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04031阅读:8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包装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编织袋是以聚丙烯(pp)、聚乙烯(pe)树脂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辅料,混匀后经挤出机熔融,挤出塑料薄膜切割成丝,在低于树脂熔融温度下进行拉伸,通过分子定向与热定型制成高强度、低延伸率的扁丝,再经卷绕、织布、裁剪、缝合制成塑料编织袋。塑料编织袋按装载质量范围分为ta型、a型、b型和c型,ta型为允许装载质量10~20kg、a型为允许装载质量21~30kg、b型为允许装载质量31~50kg、c型为允许装载质量51~60kg。塑料编织袋具有平整、拉力强度高、打包方便,耐腐蚀,不吸水,不霉变,便于装卸、堆码、搬运和储存等优点,适用于化工原料、化肥、水泥、食品、新型建材等粉粒状及柔性产品的包装,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包装产品。普通的聚丙烯编织袋原料是由聚丙烯基料和碳酸钙等无机填料掺混而成,由于聚丙烯基料和无机填料的相容性较差,因此无机填料的掺合量较少。致使原料的软化温度低,只能用于100℃以下的物料包装。而现目前市面上的阻燃型塑料编织袋基本上属于防老化类型,即防止在高温时塑料继续产生热氧老化,从而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但不能够提高编织袋的耐温程度。而这些普通放入聚丙烯编织袋原料在盛放高温的物料时容易造成内部的损害,温度过高有可能烫伤编织袋,因此需要制备一种耐高温阻燃型编织袋,这样既能防止编织袋老化,又能盛放高温的物料。现也有公开解决塑料编织袋耐高温性能的相关技术,但是现有技术大多是以碳酸钙、纳米碳酸钙和硅酸盐(黏土、阳起石等)等无机盐为填充料,与聚丙烯基料共融改性以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软化温度和抗冲击性性能,同时提高了填料的添加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硅酸盐和碳酸盐等无机盐填料不易生物降解、已使土壤碱化,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并且抗冲击性强度,相对拉伸力、断裂伸长率等物理性能和使用性能仍然不是很理想。对于塑料包装领域,有必要对防高温型塑料编织袋进行深入研究。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型编织袋及其制备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1.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原料按质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聚丙烯颗粒100份;纳米碳酸钙粉185~195份;石蜡4.3~4.7份;硬脂酸3~4份;偶联剂5.2~5.8份;抗氧剂0.4~0.5份;聚氧化甲烯7~8份;纳米氢氧化铝20~30份;石墨烯0.5~1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6~28份;聚乙烯蜡0.2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125ac3.8~4.0份;柠檬酸三丁酯1.8~2.0份;松节油0.3~0.5份。进一步优选的,原料按质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聚丙烯颗粒100份;纳米碳酸钙粉190份;石蜡4.4份;硬脂酸3份;偶联剂5.2份;抗氧剂0.4份;聚氧化甲烯8份;纳米氢氧化铝25份;石墨烯0.5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6份;聚乙烯蜡0.2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125ac4.0份;柠檬酸三丁酯1.8份;松节油0.5份。