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潮机械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0729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涂料领域,具有涉及一种防潮机械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防潮湿涂料,在潮湿的环境下,会出现涂料脱落的现象。防潮湿复合机械涂料在涂装机械的使用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涂装机械外层的涂料具有防涂料脱落、耐潮湿、耐酸碱、耐水的作用。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涂料的耐潮湿和耐候性能有较大的作用。当其耐潮湿作用较差时,长时间生产后,涂装机械表层的涂料会产生脱落的现象,影响了涂装机械的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潮机械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潮机械涂料,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氯磺化聚乙烯4-9份、磷酸三辛酯2-7份、滑石粉3-8份、松香树脂5-9份、气相二氧化硅1-3份、羟乙基纤维素2-5份、醋酸乙酯5-9份、PVC树脂粉3-5份和氧化锌2-6份。

一种防潮机械涂料的制备方法,由如下的步骤制成:

(1)分别称取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氯磺化聚乙烯4-9份、磷酸三辛酯2-7份、滑石粉3-8份、松香树脂5-9份、气相二氧化硅1-3份、羟乙基纤维素2-5份、醋酸乙酯5-9份、PVC树脂粉3-5份和氧化锌2-6份;

(2)将步骤(1)称取的醋酸乙酯加热到80℃,然后加入步骤(1)称取的PVC树脂粉和氧化锌,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后的液体冷却,形成第一溶液;

(3)将步骤(1)称取的磺化聚乙烯、磷酸三辛酯、滑石粉和松香树脂加热混合均匀后,加入到第一溶液中,混合均匀,并冷却到20℃形成第二溶液;

(4)将步骤(1)称取的气相二氧化硅和羟乙基纤维素加入到第二原液中进行混合均匀,形成第三原液;

(5)将第三原液加热到50℃后,冷却至常温即可。

进一步,步骤(2)中冷却到40℃。

进一步,步骤(3)中加热到150℃混合均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的在长期潮湿环境下,具良好的耐候、防涂料脱落、耐潮湿、耐酸碱、耐水的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防潮机械涂料的制备方法,由如下的步骤制成:

(1)分别称取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氯磺化聚乙烯4份、磷酸三辛酯2份、滑石粉3份、松香树脂5份、气相二氧化硅1份、羟乙基纤维素2份、醋酸乙酯5份、PVC树脂粉3份和氧化锌2份;

(2)将步骤(1)称取的醋酸乙酯加热到80℃,然后加入步骤(1)称取的PVC树脂粉和氧化锌,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后的液体冷却到40℃,形成第一溶液;

(3)将步骤(1)称取的磺化聚乙烯、磷酸三辛酯、滑石粉和松香树脂加热到150℃混合均匀后,加入到40℃的第一溶液中,混合均匀,并冷却到20℃形成第二溶液;

(4)将步骤(1)称取的气相二氧化硅和羟乙基纤维素加入到第二原液中进行混合均匀,形成第三原液;

(5)将第三原液加热到50℃后,冷却至常温即可。

实施例2

一种防潮机械涂料的制备方法,由如下的步骤制成:

(1)分别称取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氯磺化聚乙烯7份、磷酸三辛酯5份、滑石粉5份、松香树脂7份、气相二氧化硅2份、羟乙基纤维素4份、醋酸乙酯7份、PVC树脂粉4份和氧化锌5份;

(2)将步骤(1)称取的醋酸乙酯加热到80℃,然后加入步骤(1)称取的PVC树脂粉和氧化锌,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后的液体冷却到40℃,形成第一溶液;

(3)将步骤(1)称取的磺化聚乙烯、磷酸三辛酯、滑石粉和松香树脂加热到150℃混合均匀后,加入到40℃的第一溶液中,混合均匀,并冷却到20℃形成第二溶液;

(4)将步骤(1)称取的气相二氧化硅和羟乙基纤维素加入到第二原液中进行混合均匀,形成第三原液;

(5)将第三原液加热到50℃后,冷却至常温即可。

实施例3

一种防潮机械涂料的制备方法,由如下的步骤制成:

(1)分别称取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氯磺化聚乙烯9份、磷酸三辛酯7份、滑石粉8份、松香树脂9份、气相二氧化硅3份、羟乙基纤维素5份、醋酸乙酯9份、PVC树脂粉5份和氧化锌6份;

(2)将步骤(1)称取的醋酸乙酯加热到80℃,然后加入步骤(1)称取的PVC树脂粉和氧化锌,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后的液体冷却到40℃,形成第一溶液;

(3)将步骤(1)称取的磺化聚乙烯、磷酸三辛酯、滑石粉和松香树脂加热到150℃混合均匀后,加入到40℃的第一溶液中,混合均匀,并冷却到20℃形成第二溶液;

(4)将步骤(1)称取的气相二氧化硅和羟乙基纤维素加入到第二原液中进行混合均匀,形成第三原液;

(5)将第三原液加热到50℃后,冷却至常温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