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形结构的复合增强体在镍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53916发布日期:2020-07-10 17:4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形结构的复合增强体在镍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热膨胀系数、耐磨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康田和汽车等工业领域。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的结合性能,以及增强体的添加量、尺寸、形状等都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按照增强体类型分可分为:(1)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弥散的增强相以颗粒的形式存在,其颗粒直径和颗粒间距较大,一般大于1μm;(2)层状复合材料,该材料是指在韧性和成型性较好的金属基体中加入重复排列的高强度、高模量片层状增强物的复合材料层状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大尺寸增强物的性能比较接近,而与晶须或纤维类小尺寸增强物的性能差别较大。因为增强物薄片在二维方向上的尺寸相当于结构件的大小,因此增强体中的缺陷可以成为长度和构件相同的裂纹的核心。由于薄片增强的强度不如纤维增强相高,因此,层状结构复合材料的强度收到了限制。(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一维增强体根据其长度的不同可分为长纤维、短纤维和晶须。长纤维又叫连续纤维,它对金属基体的增强方式可以以单项纤维、二维织物和三维织物存在,前者增强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第二种材料在织物平面方向的力学性能与垂直该平面的方向不同,而后者的性能基本上是各向同性的。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是指以高性能的纤维为基体,金属或它们的合金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纤维是承受载荷的,纤维的加入不但大大改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而且也提高了耐温性能。短纤维和晶须是比较随机均匀的分散在金属基体中,因而在宏观上是各向同性的,在特殊条件下,短纤维也可以定向排列,如对材料进行二次加工就可达到。当韧性金属基体用高强度脆性纤维增强时,基体的屈服和塑性流动是复合材料性能的主要特征,但纤维对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强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按照基体分,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有铝基、镁基、铜基、镍基、钛基等复合材料。。基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领域的重大需求,尺寸大、结构复杂的耐高温部件的制造引起广泛关注。镍基复合材料由于其在高温力学和蠕变抗力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有望成为此类大尺寸复杂结构部件的备选材料。镍基复合材料是以镍及镍合金为基体制造的。但是目前由于制造工艺及可靠性等问题尚未解决,所以对于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还未取得满意的结果。专利(cn200710061689.9,申请日:2017.4.10)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现有技术制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不适用于在高温下使用的像汽轮机类零件。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组分与体积百分比为:碳纤维:30~35%,铜:6~8%,镍:57~64%。工艺步骤为:碳纤维预处理,电沉积铜、清洗、中和,电沉积镍,成型电沉积镍,坯料清洗、烘干,裁剪坯料放入模具,真空热压,随炉冷却。本发明利用三步电沉积方法制备的cf/ni复合材料,不仅能够满足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叶片使用要求,而且具有良好的高温强度、高弹性模量、低密度、高熔点、抗蠕变等优点。专利(cn201810762498.3,申请日:2018.7.12)公开了一种纳米陶瓷颗粒3d网状分布的镍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将镍或镍合金粉末与纳米颗粒共同球磨,再通过热压烧结或放电等离子烧结等技术得到镍复合材料。本发明所述的复合材料其增强相分布是一种独特3d网络结构,纳米增强相在微观上聚集于晶界处,宏观空间上成网络状,不追求增强体的均匀分布,但仍能保持优异的强度与塑性。本发明工艺简单,耗能低耗时短,易于通过调整增强相调控材料性能。但是本发明中增强体在基体中的分散性不好,容易造成复合材料的性能不均,韧性大幅下降的问题。专利(cn200910091602.1)公开了一种原位反应合成ticx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复合材料领域。制备工艺包括:混合粉末的制备:粉末材料由ti、c、al、fe、mo组成,其中,al粉:8-12wt.%,fe粉:12-15wt.%,mo粉:3-5wt.%,石墨c粉:8-12wt.%,余量为ti粉,粉末中ti粉重量与c粉重量的比值需满足(5-6.7)∶1的关系;粉芯片的制备:将ni箔卷成直径16-25mm的圆筒,在圆筒内灌入球磨混料后的混合粉末;熔炼及浇铸工艺:利用真空中频感应熔炼炉制备ticx/ni复合材料。优点在于,制备出ticx体积分数为20-40%的ticx/ni复合材料;致密度接近100%,高温强度、硬度显著高于常规镍基高温合金。但是该方法反应能耗较大,增加了复合材料的制备成本。