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237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飞行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飞行汽车属于地空两用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
人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飞行汽车的技术方案,有的人想在汽车上面加 一对翅膀使汽车飞起来,有的将旋翼加在汽车的顶部使其飞起来,也有的 人想用涵道风扇使汽车飞起来,各种各样的想法的目的只有一个,是想把 汽车与飞机的技术融为一体,但人们做的总是很不理想。
专利号ZL200410010721. 7 "陆空两用汽车",该技术是在汽车上安装 吹翼机构,使汽车飞行、起降,又保持汽车的性能,满足道路交通管理及 环境管理的要求,且制造成本低。这种方案具有很多优点,但缺点是机翼 厚度较大,体积大,空气阻力较大,只能低空低速飞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飞行汽车,其性能在地面上与普通汽车性能 无异,而在天空飞行状态又和小型固定翼飞机相同,而且能够短距起飞、 垂直降落不需要机场,在天空中也和在地面上一样快慢自如,方便人们出 行的需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飞行汽车,包括汽车,在汽车上安装对称的
机翼与水平尾翼,垂直尾翼连接在车身尾部,其特征在于机翼端部通过 转动机构与汽车活动连接,在汽车的顶部有径向进风的风机或横流式风机, 在风机的进气道内有前翼片,风机的出气道对应有后翼片,该风机的转轴 通过传动机构与发动机的分动箱连接,在汽车的尾部还安装有辅助推进器: 可提供正、反向两种推力,这种飞行汽车的水平尾翼由可伸縮的平衡舵和 支持平衡舵的升降装置组成。本方案与"陆空两用汽车"技术方案最主要 不同点在于将"陆空两用汽车"技术方案的加在机翼上的"吹翼"机构, 改变为在车身顶部安装的"吹"、"吸"翼增升机构,使车身变为一升力体。
本方案的优点是陆地行驶时两支对称的机翼端部通过转动机构转动 回转进汽车内部,水平尾翼降落,保持汽车的基本外形,在大街小巷行驶 时,对交通安全道路畅通没有影响,实现了汽车所有功能。飞行汽车飞 行状态时机翼展开,水平尾翼升起并展开,径向进风风机转动,在截面为 矩形的进气道内,在有一定迎角的情况下,进气道内的前翼片在进气气流 的作用下产生升力。在径向进风风机出气道,与出气道对应的后翼片受气 流的直吹,气流平直集中、均匀、可调,在后翼片的上表面,快速流动的 气流降低了静压,产生升力。同时向后吹的气流给飞行汽车一个向前的推 力。与前翼片一样,后翼片的两端固接的轴头与风机壳体所连接的侧板之 间轴套连接。前翼片、后翼片的迎角靠手动或液压油缸调节。飞行汽车飞 行时,由于气流速度叠加,可使上述的前翼片、后翼片产生的升力进一步 增加。前后翼片数量可为一片或者数片。在飞行汽车起飞阶段,飞行汽车 所需的升力由安装在飞行汽车顶部的"吹"、"吸"翼增升机构及展开的机 翼共同提供,可有效的縮短滑跑距离,飞行汽车可短距起飞,不需要机场。 飞行汽车降落时可垂直降落。
当达到一定的飞行速度时,机翼产生的升力足以满足飞行汽车飞行, 应将径向进风风机风量、风速调小,以降低动力消耗。当飞行速度很小, 或在空中刹车、减速情况靠机翼提供的升力不足以平衡飞行汽车的重刀, 应当增加飞行汽车顶部"吹"、"吸"翼机构所提供的升力,这部份升力的 增加可增加风机的转速或调节前、后翼片的迎角来调节。
在飞行汽车的飞行状态,相当于固定翼飞机的飞行状态,飞行性能、
稳定性、操纵性与固定翼飞机相同,与ZL200410010721.7专利所提方案相 比较,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均可较高。
飞行汽车的尾部安装有辅助推进器,可提供正、反向两种推力,当提 供正向推力时(向前的推力)可加快飞行汽车的前飞速度,提供反向推力 可平衡径向进风风机的推力,可使飞行汽车空中减速、刹车、悬停。
本飞行汽车动力可为内燃机、涡轮轴发动机或电机,整机也可电力驱 动。辅助推进器可为涵道风扇、螺旋浆,或带有反推力装置的喷气发动机。
本飞行汽车的操纵系统可为手动、液压或自动驾驶仪控制。
本文所述的径向进风风机,也可是横流式风机,这也是一种径向进风、 径向出风的风机,但其径向尺寸较大,空气流两次流过回转叶片,气流均 匀,但效率较低。
文中所述的汽车如是"水陆两用汽车",即可成为海陆空三栖汽车。
本飞行汽车整套技术简单,调控方便,满足了飞行汽车在地面行驶, 空中飞行的需要,而且可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又可象固定翼飞机一样以 较快的速度飞行,整机没有复杂的难于制造的机构部件,造价也可大大降 低。


图1飞行汽车正视示意图
图2飞行汽车机翼与水平尾翼展开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3飞行汽车飞行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4飞行汽车地面行走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5 .升力原理图
图6 机翼回转机构示意图
图7水平尾翼升降机构示意图
