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微生物分离操作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4653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厌氧实验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厌氧微生物分离操作箱。



背景技术:

亨盖特技术是在厌氧微生物分离培养实验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将培养基和接种物混合后利用滚动厌氧试管的方式将培养基均匀的涂布在试管内表面,如同进行常规的平板培养,在厌氧的条件下培养单个菌落,之后则可以挑取单个菌落达到分离的目的。挑取菌落时首先要打开亨盖特试管,并快速插入氮气管道,同时下方点有酒精灯保证试管口处于一个无菌的环境,然后用灭菌后的毛细管对试管内的单个菌落进行挑取。

由于亨盖特操作需要一个氮气保护环境,同时对操作空间的自由度要求较高,所以目前所存在的生物安全柜、厌氧操作箱和手套箱均无法满足从亨盖特试管中挑取菌落的要求。而目前使用的菌落挑取装置仅采用铁架台和试管夹等组成一个支架,氮气管路悬空挂置,位置不可调整,同时处于开放环境中,厌氧状态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法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厌氧微生物分离操作箱,能够根据需要自由调节试管位置并且能够有效保障操作箱内的厌氧状态。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分离操作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包括滑轨、可调试管夹具、布气板、布气管和鹅颈气管,所述滑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的侧壁上,所述滑轨的另一端安装有布气板,所述布气管连通布气板的进气端和设置在箱体上的进气口,所述可调试管夹具的固定端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可调试管夹具的夹具端夹设试管,所述鹅颈气管穿过箱体侧壁并通向箱体的内部,且鹅颈气管的进气端连通所述进气口。

进一步的是,所述滑轨采用XYZ轴可调滑轨,能够使试管移动到箱体内任意部位。

进一步的是,所述进气口管路上根据进气方向依次设置有气体过滤器和流量 计,所述气体过滤器可对通入气体进行过滤以提高通入箱体内部的气体的纯度,所述流量计可以调整气流大小。

进一步的是,所述布气管采用软管。

进一步的是,所述箱体顶部设置有LED照明板,为箱体内部提供光亮。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箱体顶部和滑轨之间的箱体侧壁上设置有紫外灯,对箱体内部进行消毒。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箱体外壁均为一层透明紫外线吸收板,防止消毒过程中紫外线外泄。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提出的一种厌氧微生物分离操作箱,能够根据需要自由调节试管位置并且能够有效保障操作箱内的厌氧状态;滑轨可以根据需要将试管移动到任意指定位置,夹具可根据试管大小可调整,布气板可提供一个局域性的向下气流保护试管口的厌氧程度,另外在箱体内安装有鹅颈气管可随意调整位置并且可以固定利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厌氧微生物分离操作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箱体,2是滑轨,3是可调试管夹具,4是布气板,5是布气管,6是鹅颈气管,7是LED照明板,8是紫外灯,9是气体过滤器,10是流量计,11是试管,12是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一种厌氧微生物分离操作箱,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内部包括滑轨2、可调试管夹具3、布气板4、布气管5和鹅颈气管6,所述滑轨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1的侧壁上,所述滑轨2的另一端安装有布气板4,所述布气管5连通布气板4的进气端和设置在箱体1上的进气口12,所述可调试管夹具3的固定端与所述滑轨2滑动连接,所述可调试管夹具3的夹具端夹设试管11,所述鹅颈气管6穿过箱体1侧壁并通向箱体1的内部,且鹅颈气管6的进气端连通所述进气口12。

所述滑轨2采用XYZ轴可调滑轨,能够使试管11移动到箱体1内任意部位。

所述进气口12管路上根据进气方向依次设置有气体过滤器9和流量计10,所述气体过滤器9可对通入气体进行过滤以提高通入箱体1内部的气体的纯度,所述流量计10可以调整气流大小。

所述布气管5采用软管。

所述箱体1顶部设置有LED照明板7,为箱体1内部提供光亮。

在所述箱体1顶部和滑轨2之间的箱体1侧壁上设置有紫外灯8,对箱体1内部进行消毒。

在所述箱体1外壁均为一层透明紫外线吸收板,防止消毒过程中紫外线外泄。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作一次完整的描述:

通过滑轨2移动试管11到指定位置后利用可调试管夹具3锁紧,利用鹅颈气管6向箱体1内部通入氮气保障内部的厌氧状态,同时通过布气板4向试管11口处提供一个局域性的向下气流,保护试管11口的厌氧程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