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的加工机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6455发布日期:2019-09-03 21:31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零件的加工机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零件的加工机床。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有一种零件(如图6),这种零件具有半球形外壁和内沿,加工这种零件时,需要对料棒外壁进行磨削,而一般的加工机床难以快速便捷的加工出这种形状的零件。

因此,市场上亟需一种可以迅速便捷的加工出这种零件的加工机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零件的加工机床,其优点是:可以快速便捷的将料棒磨削成所需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零件的加工机床,包括工作台、设置在工作台上用于夹紧料棒的夹紧机构以及设置在工作台上用于对料棒进行磨削的磨削机构;磨削机构:包括溜板、移动板、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丝杆、第一动力头、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丝杆以及刀具,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工作台上,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同轴连接在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另一端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在工作台上,所述第一丝杆穿设并螺纹连接在溜板上,所述移动板沿工作台宽度方向滑移连接在溜板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溜板上,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同轴连接在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溜板上,所述第二丝杆穿设并螺纹连接在移动板上,所述第一动力头设置在移动板上,所述刀具装夹在第一动力头上;夹紧机构:包括设置在工作台上的驱动盒、旋转板、第二动力头以及第三驱动电机,所述旋转板转动连接在驱动盒背离工作台的一侧,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置在驱动盒上并驱动旋转板转动,所述第二动力头设置在旋转板上,料棒被夹紧在所述第二动力头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将料棒加工成异形零件时,操作者首先将料棒装夹在第二动力头上,然后将相应刀具装夹在第一动力头上,此时第一动力头和第二动力头均启动,从而带动刀具和料棒沿相反方向转动,然后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工作,通过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杠带动第一动力头移动,第三驱动电机驱动第二动力头转动,进而使得刀具和料棒不断的调整所需的加工位置并相互磨削,以快速便捷的将料棒磨削成所需形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驱动电机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驱动盒内设有一对伞齿,其中一个所述伞齿连接在旋转板上,另一个所述伞齿连接在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驱动电机工作时,可以通过伞齿来带动旋转板转动,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三驱动电机可以水平放置,此时第三驱动电机便不受竖向的压力,进而可以提高第三驱动电机的工作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旋转板上滑移连接有安装板,所述旋转板上设有第四驱动电机,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有第三丝杆,所述第三丝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旋转板上,所述第三丝杆穿设并螺纹连接在安装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四驱动电机工作时,可以通过第三丝杆驱动安装板在旋转板上移动,从而灵活的调整料棒和刀具之间的相对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板外周缘设有向着工作台延伸的挡边,所述安装板以及挡边罩设在第三丝杆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以及挡边可以对第三丝杆起到一个保护作用,从而减少磨削屑以及冷却液接触到第三丝杆的可能,提高第三丝杠的工作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动板上设有刀盘,车刀可以装夹在所述刀盘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可以将常规车刀装夹在刀盘上,从而可以用个车刀首先将料棒初步车削掉多余的料,然后在通过刀具对料棒进行磨削,从而大大提高加工效率,并且此操作不用再次装夹料棒,十分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工作台上设有自动换刀机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动力头可以通过自动换刀机构快速便捷的换取不同工序所需要的刀具,从而减少刀具的装夹时间,也提高了加工机床的自动化程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工作台表面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位于第一斜面的较低端,所述夹紧机构和磨削机构均位于第一斜面上,所述工作台在第二斜面的较低端开设有排渣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液和磨削屑落在第二斜面上后再流向第一斜面,然后通过第一斜面较低端的排渣口排出,从而减少磨削屑和冷却液沉积在工作台表面上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自动换刀机构和夹紧机构、磨削机构之间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有供刀具转出的开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可以对自动换刀机构起到一个保护作用,从而减少冷却液和磨削屑渗入自动换刀机构内的可能,提高自动换刀机构的工作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夹紧机构以及磨削机构可以快速便捷的将料棒磨削成所需形状;

