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油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5328发布日期:2019-06-12 00:23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油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油干燥装置,属于鱼油加工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鱼油是鱼体内的全部油类物质的统称,它包括体油、肝油和脑油。鱼油是鱼粉加工的副产品,是鱼及其废弃物经蒸、压榨和分离而得到的。鱼油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食用鱼油需要进过多个工序的处理后方可达到食用标准,干燥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油脂干燥设备多采用干燥塔,干燥塔内连接有进油管,进油管将毛油喷入塔体内,在一定温度、真空状态下抽走毛油中的水份以完成干燥操作。然而因鱼油气味大,在其干燥过程中排放出的气体如果没有处理,比较难闻,不利于环境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鱼油干燥装置,该鱼油干燥装置在鱼油干燥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降低排放气体的气味,保护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鱼油干燥装置,包括依次管道连通的干燥罐、冷凝机构、旋风分离器和真空泵;干燥罐包括罐体和对罐体内部加热的加热机构;罐体上端朝向一侧倾斜且罐体侧壁最低端设有与罐体内部连通的入口管,入口管上设有电磁阀;罐体侧壁最高端设有与罐体内部连通的抽气管;冷凝机构包括外壳、装有冷却液的冷却液箱以及设于外壳内的气体管;外壳侧壁上下端分别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液箱分别与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管道连接形成回路且连通的管道上设有一循环泵;气体管一端与抽气管另一端连通,气体管另一端与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入口管道连通;旋风分离器将气流中的液滴和气体分离;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真空泵管道连通。

其中,所述气体管包括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盘、第二端盘以及若干平行设置于第一端盘、第二端盘之间的支管;第一端盘内设有第一内腔,第二端盘设有第二内腔;支管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盘、第二端盘连接;支管内部分别与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连通;抽气管和第一内腔连通;第二内腔通过管道与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入口连通。

其中,所述干燥罐还包括搅拌机构,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若干搅拌叶片和驱动电机;搅拌轴由罐体底部穿入罐体内,搅拌叶片固定设置于搅拌轴的上端;搅拌轴的下端与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

其中,所述搅拌叶片为弧形杆。

其中,所述加热机构包括贴合罐体外底面设置的由外部对罐体加热的第一远红外加热器和设于罐体内上部的通过远红外热辐射对罐体内鱼油加热的第二远红外加热器。

其中,所述罐体上还设有一检测罐体内部温度的温度检测计和检测罐体内部压力的压力检测计。

其中,所述罐体上端设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有可拆卸的上盖。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依次设置的冷凝机构、旋风分离器和真空泵,对罐体内抽真空,使得能够降低所需加热温度,且抽出的气流经过冷凝。分离后再排放,降低排放的气体的气味,且通过旋风分离器分离出含有鱼油的水分也可以进一步回收利用,更加环保节能。

2、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机构的气体管通过设置的若干支管,将流经的气体分开,支管外均流过冷却液,使得气流和冷却液的接触面积更大,冷却效果更好。

3、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机构包括第一远红外加热器和第二远红外加热器,能上下更好的加热鱼油。

4、本实用新型在罐体侧壁最低端设有入口管,且罐体倾斜设置,能方便后续鱼油的取出。

5、本实用新型在罐体上端设有开口,能够方便后续罐体内部的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机构的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的沿A-A线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气体管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干燥罐;11、罐体;12、加热机构;121、第一远红外加热器;122、第二远红外加热器;13、入口管;14、电磁阀;15、抽气管;2、冷凝机构;21、外壳;22、冷却液箱;23、气体管;231、第一端盘;232、第二端盘;233、支管;234、第一内腔;235、第二内腔;24、冷却液进口;25、冷却液出口;26、循环泵;3、旋风分离器;31、气体入口;32、气体出口;4、真空泵;5、搅拌机构;51、搅拌轴;52、搅拌叶片;53、驱动电机;6、温度检测计;7、开口;8、上盖;9、压力检测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6,一种鱼油干燥装置,包括依次管道连通的干燥罐1、冷凝机构2、旋风分离器3和真空泵4;干燥罐1包括罐体11和对罐体11内部加热的加热机构12;罐体11上端朝向一侧倾斜且罐体11侧壁最低端设有与罐体11内部连通的入口管13,入口管13上设有电磁阀14;罐体11侧壁最高端设有与罐体11内部连通的抽气管15;冷凝机构2包括外壳21、装有冷却液的冷却液箱22以及设于外壳21内的气体管23;外壳21侧壁上下端分别设有冷却液进口24和冷却液出口25,冷却液箱22分别与冷却液进口24、冷却液出口25管道连接形成回路且连通的管道上设有一循环泵26;气体管23一端与抽气管15另一端连通,气体管23另一端与旋风分离器3的气体入口31管道连通;旋风分离器3将气流中的液滴和气体分离;旋风分离器3的气体出口32与真空泵4管道连通。冷却液箱22内的冷却液需定时更换。旋风分离器3下端设有装废液的废液箱。气体管23在穿入和穿出外壳21处和外壳21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以防止冷却液泄露。

参见图1-6,所述气体管23包括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盘231、第二端盘232以及若干平行设置于第一端盘231、第二端盘232之间的支管233;第一端盘231内设有第一内腔234,第二端盘232设有第二内腔235;支管233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盘231、第二端盘232连接;支管233内部分别与第一内腔234和第二内腔235连通;抽气管15和第一内腔234连通;第二内腔235通过管道与旋风分离器3的气体入口31连通。气流通往各个支管233是分流,能更好的和流经外壳21的冷却液接触,使得气流的冷却效果更好。为后续的旋风分离做准备。

参见图1-6,所述干燥罐1还包括搅拌机构5,搅拌机构5包括搅拌轴51、若干搅拌叶片52和驱动电机53;搅拌轴51由罐体11底部穿入罐体11内,搅拌叶片52固定设置于搅拌轴51的上端;搅拌轴51的下端与驱动电机53的转轴连接。所述搅拌叶片52为贴合罐体11内底面设置的弧形杆。设有搅拌机构5使鱼油处于流动状态,使得干燥效果更好。搅拌轴51和罐体11底部之间设有密封结构,防止鱼油泄露。

参见图1-6,所述加热机构12包括贴合罐体11外底面设置的第一远红外加热器121和设于罐体11内上部的第二远红外加热器122;第一远红外加热器可选用TF-M型远红外加热装置或TF-J型远红外加热装置;TF-M型远红外加热装置和TF-J型远红外加热装置适用于各类反应釜的外部加热;第二远红外加热器可选用TF-G管状内插型远红外加热装置。TF-G管状内插型远红外加热装置适用于各类反应釜的内部加热。

参见图1-6,所述罐体11上还设有检测罐体11内部温度的温度检测计6和检测罐体11内部压力的压力检测计9。以便操作人员得知罐体11内部温度和压力。

参见图1-6,所述罐体11上端设有开口7,开口7上安装有可拆卸的上盖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电磁阀14打开,将待干燥鱼油从入口管13泵送入罐体11内,鱼油的最高界面低于抽气管15与罐体11的连接处,加热机构12工作对罐体1内的鱼油进行加热干燥,真空泵4工作,将罐体11内部抽真空,气流经过冷凝机构2,循环泵26工作,气体管23内通过的气流外部流过冷却液,使气流内的水分冷凝,然后气流经过旋风分离器3,旋风分离器3将气流中的液滴和气体分离;液滴沿旋风分离器3壁面流至下方收集,分离后的气体从真空泵4的出口排出。

为了使干燥更充分,驱动电机53工作,搅拌轴51旋转带动搅拌叶片52转动,带动罐体11内部鱼油流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