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页自动打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7997发布日期:2020-06-02 19:27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合页自动打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合页自动打磨装置。



背景技术:

开关式门的五金合页通常包括两个片体,片体一侧连接有圆柱型的铰接套,两个片体通过铰接套形成铰接结构。合页通常需要进行打磨抛光,以除去毛刺并获得所需的表面效果。但现有的人工打磨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且打磨方式和力度不同,会造成每个合页打磨差异。目前也有采用机械进行打磨的方法,将合页展开,通过砂轮或砂带对合页片体的边缘和表面进行打磨,以及对合页轴套的表面进行打磨,但通常无法打磨到轴套和片体之间夹角,并且无法打磨一个片体的轴套与另一片体邻接的部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连续地自动地打磨合页且能够对铰接套全方位打磨的自动打磨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包括支架和传输机构,传输机构设置在支架上,传输机构沿传输方向传输合页;合页包括第一片体、第一铰接套、第二片体和第二铰接套,第一铰接套连接在第一片体一侧,第二铰接套连接在第二片体一侧,第一铰接套与第二铰接套同轴可转动地连接;传输机构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展开输送段、翻转机构和叠合输送段;在展开输送段,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展开;翻转机构用于翻转所述第一片体;在叠合输送段,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叠合;合页自动打磨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夹角打磨机构、至少一个片体表面打磨机构、至少一个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和至少一个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夹角打磨机构包括相对于第一片体倾斜的可转动的第一摩擦件和相对于第二片体倾斜的可转动的第二摩擦件,第一摩擦件用于在展开输送段摩擦接触第一片体与第一铰接套的第一夹角,第二摩擦件用于在展开输送段摩擦接触第二片体与第二铰接套的第二夹角;片体表面打磨机构包括可转动的第三摩擦件,第三摩擦件用于在展开输送段摩擦接触第一片体表面和第二片体表面;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包括可转动的第四摩擦件,第四摩擦件用于在叠合输送段摩擦接触第一铰接套顶部和第二铰接套顶部;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包括可转动的第五摩擦件,第五摩擦件用于在叠合输送段摩擦接触第一铰接套侧部和第二铰接套侧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夹角打磨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滑动板、第二滑动板、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设置在支架上,第一摩擦件和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滑动板上,第一电机驱动第一摩擦件转动;第二摩擦件和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滑动板上,第二电机驱动第二摩擦件转动;第一气缸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用于驱动第一滑动板在第一支撑板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摩擦件自动进给;第二气缸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用于驱动第二滑动板在第二支撑板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摩擦件自动进给;第一摩擦件为第一砂轮,第二摩擦件为第二砂轮,第一电机通过第一带轮传动机构带动第一摩擦件转动,第二电机通过第二带轮传动机构带动第二摩擦件转动;第一摩擦件边缘对准第一夹角,第二摩擦件边缘对准第二夹角;第一支撑板设有两个第一极限位传感器,第二支撑板上设有两个第二极限位传感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片体表面打磨机构包括第三支撑板和第三电机,第三电机连接在第三支撑板上;第三摩擦件包括支撑架、移动驱动件、两个共轴的转轮和两个砂带,转轮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三支撑板上,第三电机通过第三带轮传动机构驱动转轮转动;移动驱动件固定在第三支撑板上,用于驱动支撑架在第三支撑板上移动;砂带绕在转轮和支撑架之间;两个转轮上的两个砂带分别与第一片体表面和第