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弹性元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25837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零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减震器弹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减震器弹性元件是悬架系统中承受并传递垂直载荷和具有缓和及抑制路面引起冲击的机械零件,其作用是承受和传递垂直载荷,缓和并抑制不平路面所引起的冲击,要求具备良好的耐热性能。目前,根据所选用材料不同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然而,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对减震器弹性元件的耐热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已有的减震器弹性元件的耐热性能难以满足市场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器弹性元件的制造方法,从而提高现有减震器弹性元件的耐热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它采用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丁腈橡胶55份~60份、硅胶10份~15份、氧化锡1份~5份、甘油1份~5份、松香1份~5份、氢化松香1份~5份、乙二胺1份~5份以及异氰酸酯1份~5份;

包括以下步骤:

按上述重量份,将丁腈橡胶、硅胶、氧化锡、甘油、松香、氢化松香、乙二胺以及异氰酸酯,高速混合搅拌;将混合所得的物质加入到反应器中,并在波长为100纳米~200纳米的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先在80℃~90℃下反应,然后再在190℃~230℃下反应;将反应所得的产物放入相应模具中,固化成型。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得到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发明中,甘油、乙二胺以及异氰酸酯之间的反应不仅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性添加剂,且还由于其反应的进行,促进了各原料之间的混合均匀度,提高本发明产物的耐热性能。

2.本发明通过选择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紫外线照射下进行反应,从而诱导其反应过程发生变异,提高本发明产物的耐热性能。

3.本发明通过将松香和氢化松香按一定进行组合使用,使其性能得到互补,从而提高本发明产物的耐热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减震器弹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它采用以下重量的原料:

丁腈橡胶5500kg、硅胶1000kg、氧化锡100kg、甘油100kg、松香100kg、氢化松香100kg、乙二胺100kg以及异氰酸酯100kg;

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述原料中的丁腈橡胶、硅胶、氧化锡、甘油、松香、氢化松香、乙二胺以及异氰酸酯,在800r/min的转速下混合0.5小时;将混合所得的物质加入到反应器中,并在波长为100纳米的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先在80℃下反应1小时,再在190℃下反应3小时;将反应所得的产物放入相应模具中,固化成型。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得产物减震器弹性元件的耐热性为210℃。

实施例2——减震器弹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它采用以下重量的原料:

丁腈橡胶6000kg、硅胶1500kg、氧化锡500kg、甘油500kg、松香500kg、氢化松香500kg、乙二胺500kg以及异氰酸酯500kg;

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述原料中的丁腈橡胶、硅胶、氧化锡、甘油、松香、氢化松香、乙二胺以及异氰酸酯,在950r/min的转速下混合1小时;将混合所得的物质加入到反应器中,并在波长为150纳米的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先在90℃下反应0.5小时,再在205℃下反应1小时;将反应所得的产物放入相应模具中,固化成型。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得产物减震器弹性元件的耐热性为220℃。

实施例3——减震器弹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它采用以下重量的原料:

丁腈橡胶5700kg、硅胶1400kg、氧化锡400kg、甘油300kg、松香200kg、氢化松香400kg、乙二胺200kg以及异氰酸酯300kg;

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述原料中的丁腈橡胶、硅胶、氧化锡、甘油、松香、氢化松香、乙二胺以及异氰酸酯,在1000r/min的转速下混合0.5小时;将混合所得的物质加入到反应器中,并在波长为200纳米的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先在85℃下反应2小时,再在230℃下反应2小时;将反应所得的产物放入相应模具中,固化成型。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得产物减震器弹性元件的耐热性为205℃。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减震器弹性元件的制造方法,涉及机械零件制造技术领域。它包括按重量份计,先将丁腈橡胶55份~60份、硅胶10份~15份、氧化锡1份~5份、甘油1份~5份、松香1份~5份、氢化松香1份~5份、乙二胺1份~5份以及异氰酸酯1份~5份高速混合搅拌,然后在波长为100纳米~200纳米的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分段反应,最后入模、固化成型。本发明通过利用甘油、乙二胺以及异氰酸酯之间的反应,以及通过选择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紫外线照射下进行反应,从而诱导其反应过程发生变异,以及通过将松香和氢化松香按一定进行组合使用,使其性能得到互补,从而提高本发明产物的耐热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黄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柳州聚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4.27
技术公布日:2017.08.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