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划痕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9057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微生物划痕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划痕装置,包括:培养皿,其呈向上开口的圆盘状,所述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上覆盖有培养基,并开设有一储液槽;上盖,其呈与所述培养皿相互匹配且向下开口的圆盘状,所述上盖的端面上开设有一与所述储液槽相对应的加样开口;涂布刷,其顶部连接于所述上盖的端面上;其中,当所述上盖罩盖于所述培养皿上时,所述涂布刷的底部与所述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相贴。该微生物划痕装置,安全可靠、操作便捷,且对微生物进行划痕操作时无需开启上盖。
【专利说明】
微生物划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划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微生物分离鉴定的领域中,由于待检测样品多为多种不同菌种或不同亚型微生物的混合物,若要对样品进行准确的鉴定或者后续实验,需要得到较纯的微生物菌落,因此,微生物单菌落分离至关重要。
[000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菌落的分离通常由技术人员手工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技术人员打开培养皿的上盖,用金属或者塑料接种环在培养基平板表面的第一方向内的划线,形成第一划痕带上产生多个划痕,然后将接种环消毒后或使用新的环跨过所述第一划痕带在不同方向划线,产生第二划痕带,同前述操作,一般还需划出第三甚至第四划痕带,对于大量的样品的接种来说,大量的重复操作容易引起误操作,对诊断、鉴定带来误差甚至严重的后果。
[0004]另外,由于操作过程中需将培养皿的上盖打开,上盖被揭开的时间越长,交叉污染的风险越大,对于分离鉴定病原微生物时,这样的操作也无形之中增加了操作人员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操作便捷,且对微生物进行划痕操作时无需开启上盖的微生物划痕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生物划痕装置,包括:培养皿,其呈向上开口的圆盘状,所述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上覆盖有培养基,并开设有一储液槽;上盖,其呈与所述培养皿相互匹配且向下开口的圆盘状,所述上盖的端面上开设有一与所述储液槽相对应的加样开口;涂布刷,其顶部连接于所述上盖的端面上。
[0007]优选的,所述涂布刷与所述上盖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0008]优选的,所述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上位于所述储液槽的一侧设置有置放区,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时,所述涂布刷均位于所述置放区内。
[0009]优选的,所述培养皿的外侧壁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第一螺纹槽,所述培养皿的外侧壁底部设置有抵挡条,所述抵挡条上开设有位于所述限位块下方的第一凹槽;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槽相互匹配的第一螺纹筋,所述上盖的端面内侧等间距间隔设置有若干凸块。
[0010]优选的,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螺纹筋的底端与所述抵挡条相抵顶,以致使所述凸块与所述培养皿的顶端面呈一定间距设置;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终点位置时,所述第一螺纹筋的顶端与所述限位块相抵顶,且所述第一螺纹筋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方;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旋出位置时,所述第一螺纹筋的顶端正对于所述第一螺纹槽的旋入端,且所述第一螺纹筋的底端处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以致使所述凸块与所述培养皿的顶端面相互贴合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培养皿的外侧壁顶部还设置有定位块,所述第一螺纹筋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相匹配的缺口;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定位块正对所述缺口。
[0012]优选的,所述抵挡条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间隔分布的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筋间隔分布的第二螺纹筋、第三螺纹筋和第四螺纹筋;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终点位置时,所述第二螺纹筋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方,所述第三螺纹筋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上方,所述第四螺纹筋的底端位于所述第四凹槽的上方。
[00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生物划痕装置,通过将试样从加样开口加入培养皿的储液槽中,并转动上盖以带动涂布刷转动,以使涂布刷对储液槽中的试样进行自动划痕;该微生物划痕装置,安全可靠、操作便捷,且对微生物进行划痕操作时无需开启上盖。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微生物划痕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培养皿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培养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涂布刷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涂布刷连接于上盖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初始位置时的示意图;
[0021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终点位置时的示意图;
[0022]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旋出位置时的示意图;
[0023]图中:01上盖;011加样开口;012固定孔;013凸块;014第一螺纹筋;0141缺口 ;0142第一螺纹筋的顶端;0143第一螺纹筋的底端;015第二螺纹筋;016第三螺纹筋;017第四螺纹筋;018上盖的端面;019上盖的内侧壁;02培养皿;021置放区;022储液槽;023定位块;024第一螺纹槽;025限位块;026培养皿的外侧壁;027抵挡条;0271第一凹槽;0272第二凹槽;0273第三凹槽;0274第四凹槽;028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029培养皿的顶端面;03涂布刷;031涂布刷的顶部;032涂布刷的底部;033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划痕装置,包括:培养皿02、上盖01和涂布刷03。
[0026]如图3—4所示,所述培养皿02设置呈向上开口的圆盘状,所述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028上覆盖有培养基,并开设有一储液槽022,所述储液槽022呈扇形状或长方形状,且所述储液槽022的长度小于所述培养皿02的半径;所述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028上位于所述储液槽022的一侧设置有置放区021,所述置放区021呈扇形状,其对应圆心角的范围为5°?180°,当所述上盖01相对所述培养皿02位于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时,所述涂布刷03均位于所述置放区021内;所述培养皿的外侧壁026顶部设置有限位块025,所述限位块025上开设有第一螺纹槽024,所述培养皿的外侧壁026底部设置有抵挡条027,所述抵挡条027上开设有位于所述限位块025下方的第一凹槽0271,所述抵挡条027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0271间隔分布的第二凹槽0272、第三凹槽0273和第四凹槽0274;所述培养皿的外侧壁026顶部还设置有定位块023。
