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

文档序号:3970581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防水结构(阻挡雨滴),此车用防水结构(automobile drip molding)在车辆行驶时,可以防止雨水从前车窗(front window)或车顶(roof)流向侧面车窗(side window),从而妨碍司机的侧面视野。
背景技术
如图11所示,防水结构由车窗接触部1和车顶接触部2组成,车窗接触部1设置在侧板(side panel)3与前车窗W的连接部分,车顶接触部2设置在侧板3与车顶R的连接部分。由此,可防止雨水由两侧连接部分流向侧面车窗,从而确保司机的侧面视野。
并且,车窗接触部1与车顶接触部2可一体成形,或者分别成形后通过接头连接在一起。
但是,以往的防水结构,虽然可以达到防止雨水流过(防水作用)的目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I.密封缘部(sealing lip section)的密封性问题如图12~图14所示,防水结构是在金属板材通过旋转成型法(rollforming method)制成的芯材4上,覆盖了推压成形的塑料或者橡胶的覆盖材料5。
并且,在防水结构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覆盖材料5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了第1缘部(lip)6,而另一侧横向延伸形成了第2缘部7。上述第1缘部6,如图12,13所示,在车窗接触部1与前车窗W表面相接触,如图14所示,在车顶接触部2与车顶5相接触,由此起到密封作用。
图12是车窗接触部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的剖面图,图13是车窗接触部1后端(与车顶接触部2相连接的部分)的剖面图。
另外,第2缘部7,在车窗接触部1以及车顶接触部2上,都与侧板3相接触,由此产生密封作用。
然而,如图12~图14所示,在上述两个连接部分,侧板3的剖面形状存在差异。该侧板3的相对于车窗连接部分(图12,13)的高度大于相对于车顶连接部分的高度,即车窗W或车顶r与侧板3之间的高度A,B不相同。
因此,对应于高度A,B之间的差,必须调整防水结构的剖面形状,即增大第1缘部6在车窗接触部1的向下突起量C,减小在车顶接触部2上的向下突起量C。
作为对策之一,车窗接触部1和车顶接触部2可采用剖面形状相异的不同构件,并通过接头相连接。但以这种方式连接,会在两个部件之间形成连接部,由此而影响了外观上的美观。
通常,车窗接触部1和车顶接触部2采用一体成形,在成形时或成形之后通过加工,使第1缘部6的突起量C在车窗接触部1上较大,在车顶接触部2上较小,由此消除高度A,B之间的差。
此时,第1缘部6在车窗接触部1的突起量C,必须根据高度A,B的变化,减小与车顶接触部2相连接的后端部的尺寸。通常,第1缘部6在车窗接触部1的突起量C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变小。
如上所述,根据以往一体成形的防水结构,由于第1缘部6的突起量C(防水结构的高度尺寸)在车顶接触部1的后端逐渐减小,因此,如图13的空心箭头所示,当刮水器(wiper)将大量的雨水推挤至该部位时,雨水就会很容易地越过防水结构而流向侧面车窗前端。即由于防水结构原有的防水作用相当低,由此产生阻碍司机的侧面视野的问题。
另外,第1缘部6在车顶接触部的突起量C虽然较小,却不会引起什么问题。这是因为,在车顶接触部不会像车窗接触部那样,由于刮水器的移动而将大量雨水推挤至此,并且即使雨水越过防水结构,也是从远离司机侧面视野的侧面车窗的中后部流出。
II.防水结构的脱落导致防水作用的低下防水结构,除上述处理雨水的作用外,还可作为保持美观的装饰覆盖物,以掩盖上述连接部分的缝隙或沟槽。
因此,在组装侧板3与前车窗W以及车顶R之后,再将防水结构安装到上述连接部分。
并且,为使上述防水结构受损后便于交换,上述两接触部1和2相对于上述连接部分,在图15中由□符号所示的多个位置可自由拆装。
以下根据图16~图18对以往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图16所示的是车窗接触部1前端的安装部,图17所示的是车窗接触部1除前端以外的其它多个安装部,图18所示的是车顶接触部2的多个安装部。
如图16所示,车窗接触部1前端设有前端安装配件8,该前端安装配件8的突起部分9被插入侧板3的啮合孔10,由此来安装车窗连接部的前端。
如图17所示,除车窗接触部1前端以外的其它多个部位上设有前端安装配件11,所述前端安装配件11上所突设的突片12被插入固定在侧板3上且剖面呈U字型的前部接受配件13内,由此来安装除车窗连接部1前端以外的其它部分。
如图18所示,在车顶接触部2的多个部位设有后端安装配件14,该安装配件14上所突设的突片15被插入固定在侧板3上的后部接受配件16内,由此来安装车顶接触部2。
此外,各安装配件8,11,14以及接受配件13,16均由塑料制成,由此可产生弹性啮合,并且通过嵌合可获得防水结构安装力。
如图所示,以往各种安装配件8,11,14的突起9或者突片12,15都是向下突设,并且相对于侧板上的啮合孔10或接受配件13,16采用自上而下插入的结构,即防水结构的所有安装部位都是自上而下进行安装。
