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活性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96864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活性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活性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奶牛由散养到进入小区饲养,尤其是养殖规模逐渐增大以后,养殖数量增加,养殖密度增大,奶牛生产中产生的臭气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这种臭气不但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而且也严重的影响着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牛场臭气污染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除了科学的牧场规划设计、合理的营养配方和饲养管理,除臭剂的开发和使用也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研究出来的除臭剂种类已达20余种,有的除臭剂可直接加入到畜禽粪尿中进行除臭,如过氧化氢、磷酸钙pH缓冲剂、绿矾、沸石、高锰酸钾等;有的则是添加到畜禽饲粮中通过提高日粮的消化率来达到除臭的目的,如酶制剂、酸制剂、丝兰属植物提取液(Deodorase)、活性炭、沸石等。然而在这些除臭剂中,沸石、活性炭等物理性吸附剂脱臭效果不充分,除臭率较低,吸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与此同时当温度上升时,还会相反地放出吸附物。过氧化氢、磷酸钙pH缓冲剂、绿矾、高锰酸钾等化学性除臭剂仅能对粪尿进行除臭,不能从根本解决臭味产生的问题。酶制剂、酸制剂、丝兰属植物提取液等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臭味的排出,但不能对粪尿进行除臭。近年来,生态活性除臭剂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态活性除臭剂既能改善牛肠胃菌群结构、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臭气的排出,也能用于牛舍粪尿的除臭,更重要的是生态活性除臭剂成本较低,适于广泛推广。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有将有益微生物稀释液喷洒牛舍或给牛只饮用的大型牧场。困扰了牧场多年的恶臭逐渐消失了,苍蝇密度大大下降,牛只变得温顺、安静,产奶量明显增加。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活性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活性除臭剂,含有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XJ3,保藏编号为CGMCCNo.12746和假丝酵母菌(Candidasp.)JM1,保藏编号为CGMCCNo.12747,均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简称为CGMCC,保藏时间为2016年07月08日;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邮编100101。进一步,所述生态活性除臭剂含有质量比为1∶1枯草芽孢杆菌XJ3发酵菌液与假丝酵母菌JM1发酵菌液。进一步,所述生态活性除臭剂还加入质量分数为0.01~0.05%香精。