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是从解决现有技术中镍基复合材料制备成本高,复合材料中增强体难以分散均匀,与金属基体相容性不好,从而造成复合材料性能差的问题出发,提供了一种环形结构的复合增强体在镍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本发明克服了基体与增强体浸润不良,增强体分散不均匀,特别是纳米级增强相与金属基体难以复合的问题,制得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好,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能好,且制备工艺简单,制备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环形结构的复合增强体在镍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该复合增强体可与镍粉混合制得镍基复合材料,所述复合增强体具有环形结构,环形结构是由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垂直于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生长的氧化镁纳米片以及最外层的纳米氧化硅组成,三者质量比为3:(1-2):5;环形结构的复合增强体的外径为300±5nm,内径为60±5nm。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环形结构的复合增强体在镍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过程,具体为:(1)将苯乙烯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乙醇混合加入到带有冷凝管的三口烧瓶内,然后加入偶氮二异丁腈,1000rpm下搅拌混合30min,然后通入氮气,在60-70℃下反应10-20h,制得聚苯乙烯微球乳液;(2)将钛酸四丁酯溶于乙醇中,加入上述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0.35mol/l的盐酸溶液,搅拌混合后置于反应釜中,密封,150℃下反应7-11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得到的固体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进行洗涤,之后干燥,干燥后的固体在马弗炉内,首先在氮气气氛500℃下处理1h,然后在空气气氛800℃下处理1h,制得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3)将上述制得的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同时加入甲叉双丙烯酰胺,搅拌分散均匀,将六水氯化镁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得镁离子溶液,并加入到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的分散液中,搅拌混合后加入质量浓度为20%的氯化铵溶液,制得反应液,随后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内,密封,120℃下反应5-10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后,固体依次经过洗涤、干燥,制得复合增强体前驱体;(4)将正硅酸乙酯溶于乙醇中,然后滴加盐酸溶液,边滴加边剧烈搅拌,制得含硅溶胶;将复合增强体前驱体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并与硅溶胶混合后,加入到三口烧瓶内,150℃下通入氮气搅拌回流反应8-15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经过滤后得到的固体洗涤后进行干燥,干燥后的固体置于马弗炉内,惰性气体保护下于1000℃下煅烧处理2h,制得复合增强体;(5)将镍粉和上述制得的复合增强体研磨混合均匀后置于冷压模具内,进行预压制处理,脱模,制得坯件,将制得的坯件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内进行真空热压烧结处理,制得镍基复合材料。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1)中,所述苯乙烯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为2:(0.011-0.014):0.2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2)中,所述钛酸四丁酯、聚苯乙烯微球、盐酸的摩尔比为1:035:0.0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3)中,所述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甲叉双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2:0.003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3)中,所述六水氯化镁、氯化铵的摩尔比为1:(0.5-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4)中,所述正硅酸乙酯、乙醇、盐酸的摩尔比为1:5:0.0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5)中,所述镍粉和复合增强体的质量比为1:(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5)中,所述预压制处理的压力为25mpa,保压时间为20min。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步骤(5)中,所述真空热压烧结处理的具体条件为:首先开启真空泵,抽真空至0.2-0.5pa,然后开启压力泵,加压至40mpa,最后开启炉子,升温至500℃,保温保压处理50min,处理结束后,随炉冷却至室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现有技术中常常因为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界面结合性不好或增强体在金属基体中的分散不均匀,导致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常常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能,本发明首先以自制的交联型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得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其分散性好,表面具有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强度大,为了提高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在金属基体中的分散均匀性,本发明在其表面原位生长氧化镁纳米片,该氧化镁纳米片垂直分散于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表面,提高了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与金属基体的界面性能,最后本发明在氧化镁纳米片表面包覆一层纳米氧化硅,制得具有环形结构的复合增强体,其强度大,耐磨性能好,导热性能佳,尺寸稳定性好。