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4-芳基噻唑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67482发布日期:2019-03-30 10:13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化学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4-芳基噻唑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害虫的防治一直以来是农药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使得多数害虫得到了有效治理。但随着杀虫剂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农药品种的抗药性问题日益凸显,加上新的病虫害的不断出现,使得新农药的继续研究和开发成为必然选择。吡唑环在农业生产方面应用广泛,吡唑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虫、杀螨等活性,吡唑杂环被广泛地引入到农药化合物分子中,如吡唑酰胺杀虫杀螨剂吡螨胺和唑虫酰胺,对螨虫、蚜虫等具有优良的杀灭活性(biochim.biophys.acta1998,1364,236-244)。

噻唑类化合物也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在农药领域的杀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进一步从吡唑酰胺类化合物中寻找具有优良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采用活性基团拼接方法,合理地将吡唑酰胺基团与噻唑单元衔接在一起,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具有农用杀虫应用价值的含4-芳基噻唑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针对各种害虫具有优良防治效果,且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一类含4-芳基噻唑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以满足作物保护对高效杀虫剂需求。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化合物在制备杀虫剂方面的用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含4-芳基噻唑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其具有通式i结构,

优选地,所述含4-芳基噻唑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上述含4-芳基噻唑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化合物ⅲ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缚酸剂,再在加入中间体ⅱ,最后反应一段时间,将反应液抽滤,母液减压浓缩,所得残余物分离纯化得目标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缚酸剂选自吡啶、4-n,n-二甲基吡啶、三乙胺、n,n-二异丙基乙胺、碳酸钠,所述溶剂选自dmf、乙腈、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dma。所述加热反应温度为0℃-90℃,反应时间为9-28小时。

优选地,含4-芳基噻唑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其中,4-芳基噻唑-2-甲基胺中间体iiia~iiid可参照文献(j.med.chem.1998,41,2390)的方法合成得到;中间体ⅱa~ⅱd参照文献(j.agric.foodchem.2013,61,8730-8736)的方法合成得到。

通式i化合物对昆虫具有优良的防治活性,因而本发明的化合物可用作制备杀虫剂,进而保护农业、园艺等植物。所述的昆虫包括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等;同翅目害虫如叶蝉、飞虱、蚓虫、粉虱、木虱科的介壳虫等;双翅目害虫如家蝇、潜叶蝇、蚊类等;直翅目的蝗虫等,鞘翅目的天牛、金龟子、象甲、豆象等害虫等;半翅目的蝽等。当然,本发明的化合物可防治的有害生物不限于上述举例的范围。

当由通式i表示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农业、园艺等领域的杀虫剂时,可单独使用,或以杀虫组合物的方式使用,如以式i为活性成分,加上本领域常用的农药助剂加工成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颗粒剂、乳油等。

常用的农药助剂包括:液体载体,如水;有机溶剂如甲苯、二甲苯、环己醇、甲醇、丁醇、乙二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乙酸、二甲亚砜、动物和植物油及脂肪酸;常用的表面剂如乳化剂和分散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其它助剂,如湿润剂、增稠剂等。

由通式i表示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杀虫剂中的活性成分时,在所述杀虫剂中的含量在0.1%至99.5%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并可根据制剂形式和施用方法确定适当的活性成分含量。通常,在水乳剂中含有5%至50%(重量百分比,下同)所述的活性成分,优选其含量为10%至40%;在悬浮剂中含有5%至50%的活性成分,优选其含量为5%至40%。

对于本发明的杀虫剂的使用,可选择常用的施药方法,如茎叶喷雾、水面施用、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等。例如,当采用茎叶喷雾时,作为活性成分的由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可使用浓度范围为1至1000μg/ml的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颗粒剂、乳油,优选其浓度为1至500μg/ml。

本发明公开的含4-芳基噻唑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对有害昆虫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因此可用来制备用于农业、园艺等领域的杀虫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实施例1:

将6mmol化合物ⅲa溶于30ml乙腈,随后加入30mmol吡啶。室温条件下向其中加入中间体ⅱa9mmol,加毕,加热回流反应9小时。停止反应,减压除去溶剂,所得残余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ia。1hnmr(400mhz,cdcl3):δ7.55(d,j=8.8hz,2h,ar-h),7.49(d,j=8.4hz,2h,ar-h),7.46(s,1h,nh),7.31(s,1h,thiazole-h),4.82(d,j=5.2hz,2h,ch2),4.14(s,3h,n-ch3),2.25(s,3h,ch3).