本发明进一步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活性除臭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枯草芽孢杆菌XJ3发酵液的制备a、菌种活化:将枯草芽孢杆菌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37℃培养18~24小时,然后划线转接于营养琼脂茄子瓶斜面,37℃培养20~24小时,镜检,至90%以上菌体形成芽孢,即为成熟;b、种子培养:将成熟菌泥用无菌水刮洗,装入内装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瓶,振荡,获得均匀的菌悬液,将菌悬液在70~90℃水浴中加热5~15分钟,以体积比2%~10%的接种量接入0.1m3种子罐,装量系数为60%~70%体积比,培养条件为搅拌转速100~200r/min,通气量为1~2m3/h,培养温度为30~40℃,培养时间为16~20h;c、发酵罐培养:种子培养液以体积比5%~20%的接种量接入发酵罐,装量系数为60~70%体积比,培养条件为搅拌转速100~200r/min,通气量为1~2L/h,培养温度为30~40℃,培养时间为16~20h,镜检至90%以上的菌体已形成芽孢时,即得枯草芽孢杆菌XJ3发酵液;(2)假丝酵母菌JM1发酵液的制备a、菌种活化:将假丝酵母划线接种于假丝酵母活化培养基培养,培养温度20~30℃,培养30~40h;b、种子培养:假丝酵母活化菌液以体积比2%~10%的接种量接入0.1m3种子罐,装量系数为60%~70%体积比,30℃静置厌氧培养;c、发酵罐培养:假丝酵母菌种子液以体积比5~20%比例接入发酵罐,装量系数为60~70%,厌氧培养,培养温度为30~37℃、罐压为0.05Mpa、通气量为0.5L/H、转速为150rpm,每4小时取一次样,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当菌数达到1×108个时停止发酵,即得假丝酵母菌JM1发酵液;(3)生态活性除臭剂的制备:将发酵培养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及酵母菌菌液混合,同时加入0.01~0.05%香精,即成。进一步,枯草芽孢杆菌XJ3在发酵培养时,发酵罐培养基由淀粉15g/L,蛋白胨、酵母膏、花生饼粉三者含量为10~20g/L,NaCl5g/L组成。进一步,假丝酵母菌JM1在发酵培养时,发酵罐培养基由玉米粉2%,麸皮1%,豆粕粉1%,KH2PO40.3%,K2HPO40.6%,CaCO30.02%,MnSO40.01%组成。本发明由奶牛场土壤、粪高效除臭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和假丝酵母菌2株制备成生态活性除臭剂,除臭效果明显,牛舍抑菌显著,同时降低氨气及硫化氢释放量的作用也明显。本发明之生态活性除臭剂经除臭试验可知粪便臭味15天臭味消失,经氨气和硫化氢释放量的测定试验可知20天试验期内氨气释放量为15.5mg,比空白对照组降低77.5%的氨气释放量;20天硫化氢释放量为7.8mg,比空白对照组降低71.6%的硫化氢释放量;经现场除臭试验可知除臭剂可使牛舍内氨气浓度降低率平均达到71.3%,实验前后舍内硫化氢浓度降低率平均达到74.3%;经在牛舍使用除臭剂后的抑菌试验可知奶牛舍空气菌落总数下降了68.8%,大肠菌数下降了90.5%。附图说明图1为氨气随时间释放量降低规律。图2为硫化氢随时间释放量降低规律。图3为硫化氢产生量对比。图4为氨气产生量对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加以说明。一、材料1、培养基(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于细菌分离和纯培养)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琼脂15~20g、水1000ml、pH7.4~7.6,121℃高压灭菌20min;同时不加琼脂另制备成营养肉汤培养基。(2)高氏1号改良培养基(用于分离放线菌)可溶性淀粉(20g),KNO3(1g)、K2HPO4(0.5g)、MgSO4·7H2O(0.5g)、NaCl(0.05g)、FeSO4·7H2O(0.01g)、琼脂20g、pH7.4~7.6;同时另制备成不加琼脂制备高氏1号改良液体培养基。(3)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用于分离培养霉菌及酵母菌)马铃薯(去皮)200g、蔗糖(霉菌用蔗糖,酵母菌用葡萄糖)20g、水1000mL。配制方法如下:将马铃署去皮,切成约2cm2的小块,放入1500mL的烧杯中煮沸30min,注意用玻棒搅拌以防糊底,然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取其滤液加糖,再补足至1000mL,自然pH;同时另制备成不加琼脂制备PDA液体培养基。