二片体表面摩擦接触;支架上设有第三气缸,第三气缸用于驱动第三支撑板在支架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三摩擦件自动进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包括第四支撑板、第三滑动板、第四电机和第一步进电机,第四支撑板固定在支架上;第四电机和第四摩擦件连接在第三滑动板上;第一步进电机连接在第四支撑板上,用于驱动第三滑动板在第四支撑板上移动,从而带动第四摩擦件自动进给;第四摩擦件为第三砂轮,第四电机通过第四带轮传动机构带动第四摩擦件转动;支架上还连接有与第四支撑板位置相对固定的两个第三极限位传感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包括支脚、第五支撑板、第四滑动板、第五电机和第二步进电机,支脚长度可调,第五支撑板通过支脚连接在支架上,支脚包括近侧支脚和远侧支脚,近侧支脚相对于远侧支脚更靠近叠合输送段,近侧支脚长度小于远侧支脚长度;第五电机和第五摩擦件连接在第四滑动板上;第二步进电机连接在第五支撑板上,用于驱动第四滑动板在第五支撑板上移动,从而所述第五摩擦件自动进给;第五摩擦件为第四砂轮,第五电机通过第五带轮传动机构带动第五摩擦件转动;第五支撑板上设有两个第四极限位传感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合页自动打磨装置还包括上下移动打磨机构,上下移动打磨机构设置在展开输送段的片体表面打磨机构之后;上下移动打磨机构包括第六支撑板、固定板、转动轴、第六电机、上下移动机构和第六摩擦件,第六摩擦件为第五砂轮;第六支撑板设置在支架上,固定板与第六支撑板连接,第固定板包括轴套,轴套两端设有滚针轴承,转动轴通过滚针轴承放置在轴套内;转动轴第一端连接第六摩擦件,第六电机用于驱动转动轴绕转动轴轴线转动;第六摩擦件包括与第一片体表面接触的第一摩擦件以及与第二片体表面接触的第二摩擦面;上下移动机构包括调速电机、偏心轮、移动轴和连接件;调速电机连接到第六支撑板上,偏心轮偏心安装在调速电机的转轴上,移动轴连接偏心轮;连接件连接移动轴和转动轴第二端,从而带动转动轴在轴套内沿转动轴轴线移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支架上设有第四气缸,第四气缸用于驱动第六支撑板移动,从而带动第六摩擦件自动进给;第六电机通过第六带轮传动机构带动转动轴绕转动轴轴线转动;支撑板通过连接杆连接有吊板,调速电机设置在吊板上;连接件为万向连接头;调速电机的转轴末端连接有滑槽,偏心轮连接有滑块,滑块可在滑槽内滑动并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滑槽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合页自动打磨装置还包括叶轮打磨机构,叶轮打磨机构包括第七支撑板、第七电机和千叶轮,第七电机连接在第七支撑板上,第七电机通过第七带轮传动机构带动千叶轮转动;千叶轮在展开输送段上与第一铰接套表面以及第二铰接套表面相切;支架上设有第五气缸,第五气缸用于驱动第七支撑板在支架上移动,从而带动千叶轮自动进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传输机构还包括进料段,进料段设置在展开输送段前;展开输送段包括第一夹道,所述合页展开地从所述第一夹道通过,所述第一夹道上设有铰接套缺口和片体缺口;叠合输送段包括第二夹道,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叠合地从第二夹道通过,第一铰接套和第二铰接套从第二夹道凸出;翻转机构包括沿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凸起部和限位部,凸起部用于推动第一片体转动,限位部用于将第一片体压向第二片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夹角打磨机构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夹角打磨机构沿传输方向设置;片体表面打磨机构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片体表面打磨机构沿传输方向设置或在展开输送段两侧设置;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沿传输方向设置或在叠合输送段两侧设置,分别对第一铰接套和第二铰接套的周面不同位置进行打磨;支架顶端设有抽风机构,抽风机构包括粉尘过滤器;支架还设有盖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传输机构传送合页进行打磨抛光,合页经过展开输送段和叠合输送段,分别以展开状态以及叠合状态进行打磨抛光。其中,夹角打磨机构用于打磨片体和铰接套之间的夹角,夹角打磨机构的第一打磨件和第二打磨件分别倾斜对准夹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自动打磨夹角的问题。片体表面打磨机构用于打磨片体的表面。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和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用于在叠合状态时打磨铰接套的不同位置,解决了展开时被遮蔽部位无法打磨的问题。可见,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合页的连续自动的全方位的打磨抛光。

