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用窖池灌窖和黄水抽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1352发布日期:2019-02-15 19:50阅读:806来源:国知局
酿酒用窖池灌窖和黄水抽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酿酒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酿酒用窖池灌窖和黄水抽吸系统。



背景技术:

在酒酿浓香型白酒的工艺中,灌窖处理即为糟醅入窖后,向糟醅内灌注酯化液、尾酒等液体发酵材料,以提高糟醅中目标产物的产量。而黄水是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副产物,又名黄浆水,为棕黄色粘稠液体,含有醇类、酸类、醛类、酯类等呈香呈味物质,含有经长期驯化的有益微生物、糖类物质、含氮化合物和少量的单宁及色素等,因此可以对黄水进行再利用,如利用黄水研制黄水调酒液,可以丰富中低档白酒微量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改善口感质量,赋予白酒自然感,使酒体更醇和、丰满,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将黄水用于灌窖,黄水中含有有机酸、乙醇、酵母自溶物以及一些经长期驯化的生香微生物,可以使窖池窖泥保持充足的水分,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夏季,气温高,窖泥容易干燥,应加强对窖池的管理,保持窖泥的湿度。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灌窖设备简单,通常将窖液直接通过管道注入窖池,造成窖液与窖池中的糟醅混合不均匀,糟醅中目标产物的产量,另外,对于黄水的利用度不够,一般是将发酵后产生的黄水直接舀出丢弃,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酿酒用窖池灌窖和黄水抽吸系统,一体化的操作设备可同时用于窖池的灌窖和发酵后黄水的抽吸处理,操作方便,简化操作步骤,省时省力,能有效提高糟醅中目标产物的产量,同时便于收集发酵后的黄水进行集中处理和利用。

本发明的酿酒用窖池灌窖和黄水抽吸系统,包括用于向窖池注入发酵液或/和抽吸黄水的动力输送装置,所述动力输送装置的发酵液注入端和抽吸端均为盲端管路且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液体输送孔;

进一步,所述动力输送装置包括用于发酵液的自吸泵Ⅰ和用于抽吸黄水的自吸泵Ⅱ,所述输送管路包括与自吸泵Ⅰ连接的注入管和与自吸泵Ⅱ连接的抽吸管;

进一步,所述注入管和抽吸管的盲端口径均小于连接端口径设置;所述液体输送孔包括周向均布于注入管的注入孔和周向均布于抽吸管的抽吸孔;

进一步,所述抽吸孔沿抽吸管盲端向连接端延伸,所述抽吸孔孔径为5~10mm,孔间间距为0.5~1cm;所述注入孔以分段设置于注入管盲端,包括靠近端头设置的第一段注入孔和远离端头设置的第二段注入孔,所述第二段注入孔孔径大于第一段注入孔孔径;

进一步,所述第一段注入孔孔径为1.5~3mm,孔间间距为1~2cm,所述第二段注入孔孔径为5~10mm,孔间间距为1~2cm;

进一步,所述注入管和抽吸管的盲端向连接端均为口径逐渐增大设置;

