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锈钢餐具散卖用标签附着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78272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胶粘剂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锈钢餐具散卖用标签附着剂。



背景技术:

不锈钢,是由铁铬合金再掺入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而制成的。由于其金属性能良好,并且比其他金属耐锈蚀,制成的器皿美观耐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被用来制造餐具,并逐渐进入广大家庭。

目前,不锈钢餐具一般采用散卖方式,但出厂时为了便于标识产品信息且销售时为了便于扫码价格,通常会在不锈钢餐具上粘贴标签。但在不锈钢餐具使用前需要剥离除去标签,但容易出现难以一次剥离且标签附着剂严重残留的问题,如想将残留的附着剂完全除去则需增加清洗时间,并使用清洗剂,否则会存在食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经水浸泡后即可实现标签完全剥离且残留量少的不锈钢餐具散卖用标签附着剂。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不锈钢餐具散卖用标签附着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

羟丙基淀粉醚15-25份、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5-10份、微晶纤维素3-5份、聚氧化乙烯3-5份、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1-3份、泊洛沙姆1-3份、纳米氧化锌0.5-2份、分子筛原粉0.1-1份、玻璃纤维粉0.1-1份、双马来酰亚胺树脂0.01-0.1份、去离子水150-250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研磨下向羟丙基淀粉醚中加入聚氧化乙烯和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并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加入纳米氧化锌,混合均匀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在研磨下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淀粉醚;

(2)向微晶纤维素中加入泊洛沙姆和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并在研磨下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10-120℃保温研磨30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微晶纤维素;

(3)向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中加入分子筛原粉和玻璃纤维粉,升温至70-80℃保温混合10min,再加入改性淀粉醚、改性微晶纤维素和去离子水,继续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5min,并经浓缩制成固含量55-60%的附着剂。

所述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的制备方法为:将氢化蓖麻油酸以5℃/min的加热速度加热至熔融状态保温5min,再加入多聚谷氨酸,充分混合后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10min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然后加入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改性松节油,混合均匀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转入-15℃环境中密封静置5h,最后经超微粉碎机制成微粉,即得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

所述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改性松节油的质量比为5-10:5-10:0.5-2:0.2-1。

所述改性松节油由松节油经亲纤改性而成,其改性方法为:向松节油中加入活性炭,充分混合后静置8h,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水解聚马来酸酐,并加热至110-120℃保温混合15min,再加入交联聚维酮,继续在110-120℃保温混合15min,待自然冷却至45-55℃后加入等温度的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分层,萃取,所得油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即得改性松节油。

所述松节油、活性炭、水解聚马来酸酐、交联聚维酮、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3:0.1-0.5:0.1-0.5:0.05-0.3:5-1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以羟丙基淀粉醚为主要原料,经改性处理后协以多种助剂制得不锈钢餐具散卖用标签附着剂,该附着剂属于水性胶粘剂,使用安全性高,且标签经粘贴于不锈钢餐具后8h的粘接强度达到4mpa以上;并且在不锈钢餐具使用前将其在水中浸泡15min后即可一次性完全剥离标签,同时不锈钢餐具上的附着剂残留量仅为0.04%,再经热水浸泡后即可完全除去,从而保证不锈钢餐具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1)研磨下向20g羟丙基淀粉醚中加入3g聚氧化乙烯和1g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并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加入0.5g纳米氧化锌,混合均匀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在研磨下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淀粉醚;

(2)向5g微晶纤维素中加入1g泊洛沙姆和0.05g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并在研磨下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10-120℃保温研磨30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微晶纤维素;

(3)向5g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中加入0.2g分子筛原粉和0.1g玻璃纤维粉,升温至70-80℃保温混合10min,再加入改性淀粉醚、改性微晶纤维素和250g去离子水,继续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5min,并经浓缩制成固含量55-60%的附着剂。

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的制备:将10g氢化蓖麻油酸以5℃/min的加热速度加热至熔融状态保温5min,再加入5g多聚谷氨酸,充分混合后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10min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然后加入0.5g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0.5g改性松节油,混合均匀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转入-15℃环境中密封静置5h,最后经超微粉碎机制成微粉,即得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

改性松节油的制备:向3g松节油中加入0.3g活性炭,充分混合后静置8h,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0.2g水解聚马来酸酐,并加热至110-120℃保温混合15min,再加入0.1g交联聚维酮,继续在110-120℃保温混合15min,待自然冷却至45-55℃后加入等温度的10g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分层,萃取,所得油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即得改性松节油。

实施例2

(1)研磨下向25g羟丙基淀粉醚中加入3g聚氧化乙烯和2g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并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加入0.5g纳米氧化锌,混合均匀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在研磨下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淀粉醚;

(2)向5g微晶纤维素中加入1g泊洛沙姆和0.1g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并在研磨下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10-120℃保温研磨30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微晶纤维素;

(3)向10g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中加入0.5g分子筛原粉和0.3g玻璃纤维粉,升温至70-80℃保温混合10min,再加入改性淀粉醚、改性微晶纤维素和250g去离子水,继续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5min,并经浓缩制成固含量55-60%的附着剂。

