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微雾化装置之喷水孔结构,特别是能够提供较大喷雾范围 的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微雾产生装置的体积很小,相对地,其一端所开设的喷水孔也很小,因此能够 产生的喷雾范围及喷雾颗粒与喷水孔大小有关。请参阅图1,一般的微雾产生装置具有一本体(10)且一转子(11)容置在该本体 (10)内;一喷水孔(12)是位在该本体(10)的一端,且相对该转子(11)。请参阅图2,喷水孔(12)的构造包含一入水部(13)及一出水部(14),其中入水部 (13)的壁面为线性且倾斜之构造,出水部(14)的壁面为线性的圆孔构造。上述的出水部(14)孔径增大可以提高喷雾范围,但是雾化颗粒也会变大容易形 成水珠,进而降低喷雾效果。反之出水部(14)孔径小可以提高雾化效果,但是喷雾范围小。为了达到大范围且高雾化程度的喷雾效果,可以对喷雾系统加高压力,如此藉由 提高水流速度,使得较大孔径的喷水孔也能产生高度雾化的水气;然而此种方式明显需要 加耗用较多的能源,进而让使用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是位在一微雾产生 装置的本体一端且相对于容置在该本体内的一转子,其包含一入水部,是具有弧形壁面且相对该转子;一出水部,是相通该入水部。本实用新型之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具有一入水部,其壁面为弧形构造;一出水 部相通该入水部,其壁面为渐扩的倾斜构造或圆孔形构造。由于入水部壁面成弧形构造可 提高蓄水量,使得进入出水部的流速可以加快,藉此可以产生较大的出水量及较大的喷雾 覆盖范围。故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在较小的压力下,产生较佳的雾化效果及较大的雾化 范围。
图1为习用微雾产生装置之结构示意图。图2为习用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喷水孔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喷水孔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喷水孔的又一结构示意图。[00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19](10)本体(11)转子(12)喷水孔[0020](13)入水部(14)出水部(20)微雾产生装置[0021](22)本体(23)容置空间(24)喷水孔[0022](26)转子(27)槽口(32)入水部[0023](34)出水部(36)导水部(37)渐缩段[0024](38)较大直径端(39)较小直径端(40)直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微雾产生装置(20)具有一本体(22),且一喷水孔(24)位在本体(22) 的一端 ’一转子(26)容置在本体(22)内部轴向之容置空间(23)内且相对喷水孔(24)。当 水或液体流入本体(22)的容置空间(23),其经过转子(26)端部的槽口(27)后进入喷水孔 (24),再以雾化形态喷洒到外界。请参阅图4,喷水孔(24)具有一入水部(32)、一出水部(34)及一导水部(36)。其 中入水部(32)的壁面为弧形构造且相邻容置空间(23)及相对转子(26)。出水部(34)紧邻本体(22)的端面,其具壁面由内而外形成斜倾扩大的锥状形态, 换言之,愈接近本体(22)的端面半径愈大。导水部(36)是连接入水部(32)与出水部(34)使两者可以相通。导水部(36)可 以依水流方向而定义包含一渐缩段(37)及一直线段(40),其中渐缩段(37)的较大直径端 (38)衔接入水部(32);渐缩段(37)的较小直径端(39)衔接直线段(40) —端,且直线段 (40)的另端衔接出水部(34)。根据以上实施例的结构,入水部(32)具有较大的空间来蓄储水或液体,而水或液 体进入导水部(36)时可以因为内部空间的变化而提高流速;当水或液体进入出水部(34) 时,随着出水部(34)的构造,可以形成向外喷洒的状态,藉此达到提高出水量与喷雾范围 的效果。请参阅图5,喷水孔(24)的另一实施例是揭露其出水部(34)紧邻在本体(22)的 端面,其具壁面形成直线状,换言之,出水部(34)为等径的圆形通孔。导水部(36)的二端是连接入水部(32)与出水部(34),使得入水部(32)与出水部 (34)两者可以相通。且导水部(36)的壁面由入水部(32)朝出水部(34)形成为渐缩的形 态,也就是导水部(36)的较大直径端(38)衔接入水部(32),而较小直径端(39)衔接出水 部(34)。以上实施例的结构可以藉由提高入水部(32)的蓄水或液体空间,且因为导水部 (36)的空间变化而提高流速;加上出水部(34)构造可以使水或液体形成向外喷洒的状态, 所以可达到提高出水量与喷雾范围的效果。请参阅图6,喷水孔(24)的又一实施例揭露出水部(34)紧邻本体(22)的端面且 壁面为圆孔状形态,又出水部(34)直接与入水部(32)相接。以上实施例可藉由提高入水 部(32)的蓄水或液体空间,以及出水部(34)构造,使得水或液体向外的流速增加藉此达到 提高出水量与喷雾范围的效果。
权利要求一种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是位在一微雾产生装置的本体一端且相对于容置在该本体内的一转子,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入水部,是具有弧形壁面且相对该转子;一出水部,是相通该入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其特征为更包含一导水部位在 该入水部与该出水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其特征为该出水部的壁面由内 而外形成斜倾扩大的锥状形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其特征为该出水部的壁面由内 而外形成等径的圆形通孔形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其特征为该导水部的壁面为渐 缩的形态,且较大直径端衔接该入水部,较小直径端衔该接出水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其特征为该导水部的壁面包含 一渐缩段及一直线段,该渐缩段的较大直径端衔接该入水部,该渐缩段的较小直径端衔接 该直线段一端,且该直线段的另端衔接该出水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雾产生装置之喷水孔结构,其位在一本体的一端,且具有一入水部相通一出水部,该入水部的壁面为弧形构造,而该出水部可以为外扩构造。藉此可提高微雾产生装置的出水量与喷雾范围。
文档编号B05B1/34GK201625603SQ20092026425
公开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7日
发明者徐慧如 申请人:徐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