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合铜导体在线退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0653发布日期:2019-04-20 02:36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绞合铜导体在线退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退火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绞合铜导体在线退火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线缆行业中,铜导体的生产过程,基本都是先进行单线拉丝生产,拉丝工序同时也进行单线的退火处理,使铜单线满足国标GB/T3953中TR的要求,再进行导体绞制,电缆导体在绞制过程中产生内应力,绞合后导致导体电阻率加大,这样就造成了同等导体电阻值要求条件下导体截面的增加,造成铜材浪费,而现有的铜导体退火装置无法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绞合铜导体在线退火装置,可以解决传统的电缆导体在绞制过程中产生内应力,绞合后导致导体电阻率加大,造成了同等导体电阻值要求条件下导体截面的增加,造成铜材浪费,而现有的铜导体退火装置无法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绞合铜导体在线退火装置,包括箱体以及位于其内部的预加热段、加热段、退火段和冷却段,所述预加热段位于所述箱体一端,所述预加热段一端设置有进气端,且所述预加热段上安装有第一导轮、第二导轮,所述第二导轮靠近所述进气端,所述第一导轮位于所述第二导轮一侧,且所述第一导轮与所述第二导轮之间连接有铜导体,所述加热段位于所述预加热段一侧,所述加热段一侧设置所述退火段,且所述加热段与所述退火段之间安装有第四导轮,所述退火段一侧设置所述冷却段,所述冷却段一侧安装第三导轮,所述第三导轮一侧设置出气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轮与第二导轮之间加导向铜导体的电流,且充当电阻的铜导体加热产生的热量计算按照热量公式Q=I2*R*T。

优选的,所述第二导轮与第三导轮均位于加热段上,第二导轮与第三导轮之间采用感应加热,加热温度达450℃±50℃。

优选的,所述第三导轮与第四导轮位于退火段上,且第三导轮与第四导轮之间采用液体喷淋冷却方式,退火温度达120℃±10℃。

优选的,所述第四导轮的出端处对退火后的铜导体采用低温氮气冷却,所述加热段以及冷却段内部均充入低温氮气。

优选的,所述预加热段内部抽真空,所述退火段顶部敞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由于在第一导轮与第二导轮之间加有导向铜导体的电流,且充当电阻的铜导体加热产生的热量计算按照热量公式Q=I*R*T,利用铜导体充当电阻,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热量,从而对铜导轮进行预加热,并且能够根据热量公式Q=I^*R*T计算并控制温度。

2、由于第二导轮与第三导轮均位于加热段上,并且第二导轮与第三导轮之间采用感应加热,加热温度达450℃±50℃,采用感应加热的方式,在消除内应力降低导体电阻率,与同等级导体比较,减小了导体截面积,节约了铜材料,降低了产品成本,而且效果更佳。

3、由于第三导轮与第四导轮均位于退火段上,并且第三导轮与第四导轮之间采用液体喷淋冷却方式,退火温度达120℃±10℃,不仅退火效率高、速度快,并且喷淋后的液体能够循环利用,更加节能,成本低。

4、第四导轮的出端处对退火后的铜导体采用低温氮气冷却,加热段以及冷却段内部均充入低温氮气,一是可以将铜导体温度降至常温状态;二是采用氮气隔离铜导体与空气中氧气,防止铜导体氧化;三是氮气为气状物体,易挥发不会残留在铜导体上。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中:1、预加热段;2、加热段;3、退火段;4、冷却段;5、进气端;6、出气端;7、第一导轮;8、第二导轮;9、第三导轮;10、第四导轮;11、铜导体;12、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绞合铜导体在线退火装置,包括箱体12以及位于其内部的预加热段1、加热段2、退火段3和冷却段4,预加热段1位于箱体12一端,预加热段1一端设置有进气端5,且预加热段1上安装有第一导轮7、第二导轮8,第二导轮8靠近进气端5,第一导轮7位于第二导轮8一侧,且第一导轮7与第二导轮8之间连接有铜导体11,加热段2位于预加热段1一侧,加热段2一侧设置退火段3,且加热段2与退火段3之间安装有第四导轮10,退火段3一侧设置冷却段4,冷却段4一侧安装第三导轮9,第三导轮9一侧设置出气端6。

第一导轮7与第二导轮8之间加导向铜导体11的电流,且充当电阻的铜导体11加热产生的热量计算按照热量公式Q=I2*R*T,利用铜导体11充当电阻,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热量,从而对铜导轮进行预加热,并且能够根据热量公式Q=I^2*R*T计算并控制温度。

第二导轮8与第三导轮9均位于加热段2上,第二导轮8与第三导轮9之间采用感应加热,加热温度达450℃±50℃,采用感应加热的方式,在消除内应力降低导体电阻率,与同等级导体比较,减小了导体截面积,节约了铜材料,降低了产品成本,而且效果更佳。

第三导轮9与第四导轮10位于退火段3上,且第三导轮9与第四导轮10之间采用液体(如:乳化液)喷淋冷却方式,退火温度达120℃±10℃,退火效率高、速度快,并且喷淋后的液体能够循环利用,更加节能,成本低。

第四导轮10的出端处对退火后的铜导体11采用低温氮气冷却,加热段2以及冷却段4内部均充入低温氮气,一是可以将铜导体11温度降至常温状态;二是采用氮气隔离铜导体11与空气中氧气,防止铜导体氧化;三是氮气为气状物体,易挥发不会残留在铜导体上。

预加热段1内部抽真空,并且密封,在降低预加热段1热量流失的速率的同时,对第一导轮7与第二导轮8进行保护,退火段3顶部敞口,在退火时能够起到让水分蒸发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组装整个装置,并将预加热段1密封并且内部抽真空,在降低预加热段1热量流失的速率的同时,对第一导轮7与第二导轮8进行防氧化保护,在第一导轮7与第二导轮8之间增加导向铜导体11的电流,且充当电阻的铜导体11加热产生的热量计算按照热量公式Q=I2*R*T,利用铜导体11充当电阻,在通入电流后产生热量,从而对铜导轮进行预加热,并且根据热量公式Q=I^2*R*T计算并控制所需温度。其次,在第二导轮8与第三导轮9之间增加感应加热的设备,利用感应加热的方式控制加热温度达450℃±50℃,在消除内应力降低导体电阻率,与同等级导体比较,减小了导体截面积,节约了铜材料,降低了产品成本,而且效果更佳。随后,装置在启用时,经过预加热段1预热再到加热段2加热后,退火段3启动,退火段3顶部敞口,在退火时能够起到让水分蒸发的作用,由于第三导轮9与第四导轮10之间采用液体喷淋冷却方式,并且能够控制退火温度达120℃±10℃,不仅退火效率高、速度快,并且喷淋后的液体能够循环利用,更加节能,成本低,同时第四导轮10的出端处对退火后的铜导体11采用低温氮气冷却,加热段2以及冷却段4内部均充入低温氮气,不仅可以将铜导体11温度降至常温状态,而且采用氮气隔离铜导体11与空气中氧气接触,能够防止铜导体11氧化,同时氮气为气状物体,易挥发不会残留在铜导体11上。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