2、冷却液和磨削屑落在第二斜面上后再流向第一斜面,然后通过第一斜面较低端的排渣口排出,从而减少磨削屑和冷却液沉积在工作台表面上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磨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夹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三丝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现有技术中需要加工的零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工作台;2、夹紧机构;21、驱动盒;22、旋转板;23、第二动力头;24、第三驱动电机;25、伞齿;3、磨削机构;31、溜板;32、移动板;33、第一驱动电机;34、第一丝杆;35、第一动力头;36、第二驱动电机;37、第二丝杆;38、刀具;4、安装板;41、第四驱动电机;42、第三丝杆;5、挡边;6、刀盘;7、自动换刀机构;8、第一斜面;81、第二斜面;82、排渣口;9、挡板;91、开口;10、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零件的加工机床,如图1,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工作台1,工作台1上设有用于夹紧料棒的夹紧机构2以及设置在工作台1上用于对料棒进行磨削的磨削机构3。

如图2和图3,磨削机构3包括溜板31、移动板32、第一驱动电机33、第一丝杆34、第一动力头35、第二驱动电机36、第二丝杆37以及刀具38,第一驱动电机33固定连接在工作台1的侧面,第一丝杆34的一端同轴连接在第一驱动电机33的输出端上,另一端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在工作台1上,移动板32沿工作台1宽度方向滑移连接在溜板31上,第一驱动电机33工作时便可以通过第一丝杆34驱动溜板31沿着工作台1长度方向移动;溜板31上固设有第二驱动电机36,第二丝杆37沿工作台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丝杆37的一端同轴连接在第二驱动电机36的输出端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溜板31上,第二丝杆37穿设并螺纹连接在移动板32上,从而第二驱动电机36工作时便可以通过第二丝杆37驱动移动板32沿着工作台1宽度方向移动。

如图2和图3,第一动力头35固定设置在移动板32上,刀具38装夹在第一动力头35上,通过第一驱动电机33和第二驱动电机36驱动第一丝杆34和第二丝杆37转动即可控制第一动力头35以及刀具38在工作台1上的位置,以便于对料棒进行磨削。移动板32上设有刀盘6,常规车刀可以装夹在刀盘6上,以备对料棒进行粗切削时使用。

如图3和图4,夹紧机构2包括设置在工作台1上的驱动盒21、旋转板22、第二动力头23以及第三驱动电机24,驱动盒21固设在第一斜面8上,旋转板22转动连接在驱动盒21背离工作台1的一侧,旋转板22的一端伸入驱动盒21内并连接有一个伞齿25,第三驱动电机24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在驱动盒21外壁上,第三驱动电机24的输出端伸入驱动盒21内并连接有另一个伞齿25,两个伞齿25相互啮合,从而第三驱动电机24工作时可以带动旋转板22在驱动盒21上转动。

如图3和图5,旋转板22上滑移连接有安装板4,旋转板22上固设有第四驱动电机41,第四驱动电机41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有第三丝杆42,第三丝杆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旋转板22上,第三丝杆42穿设并螺纹连接在安装板4上。第四驱动电机41工作时,可以通过丝杆驱动安装板4在旋转板22上移动,从而灵活的调整料棒和刀具38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二动力头23固定设置在安装板4上,料棒装夹在第二动力头23上。

如图3,安装板4外周缘固设有向着工作台1延伸的挡边5,挡片与安装板4的外缘相接触,安装板4以及挡边5罩设在第三丝杆42上,安装板4以及挡边5可以对第三丝杆42起到一个保护作用,从而减少磨削屑以及冷却液接触到第三丝杆42的可能,提高第三丝杠的工作稳定性。

如图2,工作台1上还设有自动换刀机构7,自动换刀机构7位于第二斜面81远离第一斜面8的一侧,并且自动换刀机构7和夹紧机构2、磨削机构3之间设有挡板9,挡板9固定连接在工作台1上,挡板9上开设有供刀具38转出的开口91,自动换刀机构7的设置可以便于第一动力头35迅速、自动的换刀。

如图6,工作台1表面设有第一斜面8和第二斜面81,第二斜面81位于第一斜面8的较低端,第二斜面81的较低端开设有排渣口82,工作台1外在排渣口82出设有接料箱,夹紧机构2和磨削机构3均位于第一斜面8上,从而机床工作时,料棒被磨削下的磨削屑以及冷却液可以顺着第一斜面8流至第二斜面81上,然后在通过排渣口82落入接料箱内,以减少冷却液和磨削屑沉积在工作台1表面的可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