但由于以往的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中,所有安装部位的防水结构安装方向都相同(自上而下),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受向上的外力的影响使某一个部位脱落,则外力的影响会波及到其他部分,容易引起大范围的脱落(最坏的情况是全部脱落),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水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本发明的车用防水结构,包括安装于车体的侧板和前车窗的车窗接触部和安装于侧板与车顶的连接部分的车顶接触部,且车窗接触部与车顶接触部相互连接形成一体,在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作为与前车窗或者车顶相接触的缘部,上述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分别向下突起,左右相隔一定距离以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其中,上述外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在上述车顶接触位置,与车顶相接触,上述内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接触,在车顶接触部位置,被置于车顶与侧板的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凹槽内,同时上述空间与上述凹槽相连通。
另外,本发明的涉及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相对于车体一侧的安装部位,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且至少在两处位置的安装方向不同的状态下,可以自由拆装。
此外,本发明的涉及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方法,将包括安装于车体的侧板与前车窗的连接部分的车窗接触部和安装于侧板与车顶的连接部分的车顶接触部的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相对于上述连接部分,按照以下的顺序以及要领拆装可能地予以安装,(1)组装上述车顶接触部的后端部,(2)按不同于上述后端部的方向,来组装车顶接触部中除后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3)按不同于上述车顶接触部中除后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的方向,来组装上述车窗接触部中除前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4)按不同于上述除前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的方向,来安装车窗接触部的前端部。


图1是本发明的防水结构第1实施形态的车窗接触部的剖面图。
图2是上述车窗接触部后端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防水结构第1实施形态的车顶接触部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IV-IV线剖面图。
图5是防水结构第1实施形态变形例的车窗接触部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防水结构第2实施形态被安装在车辆上部时的概略斜视图。
图7是图6防水结构的车顶接触部后端安装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图7中VIII-VIII线剖面图。
图9是图6中车顶接触部后端以外的其它安装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10是图6防水结构的车窗接触部后端的安装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11是说明以往的防水结构的车辆上部概略斜视图。
图12是图11中XII-XII线放大剖面图。
图13是图11中XIII-XIII线放大剖面图。
图14是图11中XIV-XIV线放大剖面图。
图15是说明以往的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的车辆上部概略斜视图。
图16是图6防水结构的车窗接触部前端的安装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17是图6中车窗接触部前端以外的其它安装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18是图6防水结构的车顶接触部的安装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第1实施形态(参照图1~图4)本防水结构的一些构成与以往相同,如图1,图2所示,车窗接触部21与图3所示的车顶接触部22为一体连续成形,车窗接触部21被安装在前车窗W与侧板3的连接部位,车顶接触部22被安装在车顶R与侧板3的连接部位。23是金属板材通过旋转成型法制成的芯材,24是通过推压成形而覆盖于上述芯材23外表的覆盖材料。
另外,图1相当于图12中车窗接触部21的中间部位,图2相当于图13的车窗接触部后端(与车顶接触部22相连的部位)。
