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环保的台车式强热风循环回火炉的高效保温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5286发布日期:2019-03-15 20:31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环保的台车式强热风循环回火炉的高效保温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门,特别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的台车式强热风循环回火炉的高效保温壳体。



背景技术:

目前,回火炉是工件升温回火加工中使用的设备,现有的回火炉存在着许多缺陷, 例如回火炉内部氧气含量高,影响了工件的加工,无法对回火炉内部的真空度进行测量,在 温度过超过设定值时,无法实现及时降温,保温效果差,而且加工完成后的余热无法实现循 环利用。

专利201621252835.7公开了一种热处理用可循环利用余热的真空回火炉,包括回火炉本体,所述支撑腿内侧安装有支承板,且支承板上安装有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和转轴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上侧焊接有承载台,所述回火炉本体上侧安装有第二电动机,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和转轴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安装有扇叶,所述回火炉本体内部上侧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温控器,所述回火炉本体内部安装有加热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回火炉通风机将回火炉本体内部余热排入带有喷淋器的蒸汽室,蒸汽室通过蒸汽管将蒸汽传给蒸汽发电装置进行发电,从而实现了对热量的利用,蒸汽发电装置发的电还能够为回火炉本体供电。

该回火炉的外壳结构简单,保温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节能环保的台车式强热风循环回火炉的高效保温壳体,大幅提升了回火炉的保温性能,更加节能环保。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节能环保的台车式强热风循环回火炉的高效保温壳体,包括外壳、炉衬和炉门组件,外壳的前端设有炉门开口,炉门组件固定在炉门开口上,炉衬设置在外壳的内壁;

外壳包括支架层,支架层的外部贴合固定一层外衬层,支架层的内部贴合固定一层内衬层,内衬层和外衬层均以钢板拼接组合而成;

支架层由多个支撑管交叉焊接成网格形状,支撑管自外向内依次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第一管体的截面为正方形结构,第二管体的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三管体的外壁截面为正六边形结构、内壁截面为圆形结构;

第三管体的其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外侧壁上分别垂直的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二管体的第一固定通槽中,并通过焊接加以固定,第一支撑板的插入深度为第一固定通槽深度的1/3到1/2,第一支撑板与第一管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垂直设置;

第二管体的外壁上设有四个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两两对称设置,其中两个第二支撑板对应第一管体上侧壁设置,另外两个第二支撑板对应第一管体的下侧壁设置,第二支撑板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一管体的第二固定通槽中,并通过焊接加以固定,第二支撑板的插入深度为第二固定通槽深度的1/3到1/2;

每个第二支撑板分别与其相对应的第三管体的外侧壁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支架层的支撑管形成的网格的形状为正方形或者菱形。

进一步的,外衬层和内衬层之间填充保温棉。

进一步的,炉门组件包括门框、外门板和内门板,门框焊接固定在炉门开口中,门框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插接槽,第一插接槽前方设有第一通道,第一插接槽后方设有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为正方形结构,第一通道的边长大于第二通道的边长,外门板可开合的设置在第一通道中,内门板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一插接槽中;

内门板上设有开口向上的两个第二插接槽,两个第二插接槽中分别可移动的设有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的高度均小于第二插接槽的深度,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上分别设有一个密封端块,密封端块与第二插接槽过渡配合;

内门板上还设有提升机构,提升机构包括支撑架,支撑架的两个侧壁分别与内门板的两个侧壁相齐平,支撑架上设有两个气缸,两个气缸的推杆分别穿过相应的密封端块与第一保温板或第二保温板固定连接,气缸的推杆上设有定位环,定位环通过螺丝固定在密封端块上;

支撑架与内门板的侧壁上相连的设有齿条,齿条与固定在门框上的传动齿轮相啮合,传动齿轮通过电机控制转动。

进一步的,第二通道的侧壁与第一通道侧壁分别平行设置,且第二通道对应设置于第一通道内部。

进一步的,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均包括保温板体和加热板体,保温板体和加热板体均以聚氨酯泡沫塑料为材料制成,加热板体中设有多组电加热管。

进一步的,在第一保温板中、保温板体位于加热板体的前方,在第二保温板中、保温板体位于加热板体的后方。

进一步的,保温板体和加热板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通过紧固件加以固定或者粘接固定。

进一步的,加热板体中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第一电加热管组、第二电加热管组和第三电加热管组,第一电加热管组和第三电加热管组均包括数量相同的多个相互平行且倾斜设置的第一电加热管,第二电加热管组均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倾斜设置的第二电加热管,第一电加热管组中的第一电加热管的数量小于第二电加热管组中的第二电加热管的数量。