进一步,所述石墨烯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将反应器至于冰水浴中,向反应器中加入0.5~3g石墨和1~3gnano3;倒入20~50ml浓硫酸并在转速为350r*min-1的条件下搅拌30~60min;随后加入2~5g的kmno4并继续搅拌2~4h;然后将反应体系的温度升至30~50℃,再继续搅拌30~60min;接着加入150~300ml去离子水,温度提升至到98℃并搅拌15~30min;最后将反应完的溶液倒入提前预热至98℃的100~200ml去离子水中搅拌并滴加双氧水至至没有气泡产生;然后取出下层溶液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然后将制得的氧化石墨烯中性溶液配成1~3mg/ml的溶液并加入1~6ml水合肼,溶液用na2co3调节ph至8~10,80℃下水浴加热1~3h,出现黑色絮状的沉淀,过滤,用乙醇和蒸馏水反复洗涤,-40~-60℃冷冻干燥剂干燥12~24h,最后得到石墨烯。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kh550,所述抗氧剂为dltp。2、所述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挤出成膜:首先将挤出机压力控制在1.2~1.6mpa,控制螺杆转速为60~80r/min,然后升温使螺杆温度为:一区160±20℃、二区210±20℃、三区230±20℃、四区250±20℃、五区250±20℃、六区230±20℃,模头温度控制在210±20℃,薄膜通过螺杆挤出后经水箱冷却至30~40℃,然后经提升、挤水进入第一牵伸区;(2)制备扁丝:在第一牵伸区将薄膜切成胚丝,胚丝经烘箱拉伸为宽度2.5mm、厚度78mm的扁丝,扁丝再经过50±20℃热定型,然后进入第三牵伸区冷却至30~40℃,最后经绕丝机收卷;整个过程牵引倍率为9倍,烘箱一区拉伸温度50℃,二区和三区拉伸温度为100±20℃;(3)编织成袋:将收卷后的扁丝进行编织,切割,得到编织袋胚;(4)涂膜、复合:将编织袋胚作为内部的一面涂膜,涂膜条件为:螺杆温度:一区150±20℃、二区180±20℃、三区280±20℃,法兰温度280±20℃,模头280±20℃,预热辊50~150℃,螺杆转数10~80r/min,收卷速度为10~110r/min,涂膜完毕后缝合,得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进一步优选的:(1)挤出成膜:首先将挤出机压力控制在1.5mpa,控制螺杆转速为60r/min,然后升温使螺杆温度为:一区160℃、二区210℃、三区220℃、四区250℃、五区260℃、六区210℃,模头温度控制在210℃,薄膜通过螺杆挤出后经水箱冷却至40℃,然后经提升、挤水进入第一牵伸区;(2)制备扁丝:在第一牵伸区将薄膜切成胚丝,胚丝经烘箱拉伸为宽度2.5mm、厚度78mm的扁丝,扁丝再经过60℃热定型,然后进入第三牵伸区冷却至40℃,最后经绕丝机收卷;整个过程牵引倍率为9倍,烘箱一区拉伸温度50℃,二区和三区拉伸温度为100℃;(3)编织成袋:将收卷后的扁丝进行编织,切割,得到编织袋胚;(4)涂膜、复合:将编织袋胚作为内部的一面涂膜,涂膜条件为:螺杆温度:一区130℃、二区160℃、三区260℃,法兰温度260℃,模头260℃,预热辊75℃,螺杆转数40r/min,收卷速度为70r/min,涂膜完毕后缝合,得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涂膜使用的涂膜原料按重量比计为涂膜料:聚乙烯:阻燃母料=30:5: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公开的组分氢氧化铝作为阻燃剂分解吸氧并生成氧化铝和水,在织物燃烧过程中,氧化铝在织物表面沉积,形成氧化膜,阻止氧气与燃烧物进一步接触,而分解生成的水可降低可燃物表面温度,从而起到阻燃的作用,但阻燃剂氢氧化铝用量较大,将其与石墨烯共同作用进行阻燃,效果更佳,原因是织物燃烧分解时,织物、氢氧化铝与石墨烯均发生分解,产生交联缠绕,形成更佳致密的氧化膜,致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成都进一步加强,再加上阻燃剂分解吸热,两者共同作用下阻燃效果显著。