进一步,所述注入管和抽吸管均为截面锥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注入管和抽吸管沿窖池的边角和中心设置并通过多通阀分别与自吸泵Ⅰ和自吸泵Ⅱ连接,所述注入管的插入窖池糟醅中且上端出液口距离封窖泥50~70cm设置,所述注入管和抽吸管均设置有操作手柄;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盛装灌窖液和黄水的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内设置有搅拌器,储液罐外侧设置有液位计;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固定动力输送装置和输送管路以及储液罐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置有万向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酿酒用窖池灌窖和黄水抽吸系统,灌窖时采用动力输送装置将向糟醅内灌注酯化液、尾酒等液体发酵材料,使发酵材料与糟醅充分接触,同时提高发酵材料在糟醅内的分散性,进而提高糟醅中目标产物的产量,同时利用该系统可对黄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提高黄水的利用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注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抽吸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注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抽吸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酿酒用窖池灌窖和黄水抽吸系统,包括用于向窖池注入发酵液或/和抽吸黄水的动力输送装置,所述动力输送装置与窖池之间通过输送管路连接,所述输送管路盲端设置有多个液体输送孔;动力输送装置提供灌窖和抽吸的输送动力,输送管路的“盲端”是指管路的末端为封闭结构,通过管路上分布的多个输送孔将发酵液注入窖池中的糟醅层内或者是将黄水通过输送孔抽出,输送动力与输送管路上的输送孔结合使发酵液能以射流的方式注入糟醅层内,使发酵液与糟醅之间充分接触,同时提高发酵材料在糟醅内的分散性,进而提高糟醅中目标产物的产量,而输送孔的设计又使得在黄水抽吸过程中不带入其他原料,基于此,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可在输送孔外层增加一层过滤网,过滤网的孔径明显小于输送孔的孔径,既增加发酵液出口端的分散性,同时又在抽吸黄水时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避免将过多的原料吸入管路中,进而影响抽吸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输送装置包括用于发酵液的自吸泵Ⅰ1和用于抽吸黄水的自吸泵Ⅱ3,所述输送管路包括与自吸泵Ⅰ1连接的注入管2和与自吸泵Ⅱ3连接的抽吸管4;自吸泵是指不需在吸入管路内充满水就能自动地把水抽上来的离心泵。自吸泵启动的时候不需要加水,其自身的叶轮就可以做到,且叶轮的密封间隙越大,其自吸的高度反而越低。自吸泵具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运行平稳、维护容易、效率高、寿命长,并有较强的自吸能力等优点。自吸泵Ⅰ1和自吸泵Ⅱ3可以是同一个泵,只是在进行灌窖或抽吸黄水后需要清洗才能用于下一个操作以保证窖液和黄水之间不相互影响,注入管2和抽吸管4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择自吸泵的功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入管2和抽吸管4的盲端口径均小于连接端口径设置;所述液体输送孔包括周向均布于注入管2的注入孔5和周向均布于抽吸管4的抽吸孔6;通过对注入管2和抽吸管4的结构处理,结合自吸泵提供的动力,使发酵液以射流的方式均匀分散于糟醅层内,使发酵液与糟醅充分接触混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抽吸孔沿抽吸管盲端向连接端纵向延伸(抽吸孔的在抽吸管的分布长度为50cm以上),所述抽吸孔6孔径为5~10mm,孔间间距为0.5~1cm;所述注入孔5以分段设置于注入管2盲端,包括靠近端头设置的第一段注入孔51和远离端头设置的第二段注入孔52,所述第二段注入孔52孔径大于第一段注入孔51孔径;第一段注入孔51和第二段注入孔52保持一定的间距,第一段注入孔51与盲端具有一定间距,至少为20cm以上,所注入的发酵液对糟醅层不同程度的扰动,由于重力的原因,糟醅层的下部物料密集性大,因此需要的喷射强度相对较大,因此第一段注入孔51孔径相对小,糟醅层的上部物料密集性相对较小,需要的喷射强度相对较小,因此位于糟醅层的上部的第二段注入孔52孔径相对较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注入孔51孔径为1.5~3mm,孔间间距为1~2cm,所述第二段注入孔52孔径为5~10mm,孔间间距为1~2cm,在注入孔5和抽吸孔6外侧可罩设过滤网罩。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入管2和抽吸管4的盲端向连接端均为口径逐渐增大设置;便于增大注入压力和抽吸压力,确保输送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入管2和抽吸管4均为截面锥形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入管2和抽吸管4沿窖池的边角和中心设置并通过多通阀9分别与自吸泵Ⅰ1和自吸泵Ⅱ3连接,所述注入管2插入窖池糟醅中且上端出液口距离封窖泥50~70cm设置,所述注入管2和抽吸管4均设置有操作手柄;多通阀9的选择分别与注入管2和抽吸管4的根数有关,多通阀9为不锈钢材质,多通阀9分别与自吸泵Ⅰ1和自吸泵Ⅱ3,以及分别与注入管2和抽吸管4通过食品级硅胶管连接;注入管2和抽吸管4的操作手柄用于将注入管2和抽吸管4插入窖池,以及注入管2和抽吸管4的收放操作。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盛装灌窖液和黄水的储液罐7,所述储液罐7内设置有搅拌器,储液罐7外侧设置有液位计;储液罐7为不锈钢材质,加装不锈钢电动搅拌器8,双层桨螺旋杆,搅拌器8电机1000~1600W,罐底为锅底状,罐底内中央开通孔,焊接连接不锈钢弯管,通过硅胶管与自吸泵Ⅰ1吸入端相连接,罐底端不锈钢弯管的孔径大于自吸泵Ⅰ1吸入端的锈钢弯管孔径设置,便于灌窖时增大压力,便于灌窖液的流通,抽吸黄水时,可通过自吸泵Ⅱ3与储液罐7之间的连接管将黄水引入储液罐7的入口,灌窖和抽吸黄水时,储液罐7可分开单独使用,也可共同使用。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固定动力输送装置和输送管路以及储液罐7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置有万向轮;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载物车,可将自吸泵焊接在载物车靠近推柄一端,盛液罐焊接在载物车远离推柄一端;在载物车左右两侧焊接不锈钢注入管2放置架。

本实施例中,灌窖时,首先将灌窖液装入不锈钢储液罐7;将4根不锈钢注入管2在窖池封窖泥四个角离窖池边缘20cm处插入上端出液口离封窖泥50~70cm深处,封窖泥中心处插入1根不锈钢注入管2,深度为上端出液口离封窖泥50~70cm深处;连接不锈钢注入管2与T型六通液体流通阀;连接T型六通液体流通阀与自吸泵出液口;开动不锈钢储液罐7的搅拌器8;打开自吸泵,开始灌窖;观察不锈钢盛液罐液位计,当灌窖液液位为0时,关闭自吸泵和电动搅拌器8,抽出不锈钢注入管2,放回注入管2放置架,灌窖完成。

本实施例中,黄水抽吸时,在糟醅出窖24小时前,将5根不锈钢黄水抽吸管4在封窖泥表面按五点取样法位置插入窖池窖底,24小时后,连接不锈钢黄水抽吸管4与T型六通液体流通阀;连接T型六通液体流通阀与自吸泵吸液口;将自吸泵出液口与不锈钢储液罐7上口进液口相连;关闭不锈钢储液罐7出液管阀门;开动电动自吸泵,观察黄水出液量,直到无黄水流出,关闭电动自吸泵;24小时后,重复抽吸1次,完成后,抽出不锈钢黄水抽吸管4,放回注入管2放置架,黄水抽吸完成后。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