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8177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厚板移动过程中的连续感应加热装置,适用于中厚板的连续加热及其热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电磁感应加热作为一种加热手段经常会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目前绝大多数感应加热装置受困于加热板材的尺寸,即感应器一旦成型将很难改变感应器的位置,无法对不同尺寸的板材进行有效地加热。例如传统的无芯感应加热装置,即加热钢板从线圈内部穿过,虽然此种装置在加热效果方面良好,但是无法对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的板材就无法达到更好的加热效果,局限于加热板材的尺寸。普通的感应器由于集肤效应与端部效应的作用,致使板材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与中心的温度不均匀,并且普通的感应器无法对移动的连续性的为板材进行加热,致使板材在加热过程中可能出现与目标温度具有一定偏差的现象。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实现对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的中厚板实行感应加热,均匀加热板材在宽度方向的温差,为使板材达到目标温度连续性加热的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实用新型包括: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感应器,所述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为上下两层设置,上层支架与下层支架之间设有中厚板移动通道,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每侧对称设置有导向辊,导向辊之间设有能使中厚板通过的间隙,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的上层及下层对称设置有感应器。
[0006]所述感应器包括:矩形铁芯,矩形铁芯上缠绕有螺线状电磁线圈。
[0007]所述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包括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横梁上设有可调节左右位移的导轨,感应器两端的矩形铁芯上设有导轮,导轮置于在导轨上。
[0008]所述矩形框架的垂直立柱上设有卡槽,横梁两端分别置于卡槽内。
[0009]所述导轨上设电子位移控制器。
[0010]所述卡槽内设有电子位移控制器。
[0011]所述上层支架与下层支架上感应器组成一套加热装置。
[0012]所述感应器的输入电流强度范围为10A~2000A,频率范围为400HZ~8000HZ。
[0013]所述感应器感应加热温度范围为200~800°C。
[0014]本实用新型加热单元可以根据需要并排放置多列,并排设置两套加热装置组成一个加热单元,根据加热板的需求温度开启一组或多组加热单元进行感应加热。
[0015]本实用新型感应器的两个线圈对称的分布在中厚板加热工件的上下两端,通过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以及支架横梁上的导轨,调节感应器之间的间隙和感应器在中厚板宽度方向的位移,实现对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的板材的感应加热,补偿板材在宽度方向上的温差。通过调节频率与电流强度的大小可以实现对板材进行淬火,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每两组感应器组成一个加热装置,两组加热装置组成一个加热单元,同时开启一组或多组单元实现对中厚板的连续感应加热。
[00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17]I)对不同厚度,不同宽度中厚板进行感应加热;
[0018]2)提高频率,能够快速的感应加热到所指定的温度;
[0019]3)均匀感应加热过程中中厚板在宽度方向的温度;
[0020]4)对中厚板进行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
[0021]5)加热效率高,污染少,结构简单,成本低,能耗少。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视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俯视图。
[0025]图中:1.螺线状电磁线圈;2.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3.矩形铁芯;4.导向辊;5.中厚板;6.导轨;7.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在图1中,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2包括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横梁上设有可调节左右位移的导轨6,感应器两端的矩形铁芯上设有导轮,导轮置于在导轨6上,矩形框架的垂直立柱上设有卡槽7,横梁两端分别置于卡槽7内,卡槽7和导轨6上分别设有电子位移控制器;所述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2为上下两层设置,上层支架与下层支架之间设有中厚板移动通道,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2两侧对称设置有导向辊4,导向辊4之间设有能使中厚板5通过的间隙,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2的上层及下层对称设置有感应器,所述上层支架与下层支架上对称放置的感应器组成一套加热装置;所述感应器包括:矩形铁芯3,矩形铁芯上缠绕有螺线状电磁线圈I。
[0028]工作过程如下:
[0029]实现对中厚板感应加热主要取决于中厚板加热工件上下对称分布的感应器,感应器的矩形铁芯3由硅钢片叠置而成,螺线状电磁感应线圈I由实心铜导线或空心铜管绕制而成,电磁感应线圈分别接单相的电源,输入相同的电流强度和频率。电流强度范围为10A~2000A,频率范围为400HZ~8000HZ。交变电流接入电磁线圈后,将会产生由矩形铁芯所激化产生的磁场域,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与中厚板的轴向中心线平行,磁场通过板材与两侧的矩形铁芯中的磁场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磁场通过板材进而在其内部产生交变的感应电流,进而板材内部产生焦耳热,起到感应加热的效果。
[0030]本实用新型适合加热的板材类型为中厚板,可加热板材厚度范围为2~150_,宽度范围为300~3500mm,及任意长度的钢板连续通过。
[0031 ] 在感应加热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中厚板厚度选取不同的电流强度,当中厚板宽度范围在2~50mm时,选取电流强度范围为10A~1000A,当中厚板宽度范围在50~150mm时,选取电流强度范围为1000A~2000A。不同的频率大小影响着中厚板的集肤层透入深度,当均匀中厚板厚度方向的温度时,选取频率范围400 HZ ~5000HZ,当进行表面淬火增加表面温度时,选取频率范围为5000HZ~8000HZ。
[0032]矩形铁芯3两侧的导轮放置横梁的导轨6上,横梁两端分别置于可控制上下位移的卡槽7内,可以根据中厚板的厚度和感应器与中厚板之间的空气间隙的需求上下调节感应器的间距,在横梁上有可控制左右位移的导轨6,可以根据中厚板的宽度和中厚板在宽度方向上温度的补偿左右调节感应器的位移。中厚板上下对称放置的导向辊转动带动中厚板的移动,在垂直立柱的卡槽7和横梁上的导轨6上设有电子位移控制器,用于精确地控制感应器上下左右移动的位移。
[0033]在图2中,感应加热进行过程中,依据中厚板的厚度来调节感应器之间的间隙,当中厚板厚度范围在2~80mm时,对称移动上下感应器的间距,使感应器与中厚板之间的空气间隙范围在M值为1mm左右最佳,当中厚板厚度范围在80~150mm时,上下移动两感应器调整间距,使感应器与中厚板之间的空气间隙范围在M值为5_左右最佳。
[0034]在图3中,在感应加热过程中,当中厚板宽度范围在300~1000mm时,通过导轨左右移动感应器,移动范围L值为10mm左右时最佳,当中厚板宽度范围在1000~2000mm时,感应器左右移动范围L值为200mm左右时最佳,当中厚板宽度范围在2000~3500mm时,感应器左右移动范围L值为500_左右最佳。左右移动感应器可以实现对不同宽度的中厚板感应加热,也可以补偿由于端部效应引起的中厚板宽度方向的温度不均匀。同样的实施方式左右移动感应器,L值亦可为相反的方向实施。
[0035]本实用新型两组感应器组成一个加热装置,每两组加热装置组成一个加热单元,中厚板厚度范围在2~30mm,一组加热单元加热即可;中厚板厚度范围在30~100mm,最少开启三组加热单元连续性加热;中厚板厚度在100~150mm,为达到一定加热效果,最少开启五组加热单元连续性加热。
【主权项】
1.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2)、感应器,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2)为上下两层设置,上层支架与下层支架之间设有中厚板(5)的移动通道,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2) —侧对称设置有导向辊(4),导向辊(4)之间设有能使中厚板(5)通过的间隙,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2)的上层及下层对称设置有感应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包括:矩形铁芯(3),矩形铁芯上缠绕有螺线状电磁线圈(I)。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2)包括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横梁上设有可调节左右位移的导轨(6),感应器底部铁芯上对称设有导轮,导轮置于在导轨(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矩形框架的垂直立柱上设有卡槽(7 ),横梁两端分别置于卡槽(7 )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导轨(6)上设电子位移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槽(7)内设有电子位移控制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支架与下层支架上的感应器组成一套加热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厚板移动式连续感应加热装置,适用于中厚板的连续加热及其热处理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感应器,所述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为上下两层设置,上层支架与下层支架之间设有中厚板移动通道,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两侧对称设置有导向辊,导向辊之间设有能使中厚板通过的间隙,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的上层及下层对称设置有感应器。本实用新型感应器对称的放置在中厚板的上下两端,通过框架式间距调节支架,调节两感应器的间隙和感应器左右方向的位移,对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的中厚板的感应加热。每上下对称放置的两组感应器组成一个加热单元,同时开启一组或多组单元实现对中厚板的连续感应加热。
【IPC分类】C21D9-00, C21D1-42
【公开号】CN204490950
【申请号】CN201520081808
【发明人】麻永林, 孙彬彬, 陈雪霏, 邢淑清, 陈重毅, 范宇静
【申请人】内蒙古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2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