本防水结构中,覆盖材料24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左右相隔一定距离向下凸设外侧缘部25和内侧缘部26,使外侧缘部25和内侧缘部26之间形成空间S,且该外侧缘部25和内侧缘部26相当于图12~14所示的以往的第1缘部6,同时在另一侧横向凸设相当于以往第2缘部7(与侧板3相连)的第2缘部27。
车窗接触部21以及车顶接触部22,双方都设置了上述各个缘部25,26,27,其中为使外侧及内侧缘部25,26满足以下的条件,对突起量及位置关系进行了设定。
①外侧缘部25,如图1,2所示,在车窗接触部21位置相对于前车窗W形成缝隙α,如图3所示,在车顶接触部22位置与车顶R相接触。
②内侧缘部26,如图1所示,在车窗接触部21位置与前车窗W相接触,如图3所示,在车顶接触部22位置,设置于车顶R与侧板3的连接部位所形成的凹槽28内,同时使空间S与凹槽28相连通。
根据上述防水结构,由于在车窗接触部21位置与车窗W相接触的内侧缘部26,如上述②所述,在车顶接触部22位置被设置于凹槽28内,所以当车辆行驶时,因刮水器而被推至车窗接触部21后端的雨水,流入缘部25,26之间的空间S,并如图3所示,再流入凹槽28内,最后通过凹槽28向外排出。
此时,外侧缘部25能够防止流入到空间S的雨水如图2的虚线箭头那样,逆流至前车窗并越过车窗接触部21,从而起到堤坝的作用。
因此,雨水越过车窗接触部而流至侧面车窗,以阻碍司机的侧面视野的可能性也就不会存在。
另外,外侧缘部25的外表与防水结构(覆盖材料24)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外表之间的距离差为β(参照图3)。
由于上述距离差β的存在,在防水结构安装之后,防水结构和车顶R之间形成了排雨水槽(rain gutter)G,起到疏导雨水的作用,从而抑制雨水在车顶部22越过防水结构。
另外,如图4所示,内侧缘部26的突起量D,从车窗接触部21的前端开始向后端逐渐变小,在车顶接触部22则始终保持车窗接触部后端(图4中虚线所示部分)的尺寸。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内侧缘部突起量D在车顶接触部22的尺寸变小,所以即使将内侧缘部26放置在凹槽28中,也无需特意加深凹槽28使所述缘部26与凹槽28的底部不相接触。由此,可消除因加深凹槽28而使车内空间狭窄的弊点。
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车顶接触部21的内侧缘部26的突起量D从车窗接触部21前端开始向后端逐渐变小,除此之外内侧缘部26的突起量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的形式。
例如,可以使内侧缘部26的突起量D在车窗接触部21的中间部位达到最大,也可以在整个车窗接触部21采用同一尺寸,或者使突起量D,与外侧缘部25一样,在防水结构整个长度方向上采用同一尺寸。
即使采用上述结构,在车窗接触部后端被推挤至空间S的雨水,在车顶接触部车顶22可流入凹槽28中,由此可完全达到本发明的预期目的,即防止雨水越过防水结构。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第2缘部27的形状仅仅是前端较大的舌状,所以该缘部27的前端相对于侧板3的平直表面只能产生线接触,因此,该第2缘部27的接触稳定性就很低,当车辆行驶时,所述缘部27会因为微小、激烈的震动而发出噪音。
而且,由于第2缘部27的震动,致使所述缘部前端与侧板表面产生摩擦,如长期使用会使侧板3的接触部分受损,或着使缘部27发生变形,从而降低密封性能。
为了避免上述缺陷,可采用图5所示的结构。
第2缘部29的剖面呈中空状,且外表面为圆弧状。而侧板3与上述第2缘部29相接触的部分呈阶梯状,即阶梯部30。
该阶梯部30沿第2缘部29的外表面呈圆弧状,并与第2缘部29的外表面产生面接触。
另外,图5中所示的,是在图1所示的前车窗W与侧板3的连接部位上,第2缘部29与阶梯部30的接触部分。而图3所示的车顶R与侧板3的连接部分,也存在与图5相同的接触状态。
采用上述结构,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a.上述结构中,由于第2缘部29的剖面呈中空状,所以可提高该结缘部的刚性以及强度。由此可抑制前述缘部震动时所引起的变形。
b.上述结构中,由于第2缘部29,与沿该缘部29外表面形成圆弧状的侧板3,3的阶梯部30产生面接触,且该缘部29的剖面为中空状,使其外表面的面积增大,因此与图1至图3所示的第2缘部27相比,第2缘部29与侧板3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加。
c.作用在该缘部29上的向下以及横向的外力,由于受阶梯部30的支持,从而提高了侧板3对该缘部29的支持力。
d.由于该缘部29的外表面与阶梯部30是在圆弧面上产生接触,即使存在一些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也易于保持面接触的状态,同时作用于缘部29上的各个方向的外力,都可被阶梯部30所接受。
通过上述效果的相互作用,第2缘部29相对于侧板3的接触状态的稳定性远远超过了,图1至图3所示的舌状缘部27与侧板3的平直表面相接触的状态。
由此,可抑制车辆行驶中因风压而引起的第2缘部29的震动,从而防止因上述震动而产生噪音,因摩擦而引起的侧板3的损伤,以及缘部29的变形等等。
另外,由于上述a~d的效果,使第2缘部29对防水结构的支持力相对于以前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从而防止因外力而引起的防水结构整体变形。
