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车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8284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车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车盖结构,特别涉及在汽车等车辆中引起冲撞时保护冲撞体的车辆车盖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如下构成在适用于汽车等车辆的车辆用车盖结构中,通过将从车盖的内面板的车体前后方向看去的剖面形状设定成正弦曲线、正弦n次方曲线或样条曲线,不依赖于冲撞体向车盖冲撞的位置,而可确保均衡的能量吸收性能,同时确保在通常使用状态下的车盖的刚性(例如,参照国际公开第02/47961号小册子)。且,还公开了如下构成将车盖的车体前后方向后半部的外面板和内面板的间隔扩大到大于前部,而确保剖面积(例如,参照特开平11-321713号公报)。
但是,在国际公开第02/47961号小册子中公开的车辆用车盖结构中,从车盖的车体前后方向看的剖面形状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前半部和后半部为相同形状。质量大的冲撞体容易与车盖的后半部发生冲撞,而质量小的冲撞体容易与车盖的前半部发生冲撞,因此,其结果,冲撞时,车盖后半部的车盖的变形量要大于车盖前半部的车盖的变形量。其结果,为防止车盖后半部的车盖内面板和车盖下方的部件的冲撞,需要扩大车盖后半部的内面板和车盖下方的部件的距离,从而车盖后半部的车盖高度变高。且,在特开平11-321713号公报公开的车辆用车盖结构中,也需要扩大车盖后半部的内面板和车盖下方的部件的距离,从而车盖高度变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考虑到了上述问题,可提供一种车辆用车盖结构,无需扩大车盖后半部的内面板和车盖下方的部件的距离,便可防止内面板与车盖下方的部件的冲撞。
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式通过下述车辆用车盖结构提供,即,具备外面板,构成车盖的车体外表面;和内面板,构成车盖的车体内表面,遍及前述外面板的里面的大致全域而进行配置,至少其周缘部与外面板接合,并使在与前述外面板之间保持空间,关于前述内面板的板厚,涉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内面板的后部侧大于内面板的前部侧。
进而,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式通过下述车辆用车盖结构提供,即,具备外面板,构成车盖的车体外侧面;和内面板,沿着前述外面板的里面全域配设,从车体前后方向看的剖面形状为波浪形状,前述内面板具有形成于其后半部的板厚比其余部位厚的厚板部。
因此,在内面板的后半部形成了其后半部的板厚比其余部位厚的厚板部,且该内面板沿着车盖的外面板的里面全域配设,从车体前后方向看的剖面形状为波浪形状的,所以当冲撞体与外面板冲撞时,通过内面板的厚板部,可抑制质量大的冲撞体容易冲撞的车盖的后半部的车盖的变形量大于质量小的冲撞体容易冲撞的车盖的前半部的车盖的变形量。其结果,无需扩大车盖的后半部的内面板与车盖下方的部件的距离,便可防止内面板和车盖下方的部件的冲撞。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具有外面板,构成车盖的车体外侧面;内面板,沿着外面板的里面全域配设,从车体前后方向看的剖面形状为波浪形状;以及厚板部,形成于内面板的后半部,板厚比其余部位的板厚要厚,因此,具有无需扩大车盖的后半部的内面板和车盖下方的部件的距离,便可防止内面板和车盖下方的部件的冲撞等良好效果。


图1是表示沿车辆前后方向截断(沿图2的1-1线截断)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盖结构而表示的放大剖面图。
图2是从车体下方看到的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盖结构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放大剖面。
图4是表示车辆用车盖结构的冲撞体的冲程和加速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盖结构的与图1对应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车盖结构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再者,图中箭头UP表示车体上方方向,图中箭头FR表示车体前方方向,图中箭头IN表示车宽内侧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盖10具有如下结构(最中式样结构),即,具备车盖外面板12,构成车盖的车体外侧面;和车盖内面板14,沿着车盖外面板12的车盖内侧(里面侧)全域配设,构成车盖10的内侧部,至少接合了周缘部,并使车盖外面板和车盖内面板之间具有中空部。
如图2所示,在除了作为车盖内面板14的外周缘部的前端缘部14A、后端缘部14B、左右车宽方向外侧缘部14C、14D的中央区域14E上,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在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形成了多个向上方鼓起的凸部18。
如图3所示,在车盖外面板1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形成朝着车体下方法兰12A,在车盖内面板1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形成朝车体下方法兰14F。法兰12A与法兰14F结合。
此外,车盖内面板14的凸部18向车体上方鼓起,从车体前后方向看的剖面形状为波浪形状。且,形成于凸部18的顶部18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结合部18B使用粘合剂20与车盖外面板12的里面12B结合。
如图2所示,车盖内面板14的凸部18从中央区域14E的前端部延设至后端部。
如图1所示,后半部沿着车盖10的内面板14的车体前后方向形成厚板部14G,厚板部14G的板厚M1比厚板部14G的车体前方侧部位的内面板14的其余部位14H的板厚M2要厚(M1>M2)。
再者,内面板14的厚板部14G通过拼焊等坯料的差厚结合(结合部P)而形成,如图2所示,成为厚板部14G和其余部位14H的边缘的结合部P沿着车盖10的前端缘部10A形成了圆弧状。
