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玻璃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79165发布日期:2020-04-29 01:21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玻璃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加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的高效玻璃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钢化玻璃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加热实现玻璃的钢化,现有的玻璃加热装置主要是通过热风对玻璃进行加热或采用红外辐射进行加热。热风以热传导方式对玻璃进行加热,可适用于大部分玻璃的加热,但热风的加热效率有限,且易导致玻璃表面受热不均。而红外辐射虽然加热均匀,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玻璃,特别是对于特种玻璃(具有高反射功能的玻璃)的加热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玻璃加热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玻璃加热装置加热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玻璃加热装置,包括玻璃传送机构、上加热机构、下加热机构,所述上加热机构安装在玻璃传送机构上方,所述下加热机构安装在玻璃传送机构下方,所述上加热机构由若干个上加热单元沿玻璃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并排组成,所述下加热机构由若干个下加热单元沿玻璃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并排组成;所述上加热单元包括第一电热丝组、热风循环机构,所述第一电热丝组由若干个第一电热丝组成,所述热风循环机构包括风机、导流管、若干个并排的出风管,所述出风管通过导流管与风机相连,所述出风管下表面设有若干个出风孔,所述出风管安装在风机与玻璃传送机构之间;所述下加热单元包括第二电热丝组,所述第二电热丝组由若干个第二电热丝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加热腔,所述第一电热丝组、热风循环机构、第二电热丝组、玻璃传送机构安装在壳体的加热腔内,所述壳体内侧设有隔热层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热丝位于出风管与风机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若干出风管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第一电热丝位于所述空隙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传送机构由若干个并排的传送辊组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热丝、第二电热丝垂直于传送辊。

进一步地,所述上加热单元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上设有检测端,所述检测端与出风管相邻。

进一步地,所述下加热单元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上设有检测端,所述检测端与第二电热丝相邻,且所述检测端位于第二电热丝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管水平安装在玻璃传送机构上方,所述出风管与玻璃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具有夹角,且所述夹角为锐角。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加热机构、下加热机构,实现对玻璃上下表面的有效加热,提高玻璃受热的均匀性及受热效率。同时,本发明通过在上加热单元采用第一电热丝组、热风循环机构,实现热风、红外辐射双重加热方式,使玻璃加热装置可以对大部分玻璃进行高效加热,有效提高对玻璃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上加热单元、下加热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出风管与第一电热丝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上加热单元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效玻璃加热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玻璃传送机构3、上加热机构1、下加热机构2,所述上加热机构1安装在玻璃传送机构3上方,所述下加热机构2安装在玻璃传送机构3下方,所述上加热机构1由若干个上加热单元11沿玻璃传送机构3的传送方向并排组成,所述下加热机构2由若干个下加热单元21沿玻璃传送机构3的传送方向并排组成;所述上加热单元11包括第一电热丝组114、热风循环机构,所述第一电热丝组114由若干个第一电热丝组成,所述热风循环机构包括风机111、导流管112、若干个并排的出风管113,所述出风管113通过导流管112与风机111相连,所述出风管113下表面设有若干个出风孔,所述出风管113安装在风机111与玻璃传送机构3之间;所述下加热单元21包括第二电热丝组211,所述第二电热丝组211由若干个第二电热丝组成。

其中,如图1所示,上加热机构1由5个上加热单元11并排组成,下加热机构2由5个下加热单元21并排组成,如图2所示,出风管113水平安装在玻璃传送机构3上方,导流管112上设有多个引管1121,引管1121与出风管113的两端相连,使热风可以从导流管112的引管1121吹至出风管113,进行出风。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上加热机构、下加热机构,实现对玻璃上下表面的有效加热,提高玻璃受热的均匀性及受热效率。同时,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上加热单元采用第一电热丝组、热风循环机构,实现热风、红外辐射双重加热方式,使玻璃加热装置可以对大部分玻璃进行高效加热,有效提高对玻璃的加热效率。

可选的,如图1、图2所示,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壳体4,所述壳体4内设有加热腔,所述第一电热丝组114、热风循环机构、第二电热丝组211、玻璃传送机构安装在壳体4的加热腔内,所述壳体4内侧设有隔热层结构41。

其中,如图1、图2所示,壳体4内部设置隔热棉层结构41,有效实现隔热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壳体及隔热层结构,实现对玻璃的密封加热,降低热量的流失,减小能量损耗,实现节能加热。

可选的,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热丝位于出风管113与风机111之间。

其中,如图1、图2所示,风机111在工作时,从第一电热丝处引风,并送入导流管112,由出风管113送出,对玻璃进行加热。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电热丝设置于出风管与风机之间,使空气可以经第一电热丝的加热,在导流管中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使空气温度均一,并经出风管吹出,实现对玻璃的均匀加热,确保玻璃受热均匀稳定。

特别的,如图3所示,所述若干出风管113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第一电热丝114位于所述空隙的正上方。

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电热丝114位于两个相邻出风管113空隙的正上方,使第一电热丝114产生的红外辐射可以有效照射到玻璃表面。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将第一电热丝设置于两个相邻出风管空隙的正上方,降低出风管对第一电热丝红外辐射的阻挡,提高玻璃加热装置的红外辐射效果。

可选的,如图1、图2所示,所述玻璃传送机构3由若干个并排的传送辊组成。

特别的,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热丝、第二电热丝垂直于传送辊。

其中,第一电热丝、第二电热丝均为缠绕电热丝的棒状结构,第一电热丝、第二电热丝的棒状结构平行于水平面安装,且棒状结构与传送辊垂直。

可选的,所述上加热单元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器115,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115上设有检测端,所述检测端与出风管相邻。

可选的,所述下加热单元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器213,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213上设有检测端,所述检测端与第二电热丝相邻,且所述检测端位于第二电热丝上方。

其中,第一温度检测器115、第二温度检测器213均为热电偶。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可以对上加热机构、下加热机构的加热温度进行有效监测,从而确保玻璃加热装置工作状态稳定。

可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出风管113水平安装在玻璃传送机构3上方,所述出风管113与玻璃传送机构3的传送方向具有夹角,且所述夹角为锐角。

其中,如图4所示,出风管113与玻璃传送机构3传送方向(在图4中为从上至下)的夹角为锐角。

传统出风管113与玻璃传送机构3传送方向平行,由于出风管113之间空隙明显,导致玻璃在传送至出风管113之间空隙处时,所接受到的热风量会明显下降,限制了加热均匀的效果。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出风管113与玻璃传送机构3传送方向进行锐角设计,使出风管113在玻璃传送机构3传送方向上具有均匀排列的出风口,有效避免了出风管113之间空隙导致加热不均的情况,提高对玻璃的加热效果。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技术人员阅读本申请说明书后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变更均未脱离本发明申请待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