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728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要设置到车辆座椅,以调节车辆座椅的就座高度位置。
背景技术
例如机动车的车辆设有车辆座椅,乘员坐在该车辆座椅上。该车辆座椅具有作为乘员坐在其上的空间的座垫和当乘员坐在座垫上时成为靠背的座椅靠背。车辆座椅已经已知,它使得乘员可调节就座前后位置和就座高度位置。在这样的车辆座椅中,设置有用于调节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的就座高度位置的升降机构。用于调节在竖直方向上的就座高度的升降机构是已知的,该升降机构例如设置在固定到车辆地板的构件(在后文中称为“地板侧构件”)上,且因此支承了用于就座的就座侧构成部分,例如座垫和座椅靠背。升降机构不仅支承了就座侧构成部分,而且还支承了坐在座垫上的乘员的重量。车辆座椅设置到其上的例如机动车的车辆可能受到来自前侧的碰撞(在下文中称为“车辆的前侧碰撞”)或来自后侧的碰撞(在下文中称为“车辆的后侧碰撞”)。在车辆的前侧碰撞或后侧碰撞的情况中,车辆座椅接收了由于惯性力导致的向前侧或后侧的意外载荷。因此,升降机构设有旋转止动器机构,即使施加事故载荷,该旋转止动器机构也支承了就座侧构成部分在载荷方向上的倾斜(例如,见JP2009-208737A)。从制造的观点来看,支承在车辆的前侧碰撞或后侧碰撞时施加的意外载荷的旋转止动器机构优选地由小数量的部件构成。因此,需要加强各组成部分以即使当旋转止动器机构通过小数量的部件构成时也充分地支承意外载荷。然而,在JP 2009-208737A中描述的构成用于车辆的前侧碰撞和后侧碰撞的旋转止动器机构的联结件形成有长孔,所述长孔构成用于车辆的后侧碰撞的旋转止动器机构的一部分。构成用于车辆的后侧碰撞的旋转止动器机构的一部分的接触部分靠近长孔设置。 在此,接触部分是地板侧构件的止动器部分与之接触以限制联结件在车辆的前侧碰撞时旋转的部分。然而,靠近接触部分的长孔具有移除了金属厚度(即不具有金属厚度)的形状。 因此,当由于车辆的前侧碰撞而使载荷施加到接触部分时,靠近接触部分的长孔不能支撑载荷且因此变形,使得就座侧构成部分可能倾斜。

发明内容
已考虑到以上所述的情形而做出本发明,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调节车辆座椅的就座高度位置的车辆座椅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可简单地由小数量的部件构成且提高了旋转止动器机构的强度。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用于调节车辆座椅的就座高度位置的车辆座椅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器联结件,所述升降器联结件具有相对于设置在车辆地板上的地板侧构件可旋转地轴支承的一侧和可旋转地轴支承用于就座的就座侧构成部分的框架构件的另一侧;以及止动器联结件,所述止动器联结件具有相对于地板侧构件可旋转地轴支承的一侧和松弛配合到形成在升降器联结件内的长孔内的另一侧,其中通过止动器联结件的松弛配合部分接触长孔的内周部分来限制由于就座侧构成部分朝向座椅的后侧施加载荷而导致的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后方向上的旋转,其中通过设置到升降器联结件的限制接触部分与设置到地板侧构件的止动器部分的接触来限制由于就座侧部分朝向座椅的前侧施加载荷导致的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前方向上的旋转,且其中限制接触部分相对于升降器联结件的一侧的可旋转轴支承点设置于在旋转径向方向上比长孔的前侧端部的位置进一步外侧处。根据以上的构造,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后方向上的旋转通过松弛配合在长孔内的止动器联结件的松弛配合部分与长孔的内周部分的接触来限制。因此,即使当就座侧构成部分朝向座椅后侧施加载荷时,也能够限制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后方向上旋转。另外,根据以上的构造,通过设置到升降器联结件的限制接触部分接触设置到地板侧构件的止动器部分来限制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前方向上的旋转。