2、本发明通过优化编织袋原材料组分后,进而调试出适合所述原材料的加工工艺,通过原材料与加工方式的优化,制备出的耐热性编织袋耐热性能得到提升,能够广泛应用于化工产品、工矿、化肥、水泥、鱼粉、粮食、饲料、水果、蔬菜以及其它农副产品的包装,还可存放一些易燃物及可燃物,另外可将物品存放在高温的地区及有动火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如下:石墨烯的制备:冰水浴条件下向反应器中加入1.5g石墨(325目)和2.5gnano3,倒入37.5ml浓h2so4并在转速为350rmin-1的条件下机械搅拌40min;随后称取3.75g的kmno4缓慢的加入到三口瓶中继续搅拌4h,然后撤掉冰浴并将反应体系的温度升至40℃,在此条件下继续搅拌40min;接着将200ml去离子水缓慢加入体系中,添加结束后将反应体系升温至98℃并搅拌20min;最后将反应完的溶液缓慢倒入提前预热200ml去离子水中搅拌;随后向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至没有气泡产生;最后静置分层并将上层清液倒出,下层溶液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然后将制得的氧化石墨烯中性溶液配成1g/ml的溶液并加入2ml水合肼,溶液用na2c03调节ph至9,80℃下水浴加热2h,出现黑色絮状的沉淀,过滤,用乙醇和蒸馏水反复洗涤,-50℃冷冻干燥剂干燥24h,最后得到石墨烯。实施例1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聚丙烯颗粒100份;纳米碳酸钙粉190份;石蜡4.4份;硬脂酸3份;偶联剂5.2份;抗氧剂0.4份;聚氧化甲烯8份;纳米氢氧化铝25份;石墨烯0.5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6份;聚乙烯蜡0.2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125ac4.0份;柠檬酸三丁酯1.8份;松节油0.5份。所述耐高温塑料编织袋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挤出成膜:首先将挤出机压力控制在1.5mpa,控制螺杆转速为70r/min,然后升温使螺杆温度为:一区160℃、二区210℃、三区230℃、四区250℃、五区250℃、六区230℃,模头温度控制在210℃,薄膜通过螺杆挤出后经水箱冷却至30~40℃,然后经提升、挤水进入第一牵伸区;(2)制备扁丝:在第一牵伸区将薄膜切成胚丝,胚丝经烘箱拉伸为宽度2.5mm、厚度78mm的扁丝,扁丝再经过50℃热定型,然后进入第三牵伸区冷却至30℃,最后经绕丝机收卷;整个过程牵引倍率为9倍,烘箱一区拉伸温度50℃,二区和三区拉伸温度为100℃;(3)编织成袋:将收卷后的扁丝进行编织,切割,得到编织袋胚;(4)涂膜、复合:将编织袋胚作为内部的一面涂膜,涂膜条件为:螺杆温度:一区150℃、二区180℃、三区280℃,法兰温度280℃,模头280℃,预热辊50℃,螺杆转数10~r/min,收卷速度为10r/min,涂膜完毕后缝合,得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实施例2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聚丙烯颗粒100份;纳米碳酸钙粉195份;石蜡4.7份;硬脂酸4份;偶联剂5.8份;抗氧剂0.5份;聚氧化甲烯8份;纳米氢氧化铝30份;石墨烯1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8份;聚乙烯蜡0.2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125ac4.0份;柠檬酸三丁酯2.0份;松节油0.5份。所述耐高温塑料编织袋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挤出成膜:首先将挤出机压力控制在1.6mpa,控制螺杆转速为80r/min,然后升温使螺杆温度为:一区180℃、二区230℃、三区250℃、四区270℃、五区270℃、六区250℃,模头温度控制在230℃,薄膜通过螺杆挤出后经水箱冷却至40℃,然后经提升、挤水进入第一牵伸区;(2)制备扁丝:在第一牵伸区将薄膜切成胚丝,胚丝经烘箱拉伸为宽度2.5mm、厚度78mm的扁丝,扁丝再经过70℃热定型,然后进入第三牵伸区冷却至40℃,最后经绕丝机收卷;整个过程牵引倍率为9倍,烘箱