2.本实用新型的夹角打磨机构、片体表面打磨机构、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和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通过气缸或步进电机实现自动进给,当砂轮等耗材磨损后,耗材能够自动进给继续打磨抛光,更好地节省耗材,提高耗材的寿命和利用率,打磨出更多的产品。气缸或步进电机与传感器配合,通过电气控制,能够在微米级别实现自动进给,提高了打磨的精度和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合页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叶轮打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夹角打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片体表面打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上下移动打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上下移动打磨机构的后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上下移动打磨机构的偏心轮和调速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合页叠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实施例中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合页自动打磨装置包括支架100、传输机构200、夹角打磨机构300、片体表面打磨机构400、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500、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600、上下移动打磨机构700和叶轮打磨机构800。传输机构200设置在支架100上,传输机构200沿传输方向输送合页900。

如图2和图9所示,合页900包括第一片体910、第一铰接套920、第二片体930和第二铰接套940,第一铰接套920连接在第一片体910一侧,第二铰接套940连接在第二片体910一侧,销950穿过第一铰接套920与第二铰接套940,使得第一铰接套920与第二铰接套940可转动地连接。

传输机构200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进料段210、展开输送段220、翻转机构230和叠合输送段240。在展开输送段210中,第一片体910和第二片体920展开并且基本齐平,展开输送段210包括第一夹道,合页900展开地从第一夹道通过,第一夹道上设有铰接套缺口211和片体缺口212。如图10所示,翻转机构230包括沿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凸起部231和限位部232,凸起部231用于推动第一片体910转动,限位部232用于将第一片体910压向第二片体930。叠合输送段240包括第二夹道,第一片体910和第二片体930叠合地从第二夹道通过,第一铰接套920和第二铰接套940从第二夹道凸出。

如图1所示,沿展开输送段220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叶轮打磨机构800、夹角打磨机构300、片体表面打磨机构400以及上下移动打磨机构700。其中,叶轮打磨机构800的数目为2个,分别设置在展开输送段220的两侧。夹角打磨机构300的数目为2个,沿展开输送段220的传输方向设置。片体表面打磨机构400的数目为8个,每4个分为一组设置在展开输送段220的两侧。上下移动打磨机构700的数目为4个,每2个分为一组设置在展开输送段220的两侧。沿叠合输送段240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500和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600,其中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500的数目为1个;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600的数目为4个,分别从两侧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对第一铰接套920和第二铰接套940进行打磨。

如图3所示,叶轮打磨机构800包括第七支撑板810、第七电机820和千叶轮830,第七电机820和千叶轮830连接在第七支撑板810上,第七电机830通过第七带轮传动机构带动千叶轮830转动。千叶轮830在展开输送段210上与第一铰接套920表面以及第二铰接套940表面相切进行打磨。支架100上设有第五气缸850,第五气缸850用于驱动第七支撑板810在支架上100移动,从而带动千叶轮830自动进给。

夹角打磨机构300包括第一支撑板310、第二支撑板320、第一滑动板311、第二滑动板321、第一气缸312、第二气缸322、第一电机313、第二电机323、第一摩擦件314和第二摩擦件324。第一支撑板310和第二支撑板320设置在支架100上,第一摩擦件314和第一电机313固定在第一滑动板311上,第一电机313驱动第一摩擦件314转动。第二摩擦件314和第二电机323固定在第二滑动板321上,第二电机323驱动第二摩擦件314转动。第一气缸312固定在第一支撑板310上,用于驱动第一滑动板311在第一支撑板310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摩擦件314自动进给。第二气缸322固定在第二支撑板320上,用于驱动第二滑动板321在第二支撑板320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摩擦件324自动进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摩擦件314为第一砂轮,第二摩擦件324为第二砂轮,第一电机313通过第一带轮传动机构315带动第一摩擦件314转动,第二电机323通过第二带轮传动机构325带动第二摩擦件324转动。第一摩擦件314边缘倾斜对准第一片体910与第一铰接套920的第一夹角911,第二摩擦件324边缘倾斜对准第二片体930与第二铰接套940的第二夹角912。第一支撑板310设有两个第一极限位传感器316,第二支撑板320上设有两个第二极限位传感器326,分别用于感应第一滑动板311和第二滑动板321的移动距离。当第一摩擦件314损耗到极限时,第一极限位传感器316感应到第一滑动板311的感应部位到达极限位置,第一气缸312使第一滑动板311的感应部位回退到另一个第一极限位传感器316,装载新第一摩擦件314后第一气缸312再驱动第一摩擦件314自动进给。第二极限位传感器326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极限位传感器316相同。

