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车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545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乘用车车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乘用车车门。
背景技术
随着乘用车的普及,乘用车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许多新技术被用于 防止车辆碰撞后对乘员产生伤害,其中,加强车身防撞性能,避免碰撞后对
车身变形对乘员的伤害是提高乘用车被动安全性的关键问题。
乘用车车门是加强其被动安全性的重要部位。车门由于是活动部件,与
车身必然存在间隙,当受到较强的外力碰撞时,车门可能被撞开或者脱落, 使乘员被甩出车外形成伤害。同时,车门位置与乘员接近,没有多余的空间 部分能用于车身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当车身发生侧面碰撞,产生较大的侵 入量和内侧凸起时,容易伤及乘员。因此,加强车门的强度和刚度对提高乘 用车的被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技下,大多数车门包括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其中车门内板是主 要的支撑部件,安装有铰链、车锁、车门开度限位器等部件。由于车门内板 与车门外板都是大面积的板形元件,其材料的强度受到限制,容易在碰撞后 产生变形。其中车门内板的变形还容易使固定在其上的车锁和铰链变形或脱 落,最终可能造成车门被撞开或者脱落。由于车门关闭时,最终承栽外侧撞 击力的部件是铰链、车锁、车门开度限位器等部件,造成受力点过于集中, 是受到外力碰撞时,这些部位容易失效,同样会造成车门的侵入。上述情况 都会对成员造成伤害,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乘用车车门,该 车门具有比现有车门更好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减少车门受碰撞后发生变形和 脱落、撞开的可能性,更好的保护乘员的安全。
本发明提供的乘用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以及车门附件,其 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上橫向安装有车门防撞杆。
优选地,所述车门防撞杆安装在车门的中下部,其长度比车门内板宽度 略窄。
优选地,所述车门防撞杆的两端焊接在车门防撞杆安装支架上,所述车 门防撞杆安装支架焊接在车门内板上。
优选地,所述车门防撞杆安装支架采用采用高强度钢板材料B250P1制造。
优选地,所述车门防撞杆采用40Cr制造。
优选地,所述车门外板内部纵向焊接有车门纵向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车门采用铰链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焊接在所述内板上,
所述内板上焊接包围铰链的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分为两处,分别对
应于上铰链和下铰链。。
优选地,所述车门釆用铰链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焊接在所述内板上,
所述内板上焊接包围铰链的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为一整块,同时包
围上铰链和下铰链。
优选地,在车门内板上车锁部位焊接包围车锁的加强板。
优选地,在车门内板上车门开度限位器部位焊接包围该车门开度限位器
的加强板。
本发明提供的乘用车车门与现有技术相比,在车门内板上安装了横向的 防撞杆,加强了车门的刚度,使车门不易发生变形,同时,由于车门不易变 形,也能够减少铰链部位或者门锁脱落产生的车门脱落或者撞开的事故。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撞杆两头采用高强度材料制成的防撞 杆安装支架与车门内板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防撞杆更加牢 固。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中,还在车门外板焊接纵向防护板加强车门外 板的强度。另外,还在铰链和门锁等关键部件上加装了加强板,减少这些部 位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失效的可能。
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手段,本发明提供的乘用车车门具有比现有技术更 高的强度和刚度。受到外力后不易变形,不易松脱,可以大幅提高车门安全 性。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乘用车前车门的结构图2是是图1中A-A切面的剖视图; 图3是是图1中C-C切面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乘用车后车门的结构图; 图5是图4中B-B切面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D-D切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看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乘用车前车门的结构图。该图 为前车门的车门外板透明化处理后的结构图。并请同时参看图2、图3,其中 图2是图1中A-A切面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C-C切面的剖视图。
该前车门由前车门内板l、前车门外板3焊接组成,其中前车门内板l 是支撑板,其上安装铰链、门锁、以及车门开度限位器等各种附件。整个车 门的质量及任何作用在车门上的力,在车门关闭状态下是由铰链、门锁及车 门限位器来支承;而在车门打开时,则全由铰链支承。前车门外板3焊接在 前车门内板外。从图3可以看出前车门内板1与前车门外板3的焊接关系。
