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8208发布日期:2021-03-23 11:12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生物膜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膜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生物膜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膜的培养方式主要有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静态培养是指在选定的特定吸附材料表面上对细菌进行常规的静止培养,以使细菌在静止的环境中粘附于介质表面形成菌膜,动态培养可以为细菌提供一个动态的生长环境,在动态环境下观察细菌在介质表面形成菌膜的情况,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在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中需要用到生物膜培养法来处理污水。

现有的在生物膜培养装置中提取生物膜的方法主要依靠细胞刮刀、小刀或刷子等工具对该装置内培养的生物膜进行破坏性采集,这种方法难以保持生物膜原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使得生物膜的实际特性与实验记录数据产生偏差,进而导致实验人员在对生物膜自身的作用实验时,所得到的结果不准确,使得不能准确控制或者消除生物膜,为此,提出生物膜培养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生物膜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生物膜培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对称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的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四个所述滑块相邻的一侧均焊接有杆体,四个杆体相邻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均匀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侧壁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通孔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柱体,所述柱体的外侧壁对称焊接有两个第四板体,所述第四板体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所述柱体的一端焊接有第五板体,所述柱体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均匀开设有通槽且与凹槽相对设置,所述壳体的一侧焊接有两个第一板体,一个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气泵,另一个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吸风机,所述气泵的出气口固定连接有第一管体,所述吸风机的进风口固定连接有第二管体,所述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管体贯穿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管体贯穿另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气泵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气泡石,所述气泡石的下表面贴合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底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四角处相互对称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杆。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表面通过合页铰接有盖体,所述盖体的上表面焊接有把手,所述盖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母扣,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子扣,所述子扣与所述母扣卡扣连接,所述盖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温度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标签盒。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内侧壁粘接于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侧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一侧连通有第三管体,所述第三管体的外侧壁安装有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通过在第二板体上均匀开设第二通孔,在第二通孔内部设置柱体和第五板体,在柱体外侧壁焊接第四板体和第二通孔内侧壁开设凹槽,第四板体在凹槽内侧壁滑动,最后通过通槽将柱体和第五板体取出,解决了依靠细胞刮刀、小刀或刷子等工具对该装置内培养的生物膜进行破坏性采集,而难以保持生物膜原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的问题,提高了实验研究数据准确性,且有效准确的对生物膜进行控制或者消除;

二、通过设置多组第五板体和第二板体,不仅可以对相同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生物膜多次研究,避免了单词取出较大体积的生物膜被外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实验数据,还方便了对培养生物膜的载体进行清理,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气泡石;3、支撑杆;4、第一通孔;5、密封圈;6、第一管体;7、第一板体;8、气泵;9、第二板体;10、凹槽;11、第二通孔;12、第三板体;13、吸风机;14、第二管体;15、子扣;16、母扣;17、把手;18、第四板体;19、柱体;20、第五板体;21、温度计;22、盖体;23、合页;24、标签盒;25、阀门;26、第三管体;27、滑块;28、杆体;29、滑槽;30、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生物膜培养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侧壁均匀对称开设有滑槽29,两个滑槽29的内侧壁均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27,四个滑块27相邻的一侧均焊接有杆体28,四个杆体28相邻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板体9,第二板体9的一侧均匀开设有第二通孔11,第二通孔11的内侧壁开设有凹槽10,第二通孔1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柱体19,柱体19的外侧壁对称焊接有两个第四板体18,第四板体18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凹槽10的内侧壁,柱体19的一端焊接有第五板体20,柱体19的另一端焊接有第三板体12,第二板体9的一侧均匀开设有通槽30且与凹槽10相对设置,壳体1的一侧焊接有两个第一板体7,一个第一板体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气泵8,另一个第一板体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吸风机13,气泵8的出气口固定连接有第一管体6,吸风机13的进风口固定连接有第二管体14,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4,第一管体6贯穿一个第一通孔4,第二管体14贯穿另一个第一通孔4,第一管体6远离气泵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气泡石2,气泡石2的下表面贴合于壳体1的内部底壁。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壳体1的下表面四角处相互对称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杆3;设置支撑杆3可以减少本装置和桌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压强,使得本装置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壳体1的上表面通过合页23铰接有盖体22,盖体22的上表面焊接有把手17,盖体2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母扣16,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子扣15,子扣15与母扣16卡扣连接,盖体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温度计21;设置盖体22便于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防止异物进入本装置内部,影响实验数据,设置子扣15和母扣16使得在盖体22关闭时,本装置与盖体22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设置温度计21便于记录本装置内部温度变化,进而方便分析实验数据。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壳体1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标签盒24;设置标签盒24便于记录本装置内部生物膜培养的情况,且方便对多组生物膜之间的区分。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通孔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密封圈5,密封圈5的内侧壁粘接于第一管体6与第二管体14的外侧壁;密封圈5的材质为橡胶,设置密封圈5为了将本装置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隔开,避免外部环境影响本装置内部实验数据,壳体1内部需要用液体来培养生物膜时可以避免液体泄漏。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壳体1的一侧连通有第三管体26,第三管体26的外侧壁安装有阀门25;设置第三管体26和阀门25便于将壳体1内部的液体排出,便于清理壳体1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气泵8的型号为4a12b25r37,吸风机13的型号为u71l24b。

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一侧安装有用于控制气泵8和吸风机13启动与关闭的开关组,开关组与外界市电连接,用以为气泵8和吸风机13供电。

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盖体22为透明亚克力板材料制成,在使用时通过把手17打开盖体22,盖体22下表面安装的温度计21可以使工作人员实时掌握壳体1内的温度,避免因壳体1内部温差过大,而影响生物膜的生长,打开开关组,气泵8和吸风机13开始工作,气泵8通过气泡石2增大气体和液体的接触面积,为生物膜的培养过程中好氧呼吸的菌类提供充足的氧气,吸风机13可以将本装置内部气体排出,当需要对生物膜进行实验研究时,可以通过无菌工具旋转第三板体12,第三板体12带动柱体19在第二通孔11的内侧壁转动,柱体19外侧壁焊接的第四板体18在凹槽10的内侧壁滑动,当第四板体18转动至通槽30处时,拉动第三板体12,包覆着生物膜的第五板体20被取出,当需要对生物膜进行多次研究时,重复以上步骤,取出下一个第五板体20,这样可以避免取出较大体积的生物膜剩余部分会被外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实验数据,第五板体20的材料可以为塑料、石材和玻璃等材料,当完成一次实验数据时,可以将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放置在壳体1一侧安装的标签盒24内,当本次生物膜培养完成后可以打开阀门25将壳体1内的液体经第三管体26排出,拉动第二板体9,使得第二板体9前表面和后表面焊接的杆体28带动滑块27,滑块27在滑槽29的内侧壁滑动,最后将第二板体9取出,方便对第二板体9和壳体1的内部进行清洁。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