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Cr12MoV钢综合性能的优化渗碳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41487阅读:8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Cr12MoV钢综合性能的优化渗碳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Crl2MoV钢综合性能的优化渗碳工艺,属于Crl2MoV钢性能优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Crl2MoV钢由于其性能优越,被广泛用于各行业中,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业对Crl2MoV钢的性能有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如何提升Cr 12MoV钢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其表面性能是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所在。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提高Crl2MoV钢综合性能的优化渗碳工艺,能够有效提升Crl2MoV钢的耐磨性能,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Crl2MoV钢综合性能的优化渗碳工艺,包括渗碳罐和渗碳剂,其中渗碳剂主要由碳化碳、氟碳酸钾、碳化硅、活性碳、木炭粉及尿素、氯化稀土等组成,将Crl2MoV钢置于渗碳罐中,填入渗碳剂,密封,再放入箱式电阻炉中加热、渗碳,最后再经970°C淬火、200 °C回火处理即可。
[0005]作为优选,所述渗碳温度为950°C,渗碳时间为3?7小时。
[000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普通渗碳层相比,本发明的优化渗碳层组织致密,疏松、空洞较少,渗层较厚,硬度压痕完整,渗层脆性较低。并且在经优化渗碳后,再经970°C淬火、20(TC回火,其渗碳层耐磨性显著提高,比优化渗碳未经淬火回火的高出15倍。因此本发明可使Crl2MoV钢的耐磨性能显著提高。
[0007]【附图说明】:
图1是是Crl2MoV钢渗碳层的显微组织图;
图2是Crl2MoV钢经优化渗碳层的显微组织图。
[0008]【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发明所用材料取自40 mmX100 mm的Crl2MoV圆钢,其主要化学成分(以质量分数计)为 1.72C、11.81Cr、0.40Mo、0.18V,0.15S1、0.21Μη、0.034Ρ、0.032S、余量为 Fe。普通渗碳试样尺寸为15 mmX 10mmX5 mm,磨粒磨损试样尺寸为6 mmX 15 mm,滚滑动磨损试样尺寸为外38mmX内16mmX10mm。渗碳剂主要由碳化碳、氟碳酸钾、碳化娃、活性碳、木炭粉及一些活化、催渗剂(尿素、氯化稀土)等组成。将清洗干净的试样,置于SOmmXllOmm的渗碳罐中,填入渗碳剂,密封,再放入SX2212210箱式电阻炉中加热、渗碳,其中渗碳温度为950°C,渗碳时间为3?7小时;最后再经970°C淬火、200°C回火处理即可。
[0009]采用OLYMPUS (CH22)型金相显微镜观察渗层组织,图1为Crl2MoV钢渗碳层的显微组织。由图1可见,经处理后渗碳层均由白亮层和黑白相间的过渡区组成。白亮层为碳化物层,其前沿较平齐,主要由Fee相、Fe2C相、细小的(Fe、Cr) 3C相和块状的(Cr、Fe)7C3相组成,细小的(Fe、Cr )3C相和块状的(Cr、Fe )7C3相为原始相。这是由于钢中合金元素阻止了 C原子的扩散,减小了碳化物择优取向性,同时Cr、Mo、V元素所形成的碳化物、碳化物也阻止了碳化物的向内生长的缘故。渗层中存在空洞和疏松,是由于高温下材料表面“空位”浓度高,碳化物定向生长过程中空位被驱赶集成小孔,再加上钢中杂质或碳硅原子、渗剂中的杂质原子被挤入小孔内或碳齿之间的缘故。图2为优化渗碳试样表面磨去55 μ m后的渗碳层组织,渗碳层是在Fe2C基体上分布着块状(Cr、Fe )7C3相、细小(Fe、Cr)3C相。黑色部分为暴露出的过渡区组织。因此可发现,与普通渗碳层相比,优化渗碳层组织致密,疏松、空洞较少,渗层较厚,硬度压痕完整,渗层脆性较低。
【主权项】
1.一种提高Crl2MoV钢综合性能的优化渗碳工艺,包括渗碳罐和渗碳剂,其中渗碳剂主要由碳化碳、氟碳酸钾、碳化硅、活性碳、木炭粉及尿素、氯化稀土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将Crl2MoV钢置于渗碳罐中,填入渗碳剂,密封,再放入箱式电阻炉中加热、渗碳,最后再经970°C淬火、200°C回火处理即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Crl2MoV钢综合性能的优化渗碳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渗碳温度为950°C,渗碳时间为3?7小时。
【专利摘要】为了能够有效提升Cr12MoV钢的耐磨性能,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Cr12MoV钢综合性能的优化渗碳工艺,包括渗碳罐和渗碳剂,其中渗碳剂主要由碳化碳、氟碳酸钾、碳化硅、活性碳、木炭粉及尿素、氯化稀土等组成,将Cr12MoV钢置于渗碳罐中,填入渗碳剂,密封,再放入箱式电阻炉中加热、渗碳,最后再经970℃淬火、200℃回火处理即可。本发明属于Cr12MoV钢性能优化技术领域。
【IPC分类】C23C8/80, C23C8/66
【公开号】CN105296915
【申请号】CN201410294212
【发明人】毕纱燕
【申请人】毕纱燕
【公开日】2016年2月3日
【申请日】2014年6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