因此,即使当就座侧构成部分朝向座椅前侧施加载荷时,也能够限制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前方向上旋转。在此,根据以上的构造,限制接触部分相对于升降器联结件的一侧的可旋转轴支承点设置于在旋转径向方向上比长孔的前侧端部的位置进一步外侧处。因此,升降器联结件在长孔的前侧端部处的旋转径向距离与升降器联结件在限制接触部分处的旋转径向距离不同。因此,通过升降器联结件的旋转限制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的载荷施加到与长孔的前侧端部的位置偏离的位置处。换言之,通过升降器联结件的旋转限制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的载荷可支承在无沟槽的实心部分(具有金属厚度)处,而非支承在长孔处。因此,载荷不施加到具有沟槽形状(不具有金属厚度)的长孔,使得可防止长孔部分变形。另外,因为通过升降器联结件的旋转限制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的载荷可支承在无沟槽的实心部分 (具有金属厚度)处,所以可提高限制旋转的止动器机构的强度。另外,根据以上的构造,从可旋转轴支承点到限制接触部分的距离(旋转径向距离)比常规的距离更长。因此,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杠杆原理,能够通过旋转限制减小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的载荷。结果,能够增加升降器联结件抵抗载荷的耐久性,从而提高旋转止动器机构的整体强度。因此,根据以上构造,可构造带有更少数量部件的升降机构,以限制升降器联结件因车辆的后侧碰撞而在向后方向上旋转,限制升降器联结件因车辆的前侧碰撞而在向前方向上旋转,且防止因车辆的前侧碰撞导致的长孔部分的变形,因此提高了旋转止动器机构的强度。在以上的升降机构中,长孔可形成为使得即使当设置到升降器联结件的限制接触部分接触设置到地板侧构件的止动器部分时,止动器联结件的松弛配合部分也不与长孔的内周部分接触。根据该构造,例如可防止长孔部分由于止动器联结件的松弛配合部分与长孔的内周部分的后侧端部的接触而变形。结果,可防止长孔由于车辆的前侧碰撞而变形,因此提高了旋转止动器机构的强度。在以上的升降机构中,限制接触部分可由凸缘形支承部分的侧端部分构成,所述凸缘形支承部分通过将升降器联结件的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弯曲形成,升降器联结件的端部在与长孔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且止动器部分可形成为以凸缘形状从地板侧构件在座椅宽度的方向上突出,使得形成限制接触部分与之在与限制接触部分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接触的接触表面。根据该构造,因为止动器部分以凸缘形状从地板侧构件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突出,所以不需要与地板侧构件分开地构造止动器部分。因此,可减少部件的数量且因此降低制造成本且改善制造可操作性。另外,防止从止动器部分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的载荷被引导向具有沟槽形状(不具有金属厚度)的长孔。结果,可有效地防止长孔部分变形,从而提高了止动器机构的强度。


在附图中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了处于组装状态的升降机构的放大透视图;图3是示出了处于分解状态的升降机构的放大透视图;图4是示出了处于下极限位置处的升降机构的放大侧视图;图5是示出了处于上极限位置处的升降机构的放大侧视图;并且图6是示出了当升降机构的升降器联结件在上极限位置处突然在向前方向上旋转时的力的作用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的图示的实施例。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30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注意到图1 仅示出了构成座垫的框架的垫框架,以容易地理解升降机构30的安装结构。