[0027]如图2所示,所述上盖01设置呈与所述培养皿02相互匹配且向下开口的圆盘状,所述上盖的端面018上开设有一与所述储液槽022相对应的加样开口 011;所述上盖的内侧壁019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槽024相互匹配的第一螺纹筋014,所述第一螺纹筋014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023相匹配的缺口 0141;所述上盖的端面018内侧等间距间隔设置有若干凸块013;所述上盖的内侧壁019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筋014间隔分布的第二螺纹筋015、第三螺纹筋016和第四螺纹筋017;其中,所述第一螺纹筋014对应所述上盖OI中心的圆心角为27°,所述第二螺纹筋015、第三螺纹筋016和第四螺纹筋017对应所述上盖01中心的圆心角为17°,且所述第一螺纹筋014与第四螺纹筋017之间相隔对应的圆心角为38°,所述第一螺纹筋014与第二螺纹筋015之间相隔对应的圆心角为73°,所述第二螺纹筋015与第三螺纹筋016之间相隔对应的圆心角为63°,所述第三螺纹筋016与第四螺纹筋017之间相隔对应的圆心角为108°。
[0028]如图5—6所示,所述涂布刷的顶部031连接于所述上盖的端面018上,所述涂布刷03与所述上盖0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涂布刷的顶部031设置有若干卡柱033,所述上盖的端面018上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卡柱033—一对应设置的固定孔012;当所述上盖01罩盖于所述培养皿02上时,所述涂布刷的底部032与所述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028相贴。
[0029]该微生物划痕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将上盖01罩盖于培养皿02上,且使得所述上盖OI相对所述培养皿02位于初始位置(如图7所示),此时所述定位块023正对所述缺口0141,所述第一螺纹筋的底端0143与所述抵挡条027相抵顶,所述凸块013与所述培养皿的顶端面029相隔有一定间距,将试样从加样开口011加入至培养皿的储液槽022中,并转动上盖01以带动涂布刷03转动,以使涂布刷03对储液槽022中的试样进行自动划痕;当所述上盖01转动至相对所述培养皿02位于终点位置时(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螺纹筋的顶端0142与所述限位块025相抵顶,所述第一螺纹筋的底端0143位于所述第一凹槽0271的上方,所述第二螺纹筋015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0272的上方,所述第三螺纹筋016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三凹槽0273的上方,所述第四螺纹筋017的底端位于所述第四凹槽0274的上方,此时涂布刷03完成对试样的划痕操作,且所述上盖01无法继续转动;将上盖01向靠近培养皿02的轴向方向下压,直至所述凸块013与所述培养皿的顶端面029相互贴合,此时所述第一螺纹筋的底端0143处于所述第一凹槽0271内,所述第二螺纹筋015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0272内,所述第三螺纹筋016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三凹槽0273内,所述第四螺纹筋017的底端位于所述第四凹槽0274内,且所述第一螺纹筋的顶端0142正对于所述第一螺纹槽024的旋入端,以使得所述上盖01相对所述培养皿02位于旋出位置(如图9所示),继续转动上盖01,第一螺纹筋014沿着第一螺纹槽024旋出,以使得上盖01脱离培养皿02,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该微生物划痕装置,安全可靠、操作便捷,且对微生物进行划痕操作时无需开启上盖OI。
[0030]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主权项】
1.一种微生物划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培养皿,其呈向上开口的圆盘状,所述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上覆盖有培养基,并开设有一储液槽; 上盖,其呈与所述培养皿相互匹配且向下开口的圆盘状,所述上盖的端面上开设有一与所述储液槽相对应的加样开口 ; 涂布刷,其顶部连接于所述上盖的端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划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刷与所述上盖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划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的内部底端面上位于所述储液槽的一侧设置有置放区,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时,所述涂布刷均位于所述置放区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划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的外侧壁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第一螺纹槽,所述培养皿的外侧壁底部设置有抵挡条,所述抵挡条上开设有位于所述限位块下方的第一凹槽;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槽相互匹配的第一螺纹筋,所述上盖的端面内侧等间距间隔设置有若干凸块。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生物划痕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螺纹筋的底端与所述抵挡条相抵顶,以致使所述凸块与所述培养皿的顶端面呈一定间距设置;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终点位置时,所述第一螺纹筋的顶端与所述限位块相抵顶,且所述第一螺纹筋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方;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旋出位置时,所述第一螺纹筋的顶端正对于所述第一螺纹槽的旋入端,且所述第一螺纹筋的底端处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以致使所述凸块与所述培养皿的顶端面相互贴合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生物划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的外侧壁顶部还设置有定位块,所述第一螺纹筋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相匹配的缺口 ;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定位块正对所述缺口。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生物划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条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间隔分布的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筋间隔分布的第二螺纹筋、第三螺纹筋和第四螺纹筋;当所述上盖相对所述培养皿位于终点位置时,所述第二螺纹筋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方,所述第三螺纹筋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上方,所述第四螺纹筋的底端位于所述第四凹槽的上方。
【文档编号】C12M1/26GK205576141SQ201620305317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3日
【发明人】王钟周, 韩坤, 孙海旋, 缪鹏, 王弼陡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