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吸收酸雾功能及加热功能的酸洗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29406发布日期:2020-08-11 21:55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吸收酸雾功能及加热功能的酸洗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酸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吸收酸雾功能及加热功能的酸洗槽。



背景技术:

酸洗槽在工业生产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设备,广泛的应用于冶金、电镀等工业酸洗行业。在酸洗过程中,将工件置于酸洗槽内盛放的酸溶液中以去除工件表面的氧化皮和锈蚀物等,根据酸洗槽中盛放的溶液的性质,其通常需要具有相应的耐碱、耐酸、耐高温、抗腐蚀性。

但是,现有的酸洗槽大多是直接敞口放置在车间内,而酸洗槽内盛放的酸溶液如盐酸容易挥发产生酸雾,且酸洗过程中液会产生许多化学气体,这些酸雾和化学气体会对车间工人的健康造成损害,且酸雾也会对车间内的器材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酸洗槽在酸洗过程中需要对酸溶液进行加热,但是现有的酸洗槽中的加热装置加热不均匀,造成酸洗槽内酸溶液温度不均匀,影响最终的酸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吸收酸雾功能及加热功能的酸洗槽,其可以对酸洗过程中产生的酸雾进行收集,而且还能快速净化酸雾,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此外,其能够对酸溶液快速均匀的加热,保证了酸洗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吸收酸雾功能及加热功能的酸洗槽,包括槽体、盖体、第一管道、第一酸雾净化塔、第二管道、第二酸雾净化塔,所述槽体顶部固定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上开设有酸雾吸入口,所述酸雾吸入口内固定设置有排风机,且所述酸雾吸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下部侧壁上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顶部的出气口处连通设置有第一排气筒,所述第一排气筒上部安装有第一电磁阀门,所述第一排气筒下部一侧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二酸雾净化塔下部侧壁上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门,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下部内侧壁上安装有ph传感器,所述第二酸雾净化塔顶部的出气口处连通设置有第二排气筒;所述槽体侧壁内部形成中空的加热腔室,所述加热腔室内设置有导热层和电加热管,所述导热层铺设在靠近于所述槽体的内侧壁处,所述电加热管盘绕在所述导热层靠近于所述槽体外侧壁的一侧;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和所述第二酸雾净化塔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除雾装置和多个喷淋装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喷淋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填料装置。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内部的喷淋总管路,所述喷淋总管路一端贯穿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内侧壁,并通过第三管道与位于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旁侧的碱液箱相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有进液泵,所述喷淋总管路的直径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变小,且所述喷淋总管路的大直径端位于所述酸雾净化塔上进气口的正上方,所述喷淋总管路两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喷淋总管路相连通的喷淋支管路,所述喷淋支管路下部等间距安装有多个喷淋头。通过对喷淋装置的结构进行设置,碱液通过喷淋头全方位喷洒至酸雾净化塔内,由于酸雾净化塔内靠近于进气口处的酸雾浓度较大,通过对喷淋总管路的直径及位置进行设置,实现了向酸雾净化塔内烟雾浓度较大处喷洒大量的碱液,向酸雾净化塔内烟雾浓度较小处喷洒少量的碱液,既保证了对酸雾的净化处理效果,同时也减少了碱液的使用量。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喷淋头通过连通管路与所述喷淋支管路相连通,所述连通管路以成对的方式分布在所述喷淋支管路下部两侧,且所述连通管路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50°。通过设置,使得喷淋头喷出的碱液以较广的范围覆盖至酸雾净化塔内,进一步保证了对酸雾的净化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内底部还设置有废液存储槽,所述废液存储槽通过第四管道与位于第一酸雾净化塔旁侧的废液收集箱相连通,所述第四管道上设置有抽液泵,通过设置,可对吸收酸雾后的碱液进行集中回收处理,避免直接外排对环境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填料装置包括横向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酸雾净化塔内侧壁上的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压板之间设有吸附填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槽体侧壁内部形成中空的加热腔室,并在加热腔室内设置导热层和电加热管,使得槽体内酸溶液快速均匀的加热,保证了酸洗效果;槽体内酸洗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酸雾通过排风机和第一管道进入到第一酸雾净化塔,有效收集了酸洗过程中产生的酸雾,通过第一酸雾净化塔内的喷淋装置喷洒出的碱液对酸雾进行中和处理,并通过吸附装置对酸雾进行高效的吸附,实现了对酸雾的高效净化处理,且处理后不会产生酸性废水,不会造成二次污染;通过在第一排气筒内设置ph传感器,并将第一排气筒一侧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酸雾净化塔相连通,可对第一酸雾净化塔内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气体再次进行净化处理,保证了除酸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具有吸收酸雾功能及加热功能的酸洗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槽体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槽体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酸雾净化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喷淋装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连通管路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具体附图标记为:槽体1,加热腔室2,导热层3,电加热管4,盖体5,排风机6,第一管道7,第一酸雾净化塔8,第一排气筒9,第一电磁阀门10,喷淋装置11,喷淋总管路12,喷淋支管路13,连通管路14,喷淋头15,第三管道16,进液泵17,碱液箱18,上压板19,下压板20,吸附填料21,除雾装置22,废液存储槽23,抽液泵24,第四管道25,废液收集箱26,第二管道27,第二电磁阀门28,第二酸雾净化塔29,第二排气筒3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吸收酸雾功能及加热功能的酸洗槽,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槽体1、盖体5、第一管道7、第一酸雾净化塔8、第二管道27、第二酸雾净化塔29,槽体1顶部固定设置有盖体5,盖体5上开设有酸雾吸入口,酸雾吸入口内固定设置有排风机6,且酸雾吸入口通过第一管道7与第一酸雾净化塔8下部侧壁上的进气口相连通,第一酸雾净化塔8顶部的出气口处连通设置有第一排气筒9,第一排气筒9上部安装有第一电磁阀门10,第一排气筒9下部一侧通过第二管道27与第二酸雾净化塔29下部侧壁上的进气口相连通,第二管道27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门28,第一酸雾净化塔8下部内侧壁上安装有ph传感器,第二酸雾净化塔29顶部的出气口处连通设置有第二排气筒30;槽体1侧壁内部形成中空的加热腔室2,加热腔室2内设置有导热层3和电加热管4,导热层3铺设在靠近于槽体1的内侧壁处,电加热管4盘绕在导热层3靠近于槽体1外侧壁的一侧;第一酸雾净化塔8和第二酸雾净化塔29结构相同,如图4所示,第一酸雾净化塔8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除雾装置22和多个喷淋装置11,任意相邻的两个喷淋装置11之间还设置有填料装置,填料装置包括横向固定设置在第一酸雾净化塔8内侧壁上的上压板19和下压板20,上压板19和下压板20之间设有吸附填料21。