进一步的,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的电加热管的布置形式镜像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支架层由多个支撑管交叉焊接成网格形状,支撑管的结构设置,减轻了自重,增加了强度,提高了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炉门组件包括内门板和外门板,外门板直接旋转打开,内门板则通过电机控制传动齿轮转动,从而控制内门板整体向上提升打开;

在内门板中设有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既能够加强炉门的保温性能,又能够对炉体内进行加热,同时,加热的温度可以通过气缸对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进行升降操作来加以调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大幅提升了回火炉的保温性能,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为外壳剖视图。

图3为支撑管剖视图。

图4为支撑管俯视图。

图5为炉门组件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A方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

外壳1、炉衬2、炉门组件3、支架层4、外衬层5、内衬层6、支撑管7、第一管体8、第二管体9、第三管体10、第一支撑板11、第一固定通槽12、第二支撑板13、第二固定通槽14、门框31、外门板32、内门板33、第一插接槽34、第一通道35、第二通道36、第一保温板37、第二保温板38、密封端块39、支撑架310、气缸311、定位环312、齿条313、传动齿轮314、保温板体315、加热板体316、第一电加热管组317、第二电加热管组318、第三电加热管组31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如图所示一种节能环保的台车式强热风循环回火炉的高效保温壳体,包括外壳1、炉衬2和炉门组件3,外壳的前端设有炉门开口,炉门组件固定在炉门开口上,炉衬设置在外壳的内壁;

外壳包括支架层4,支架层的外部贴合固定一层外衬层5,支架层的内部贴合固定一层内衬层6,内衬层和外衬层均以钢板拼接组合而成;

支架层由多个支撑管7交叉焊接成网格形状,支撑管自外向内依次包括第一管体8、第二管体9和第三管体10,第一管体的截面为正方形结构,第二管体的截面为圆形结构,第三管体的外壁截面为正六边形结构、内壁截面为圆形结构;

第三管体的其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外侧壁上分别垂直的设有一个第一支撑板11,第一支撑板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二管体的第一固定通槽12中,并通过焊接加以固定,第一支撑板的插入深度为第一固定通槽深度的1/3到1/2,第一支撑板与第一管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垂直设置;

第二管体的外壁上设有四个第二支撑板13,第二支撑板两两对称设置,其中两个第二支撑板对应第一管体上侧壁设置,另外两个第二支撑板对应第一管体的下侧壁设置,第二支撑板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一管体的第二固定通槽14中,并通过焊接加以固定,第二支撑板的插入深度为第二固定通槽深度的1/3到1/2;

每个第二支撑板分别与其相对应的第三管体的外侧壁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支架层的支撑管形成的网格的形状为正方形或者菱形。

进一步的,外衬层和内衬层之间填充保温棉。

进一步的,炉门组件包括门框31、外门板32和内门板33,门框焊接固定在炉门开口中,门框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插接槽34,第一插接槽前方设有第一通道35,第一插接槽后方设有第二通道36,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为正方形结构,第一通道的边长大于第二通道的边长,外门板可开合的设置在第一通道中,内门板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一插接槽中;

内门板上设有开口向上的两个第二插接槽,两个第二插接槽中分别可移动的设有第一保温板37和第二保温板38,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的高度均小于第二插接槽的深度,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上分别设有一个密封端块39,密封端块与第二插接槽过渡配合;

内门板上还设有提升机构,提升机构包括支撑架310,支撑架的两个侧壁分别与内门板的两个侧壁相齐平,支撑架上设有两个气缸311,两个气缸的推杆分别穿过相应的密封端块与第一保温板或第二保温板固定连接,气缸的推杆上设有定位环312,定位环通过螺丝固定在密封端块上;

支撑架与内门板的侧壁上相连的设有齿条313,齿条与设置在门框上的传动齿轮314相啮合,传动齿轮通过电机控制转动。

进一步的,第二通道的侧壁与第一通道侧壁分别平行设置,且第二通道对应设置于第一通道内部。

进一步的,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均包括保温板体315和加热板体316,保温板体和加热板体均以聚氨酯泡沫塑料为材料制成,加热板体中设有多组电加热管。

进一步的,在第一保温板中、保温板体位于加热板体的前方,在第二保温板中、保温板体位于加热板体的后方。

进一步的,保温板体和加热板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通过紧固件加以固定或者粘接固定。

进一步的,加热板体中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第一电加热管组317、第二电加热管组318和第三电加热管组319,第一电加热管组和第三电加热管组均包括数量相同的多个相互平行且倾斜设置的第一电加热管,第二电加热管组均包括多个相互平行且倾斜设置的第二电加热管,第一电加热管组中的第一电加热管的数量小于第二电加热管组中的第二电加热管的数量。

进一步的,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的电加热管的布置形式镜像设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