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精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54872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人工栽培
技术领域
,尤其是一种黄精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中药材黄精的原植物之一,多花黄精属药食同源植物,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中国对中药材黄精的市场需求量每年为3000吨-5000吨,主要以采挖野生黄精为主,随着野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人工栽培专用基质的缺少,多花黄精生长周期时间长、产量低,每年上市的多花黄精产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多花黄精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急需提供专用基质及相关技术支持。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黄精栽培周期长、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提供一种黄精栽培基质;本发明还提供该黄精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黄精栽培基质,包含如下质量比的原料:烘干的鱼塘淤泥30-50、河沙40-60、竹炭10-15、紫穗槐叶粉5-8、松针粉8-10、农作物秸秆20-30、高岭土6-10、腐殖酸钾3-8、哈茨木霉培养物2-5。本发明黄精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哈茨木霉培养物的制备:a、将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接种培养基质量0.8%-1.2%的哈茨木霉,25℃培养3d,得到液体培养物;b、按质量比取甘蔗渣30-40、麦麸30-35、米糠30-35,加水调其含水量为55%-65%,得到固体培养基,将固体培养基与液体培养物按质量比例4-6∶1混合,保持温度25-30℃,培养5-7天即得哈茨木霉培养物;(2)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将农作物秸秆粉碎成1-3cm的碎段,在蒸汽压力2.3-3.5mpa、保压时间100-200s的工艺条件下蒸汽爆破处理;(3)将鱼塘淤泥在80-100℃下烘干至水分12%以下,按所述质量比取烘干的鱼塘淤泥、紫穗槐叶粉、松针粉、高岭土混合,得到混合物,加入混合物质量1%-3%的蚯蚓种,加水调节其含水量为55%-65%,避光培养5-8周,与所述质量比的哈茨木霉培养物、处理过的农作物秸秆、河沙、竹炭、腐殖酸钾混合即得黄精栽培基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栽培基质营养丰富,所用的鱼塘泥、紫穗槐叶粉、松针粉有机质蛋白质、微量元素含量高,通过烘干鱼塘泥杀灭杂菌,在混合鱼塘泥、紫穗槐叶粉、松针粉、高岭土之后加入蚯蚓培养,将容易分解的营养成分转化为更稳定的蚯蚓粪,并且,结合哈茨木霉培养物、处理过的农作物秸秆、河沙、竹炭,改善基质的理化性质,提高基质的透气性,增加基质的保肥保水能力,更重要的是,农作物秸秆经蒸汽爆破处理后,在蚯蚓的活动下易于分解,促进基质中物质循环,提高基质生物活性,促进哈茨木霉的繁殖,提高基质的生防效果,可以显著改善黄精的生长发育,提高黄精的品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发明黄精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哈茨木霉培养物的制备:a、将市售马铃薯固体培养基与其质量20倍的蒸馏水混合,120℃灭菌20min,在培养皿中制成平板,接种培养基质量1.2%的市售哈茨木霉,25℃培养3d,得到液体培养物;b、按质量比取甘蔗渣40、麦麸35、米糠35,加水调其含水量为65%得到固体培养基,将该固体培养基与上述液体培养物按质量比例6∶1混合,保持温度30℃,培养7天即得哈茨木霉培养物;(2)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将农作物秸秆粉碎成3cm的碎段,在蒸汽压力3.5mpa、保压时间200s的工艺条件下蒸汽爆破处理;(1)将鱼塘淤泥在100℃下烘干至水分12%以下,取烘干的鱼塘淤泥50kg、紫穗槐叶粉8kg、松针粉10kg、高岭土10kg混合,调节其含水量为65%,加入2.3kg蚯蚓种,避光培养8周后,与5kg哈茨木霉培养物、处理过的农作物秸秆30kg、河沙60kg、竹炭15kg、腐殖酸钾8kg混合即得黄精栽培基质。实施例2本发明的栽培试验以常规种植土为对照组,本发明基质为试验组,采用φ20cm、高20cm的圆形塑料花盆盛装基质栽培,每盆种植3段根茎,每段根茎上含2~3个饱满的芽,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盆。两组同样的环境条件,统一水肥管理。指标测定待植株生长停止后,测量植株的地上高度,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组的平均株高;从开始展叶起,每隔3d统计1次每组总的叶片数,直到连续两次所测叶片不再增加为止,用该组总叶片数求得每株的平均叶片数;叶面积:待所有植株的叶片停止生长后,用叶面积仪测出每组二苞黄精叶片的总面积,取其平均值作为单株叶片的总面积;开花坐果数:从花序现蕾开始到花朵凋谢前,统计每组的花朵数,取其平均值作为单株的开花数;果实成熟后,统计平均每株的结果数;统计整个生长期中黄精的叶斑病发病率、炭蛆病发病率:对照组试验组株高(cm)35.8446.73叶片数(片)13.8816.29叶面积(cm2)22.3631.54开花数(朵)18.5723.69坐果率4.3%7.24%叶斑病发病率15.6%3.6%炭蛆病发病率8.9%2.3%可以看出,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株高增加了30.4%,叶片数增加了17.36%,叶面积增加了41.1%,开花数增加了27.6%,坐果率增加了2.94个百分点,并且对照组的叶斑病发病率是试验组的4.33倍,炭蛆病发病率是试验组的3.87倍。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