2、试剂(1)吸收液:碱性锌氨络盐Zn(NH3)4·(OH)2。称量5g硫酸锌(ZnSO4·7H2O)溶于约500ml水中,另称量6g氢氧化钠溶于约300ml水中,将两种溶液混合,此时有氢氧化锌沉淀形成;然后称量70g硫酸铵加入溶液中,边加边搅拌,使氢氧化锌沉淀溶解,再加入50g甘油,搅匀,再用水稀释至1L。(2)消化液(过氧化氢∶浓硫酸∶水=3∶2∶1)200mL粉末硫酸钾-硫酸铜混合物16g30%氢氧化钠溶液1000mL(3)2%硼酸溶液(4)标准盐酸溶液(约0.01mol/L)(5)混合指示剂(田氏指示剂):由50mL0.1%甲烯蓝乙醇溶液与200mL,0.1%甲基红乙醇溶液混合配成,贮于棕色瓶中备用,这种指示剂酸性时为紫红色,碱性时为绿色。变色范围很窄且灵敏。二、仪器设备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光学显微镜、电热恒温干燥箱、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棒、天平、牛角匙、电炉、自动恒温水浴锅、高压蒸汽灭菌锅、pH试纸(精密)。实施例1:高效除臭菌株分离、筛选1、高效除臭菌株分离(1)菌种来源从奶牛养殖场粪堆底部及其邻近的土壤采集分离目的菌的土壤样品10份,每份样品300克,无菌保存于三角瓶中;采集新鲜牛粪30份,每份300克,无菌保存于三角瓶中。(2)除臭菌株分离与纯化将土壤及粪便样品混匀,各取其150g样品加入到750ml无菌水中,搅拌混匀;然后取4只装有90ml灭菌水试管并编号,采用10倍稀释法稀释样品,即取10ml土壤混悬液加入第一个试管,混匀后再取出10ml加入第二个试管.....依次类推,将土壤样品稀释成10、10-2、10-3、10-4共4个稀释度;接着分别取10-2、10-3、10-4三个稀释度的土壤样品各0.1ml分别划线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改良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其中牛肉膏蛋白胨分离平板置于37℃恒温箱培养48~72h,高氏1号改良及PDA平板置于28℃恒温箱培养5d;根据分离菌株的菌落特征分离培养并镜检,分别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编号,钓取不同菌株的菌落分别接种于试管斜面纯化培养,钓取菌种的纯培养菌落分别接种于相应的液体培养中,28~30℃摇床增菌培养3~5d,获得菌种的纯培养菌液,并置于0~4℃冰箱中保存。2、分离菌株初筛从养殖场收集有明显臭味的风干牛粪,将分离的每一菌种的液体纯培养物分别按10%(V/V)的接种量接种到有50g风干牛粪的1000mL搪瓷杯中,用无菌水调节牛粪含水分为50~60%,双层塑料膜密封,30℃恒温培养,分别在第3d、6d、9d、12d、15d、18d后用感官法(感官法除臭等级标准参见表1)初步判定微生物的除臭效果;同时设空白对照处理,加入无菌水按同样方法处理,在初筛试验中具有明显除臭的菌株,测定其对牛粪氨气和硫化氢的释放量的影响进行复筛。表1-感官法除臭等级标准等级表示符号强度标准0级○无臭味1级+勉强感觉到臭味,但不明显2级++微弱的臭味3级+++臭味明显4级++++臭味强5级+++++臭味很强,刺鼻3、分离菌株复筛将100g牛粪分别加入3个1000mL大烧杯中,按7.5%的接种量接入初筛试验中具有除臭效果的菌株,每个菌株做3个处理,处理I:在大烧杯杯内放置一个装有20mL10%硼酸溶液的50mL小烧杯,用以氨气的吸收;处理II:在另一个大烧杯杯内放置一个装有20mL10%锌铵络盐溶液的50mL小烧杯,用以硫化氢的吸收;处理III:其中一个大烧杯中不加小烧杯,用以对照,用感官法判定牛粪臭味等级;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处理I、处理II分别30℃恒温培养,培养过程中每隔5d,取出小烧杯检测氨气和硫化氢的释放量,用以比较菌株抑制臭气产生的效果。其中,NH3含量测定采用硼酸溶液吸收凯氏法,H2S含量测定采用锌氨络盐吸收比色法。4、结果与分析(1)菌种分离:从土壤、粪便中共分离到菌株313株,其中细菌110株,占35.1%;放线菌64株,占20.5%;丝状真菌97株,占30.9%;酵母菌42株,占13.4%。可见,分离的菌株数量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酵母菌。其中,菌株种类、来源及数量见表2。