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572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箱,特别涉及一种在电动车辆上使用的电池箱。
技术背景能源问题已经向燃油汽车时代提出了挑战。纯电动车辆是从单一车载 能源一一蓄电池上获得电力,以电动机作原动机并能在道路上行驶的车 辆。它属于"零排放"车辆,噪声小,舒适干净,易于操纵和维修,是21世纪取代燃油车辆最理想、最有希望的绿色交通工具。纯电动车辆iOl 的关键技术在于电池,在电动车辆上放置电池的难点在于电池工作环境 恶劣,泥、水、外界温差的变化以及车身的振动都容易影响电池的工作特 性以及电池的安全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牢固定位的电池箱,从而使其 不受车辆振动的影响。进一步地,希望能够实现电池箱与外R间的良好 密封,以保持电池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目前,国内外的电动车辆均进 行了电池箱的设计,但是都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尤其是电池的牢 固定位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牢固定位的电池箱,使得电池可以 牢固地设置在电池箱内,从而不会在车辆振动、转弯等时发生移动而与电 池箱碰撞。本发明的另 一个目的是实现电池箱与外H间的良好密封,以保持电 池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箱,其包括外 箱体和内箱体,所述内箱体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箱体内。其中所 述外箱体和内箱体之间设置有定位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箱体上的定位孔和设置在
所述内箱体上的定位销。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箱包括有二级锁止机构,所述二级锁止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箱体和外箱体上的锁块和锁销,所述锁块包括手柄、 带有棘齿的条块、连杆、内套筒以及外套筒,其中所述连杆连接于所述手 柄和条块之间,所述内套筒套住所述条块并能够沿所述条块的纵向相对移 动,且所述内套筒的内壁上设置有能够与所ii^齿^的挡块,所述外套 筒M所述内套筒)并能够沿所述内套筒的纵向相对移动;所述锁销包括 本体和锁条,所述本体开有用于容纳所述内套筒的锁孔,所述本体和锁条 掩^以限定用于插入钥匙的钥匙孔,所述锁条没置有能够与所a齿M 的棘齿锁。从而,实现了一种可牢固定位的电池箱,使得电池可以牢固地设置在 电池箱内,而不会在车辆振动、转弯等时发生移动而与电池箱碰撞。进一 步地,电池箱可以与外界良好地密封,以保持电池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


图l和图2是电池箱的整体结构的打开示意图; 图3是电池箱二级锁止机构的锁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电池箱二级锁止机构的锁销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是二级锁止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所示,电池箱包括内箱体1和外箱体2。在本发明中采用的是 一种抽屉式设计,其中内箱体l的外部设置有三道滚轮9,而外箱体2的 内部设置有三条滑道3,因此,内箱体l可相对于外箱体2滑动。在内箱 体1上施加一个向外的拉力即可抽出内箱体1对电池进行更换,方便快捷。 内箱体1与外箱体2只有一个自由度,即只能拉出推回。可以设想,其它 的设计也是可能的,例如也可以在内箱体1的外部设置滑道3,而在外箱 体2的内部设置有滚轮9。为了排出电池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以免对车辆的安全性造成威胁,电 池箱的外箱体2后部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口 4,电池箱内箱体l前部安
装有用于向外吹风的风扇12。电池箱通风散热是通过内箱体1的风扇10 向外M来实现的。通风口和风扇口处均装有过滤棉网。
为了使电池能够相对于电池箱牢固地定位,在外箱体与内箱体之间设 置了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外箱体托架5上的定位孔6和 7,以及设置在内箱体托架10上的定位销8和14,定位孔与定位销相互配 合以实现外箱体2与内箱体1之间的定位,从而防止两者在车身振动或转 弯时相互碰撞。当推入内箱体1时,定位销8和14对准定位孔6和7插入, 使得内箱体1相对于外箱体2牢固地定位而不能晃动。可以设想,其它的 定位方式也是可能的。例如可以在内箱体托架上设置定位孔而在外箱体托 架上设置定位销,或者设置弹簧销、钩等部件,以使得内箱体相对于外箱 体牢固地定位。
此外,为了进一步地锁定内箱体1,本发明采用了独特的二级锁止机 构。如图2-5所示,所述二级锁止机构包括锁块11和锁销13,其中锁块 ll设置在电池箱内箱体l上,而锁销13设置在电池箱外箱体2上.锁块 ll包括手柄15、条块17、连杆16、内套筒18以及夕卜套筒19.连杆16 连接于可转动的手柄15和条块17之间。内套筒18套住条块17,两者能 够沿纵向彼此MM目对滑动。外套筒19套住内套筒18,两者也能够沿纵向 彼此地相对滑动。内套筒18的上方设置有搁置于外套筒19顶侧的上凸缘, 外套筒19的下方设置有搁置于下文将描述的本体20上的下凸缘。具体结 构可参见图5。条块17的下部设置有棘齿25,内套筒18下部的内壁设置 有挡块26,当条块17上升时,条块17上的棘齿25M挡块26从而带动 内套筒18上升。锁销13包括开有锁孔23的本体20和锁条22,本体20 和锁条22接合而形成钥匙孔21。钥匙孔21用于插入钥匙,而锁孔23用 于容纳内套筒18以及容置在该内套筒18内的条块17。在朝向锁孔23的 一侧,锁条22固连有一个突起24,该突起24形成棘齿锁。具体结构可参 见图4。
