气能够从柱状砂芯处向外排出,柱状砂芯除了与浇铸用的模具连接的部位,其它部位在浇铸时都被铸件包裹,所以柱状砂芯的排气过部位集中在柱状砂芯与浇铸用的模具连接的部位。由于柱状砂芯的端部表面积有限,造成现有技术中的柱状砂芯的透气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制作具有显著的散热性能和良好透气性的柱状砂芯,由此得到一种制作柱状砂芯的模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制作柱状砂芯的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内部设有成形用的空腔、所述下模内部设有成形用的空腔,所述上模和下模合拢后上模的空腔与下模空腔连通形成成形腔,所述制作柱状砂芯的模具还包括芯棒,所述芯棒呈圆柱形,所述芯棒长度大于成形腔的长度,所述芯棒穿过成形腔且芯棒的两端都与上模、下模连接。

柱状砂芯制作过程中成形于成形腔内,由于芯棒占据了原有的成形腔而形成管状结构的成形腔,故柱状砂芯成形后内部便设置了一个贯穿结构的通道。具有通道的柱状砂芯在浇铸过程中便具有了显著的散热功能,因为贯穿式通道内的空气增加了柱状砂芯与浇铸用模具热交换的途径。通道使得砂芯的表面积增加,这样更有利于柱状砂芯向外部,尤其是通道内的空气散发热量,再由空气向浇铸用模具传递热量。相比于柱状砂芯直接与浇铸用模具之间的热交换过程,有了通道内的空气传递热量就能大大提高该柱状砂芯的散热性能。同时,通道增加了柱状砂芯的表面积,这极大地确保了柱状砂芯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柱状砂芯设置贯穿式通道,不仅能提升散热性能,而且可以在减轻重量的同时提升整个柱状砂芯的机械性能,即提升结构强度。这为搬运、储存、装配柱状砂芯带来极大的便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上模的长度和下模的长度都小于芯棒的长度,当砂芯成形与芯棒上后,工人可以手持芯棒的方式搬运芯棒。由此为够顺利制造出散热性能高的柱状砂芯提供便利。

为了方便芯棒脱离砂芯,所述芯棒位于成形腔的部位的表面光滑且直径大于芯棒两端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作柱状砂芯的模具通过设置能够在柱状砂芯内部形成贯穿式通道的芯棒来获得散热性能显著的柱状砂芯,通过该制作柱状砂芯的模具获得的砂芯不仅能提升散热性能,而且可以提升结构强度和透气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制作柱状砂芯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制作柱状砂芯的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和芯棒3。上模1设有内凹的柱状砂芯成形用的空腔,以及与该空腔连通用于填入制作砂芯的铸造砂的输入通孔。下模2也设有内凹的柱状砂芯成形用的空腔。芯棒3呈圆柱形,且呈长条状。芯棒3长度大于成形腔4的长度,并且上模1的长度和下模2的长度都小于芯棒3的长度。当上模1和下模2合拢后上模1的空腔与下模2空腔连通形成成形腔4,芯棒3沿着成形腔4的中心线穿过成形腔4,并且芯棒3两端都与上模1、下模2连接即芯棒3的两端都被夹持在上模1、下模2之间。芯棒3位于成形腔4的部位的表面光滑且直径大于芯棒3两端的直径,也就是芯棒3被夹持在上模1和下模2之间的部位的直径、以及芯棒3位于上模1和下模2外部的部位都小于芯棒3其它部位的直径。使用时,含有粘结剂的铸造砂填入成形腔4内,通过连续震动方式使铸造砂在成形腔4内被填实。最终成形获得柱状砂芯,该砂芯内部设有一个贯穿结构的通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