实施例2:

将5mmol化合物ⅲb溶于30mldmf,随后加入10mmoldmap(4-n,n-二甲基吡啶)。室温条件下向其中加入中间体ⅱb5mmol,加毕,加热至90℃反应20小时。停止反应,减压除去溶剂,所得残余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ib。1hnmr(400mhz,cdcl3):δ7.83(d,j=8.4hz,2h,ar-h),7.69(s,1h,nh),7.45(s,1h,thiazole-h),7.39(d,j=8.8hz,2h,ar-h),4.98(d,j=5.6hz,2h,ch2),4.16(s,3h,n-ch3),2.67(q,j=7.6hz,2h,ch2),1.26(t,j=7.6hz,3h,ch3).

实施例3:

将8mmol化合物ⅲc溶于35ml二氯甲烷,随后加入30mmol三乙胺。冰浴条件下向其中加入中间体ⅱb10mmol,加毕,继续冰浴搅拌10小时。停止反应,减压旋蒸至干,所得残余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ic。1hnmr(400mhz,cdcl3):δ7.93(d,j=8.4hz,1h,ar-h),7.84(s,1h,ar-h),7.67(s,1h,nh),7.50(s,1h,thiazole-h),7.33~7.36(m,1h,ar-h),5.00(d,j=5.6hz,2h,ch2),4.16(s,3h,n-ch3),2.66(q,j=7.6hz,2h,ch2),1.25(t,j=7.6hz,3h,ch3).

实施例4:

将4mmol化合物ⅲd溶于25mldma(n,n-二甲基乙酰胺),随后加入20mmoldiepa(n,n-二异丙基乙胺),室温条件下向其中加入中间体ⅱc7mmol。加毕,室温搅拌28小时。停止反应,将反应液减压旋蒸至干,所得残余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id。1hnmr(400mhz,cdcl3):δ8.16~8.22(m,1h,ar-h),7.67(s,2h,nhandtriazole-h),6.88~7.00(m,2h,ar-h),4.98(d,j=5.6hz,2h,ch2),4.16(s,3h,n-ch3),2.61(t,j=7.6hz,2h,ch2),1.64~1.74(m,2h,ar-h),0.98(t,j=7.6hz,3h,ch3).

实施例5:

将10mmol化合物ⅲd溶于25ml三氯甲烷,随后加入20mmol碳酸钠,室温条件下向其中加入中间体ⅱd9mmol。加毕,室温搅拌16小时。停止反应,将反应液减压旋蒸至干,所得残余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ie。1hnmr(400mhz,cdcl3):δ8.16~8.22(m,1h,ar-h),7.80~7.84(m,2h,ar-h),7.78(s,1h,nh),7.68(s,1h,thiazole-h),7.12~7.17(m,2h,ar-h),6.89~7.01(m,2h,ar-h),5.02(d,j=5.2hz,2h,ch2),4.25(s,3h,n-ch3).

实施例6:

样品对粘虫的杀虫活性筛选

采用国际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提出的浸叶法:供试靶标为粘虫,即将适量玉米叶在配好的药液中充分浸润后自然阴干,放入垫有滤纸的培养皿中,接粘虫3龄中期幼虫10头/皿,置于24-27℃观察室内培养,48h后调查结果。以毛笔触动虫体,无反应视为死虫。试验浓度为500μg/ml(其它浓度的药液可由500μg/ml的药液稀释而得)。

实施例7:

样品对蚜虫的杀虫活性筛选

采用国际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提出的喷雾法:供试靶标为蚜虫,即将接有蚜虫的蚕豆叶片于potter喷雾塔下喷雾处理,处理后蚜虫置于20-22℃观察室内培养,48h后调查结果。以毛笔触动虫体,无反应视为死虫。试验浓度为500μg/ml(其它浓度的药液可由500μg/ml的药液稀释而得)。

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均显示出杀虫活性。在测试剂量为500μg/ml时(表1),化合物ⅰa、ⅰb、ⅰc、ⅰd和ⅰe对粘虫的杀虫活性均较高,其杀死率均为100%;化合物ⅰa、ⅰb、ⅰc、ⅰd和ⅰe对蚜虫的杀虫活性也均较高,其杀死率分别为100%,100%,80%,100%和70%。

表1.ia-ie的初步杀虫活性数据

以上实验数据表明,将取代噻唑结构和吡唑酰胺活性单元合理地进行组合,得到的新型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生物活性,这些实验数据也为今后继续从事新型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选择模式与理论依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例的限制,上述实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