此外,位于厚板部14G下方的部件30为发动机等刚体。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除了作为车盖内面板14的外周缘部的前端缘部14A、后端缘部14B、左右车宽方向外侧缘部14C、14D之外的中央区域14E上,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在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形成了多个向上方鼓起的凸部18,在形成于各凸部18的顶部18A的结合部18B,通过粘合剂20B接合了车盖内面板14和车盖外面板12。其结果,借助于通过车盖内面板14和车盖外面板12形成的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多个封闭的空间的封剖面结构22,可确保车盖10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车盖10的外面板12的里面全域进行配设,从车体前后方向看的剖面形状为波浪形状的内面板14的后半部形成了厚板部14G,厚板部14G的板厚M1比其余部位14H的板厚M2要厚。
其结果,车盖10的厚板部14G的质量变得比其余部位14H的质量大,同时厚板部14G的刚性比其余部位14H的刚性高。因此,如图1所示,当冲撞体S1、S2与外面板12冲撞时,借助于内面板14的厚板部14G,可抑制质量大的冲撞体S2容易冲撞的车盖14的后半部向车盖10的车体下方的变形量比质量小的冲撞体S1容易冲撞的车盖14的前半部的车盖10的向车体下方的变形量大。
因此,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速度G1相对冲撞体S的冲程的变化,与当不在内面板14的后半部形成厚板部14G(板厚无变化)时加速度G2相对冲撞体S的冲程的变化相比,冲程变短。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扩大内面板14和车盖下方的部件30的距离S,便可防止车盖10的内面板14和车盖下方的部件30发生冲撞。其结果,无需扩大内面板14和车盖下方的部件30的距离S,在冲撞体S与车盖10的后半部发生冲撞时,可充分吸收能量,同时提高了对车盖10高度的构思和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盖10的厚板部14G和其余部位14H的结合部(边缘)P,可立即(根据段差)改变内面板14的板厚。因此,无需在内面板14上设置逐渐改变板厚的区间。
以上,已就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从业者当然也可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使用其它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拼焊等坯料的差厚结合形成了内面板14的厚板部14G,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如图5所示,由另外的部件来形成内面板14的厚板部14G和厚板部14G的车体前方侧的部位即其它部位14H,使成形后的厚板部14G和其它部件14H在接合部14J中通过激光焊接、电弧焊接等焊接,以及粘接进行接合。而且,在俯视图中的结合部14J沿着车盖10的前端缘部10A形成了圆弧状。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用车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外面板,构成车盖的车体外表面;和内面板,构成车盖的车体内表面,遍及所述外面板的里面的大致全域而进行配置,至少其周缘部与外面板接合,使在与所述外面板之间保持空间,涉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内面板的后部侧的板厚大于内面板的前部侧的板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具有从车体前后方向看时为波浪形状的剖面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具有多个凸部,向车体上方鼓起,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还在所述凸部与外面板接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具有厚度发生变化的区域,所述区域从车体上下方向看时具有沿着车辆前缘部的圆弧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的板厚随着段差而发生变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的不同板厚的部分通过差厚结合形成。
8.一种车辆用车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外面板,构成车盖的车体外表面;和内面板,沿着所述外面板的里面的全域进行配设,从车体前后方向看的剖面形状为波浪形状,所述内面板具有形成于其后半部的板厚比其余部位厚的厚板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具有多个凸部,向车体上方鼓起,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还在所述凸部上与外面板接合。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的板厚部具有从车体上下方向看时沿着车辆的前缘部的圆弧形状的边缘。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的板厚在厚板部的边缘随着段差而变化。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车盖结构,其中,所述内面板的厚板部通过差厚结合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无需扩大车盖后半部的内面板和车盖下方的部件的距离,便可在车辆前方发生冲撞时,防止配置于内面板和车盖下方的发动机等部件冲撞。车辆用车盖(10)由车盖外面板(12)和内面板(14)构成,从周边部相互接合,使其之间具有空间。在内面板(14)的中央区域(14E)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形成了多个在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向上方鼓起的凸部(18),从内面板(14)的车体前后方向看的剖面形状为波浪形状。在车盖(10)的内面板(14)的后部形成了厚板部(14G),厚板部(14G)的板厚(M1)比位于厚板部(14G)的车体前方侧的部位(14H)的板厚(M2)要厚。
文档编号B60R21/34GK2754972SQ200420077200
公开日2006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日
发明者池田光希, 石飞秀树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神钢美铝输送机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