图8水平尾翼平衡舵伸縮机构示意图
图9平衡舵手动操纵机构示意图
图10当"吹"、"吸"翼机构所用风机为横流风机时的飞行汽左示意
图11.前、后翼片迎角调节示意图
图12'三支涵道风扇组成的辅助推进器正视示意图
图13三支涵道风扇组成的辅助推进器侧视示意图
图14三支涵道风扇组成的辅助推进器俯视示意图
图中1前翼片、2进气道、'3前翼片迎角调节油缸、4径向进风风机、 5出气道、6平衡舵伸縮油缸、7机翼回转机构油缸、8机翼、9后翼片迎 角调节油缸、IO后翼片、ll水平尾翼升降机构、12垂直尾翼、13辅助推 进器、14发动机、15平衡舵中段、16平衡舵延伸段、17汽车、18副翼二 19襟翼、'20轴头、21侧板、22齿轮、23齿条、24机翼回转油缸、25水
平尾翼升降机构油缸、26操纵杆、27涵道风扇(正向推力)、28涵道风扇 (反向推力)、29液压系统、30传动机构、31分动箱、32平衡舵、33 F 向推力的涵道风扇的出风口、 34正向推力的涵道风扇的进风口、 35反向推 力的涵道风扇的进风口、 36反向推力的涵道风扇的出风口、 37迎角、38 横流风机、39 "吹"、"吸"翼增升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中'17汽车上安装有两支对称的8机翼,8机翼与18副翼、19襟翼 铰接,17汽车上还设有11尾翼升降机构、12垂直尾翼,车内还有14发动 机、31分动箱、29液压系统等,其中17汽车采用普通汽车结构,具有汽 车所有功能。
17汽车上部有两块21侧板,4径向进风风机通过机壳与两块21侧板 固接,横置于车上部,在风机的2进气道内有1前翼片,1前翼片端部固 装20轴头,1前翼片通过20轴头与21侧板轴套连接,3前翼片迎角调节 油缸一端与21侧板连接另一端与1前翼片连接用以调节1前翼片的迎角。 4径向进风风机的5出气道与10后翼片对应,10后翼片通过20轴头与21 侧板轴套连接,10后翼片的迎角通过9后翼片迎角调节油缸调节。-径向进 风风机由14发动机经31分动箱提供动力。
8机翼一端铰接在17汽车上,7机翼回转机构包括固装在8机翼端部 的22齿轮,与22齿轮啮合的23齿条,24机翼回转油缸固连在17汽车上, 油缸动作带动齿条运动,与齿条啮合的齿轮回转,使机翼回转。ll水平尾 翼升降机构由25水平尾翼升降油缸、32平衡舵组成,而32平衡舵又由16
平衡舵中段、15平衡舵延伸段、6平衡舵伸縮油缸、26操纵杆等组成。6 平衡舵伸縮油缸控制15平衡舵延伸段的伸縮,25水平尾翼升降油缸控制 32平衡舵的升降。
拉动26操纵杆可使平衡舵向上或向下偏转,改变俯仰力矩,调节飞行 器升降。
3前翼片迎角调节油缸、9后翼片迎角调节油缸可调节前、后翼片与气 流的相对角度,调节迎角、改变升力。
由三支涵道风扇组成的辅助推进器,27涵道风扇(正向推力)助飞行 汽车前飞,28涵道风扇(反向推力)平衡4径向进风风机的推力。12垂直 尾翼控制转向。
本技术的动力系统包括汽车发动机、传动箱、液压系统及传动系统, 分别为车轮、径向进风风机、涵道风扇、液压油缸、汽车刹车等提供动力。
陆地工作状态,两支对称的机翼在液压油缸的作用下合拢,水平尾翼 的平衡舵延伸段缩回到平衡舵中段内通过升降机构下降。具有普通汽车的 外形与性能。
飞行状态,在液压油缸的作用下,机翼展开,水平尾翼升起,并展开, 径向进风风机通过传动系统与分动箱相联,发动机工作,径向进风风机转 动,在其进气道内的前翼片、风机出气道对应的后翼片在气流的作用下产 生升力,而径向进风风机直吹后翼片也产生推力,向前运动的飞行汽车的 机翼在上下表面的空气压力差作用下产生升力,而副翼、襟翼、垂直尾翼、 水平尾翼的作用与普通固定翼飞机副翼、襟翼、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的作
用相同。尾部涵道风扇,提供正向推力的可助推力,而提供反向推力的则 可平衡推力,使飞行汽车减速,空中刹车或悬停。
权利要求
1.一种飞行汽车,包括汽车,汽车上安装有两支对称的机翼和水平尾翼,垂直尾翼连接在车身尾部,其特征在于机翼端部通过转动机构与汽车活动连接,在汽车车身上部安装有径向进风风机或横流式风机,该风机的进气道内有前翼片,风机的出气道对应有后翼片,该风机转轴通过传动机构与发动机的分动箱相连接,在车身的尾部安装有辅助推进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水平尾翼由可伸缩的平 衡舵和支撑平衡舵的升降装置^I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飞行汽车其特征在于车身尾部安装的辅助 推进器为具有正、反向推力的辅助推进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行汽车,包括汽车,汽车上安装有两支对称的机翼和水平尾翼、垂直尾翼连接在车身的尾部,其特征在于机翼端部通过转动机构与汽车活动连接,在汽车车身上部安装有“吹”、“吸”翼机构,在汽车尾部安装有可提供正、反两种推力的辅助推进器,本飞行汽车性能在地面上与普通汽车性能无异,而在飞行状态又相当于小型固定翼飞机,而且能够短距起飞垂直降落,不需要机场,在天空中也能快慢自如,方便了人们出行的需要。
文档编号B60F5/00GK101372198SQ20081005093
公开日2009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8日
发明者博 陈, 陈志石 申请人:博 陈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