二级锁止机构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图5所示箭头方向为电池箱内 箱体1推入电池箱外箱体2中的方向。当内箱体1推入外箱体2中时,外 套筒19的下凸缘搁置在本体20上,从而不能进一步地移动。转动手柄15 处于中间位置,由于重力作用,内套筒18自动M锁销13的锁孔23中, 形成电池箱内箱体1与电池箱外箱体2之间的一级锁止。此时内套筒18 的上凸缘搁置于外套筒19顶侧,且由于内套筒18嵌在锁孔23内,电池箱
内箱体i不能从电池箱外箱体2中拉出。进一步向下转动手柄15,使得条块17在内套筒18内下沉。条块17 下部的棘齿25与锁条22上的棘齿锁24相配合,从而形成二级锁止。设置 有多个棘齿25 (如图5),因此,随着手柄15的进一步向下转动,条块17 进一步地下移,使得位于较上方的棘齿25形成与棘齿锁24之间的配合。 内箱体l和外箱体2之间设置有密封条以确保电池与外界之间的密封,因 此,条块17的进一步下移、从而较上方棘齿25与棘齿锁24之间的配冶—吏 得密封条被进一步地压紧,即内箱体l和外箱体2之间更为紧密地配合。 从而,条块17的下降程度能够决定电池箱内箱体1和电池箱外箱体2之间 的配合的紧密程度。如果密封条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变得松弛,则可以进一 步向下转动手柄15、使更上方棘齿25与棘齿锁24配合、进而重新压紧密 封条而实现紧密的密封。当二级锁止形成之后,由于棘齿25与棘齿锁24之间的接合,手柄15 不能向上转动,从而不能拉出内箱体l。此时,内箱体1相对于外箱体2 被牢固地锁紧,且两者之间紧密地配合以形成良好的密封。开锁时,首先将钥匙插入钥匙插孔21中,压缩图4中的弹簧并移动锁 条22,从而移动与锁条22固连的棘齿锁24。从而,条块17的棘齿25与 锁条22的棘齿锁24脱离。然后,手柄15可以向上转动到最上位置,并带 动条块17 —起上升。因为设置在内套筒18上的挡块26与条块17棘齿25 形成接合,所以条块17带动挡块26,使得内套筒18跟随条块17上升并 脱离锁孔23。此时,即可从电池箱外箱体2中拉出电池箱内箱体l。电池箱在电动车辆上的安装,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只要将电池箱外箱 体固定在车身上即可实现。虽然已经参照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应当理解,本发明 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发 明的精神和范畴的情况下做出对上文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种改进。所有的 这些改进都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确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池箱,包括外箱体(2)和内箱体(1),所述内箱体(l)以 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箱体(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体(2) 和内箱体(1)之间设置有定位装置(8, 14; 6, 7)。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池箱,其中所述定位装置(8, 14; 6, 7) 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箱体(2 )上的定位孔(6,7)和设置在所述内箱体(1) 上的定位销(8, 14)。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箱,其进一步包括有二级锁止机构, 所述二级锁止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箱体(1)和外箱体(2)上的锁 块(11)和锁销(13),其中所述锁块(11)包括手柄(15 )、带有棘齿(25)的条块(17 )、连 杆(16)、内套筒(18)以及外套筒(19),其中所述连杆(16)连接在所 述手柄(15)和条块(17)之间,所述内套筒(18) iHi所述条块(17) 并能够沿所述条块(17)的纵向相对移动,且所述内套筒(18)的内壁上 设置有能够与所i^齿(25) ^的挡块(26),所述外套筒(19) M所 述内套筒(18)并能够沿所述内套筒(18)的纵向相对移动;所述锁销(13 )包括本体(20 )和锁条(22 ),所述本体(加)开有用 于容纳所述内套筒(18)的锁孔(23 ),所#体(20 )和锁条(22 ) # 以限定用于插入钥匙的钥匙孔(21 ),所述锁条(22 )设置有能够与所ii^ 齿(25) ^的棘齿锁(24)。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箱,其包括外箱体和内箱体,所述内箱体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箱体内。其中所述外箱体和内箱体之间设置有定位装置。从而,实现了一种可牢固定位的电池箱,使得电池可以牢固地设置在电池箱内,不会在车辆振动、转弯等时发生移动而与电池箱碰撞。
文档编号B60K1/04GK101123304SQ20071012236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4日
发明者孙逢春, 军 张, 成 朱, 程 林, 王震坡 申请人:北京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