表2-分离菌株种类、来源及数量(2)除臭菌株初筛:针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了感官除臭进行初筛,在试验18天进行感官除臭,其中臭味明显消失的菌株共11株。对这11株细菌通过革兰氏染色和镜检,根据菌落特征和菌细胞形态的差异可以初步分为:细菌、霉菌、酵母、放线菌;细菌以XJ表示,丝状真菌以MJ表示,酵母菌以JM表示,放线菌FX表示,并分别菌株编号,除臭菌株初筛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分离的18d臭味明显消失的11种细菌中,细菌XJ3和霉菌JM1在感官法除臭试验中15天后臭味不明显,18天臭味消失。可见,这两株细菌感官除臭效果最明显。表3-分离菌株除臭初筛结果(3)除臭菌株复筛a、氨气和硫化氢产生量:通过对11株细菌进行氨气和硫化氢释放量的测定,实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细菌菌株XJ320天氨气释放量为48.8mg/kg,比空白组降低41%的氨气释放量;细菌菌株XJ320天硫化氢释放量为15.0mg/kg,比空白组降低45.4%的硫化氢释放量;酵母菌菌株JM120天氨气释放量为40.5mg/kg,比空白组降低41.1%的氨气释放量;酵母菌菌株JM120天硫化氢释放量为12.5mg/kg,比空白组降低55.6%的硫化氢释放量。可见,细菌菌株XJ3及酵母菌菌株JM1降低氨气及硫化氢释放量的作用最明显。表4-除臭菌株硫化氢及氨气产生量b、不同时间阶段氨气及硫化氢产生规律对细菌XJ3及酵母菌JM1及空白组氨气释放量按照每5天氨气产生量降低值进行对比,从图1可知,氨气产生的量最大的时间为1~15天,占全部氨气产生量的约90%。从图2可知,硫化氢产生的量最大的时间为1~10天,占全部氨气产生量的90%左右。单菌株试验对比看,酵母菌菌株JM1和细菌菌株XJ3对氨气及硫化氢释放量的降低效果明显菌株XJ3。5、结论通过初筛和复筛试验,从分离菌株中筛选到2株能明显降低粪便臭味,同时又能显著降低氨气和硫化氢释放量的菌株,从复筛试验可以看出,感官除臭试验的结果是基本可靠的,即在感官除臭试验中可以明显降低粪便臭味的菌株,其也可以明显降低氨气和硫化氢的释放量。但通过感官除臭法筛选除臭菌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嗅闻的方法,不同的人在感官试验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也与人对气味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关系,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人测试,反复试验。感官法的局限性表现在畜禽粪便臭气的成份复杂,不仅含有硫化氢、氨气等气体,还有脂肪族的醛类、粪臭素(3-甲基吲哚)、硫醇及胺类等。本实施例通过采用硼酸吸收酸碱滴定法进行氨气吸收量的定性及定量试验,分离结果基本确信可靠,可得出目的除臭菌株。本实施例中检测NH3和H2S的释放量是通过间接方法检测,即通过接入单个菌株发酵后,所挥发出来的NH3和H2S等气体,被硼酸溶液及锌铵络盐溶液吸收,再通过测定NH3和H2S被硼酸溶液和锌铵络盐溶液吸收的量,来推算除臭菌株对NH3和H2S吸收能力的强弱。试验中如果测得的NH3和H2S的量越多,说明该菌株除臭能力弱,含量越低说明了该菌株除臭能力越强。实施例2、生态活性除臭剂一、材料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XJ3、假丝酵母菌JM1。2、培养基(1)普通营养琼脂:牛肉膏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18g、蒸馏水1000毫升、葡萄糖10g、pH7.0~7.2、121℃灭菌20min。(2)假丝酵母活化培养基组成:2%蛋白胨、0.5%牛肉浸膏、5%~2%酵母膏、05%~2%葡萄糖、pH7.0、120℃高压蒸汽灭菌15min。(3)枯草芽孢杆菌种子培养基组成:葡萄糖3~5g,蛋白胨5~10g,酵母膏3~5g,Nacl5g,自来水定容至1000ml,pH7.0~7.5。(4)假丝酵母种子培养基:蛋白胨5~10g,酵母浸膏3~10g,葡萄糖5~10g,CaCO35~10g,KH2PO45g,蒸馏水定容至1000ml,pH65~70。(5)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玉米粉2%、麸皮1%、豆粕粉1%、KH2PO40.3%、K2HPO40.6%、CaCO30.02%、MnSO40.01%、蒸馏水1000ml、自然pH,灭菌后备用。