如图5所示,片体表面打磨机构400包括第三摩擦件410、第三支撑板420和第三电机430,第三电机430连接在第三支撑板420上。第三摩擦件410包括支撑架411、移动驱动件412、两个共轴的转轮413和两个砂带414,转轮413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三支撑板420上,第三电机430通过第三带轮传动机构431驱动转轮413转动;移动驱动件412固定在第三支撑板420上,用于驱动支撑架411在所述第三支撑板420上移动。砂带414绕在转轮413和支撑架411之间,两个转轮413上的两个砂带414分别与第一片体910表面和第二片体930表面摩擦接触。支架100上设有第三气缸440,第三气缸440用于驱动第三支撑板420在支架100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三摩擦件410自动进给。

如图6至8所示,上下移动打磨机构700包括第六支撑板710、固定板720、转动轴730、第六电机740、上下移动机构750和第六摩擦件760,第六摩擦件760为第五砂轮。第六支撑板710设置在支架100上,固定板720与第六支撑板710连接,固定板720包括轴套721,轴套721两端设有滚针轴承722,转动轴730通过滚针轴承722放置在轴套721内。转动轴730第一端连接第六摩擦件760,第六电机740用于驱动转动轴730绕轴线转动。第六摩擦件760包括与第一片体910表面接触的第一摩擦面761以及与第二片体930表面接触的第二摩擦面762。上下移动机构750包括调速电机751、偏心轮752、移动轴753和连接件754。调速电机751连接到第六支撑板710上,偏心轮752偏心安装在调速电机751的转轴上,移动轴753连接偏心轮752,连接件754连接移动轴753和转动轴730第二端,从而带动转动轴753在轴套721内沿转动轴753轴线移动。支架100上设有第四气缸770,第四气缸770用于驱动第六支撑板710移动,从而带动第六摩擦件760自动进给。第六电机740通过第六带轮传动机构741带动转动轴730转动。第六支撑板710通过连接杆连接有吊板711,调速电机751设置在吊板711上。连接件754为万向连接头。调速电机751的转轴末端连接有滑槽755,偏心轮752连接有滑块756,滑块756可在滑槽755内滑动并通过螺纹紧固件757固定在滑槽755内。通过调整滑块756与滑槽755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第六摩擦件760的上下移动距离;通过调整调速电机751的转速,可以调整第六摩擦件760的上下移动频率。上下移动打磨机构700有利于对片体表面均匀打磨。

如图10所示,铰接套顶部打磨机构500包括第四支撑板510、第三滑动板520、第四电机530、第一步进电机540和第四摩擦件550,第四支撑板510固定在支架100上。第四电机530和第四摩擦件550连接在第三滑动板520上。第一步进电机540连接在第四支撑板510上,用于驱动第三滑动板520在第四支撑板510上移动,从而带动第四摩擦件550自动进给。第四摩擦件550为砂轮,第四电机530通过第四带轮传动机构531带动第四摩擦件550转动。支架100上还连接有与第四支撑板510位置相对固定的两个第三极限位传感器511。第三极限位传感器511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极限位传感器316相同。

如图11所示,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600包括支脚、第五支撑板610、第四滑动板620、第五电机630、第二步进电机640和第五摩擦件670,支脚长度可调,第五支撑板610通过支脚连接在支架100上,支脚包括近侧支脚650和远侧支脚660,近侧支脚650相对于远侧支脚660更靠近叠合输送段240,近侧支脚650长度小于远侧支脚660长度。第五电机630和第五摩擦件670连接在第四滑动板620上。第二步进电机640连接在第五支撑板610上,用于驱动第四滑动板620在第五支撑板610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五摩擦件670自动进给。第五摩擦件670为砂轮,第五电机630通过第五带轮传动机构631带动第五摩擦件670转动。第五支撑板610上设有两个第四极限位传感器611,第四极限位传感器611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极限位传感器316相同。在本实施例中,4个铰接套侧部打磨机构600分别对第一铰接套920和第二铰接套940的周面不同位置进行打磨。

此外,如图1所示,支架100顶端设有抽风机构110,抽风机构110包括粉尘过滤器,支架110还设有盖体。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