本发明将制得的具有环形结构的复合增强体与镍粉混合烧结处理制得镍基复合材料,复合增强体在镍基体中均匀分散,在镍晶粒表面和晶界处可形成一定结构的界面层,从而起到增强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硬度。而且本发明制得的复合增强体缺陷少,复合增强体在金属基体中可形成相互联络的环形结构,从而更有利于应力的传递,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韧性,且镍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也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不会对本发明构成任何的限定。实施例1(1)将2g苯乙烯单体、0.011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50ml乙醇混合加入到带有冷凝管的三口烧瓶内,然后加入0.25g偶氮二异丁腈,1000rpm下搅拌混合30min,然后通入氮气,在60-70℃下反应10h,制得聚苯乙烯微球乳液;(2)将1mol钛酸四丁酯溶于乙醇中,加入上述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0.35mol/l的盐酸溶液,搅拌混合后制得反应液,反应液中钛酸四丁酯、聚苯乙烯微球、盐酸的摩尔比为1:035:0.01,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中,密封,150℃下反应7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得到的固体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进行洗涤,之后干燥,干燥后的固体在马弗炉内,首先在氮气气氛500℃下处理1h,然后在空气气氛800℃下处理1h,制得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3)将上2g述制得的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同时加入0.0033g甲叉双丙烯酰胺,搅拌分散均匀,将1mol六水氯化镁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得镁离子溶液,并加入到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的分散液中,搅拌混合后加入质量浓度为20%的氯化铵溶液,制得反应液,随后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内,密封,120℃下反应5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后,固体依次经过洗涤、干燥,制得复合增强体前驱体;(4)将正硅酸乙酯溶于乙醇中,然后滴加盐酸溶液,边滴加边剧烈搅拌,制得含硅溶胶;其中正硅酸乙酯、乙醇、盐酸的摩尔比保持1:5:0.03,将复合增强体前驱体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并与硅溶胶混合后,加入到三口烧瓶内,150℃下通入氮气搅拌回流反应8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经过滤后得到的固体洗涤后进行干燥,干燥后的固体置于马弗炉内,惰性气体保护下于1000℃下煅烧处理2h,制得复合增强体;(5)将镍粉和上述制得的复合增强体以质量比为1:1的比例研磨混合均匀后置于冷压模具内,25mpa的压力下进行预压制处理20min,脱模,制得坯件,将制得的坯件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内,首先开启真空泵,抽真空至0.2-0.5pa,然后开启压力泵,加压至40mpa,最后开启炉子,升温至500℃,保温保压处理50min,处理结束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制得镍基复合材料。实施例2(1)将2g苯乙烯单体、0.014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50ml乙醇混合加入到带有冷凝管的三口烧瓶内,然后加入0.25g偶氮二异丁腈,1000rpm下搅拌混合30min,然后通入氮气,在60-70℃下反应20h,制得聚苯乙烯微球乳液;(2)将1mol钛酸四丁酯溶于乙醇中,加入上述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0.35mol/l的盐酸溶液,搅拌混合后制得反应液,反应液中钛酸四丁酯、聚苯乙烯微球、盐酸的摩尔比为1:035:0.01,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中,密封,150℃下反应11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得到的固体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进行洗涤,之后干燥,干燥后的固体在马弗炉内,首先在氮气气氛500℃下处理1h,然后在空气气氛800℃下处理1h,制得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3)将上2g述制得的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同时加入0.0033g甲叉双丙烯酰胺,搅拌分散均匀,将1mol六水氯化镁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得镁离子溶液,并加入到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的分散液中,搅拌混合后加入质量浓度为20%的氯化铵溶液,制得反应液,随后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内,密封,120℃下