二、生态活性(微生物)除臭剂的制备1、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制备(1)菌种活化:分离筛选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标号XL3)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37℃培养18~24小时,然后划线转接于营养琼脂茄子瓶斜面,37℃培养20~24小时,镜检,至90%以上菌体形成芽孢,即为成熟;(2)种子培养:将成熟菌泥用无菌水刮洗,装入内装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瓶,振荡,获得均匀的菌悬液,将菌悬液在70~90℃水浴中加热5~15分钟,以体积比2%~10%的接种量接入0.1m3种子罐,装量系数为60%~70%体积比,培养条件为搅拌转速100~200r/min,通气量为1~2m3/h,培养温度为30~40℃,培养时间为16~20h。(3)发酵罐培养:种子培养液以体积比5%~20%的接种量接入发酵罐,装量系数为60~70%体积比;其中,发酵罐培养的培养基由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组成,碳源用淀粉,含量为15g/L;氯源用蛋白胨、酵母膏、花生饼粉,含量为10~20g/L,无机盐为NaCl5g/L,培养条件为搅拌转速100~200r/min,通气量为1~2L/h,培养温度为30~40℃,培养时间为16~20h,镜检至90%以上的菌体已形成芽孢时,放罐结束培养。2、酵母菌发酵液制备(1)菌种活化:分离筛选的假丝酵母(JM1)划线接种于活化培养基培养,培养温度20~30℃,培养30~40h。(2)种子培养:假丝酵母活化菌液以体积比2%~10%的接种量接入0.1m3种子罐,装量系数为60%~70%体积比,30℃静置厌氧培养。(3)发酵罐培养:假丝酵母菌种子液以体积比5~20%比例接入发酵罐,装量系数为60~70%,发酵罐培养基由碳源、氮源、无机盐组成,厌氧培养、培养温度为30~37℃、罐压为0.05Mpa、通气量为0.5L/H、转速为150rpm,每4小时取一次样,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当菌数达到1×108个时停止发酵。(3)生态活性除臭剂的制备:将发酵培养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及酵母菌菌液按照1∶1的比例分装,同时加入0.01~0.05%香精,即得生态活性除臭剂。三、生态活性除臭剂的安全试验选择5~10日龄的健康雏鸡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按照每只0.5ml的量用除臭剂口服,试验时间为15天,观察实验鸡只的采食、精神状态、生长、病变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雏鸡未见异常和死亡。试验组大白鼠心、肝、脾、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动物尸检和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毒理学检验结果表明,试生产菌剂对动物不表现任何毒性作用。四、生态活性除臭剂的除臭试验1、粪便除臭试验:将100g牛粪分别加入3个1000mL大烧杯中,按7.5%的接种量接入除臭剂。除臭剂做3个处理,处理I:在大烧杯杯内放置一个装有20mL10%硼酸溶液的50mL小烧杯,用以氨气的吸收;处理II:在另一个大烧杯杯内放置一个装有20mL10%锌铵络盐溶液的50mL小烧杯,用以硫化氢的吸收;处理III:其中一个大烧杯中不加小烧杯,用以对照,用感官法判定牛粪臭味等级;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处理I、处理II分别30℃恒温培养,培养过程中每隔5d,取出小烧杯检测氨气和硫化氢的释放量,用以比较菌株抑制臭气产生的效果。其中,NH3含量测定采用硼酸溶液吸收凯氏法,H2S含量测定采用锌铵络盐吸收比色法,同时利用感官法判定微生物的除臭效果。2、净化牛舍空气中有害气体试验:试验地点在濮阳市天泉奶牛场,选定一牛舍,试验前清晨未清除粪便之前首先测定氨气和硫化氢的浓度,大气采样运用CD-1大气采样器,吸收液10mL(0.005mol/L硫酸),流量1L/min,采气30min后立即分析测定。