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喷淋装置11包括横向设置在第一酸雾净化塔8内部的喷淋总管路12,喷淋总管路12一端贯穿第一酸雾净化塔8内侧壁,并通过第三管道16与位于第一酸雾净化塔8旁侧的碱液箱18相连通,第三管道16上设置有进液泵17,喷淋总管路12的直径从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变小,且喷淋总管路12的大直径端位于酸雾净化塔上进气口的正上方,喷淋总管路12两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与喷淋总管路12相连通的喷淋支管路13,喷淋支管路13下部等间距安装有多个喷淋头15。其中,喷淋头15通过连通管路14与喷淋支管路13相连通,连通管路14以成对的方式分布在喷淋支管路13下部两侧,且连通管路1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50°。通过对喷淋装置11的结构进行设置,碱液通过喷淋头15全方位喷洒至酸雾净化塔内,保证了对酸雾的净化处理效果,由于酸雾净化塔内靠近于进气口处的酸雾浓度较大,通过对喷淋总管路12的直径及位置进行设置,实现了向酸雾净化塔内烟雾浓度较大处喷洒大量的碱液,向酸雾净化塔内烟雾浓度较小处喷洒少量的碱液,既进一步保证了对酸雾的净化处理效果,同时也减少了碱液的使用量。

其中,第一酸雾净化塔8内底部还设置有废液存储槽23,废液存储槽23通过第四管道25与位于第一酸雾净化塔8旁侧的废液收集箱26相连通,第四管道25上设置有抽液泵24,通过设置,可对吸收酸雾后的碱液进行集中回收处理,避免直接外排对环境造成污染。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打开盖体5,将待酸洗的工件放入至槽体1内,通过电加热管4加热槽体1内的酸溶液,再打开排风机6,酸洗过程中产生的酸雾通过第一管道7进入至第一酸雾净化塔8内,酸雾在第一酸雾净化塔8内由下至上上升,在上升过程中,通过喷淋装置11喷洒出的碱液对酸雾进行中和处理,通过填料装置对酸雾进行高效的吸附,实现了对酸雾的高效净化处理,再经过除雾装置22将气体中的气液进行分离,通过第一排气筒9中的ph传感器检测气体是否达到排放标准,若气体达到排放标准,则打开第一电磁阀门10,气体直接通过第一排气筒9排放至大气中,若气体未达到排放标准,则关闭第一电磁阀门10,打开第二电磁阀门28,气体通过第二管道27进入到第二酸雾净化塔29再次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由第二排气筒30排放,保证了脱酸处理效果,酸雾净化塔内产生的废水进入到废液存储槽23内,再经过第四管道25进入到废液收集箱26进行集中处理。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