一区拉伸温度50℃,二区和三区拉伸温度为120℃;(3)编织成袋:将收卷后的扁丝进行编织,切割,得到编织袋胚;(4)涂膜、复合:将编织袋胚作为内部的一面涂膜,涂膜条件为:螺杆温度:一区170℃、二区200℃、三区300℃,法兰温度300℃,模头300℃,预热辊150℃,螺杆转数80r/min,收卷速度为110r/min,涂膜完毕后缝合,得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实施例3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聚丙烯颗粒100份;纳米碳酸钙粉190份;石蜡4.5份;硬脂酸3份;偶联剂5.5份;抗氧剂0.45份;聚氧化甲烯7.5份;纳米氢氧化铝25份;石墨烯0.75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7份;聚乙烯蜡0.2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125ac3.8份;柠檬酸三丁酯1.9份;松节油0.4份。所述耐高温塑料编织袋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挤出成膜:首先将挤出机压力控制在1.4mpa,控制螺杆转速为70r/min,然后升温使螺杆温度为:一区170℃、二区190℃、三区210℃、四区230℃、五区230℃、六区210℃,模头温度控制在190℃,薄膜通过螺杆挤出后经水箱冷却至35℃,然后经提升、挤水进入第一牵伸区;(2)制备扁丝:在第一牵伸区将薄膜切成胚丝,胚丝经烘箱拉伸为宽度2.5mm、厚度78mm的扁丝,扁丝再经过40℃热定型,然后进入第三牵伸区冷却至35℃,最后经绕丝机收卷;整个过程牵引倍率为9倍,烘箱一区拉伸温度50℃,二区和三区拉伸温度为80℃;(3)编织成袋:将收卷后的扁丝进行编织,切割,得到编织袋胚;(4)涂膜、复合:将编织袋胚作为内部的一面涂膜,涂膜条件为:螺杆温度:一区130℃、二区160℃、三区260℃,法兰温度260℃,模头260℃,预热辊75℃,螺杆转数30r/min,收卷速度为50r/min,涂膜完毕后缝合,得耐高温型塑料编织袋。对比实施例1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成分组成:聚丙烯粒100份,纳米碳酸钙粉180份,石蜡5份,硬脂酸4份,偶联剂4.5份,抗氧剂dltp0.6份,聚氧化甲烯11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4份,聚乙烯蜡1.6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125ac3.6份,柠檬酸三丁酯1.7份,松节油0.9份。所述阻燃型塑料编织袋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将挤出机压力控制在0.8mpa,然后升温至螺杆温度为:一区230℃、二区250℃、三区270℃、四区290℃、五区300℃、六区290℃,螺杆转速控制在120r/min,模头温度控制在280℃,原料通过螺杆挤出后经水箱冷却至55℃,然后经提升、挤水进入第一牵伸区;在第一牵伸区将薄膜切成胚丝,胚丝经烘箱拉伸为宽度2.5mm、厚度78mm的扁丝,扁丝再经过120℃热定型,然后进入第三牵伸区冷却至40℃,最后经绕丝机收卷;整个过程牵引倍率为8倍,烘箱一区拉伸温度55℃,二区和三区拉伸温度为140℃;编织成袋:将收卷后的扁丝进行编织,切割,得到编织袋胚;将编织袋胚作为内部的一面涂膜,涂膜条件为:螺杆温度:一区170℃、二区200℃、三区300℃,法兰温度300℃,模头300℃,预热辊150℃,螺杆转数80r/min,收卷速度为110r/min,涂膜完毕后缝合,得塑料编织袋。将实施例1~3以及对比实施例1所制备的材料进行热性能检测,得到如表1所示的数据:表1各实施例材料的热性能数据对比氧指数垂直燃烧等级热失重(w600)实施例125.0v-113.2实施例225.1v-113.4实施例324.6v-113.2对比实施例118.4无燃烧等级9.4从以上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添加复配阻燃剂的一体化聚丙烯塑料的热性能较好,极限氧指数和600℃时的残碳量都有比较显著的提升。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