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丝恒温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4394发布日期:2019-02-22 22:16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丝恒温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丝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丝恒温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钢丝主要品种有磷化涂层钢丝、镀锌钢丝、不锈钢丝和光面钢丝,钢丝生产工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钢丝拉拔,修模技术工艺,热处理正火、淬火工艺,酸洗磷化工艺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钢丝拉拔、热处理这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往往最容易影响钢丝绳的质量。

热处理是钢丝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钢丝热处理的目的有三个:获得均匀的成分和适于冷加工的组织;消除加工硬化和内应力,以便继续进行冷加工;获得需要的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物理性能。

不同种类的钢丝为达到软化、球化和强韧化的效果,往往采用不同的热处理方法,为了使钢丝获得更加良好的力学性能,当当多根钢丝平行从热处理炉出来后,需要对钢丝进行一定时间的保温处理以达到期望的力学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热处理后钢丝如何进行保温处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钢丝恒温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丝恒温控制装置,包括恒温箱,其特征是,所述恒温箱包括加热顶盖和恒温箱体,所述加热顶盖固定安装在所述恒温箱体上,所述加热顶盖包括电加热管和顶盖,所述电加热管固定安装在所述顶盖上,所述恒温箱体包括底板、底板边缘两侧的隔热板、隔热板中间的导热板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恒温箱体前侧隔热板上还设置有显示控制器。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板与导热板、导热板与导热板之间形成恒温腔,所述恒温腔内安装有供钢丝通过的钢管。

作为优选,所述一个恒温腔对应一个电加热管。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板包括前侧隔热板和后侧隔热板,所述导热板朝向前侧的首尾两端分别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后侧隔热板朝向前侧的首尾两端分别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显示控制器包括温度显示屏和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显示屏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与所述电加热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加热管的数量为5根,所述导热板的数量为4块,所述恒温腔的数量为5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钢丝置于钢管中,钢管放置于恒温腔内,通过恒温腔内的温度传感器获得恒温腔温度、温度控制器对电加热管进行实时调节以得到适合钢丝进行保温的温度,装置简便、易于操作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加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恒温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中:1、恒温箱,2、加热顶盖,20、电加热管,21、顶盖,3、恒温箱体,30、温度传感器,31、隔热板,310、后侧隔热板、311、前侧隔热板,32、导热板,33、底板,4、显示控制器,40、温度显示屏,41、温度控制器,5、恒温腔,6、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如附图1-3所示,一种钢丝恒温控制装置,包括恒温箱1,所述恒温箱1包括加热顶盖2和恒温箱体3,所述加热顶盖2固定安装在所述恒温箱体3上,所述加热顶盖2包括电加热管20和顶盖21,所述电加热管20固定安装在所述顶盖21上,所述恒温箱体3包括底板33、底板33边缘两侧的隔热板31、隔热板31中间的导热板32以及温度传感器30,所述隔热板31与导热板32、导热板32与导热板32之间形成恒温腔5,所述恒温腔5内安装有供钢丝通过的钢管6,所述一个恒温腔5对应一个电加热管20,所述隔热板31包括前侧隔热板311和后侧隔热板310,所述导热板32朝向前侧的首尾两端分别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30,所述后侧隔热板310朝向前侧的首尾两端分别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30,即所述每个恒温腔5内均安装有两个温度传感器5,且其位置分别在所述恒温腔5首尾端。

所述恒温箱体3前侧隔热板上311还设置有显示控制器4,所述显示控制器4包括温度显示屏40和温度控制器41,所述温度显示屏4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0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41与所述电加热管20连接,所述电加热管20的数量为5根,所述导热板32的数量为4块,所述恒温腔5的数量为5个。

使用原理:在多根钢丝同步进行热处理工序后,将钢丝分别从各个恒温腔5内的钢管6中通入,恒温腔5内的钢管6用以确保保温处理后的钢丝进入下一道工序时仍然是互相平行的。在钢丝进入恒温腔5之前,开启电加热管20并通过观察温度显示屏40上的温度指数以确保恒温腔5内的温度达到保温所需,当钢丝进入恒温腔5保温后,通过温度控制器41实时地对每一根电加热管20进行调整,每个恒温腔5内的导热板32也确保了各个恒温腔5的温度基本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线上,使得每一根热处理保温后的钢丝都能达到设计的力学性能要求。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