第2实施形态(参照图6~图10)图6为第2实施形态的防水结构被安装在车辆上的安装状态。
图6中,◎为车窗接触部21的前端部分,□为车窗接触部21中除前端以外的其它部分,△为车顶接触部22中除后端以外的其它部分,○为车顶接触部22的后端部的安装位置,防水结构在上述各个符号所示的位置,按照以下1~4的顺序及要领予以拆卸安装。
①从前面向后方安装车顶接触部22的后端部(○符号位置)。
②由车辆内侧向外侧组装车顶接触部22的其他部分(△符号位置)。
③由上向下组装车窗接触部21中除前端以外的其它部分(□符号位置)。
④由汽车内侧向外侧组装车窗接触部21的前端部分(◎符号位置)。
下面,通过图7~10来详细说明各个部位的安装结构。
1)上述①(车顶接触部22的后端部=图6的○符号位置)的安装方式(参照图7、8)车顶接触部22的后端设置有后端安装配件31。该安装配件31的后侧设有较宽的引导孔32,前侧设有较窄的啮合孔33,且两者相互连通。车顶R上相对于侧板连接部34所突设的大头钉(stud)35,经引导孔32嵌入啮合孔33中,使车顶接触部的后端部由前向后予以安装。
2)上述②(车顶接触部22中除后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图1中△符号位置)的安装方式(参照图9)车顶R上相对于侧板连接部34的前后多个位置,通过大头钉(stud)37,安装了后部安装配件36。
在后部安装配件36的上部,设有稍窄于防水结构宽度的防水结构啮合部38。防水结构的车顶接触部22,由车体内侧向外嵌入上述防水结构啮合部38,以此来安装车顶接触部22中除后端部之外的其他部分。
此时,车顶接触部22,由图中二点虚线所示的略微外上方倾斜的状态,沿空心箭头方向与防水结构啮合部38相啮合,然后利用防水结构啮合部38的弹性,返回到实线所示位置,从而被嵌入防水结构啮合部38。
3)上述③(车窗接触部21中除前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图1中□符号位置)的安装方式(省略图示)此部分与图17(以往的车顶接触部1的安装结构)所示的结构相同,即设置于前后多个位置的前端安装配件11的突片12,弹性嵌入设置在侧板3上且剖面呈U字型的接受部件13,由此从上向下完成安装。
4)上述④(车窗接触部21的前端部=图6中◎符号位置)的安装方式(参照图10)车顶接触部21的前端设置有前端安装配件39。
如图16所示,以往的车顶前端部安装结构中,前端安装配件8上设有向下的突起9,该突起9由上向下与侧板3的啮合孔10相啮合。而本发明的结构中,前端安装配件39上设置有指向车体外侧的突起40,该突起40与侧板3一侧横向设置的啮合孔41产生弹性啮合,由此将车窗接触部前端由车体内侧向外予以安装。
根据所述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防水结构的安装方向为(i)车窗接触部21(由上至下)与车顶接触部22(由车体内侧向外)相异。
(ii)车窗接触部21前端部(由车体内侧向外)与该前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由上至下)相异。
(iii)车顶22后端部(由前至后)与该后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由车体内侧向外)相异。
即,防水结构的多个位置由于采用上下,左右(车体的内外侧),前后的三种方向予以安装,因此作为最基本的效果,即使外力使防水结构的局部产生脱落,但不同的安装方向可抑制外力影响到其他部分。
尤其,如上述实施形态所例举,车窗接触部21与车顶接触部22为一体成形的防水结构中,两个接触部21,22中即使有一方脱落,外力也不会传至另一方。
另外,在两个接触部21,22中,由于改变了易受外力影响的端部和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的安装方向,因此作用于端部的外力不会传至防水结构的中间部位。
通过上述效果的相互作用,可将外力所引起的防水结构脱落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从而切实地防止防水结构的整体脱落。
由此,达到防水结构原有的防水作用。
而且,由于最初安装的是车顶接触部22的后端部,而后在确定了车顶接触部后端位置的基础上,再安装其他部分,所以可较易地调整尺寸,例如当防水结构存在尺寸误差或车体装配误差,使车窗接触部21的前端产生剩余部分时,可将该剩余部分推挤至车罩(bonnet)内,而产生不足时可减少推挤量。因此,防水结构的安装作业性能就非常好。
第2实施形态的变形例(1)上述第2实施形态中,防水结构按,车顶接触部22的后端部→车顶接触部22的其它部分→车窗接触部21的前端以外的其他部分→车窗接触部21的前端部的顺序而予以安装,即按照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进行安装。除此之外,也可采用从前向后的顺序,或者先安装防水结构的中间部位,而后再安装前后两端的顺序。
但是,本发明者通过试验和失败的积累,得出了按上述实施形式的安装顺序和方向来安装防水结构,可以获得最好的作业性能。
(2)可以采用只有车窗接触部21与车顶接触部22的安装方向不同,或者只有防水结构的前后两端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安装方向不同的结构,来取代上述第2实施形式。