反应10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后,固体依次经过洗涤、干燥,制得复合增强体前驱体;(4)将正硅酸乙酯溶于乙醇中,然后滴加盐酸溶液,边滴加边剧烈搅拌,制得含硅溶胶;其中正硅酸乙酯、乙醇、盐酸的摩尔比保持1:5:0.03,将复合增强体前驱体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并与硅溶胶混合后,加入到三口烧瓶内,150℃下通入氮气搅拌回流反应15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经过滤后得到的固体洗涤后进行干燥,干燥后的固体置于马弗炉内,惰性气体保护下于1000℃下煅烧处理2h,制得复合增强体;(5)将镍粉和上述制得的复合增强体以质量比为1:2的比例研磨混合均匀后置于冷压模具内,25mpa的压力下进行预压制处理20min,脱模,制得坯件,将制得的坯件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内,首先开启真空泵,抽真空至0.2-0.5pa,然后开启压力泵,加压至40mpa,最后开启炉子,升温至500℃,保温保压处理50min,处理结束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制得镍基复合材料。实施例3(1)将2g苯乙烯单体、0.012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50ml乙醇混合加入到带有冷凝管的三口烧瓶内,然后加入0.25g偶氮二异丁腈,1000rpm下搅拌混合30min,然后通入氮气,在60-70℃下反应12h,制得聚苯乙烯微球乳液;(2)将1mol钛酸四丁酯溶于乙醇中,加入上述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0.35mol/l的盐酸溶液,搅拌混合后制得反应液,反应液中钛酸四丁酯、聚苯乙烯微球、盐酸的摩尔比为1:035:0.01,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中,密封,150℃下反应8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得到的固体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进行洗涤,之后干燥,干燥后的固体在马弗炉内,首先在氮气气氛500℃下处理1h,然后在空气气氛800℃下处理1h,制得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3)将上2g述制得的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同时加入0.0033g甲叉双丙烯酰胺,搅拌分散均匀,将1mol六水氯化镁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得镁离子溶液,并加入到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的分散液中,搅拌混合后加入质量浓度为20%的氯化铵溶液,制得反应液,随后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内,密封,120℃下反应6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后,固体依次经过洗涤、干燥,制得复合增强体前驱体;(4)将正硅酸乙酯溶于乙醇中,然后滴加盐酸溶液,边滴加边剧烈搅拌,制得含硅溶胶;其中正硅酸乙酯、乙醇、盐酸的摩尔比保持1:5:0.03,将复合增强体前驱体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并与硅溶胶混合后,加入到三口烧瓶内,150℃下通入氮气搅拌回流反应10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经过滤后得到的固体洗涤后进行干燥,干燥后的固体置于马弗炉内,惰性气体保护下于1000℃下煅烧处理2h,制得复合增强体;(5)将镍粉和上述制得的复合增强体以质量比为1:1的比例研磨混合均匀后置于冷压模具内,25mpa的压力下进行预压制处理20min,脱模,制得坯件,将制得的坯件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内,首先开启真空泵,抽真空至0.2-0.5pa,然后开启压力泵,加压至40mpa,最后开启炉子,升温至500℃,保温保压处理50min,处理结束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制得镍基复合材料。实施例4(1)将2g苯乙烯单体、0.013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50ml乙醇混合加入到带有冷凝管的三口烧瓶内,然后加入0.25g偶氮二异丁腈,1000rpm下搅拌混合30min,然后通入氮气,在60-70℃下反应15h,制得聚苯乙烯微球乳液;(2)将1mol钛酸四丁酯溶于乙醇中,加入上述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0.35mol/l的盐酸溶液,搅拌混合后制得反应液,反应液中钛酸四丁酯、聚苯乙烯微球、盐酸的摩尔比为1:035:0.01,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中,密封,150℃下反应9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得到的固体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进行洗涤,之后干燥,干燥后的固体在马弗炉内,首先在氮气气氛500℃下处理1h,然后在空气气氛800℃下处理1h,制得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3)将上2g述制得的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同时加入0.0033g甲叉双丙烯酰胺,搅拌分散均匀,将1mol六水氯化镁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得镁离子溶液,并加入到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的分散液中,搅拌混合后加入质量浓度为20%的氯化铵溶液,制得反应液,随后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内,密封,120℃下反应7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后,固体依次经过洗涤、干燥,制得复合增强体前驱体;(4)将正硅