氨气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GB/T14668-1993),硫化氢采用聚乙烯醇磷酸铵吸收亚甲基蓝比色法。将除臭剂原液稀释50倍运用喷洒法,按每m3空间往地面上均匀撒放50ml,每天喷洒一次,同样方法测定氨和硫化氢的浓度。5天后清晨未清除粪便之前采样,取平均值,重复实验4次。3、净化牛舍空气中活菌数试验(1)实验设计:试验地点在濮阳市天泉奶牛场,实验前选择在牛舍清晨未清理粪便前,在中央和四角分别放置三种不同培养基的平皿各3个,共计放置45个平皿,记录每个平皿的监测点位置,打开平皿盖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盖好平皿后放置恒温箱35℃培养24~48h,计算细菌菌落数;然后用除臭剂原液稀释50倍,按照每m3约50ml的用量均匀喷洒,每天喷洒一次,喷洒5天后,在牛舍与实验前同样位置、同样方法进行细菌检测和计数。(2)监测培养基:市售营养琼脂(NA)、麦糠凯琼脂(MAC)、高盐甘露醇琼脂(MSA)按使用说明配置平皿4℃保存。(3)菌落计数:大肠菌群的检测按GB/T4789.3进行,菌落总数按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GB4789.2-2010)进行。五、结果与分析1、除臭剂除臭试验结果由表5可知,除臭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感官法除臭试验15天臭味消失,除臭效果明显。除臭剂20天试验期内氨气释放量为15.5mg/kg,比空白对照组降低77.5%的氨气释放量;除臭剂20天硫化氢释放量为7.8mg/kg,比空白对照组降低71.6%的硫化氢释放量;试验期内,除臭剂降低氨气及硫化氢释放量的作用明显。表5-除臭剂除臭试验结果2、除臭剂混合菌株与单菌株除臭结果对比除臭剂选用了枯草芽孢杆菌及酵母菌混合除臭,通过实验对比,由图3、图4可知,试验期20内,混合菌株硫化氢产生量7.8mg/kg,比单菌株XJ3减低了48%硫化氢释放量,比单菌株JM1减低了37.6%硫化氢释放量;试验期20内,混合菌株氨气产生量15.5mg/kg,比单菌株XJ3减低了68.8%氨气释放量,比单菌株JM1减低了61.7%氨气释放量。3、生态活性除臭剂对牛舍内空气氨的降解效果由表6可知,试验前牛舍内氨浓度平均达到59.4mg/m3,使用除臭剂后,舍内氨浓度平均下降到16.3mg/m3,实验前后舍内氨气浓度降低率平均达到71.3%。牛舍内使用除臭剂可使舍内氨气浓度控制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3-2001)规定的畜禽场空气环境质量氨气25mg/m3以下指标。表6-除臭剂对牛舍内空气氨的降解效果试验次数1234平均数实验前舍内氨气浓度(mg/m3)65.757.949.564.359.4±7.4实验后舍内氨气浓度(mg/m3)18.217.113.915.816.3±1.8实验前后舍内氨气浓度降低率(%)72.270.571.271.271.3±0.74、生态活性除臭剂对牛舍内空气硫化氢的降解效果由表7可知.试验前牛舍内硫化氢浓度平均达到21.6mg/m3,使用除臭剂后后,舍内硫化氢浓度平均下降到5.5mg/m3,实验前后舍内硫化氢浓度降低率平均达到74.3%。牛舍内使用除臭剂可使舍内氨气浓度控制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3-2001)规定的畜禽场空气环境质量硫化氢10mg/m3以下指标。表7-除臭剂对牛舍内空气硫化氢的降解效果试验次数1234平均数实验前舍内氨气浓度(mg/m3)19.624.919.522.321.6±2.6实验后舍内氨气浓度(mg/m3)5.26.14.95.85.5±0.5实验前后舍内氨气浓度降低率(%)73.575.574.873.474.3±1.05、净化畜舍空气中活菌数试验通过在牛舍进行除臭剂使用后的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实验前牛舍空气中菌落总数为1.8×104cfu/m3,试验后菌落总数为5.6×103cfu/m3,实验前后菌落总数下降了68.8%;实验前大肠菌数为358cfu/m3,试验后大肠菌数为24cfu/m3,实验前后大肠菌数下降了90.5%。表8-除臭剂抑菌实验结果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