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红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08939阅读:7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新型材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透红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红外材料是指对红外线透过率高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要求,首先是红外光谱透过率要高,短波透过率要低,透过频带要宽,一般红外波段是0.7~20μm。红外光学材料是指在红外成像与制导技术中用于制造透镜、棱镜、窗口、滤光片、整流罩等的一类材料。这些材料具备满足需要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即主要指标为:良好的红外透明性与较宽的透射波段。

早期使用的透红外材料为天然晶体,如岩盐、水晶等,后来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要求有更高质量的透红外材料,目前已经有单晶体、多晶体、玻璃、陶瓷、塑料、金刚石和类金刚石等多个品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红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改善高分子基体与无机填料相容性,同时分散均匀,利于红外线的透过。本发明通过优化透红外材料的配方组成和比例,获得了红外透过率在60%以上,缺口冲击强度在65kJ/cm以上的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透红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天然晶体16-18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6-10份、岩盐2-4份、水晶6-8份、天然有机酸5-7份、抗氧剂1-3份、金刚石4-8份、塑料6-8份、聚碳酸酯4-6份、多晶体6-8份、玻璃6-10份、偶联剂3-5份、溴化钾2-4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天然晶体16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6份、岩盐2份、水晶6份、天然有机酸5份、抗氧剂1份、金刚石4份、塑料6份、聚碳酸酯4份、多晶体6份、玻璃6份、偶联剂3份、溴化钾2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天然晶体17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8份、岩盐3份、水晶7份、天然有机酸6份、抗氧剂2份、金刚石6份、塑料7份、聚碳酸酯5份、多晶体7份、玻璃8份、偶联剂4份、溴化钾3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天然晶体18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10份、岩盐4份、水晶8份、天然有机酸7份、抗氧剂3份、金刚石8份、塑料8份、聚碳酸酯6份、多晶体8份、玻璃10份、偶联剂5份、溴化钾4份。

进一步:本发明制备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天然有机酸、溴化钾放入水中,搅拌5分钟,浸泡20分钟,制得混合液;

步骤二、将剩余材料进行碾碎,过50-80目筛,加热180-200℃,进行混合制得混合物;

步骤三、将混合液与混合物进行混合,混合温度为150-180℃,混合后进行压制,成型,最终放凉至室温既得成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改善高分子基体与无机填料相容性,同时分散均匀,利于红外线的透过;

2、本发明通过优化透红外材料的配方组成和比例,获得了红外透过率在60%以上,缺口冲击强度在65kJ/cm以上的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透红外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天然晶体16-18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6-10份、岩盐2-4份、水晶6-8份、天然有机酸5-7份、抗氧剂1-3份、金刚石4-8份、塑料6-8份、聚碳酸酯4-6份、多晶体6-8份、玻璃6-10份、偶联剂3-5份、溴化钾2-4份。

实施例二:

一种透红外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天然晶体16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6份、岩盐2份、水晶6份、天然有机酸5份、抗氧剂1份、金刚石4份、塑料6份、聚碳酸酯4份、多晶体6份、玻璃6份、偶联剂3份、溴化钾2份。

实施例三:

一种透红外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天然晶体17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8份、岩盐3份、水晶7份、天然有机酸6份、抗氧剂2份、金刚石6份、塑料7份、聚碳酸酯5份、多晶体7份、玻璃8份、偶联剂4份、溴化钾3份。

实施例四:

一种透红外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天然晶体18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10份、岩盐4份、水晶8份、天然有机酸7份、抗氧剂3份、金刚石8份、塑料8份、聚碳酸酯6份、多晶体8份、玻璃10份、偶联剂5份、溴化钾4份。

实施例五:

一种透红外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天然有机酸、溴化钾放入水中,搅拌5分钟,浸泡20分钟,制得混合液;

步骤二、将剩余材料进行碾碎,过50-80目筛,加热180-200℃,进行混合制得混合物;

步骤三、将混合液与混合物进行混合,混合温度为150-180℃,混合后进行压制,成型,最终放凉至室温既得成品。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