酸乙酯溶于乙醇中,然后滴加盐酸溶液,边滴加边剧烈搅拌,制得含硅溶胶;其中正硅酸乙酯、乙醇、盐酸的摩尔比保持1:5:0.03,将复合增强体前驱体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并与硅溶胶混合后,加入到三口烧瓶内,150℃下通入氮气搅拌回流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经过滤后得到的固体洗涤后进行干燥,干燥后的固体置于马弗炉内,惰性气体保护下于1000℃下煅烧处理2h,制得复合增强体;(5)将镍粉和上述制得的复合增强体以质量比为1:1.5的比例研磨混合均匀后置于冷压模具内,25mpa的压力下进行预压制处理20min,脱模,制得坯件,将制得的坯件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内,首先开启真空泵,抽真空至0.2-0.5pa,然后开启压力泵,加压至40mpa,最后开启炉子,升温至500℃,保温保压处理50min,处理结束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制得镍基复合材料。实施例5(1)将2g苯乙烯单体、0.014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50ml乙醇混合加入到带有冷凝管的三口烧瓶内,然后加入0.25g偶氮二异丁腈,1000rpm下搅拌混合30min,然后通入氮气,在60-70℃下反应18h,制得聚苯乙烯微球乳液;(2)将1mol钛酸四丁酯溶于乙醇中,加入上述制得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0.35mol/l的盐酸溶液,搅拌混合后制得反应液,反应液中钛酸四丁酯、聚苯乙烯微球、盐酸的摩尔比为1:035:0.01,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中,密封,150℃下反应10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得到的固体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进行洗涤,之后干燥,干燥后的固体在马弗炉内,首先在氮气气氛500℃下处理1h,然后在空气气氛800℃下处理1h,制得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3)将上2g述制得的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同时加入0.0033g甲叉双丙烯酰胺,搅拌分散均匀,将1mol六水氯化镁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得镁离子溶液,并加入到介孔纳米氧化钛空心球的分散液中,搅拌混合后加入质量浓度为20%的氯化铵溶液,制得反应液,随后将反应液置于反应釜内,密封,120℃下反应8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过滤后,固体依次经过洗涤、干燥,制得复合增强体前驱体;(4)将正硅酸乙酯溶于乙醇中,然后滴加盐酸溶液,边滴加边剧烈搅拌,制得含硅溶胶;其中正硅酸乙酯、乙醇、盐酸的摩尔比保持1:5:0.03,将复合增强体前驱体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并与硅溶胶混合后,加入到三口烧瓶内,150℃下通入氮气搅拌回流反应14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经过滤后得到的固体洗涤后进行干燥,干燥后的固体置于马弗炉内,惰性气体保护下于1000℃下煅烧处理2h,制得复合增强体;(5)将镍粉和上述制得的复合增强体以质量比为1:2的比例研磨混合均匀后置于冷压模具内,25mpa的压力下进行预压制处理20min,脱模,制得坯件,将制得的坯件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内,首先开启真空泵,抽真空至0.2-0.5pa,然后开启压力泵,加压至40mpa,最后开启炉子,升温至500℃,保温保压处理50min,处理结束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制得镍基复合材料。对比例镍基复合材料中的的增强体材料颗粒状纳米氧化硅,添加量和实施例5相同。性能测试:采用tmv-1s型号数显显微维氏硬度计测定样品的显微硬度,载荷为200g,加载时间为15s,硬度值取7次测试平均值。采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自行研制的激光脉冲法导热系数测定仪对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进行测定。样品尺寸为φ10.2±0.2mm,厚度为2.5±0.2mm,测试环境为惰性气氛。采用zwick公司的btc-t1-fr020tn.a5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按照gb/t1447-2005标准测试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试样厚度为2mm,拉伸速率为0.1mm/min。采用umt-2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测量试样在滑动速度为9mm/s、载荷为5n、振幅为5mm的条件下的磨损量。本发明以及对比例中制得的镍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如下表所示。维氏硬度,mpa拉伸强度,mpa磨损量,mg热导率,w/m·k实施例1165513.50.01283.5实施例2169515.20.01585.5实施例3165513.80.01383.9实施例4167514.90.01584.2实施例5168515.30.01484.5对比例133321.90.6763.3从上述测试结果来看,本发明制得的复合增强体能更好的改善镍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耐磨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虽然已经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的许多其他形式和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应理解所附权利要求和本发明通常涵盖本发明真实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些明显的形式和改变。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