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的制备:将10g氢化蓖麻油酸以5℃/min的加热速度加热至熔融状态保温5min,再加入10g多聚谷氨酸,充分混合后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10min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然后加入1g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0.5g改性松节油,混合均匀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转入-15℃环境中密封静置5h,最后经超微粉碎机制成微粉,即得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

改性松节油的制备:向2g松节油中加入0.1g活性炭,充分混合后静置8h,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0.2g水解聚马来酸酐,并加热至110-120℃保温混合15min,再加入0.05g交联聚维酮,继续在110-120℃保温混合15min,待自然冷却至45-55℃后加入等温度的10g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分层,萃取,所得油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即得改性松节油。

对照例1

(1)研磨下向25g羟丙基淀粉醚中加入3g聚氧化乙烯和2g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并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加入0.5g纳米氧化锌,混合均匀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在研磨下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淀粉醚;

(2)向5g微晶纤维素中加入1g泊洛沙姆和0.1g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并在研磨下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10-120℃保温研磨30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微晶纤维素;

(3)向10g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中加入0.5g分子筛原粉和0.3g玻璃纤维粉,升温至70-80℃保温混合10min,再加入改性淀粉醚、改性微晶纤维素和250g去离子水,继续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5min,并经浓缩制成固含量55-60%的附着剂。

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的制备:将10g氢化蓖麻油酸以5℃/min的加热速度加热至熔融状态保温5min,再加入10g多聚谷氨酸,充分混合后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10min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然后加入1g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0.5g松节油,混合均匀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转入-15℃环境中密封静置5h,最后经超微粉碎机制成微粉,即得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

对照例2

(1)研磨下向25g羟丙基淀粉醚中加入3g聚氧化乙烯和2g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并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加入0.5g纳米氧化锌,混合均匀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在研磨下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淀粉醚;

(2)向10g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中加入0.5g分子筛原粉和0.3g玻璃纤维粉,升温至70-80℃保温混合10min,再加入改性淀粉醚、5g微晶纤维素和250g去离子水,继续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5min,并经浓缩制成固含量55-60%的附着剂。

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的制备:将10g氢化蓖麻油酸以5℃/min的加热速度加热至熔融状态保温5min,再加入10g多聚谷氨酸,充分混合后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10min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然后加入1g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0.5g改性松节油,混合均匀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转入-15℃环境中密封静置5h,最后经超微粉碎机制成微粉,即得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

改性松节油的制备:向2g松节油中加入0.1g活性炭,充分混合后静置8h,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0.2g水解聚马来酸酐,并加热至110-120℃保温混合15min,再加入0.05g交联聚维酮,继续在110-120℃保温混合15min,待自然冷却至45-55℃后加入等温度的10g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分层,萃取,所得油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即得改性松节油。

对照例3

(1)研磨下向25g羟丙基淀粉醚中加入3g聚氧化乙烯和2g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并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加入0.5g纳米氧化锌,混合均匀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静置5min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在研磨下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淀粉醚;

(2)向5g微晶纤维素中加入1g泊洛沙姆和0.1g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并在研磨下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10-120℃保温研磨30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微晶纤维素;

(3)向5g氢化蓖麻油酸、5g多聚谷氨酸中加入0.5g分子筛原粉和0.3g玻璃纤维粉,升温至70-80℃保温混合10min,再加入改性淀粉醚、改性微晶纤维素和250g去离子水,继续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5min,并经浓缩制成固含量55-60%的附着剂。

对照例4

(1)向5g微晶纤维素中加入1g泊洛沙姆和0.1g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并在研磨下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10-120℃保温研磨30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改性微晶纤维素;

(2)向10g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中加入0.5g分子筛原粉和0.3g玻璃纤维粉,升温至70-80℃保温混合10min,再加入25g羟丙基淀粉醚、改性微晶纤维素和250g去离子水,继续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5min,并经浓缩制成固含量55-60%的附着剂。

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的制备:将10g氢化蓖麻油酸以5℃/min的加热速度加热至熔融状态保温5min,再加入10g多聚谷氨酸,充分混合后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5min,静置10min后继续微波处理5min,然后加入1g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0.5g改性松节油,混合均匀后再次微波处理5min,所得混合物转入-15℃环境中密封静置5h,最后经超微粉碎机制成微粉,即得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

改性松节油的制备:向2g松节油中加入0.1g活性炭,充分混合后静置8h,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0.2g水解聚马来酸酐,并加热至110-120℃保温混合15min,再加入0.05g交联聚维酮,继续在110-120℃保温混合15min,待自然冷却至45-55℃后加入等温度的10g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分层,萃取,所得油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即得改性松节油。

实施例3

分别利用等量实施例1、实施例2、对照例1、对照例2、对照例3、对照例4所制附着剂将相同标签粘贴于同一规格的不锈钢餐具上,测定其8h后的粘接强度,并在6个月后将不锈钢餐具放入水中浸泡15min,然后剥离标签,测定附着剂的残留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本发明实施例与对照例所制附着剂的使用性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