(3)各个部位的具体的防水结构安装结构,除第2实施形式以外还可以作不同的改变。例如前后方向的安装结构,可以采用,在车顶R上相对于侧板连接部34设置隧道状啮合部来取代大头钉35,当设置于后端安装配件31上的向后突片插入上述啮合部而产生啮合的结构,来取代图7,图8所示的结构。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一体成形的防水结构,可切实地达到防止雨水越过的预期目的。
即,根据权利要求1~6的相关发明,如果与前车窗或车顶相接触的缘部为外侧缘部与内侧缘部形成的二重结构,且所述内侧缘部,在车顶接触部,被设置于车顶与侧板的连接部分形成的凹槽内,则被推挤至车顶接触部后端的雨水,通过两缘部之间形成的空间流入凹槽内,并以此凹槽为通道将上述雨水排出车外。
另外,此时外侧缘部可作为堤坝,能够防止流入上述空间的水发生逆流。
根据上述两点的作用,当汽车行驶时,能够确实地防止雨水越过车窗接触部后端后而流至侧面车窗的前端,从而妨碍司机的侧面视野。
另一方面,根据权利要求7~11,由于防水结构的安装方向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个位置相异,因此即使因外力使一处脱落,可以通过安装方向不同的部件来抑制外力的影响,从而阻止防水结构的大范围脱落。
尤其,根据权利要求项10,11的发明,由于车窗接触部与车顶接触部的端部及中间部位,以及两个接触部的连接部分的安装方向都不同,因此防止防水结构脱落效果最为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车用防水结构,相对于车体一侧的安装部位,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且至少在两处位置的安装方向不同的状态下,可以自由拆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车用防水结构,在前后方向的端部和连接于该端部的部分的安装方向不相一致的状态下,被安装于车体一侧的防水结构安装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包括车窗接触部,安装于车体的侧板与前车窗的连接部分;车顶接触部,安装于侧板与车顶的连接部分;其中,上述车窗接触部和车顶接触部,在两者相互连接的部位,按照不同的安装方向被安装在上述连接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车用防水结构,在该车用防水结构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作为与前车窗或者车顶相接触的缘部,上述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分别向下突起,左右相隔一定距离以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其中,上述外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在上述车顶接触位置与车顶相接触,上述内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接触,在车顶接触部位置,被置于车顶与侧板的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凹槽内,同时上述空间与上述凹槽相连通。
5.一种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方法,车用防水结构包括安装于车体的侧板与前车窗的连接部分的车窗接触部和安装于侧板与车顶的连接部分的车顶接触部,该安装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车用防水结构,相对于上述连接部分,按照以下的顺序以及要领拆装可能地予以安装,(1)组装上述车顶接触部的后端部,(2)按不同于上述后端部的方向,来组装车顶接触部中除后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3)按不同于上述车顶接触部中除后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的方向,来组装上述车窗接触部中除前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4)按不同于上述除前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的方向,来安装车窗接触部的前端部。
全文摘要
在沿着前车窗W的车窗接触部21与沿着车顶R的车顶接触部22一体形成的一体型防水结构(drip molding)中,与前车窗W或车顶R相接触的缘部采用由外侧缘部25与内侧缘部26所组成的二重结构,并且内侧缘部25,在车顶接触部22的位置,被设置在车顶R与侧板3的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凹槽28内,由此被推挤至车窗接触部21后端的雨水通过两个接触部25、26之间的空间S流进凹槽28、从而切实地防止雨水越过车窗接触部的后端而流向侧面车窗。
文档编号B60R13/04GK1762741SQ200510102508
公开日2006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22日
发明者香川卫, 佐濑博幸, 田村哲持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片山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