图1中示出前车门内板1上焊接有前车门防撞杆2,该前车门防撞杆2 为圆柱形,采用40Cr材料制造,具有较粗的直径,橫向焊接在前车门内板中 下部,长度略窄于前车门内板1的宽度。该长度保证车门防撞杆2能够橫跨 车门大部,使车门获得充分保护,又使车门防撞杆2有可靠和充分的安装空 间。参考图3,可以看出该前车门防撞杆2与前车门内板1的连接方式,前 车门防撞杆2左右两端靠近前车门内板1的一侧分别与前车门防撞杆前后安 装支架4、 5焊接,所述前车门防撞杆前后安装支架4、 5未与前车门防撞杆 2焊接的另一端则焊接在前车门内板1上。前车门防撞杆前后安装支架4、 5 采用高强度钢板材料B250P1 。采用防撞杆安装支架安装防撞杆使车门防撞杆 更为牢固。
当发生外部撞击时,撞击力会作用在前车门防撞杆2上,并将撞击力通 过前车门防撞杆2及其支架传递到整个前车门内板1上,并通过前车门内板 1将撞击力通过4交链、门锁、以及车门开度限位器转移到车身周围具有承栽
能力的梁、柱、车顶、地板等其他构建上,从而避免前车门发生局部变形造 成车门侵入,以及减少车身侧面的局部深度凹陷,降低损害发生的可能性。
图1还示出该前车门在纵向上安装有前车门加强板6,该前车门加强板6 焊接在前车门外板3上,用于承受侧面撞击并将撞击力加到前车门防撞杆2 上。
图1和图2还示出前车门前侧的车门铰链部位安装有前车门上铰链加强 板7和前车门下铰链加强板8。从图2可以看出,前车门上铰链加强板7和 前车门下铰链加强板8焊接在前车门内板1上,上述铰链加强板包围铰链, 使车门受到撞击时,撞击力必须通过铰链加强板作用在铰链上,使作用力分 布在内板上,分散铰链受到的撞击力,避免铰链脱落造成车门脱落。上述铰 链加强板同时也可以减少在载荷作用下铰链变形造成的车门下垂。
此外,处于对铰链进行特殊加强的同样的理由,对于车门上承受撞击力 的门锁、车门开度限位器等部位同样可以焊接加强板。
上述实施例的车门为乘用车前车门,以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乘用车后 车门。
如图4所示的一种乘用车后车门结构图。该图同样将车门外板透明化处 理。图5、图6是车门外板图4中B-B切面和D-D切面的剖视图。上述附图 中,标示出后车门内板21、后车门防撞杆22、后车门外板23、后车门防撞 杆前安装支架24、后车门防撞杆后安装支架25、后车门加强板26等部件。
结合上述附图可以看出,该实施例中同样安装有车门橫向防撞杆22、车 门纵向加强板26等部件,安装方式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图5可以看出,该实施例采用 一个铰链加强板27作为上下铰链的防护板。 由于上下铰链加强板合二为一,减少了模具开发费用,加强了铰链的支承能 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乘用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以及车门附件,其特征在 于,所述车门内板上横向安装有车门防撞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防撞杆安 装在车门的中下部,其长度比车门内板宽度略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防撞杆的 两端焊接在车门防撞杆安装支架上,所述车门防撞杆安装支架焊接在车门内板 上。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用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防撞杆安 装支架采用采用高强度钢板材料B250P1制造。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防撞杆采 用40Cr制造。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乘用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 门外板内部纵向焊"f妻有车门纵向加强板。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采用铰链 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焊接在所述内板上,所述内板上焊接包围铰链的铰链加 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分为两处,分别对应于上铰链和下铰链。。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采用铰链 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焊接在所述内板上,所述内板上焊接包围铰链的铰链加 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为一整块,同时包围上铰链和下铰链。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车门,其特征在于,在车门内板上车锁 部位焊接包围车锁的加强板。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车门,其特征在于,在车门内板上车门 开度限位器部位焊接包围该车门开度限位器的加强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乘用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以及车门附件,所述车门内板上横向安装有车门防撞杆。优选地,所述车门防撞杆安装在车门的中下部,其长度比车门内板宽度略窄;所述车门防撞杆的两端焊接在车门防撞杆安装支架上,所述车门防撞杆安装支架焊接在车门内板上。车门防撞杆安装支架采用采用高强度钢板材料B250P1制造,所述车门防撞杆采用40Cr制造。所述车门外板内部还可纵向焊接车门纵向加强板。所述车门采用铰链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焊接在所述内板上,所述内板上焊接包围铰链的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分为两处,分别对应于上铰链和下铰链。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手段,本发明提供的乘用车车门具有比现有技术更高的强度和刚度。
文档编号B60J5/00GK101122206SQ20061003005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9日
发明者屠振涛, 张东学, 狄成林, 白昆程 申请人: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