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空气调节的除湿溶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1250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适用于空气调节的除湿溶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所用的除湿溶液,特别是可对空气进行恒温除湿的盐溶液。
背景技术
在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中,除湿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后,绝大部分水蒸气的凝结热进入除湿溶液,使得除湿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与此同时,除湿溶液表面的水蒸气分压力也随之升高,导致除湿溶液的吸湿能力下降。如果此时将除湿溶液重新浓缩再生,由于除湿溶液浓度变化太小会使得再生器的工作效率很低,并且输配系统能耗变大。以溴化锂溶液为例,当质量浓度为50%的1000g溴化锂溶液吸收5g水蒸气时,温度大约升高5~6℃,而此时溶液浓度变化约为0.25%。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蒸气凝结放出大量的热,而溶液的比热较小,使得温度显著升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常见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带内冷型的除湿器,利用冷却水或冷却空气将除湿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带走,使除湿溶液维持较强的吸湿能力,这样溶液除湿前后的浓度变化较大,利于除湿溶液的再生,提高整个系统效率。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制作工艺复杂,除湿溶液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小,不利于传热传质。
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分级除湿,在各级之间增加冷却水,即每一级内为绝热除湿,除湿后温度较高的溶液在流入下一级之前被冷却水冷却,重新恢复吸湿的能力。经过多级除湿后的溶液浓度变化较大,充分利用了溶液的化学能。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除湿量较小,冷却介质的引入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添加了相变材料的除湿溶液,实现对空气的恒温除湿,在不增大吸收器体积的同时,简化系统的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一种适用于空气调节的除湿溶液,其结构特点是,以溴化锂溶液为基料,通过常规乳化的方式将相变材料溶于其中。
本发明中材料配比的重量份为溴化锂溶液10,相变材料0.8~1.2。
本发明中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在15℃~35℃。
本发明中相变材料为十六烷、十七烷、十八烷或者十九烷。
由于相变材料具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理状态改变的能力,在对其加热的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熔化温度时,相变材料就会从固态转变到液态。在整个熔化的过程中,相变材料会吸收并储存大量的潜热,并且相变材料的温度还能保持不变。本发明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热量并恒温的特性,使得除湿溶液在整个除湿过程中保持较强的吸湿能力,从而容易地实现对空气的恒温除湿。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不变换吸收器结构的情况下,按常规的设计即可获得满意的吸湿效果,因此应用前景广阔。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本发明中,将100g的十六烷颗粒作为相变材料,通过乳化的方式将它溶于1000g溴化锂的除湿溶液中。当除湿溶液和空气在吸收器中接触传热传质时,大量的水蒸气凝结热被十六烷颗粒吸收。当温度达到18.5℃时,即在十六烷的熔化温度下,它会发生相变,从固态颗粒转变成液态,在保持溶液温度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可吸收23700J的潜热,实现小流量下对空气的恒温除湿。由于水蒸气的冷凝热是2500J/g,这也就意味着除湿溶液可以吸收9.5g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而保持温度几乎不变。除湿溶液吸收大量水蒸气后浓度变大,这不仅充分利用了溶液的化学能,也提高了除湿溶液再生的效率。若除湿溶液进一步吸收热量,温度每升高一度,溶液仅能吸收大约2000J的热量。
目前,已知的天然和合成相变材料的总数已经超过500种,这些材料的相变温度和储热能力各不相同,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冷却介质所能达到的温度选择相变温度在15℃~35℃之间,目的是使除湿溶液能方便的冷却到相变温度以下。下表给出了几种100g相变材料溶于1000g溴化锂除湿溶液的热特性值。

权利要求
1.一种适用于空气调节的除湿溶液,其特征在于,以溴化锂溶液为基料,通过常规乳化的方式将相变材料溶于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空气调节的除湿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配比的重量份为溴化锂溶液10,相变材料0.8~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空气调节的除湿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在15℃~35℃。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适用于空气调节的除湿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材料为十六烷、十七烷、十八烷或者十九烷。
全文摘要
一种适用于空气调节的除湿溶液,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所用的除湿溶液。本发明中以10份的溴化锂溶液为基料,通过常规乳化的方式将0.8~1.2份的相变材料溶于其中,所选择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在15℃~35℃。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不变换吸收器结构的情况下,按常规的设计即可实现对空气的恒温除湿,应用前景广阔。
文档编号C09K5/00GK1566252SQ0314620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4日
发明者陈晓阳, 李震, 张寅平, 江亿 申请人:清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