即,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当从座椅外侧观察时垫框架11的一个侧部分。在图1的下部处示出的附图标号“F”指示了例如机动车的车辆内部的车辆地板。 车辆座椅10经由滑动机构15和升降机构30设置在车辆地板F上,所述滑动机构15用于使车辆座椅10在车辆中以可滑动的方式移动,所述升降机构30用于调节车辆内的车辆座椅10的就座高度位置。虽然车辆座椅10的总体外观未示出,但车辆座椅具有乘员坐在其上的座垫和当乘员坐在座垫上时作为靠背的座椅靠背。在图1中,仅示出了构成座垫的框架的垫框架11。 在此,座垫和座椅靠背形成了用于实现乘员就座的构造(就座侧构造部分的示例)。另外, 构成座垫的框架的垫框架11是用于就座的就座侧构造部分的框架构件的示例。首先,描述滑动机构15。如在图1中示出,滑动机构16固定到腿支架13,所述腿支架13固定到车辆地板 F。换言之,滑动构件15具有固定到腿支架13的下轨道16和相对于下轨道16滑动的上轨道17。上轨道17的下部被接纳以相对于下轨道16滑动。另外,固定侧侧框架20固定到上轨道17的上部。滑动机构16设置有操作机构(未示出)。当乘员操作操作机构时,上轨道17可相对于下轨道16滑动。同时,当乘员不操作操作结构时,上轨道17被保持在上轨道17不能相对于下轨道16滑动的状态中。即,包括固定侧侧框架20的滑动机构15是地板侧构件的一个示例,且固定到固定于车辆地板F的腿支架14。图2是示出了处于组装状态的升降机构30的放大透视图。图3是示出了处于分解状态的升降机构30的放大透视图。如在图1中示出的,固定侧侧框架20固定到滑动机构15的上轨道17。因此,如在图2和图3中示出的,固定侧侧框架20形成有第一联接孔21和第二联接孔22。第一联接孔21形成为插入轴支承构件34以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将在下文中描述的升降机构30的止动器联结件31。第二联接孔22形成为插入轴支承构件49以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将在下文中描述的升降机构30的升降器联结件41。另外,固定侧侧框架20设有止动器部分25,设置于升降器联结件41的限制接触部分48与所述止动器部分25接触。当升降器联结件41的限制接触部分48与固定侧侧框架20的止动器部分25接触时,升降器联结件41被限制而不突然在向前方向上旋转。同时,在例如座垫的就座侧构造部分由于车辆的前侧碰撞而朝向座椅前侧施加载荷时导致升降器联结件41在向前方向上的突然旋转。止动器部分25形成为以凸缘形状从固定侧侧框架20朝向设置有升降器联结件41的一侧(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同时,止动器部分25具有接触表面251,所述限制接触部分48接触该接触表面251。接触表面251沿其延伸的平面方向设定在与限制接触部分48的接触方向(凸缘形支承部分47的延伸方向) 相交的方向上。接下来,描述升降机构30。图4是示出了处于下极限位置的升降机构30的放大侧视图。图5是示出了处于上极限位置的升降机构30的放大侧视图。图6是示出了当处于上极限位置的升降机构30 的升降器联结件41突然在向前方向上旋转时的力作用的放大侧视图。同时,与图1不同, 图2至图6示出了当从座椅内侧观察时侧框架的一侧。如在图4和图5中示出的,升降机构30构造为改变垫框架11相对于固定侧侧框架20的相对的上位置和下位置。因此,通过设定垫框架11相对于固定侧侧框架20的相对的上位置和下位置,可调节未示出的座垫和座椅靠背的就座高度。升降机构30置于固定侧侧框架20和垫框架11之间且具有止动器联结件31和升降器联结件41。如在图1中示出的,升降机构30设置在固定侧侧框架20和垫框架11之间的后侧部分处。另一方面,前侧支承联结件51设置在固定侧侧框架20和垫框架11之间的前侧部分处。前侧支承联结件51具有作为前侧支承联结件的一个端侧且相对于固定侧侧框架20可旋转地轴支承的下侧,和作为前侧支承联结件的另一个端侧且相对于垫框架11可旋转地轴支承的上侧。首先,描述图3和图5的状态的止动器联结件31。如在图3和图5中示出的,止动器联结件31例如通过冲压长的矩形金属板形成。 止动器联结件31具有可相对于设置到车辆地板F的固定侧侧框架20 (地板侧构件)可旋转地轴支承的一侧和松弛配合到设置到升降器联结件41的长孔45的另一侧,这将在后文中描述。特别地,如在图3中示出,止动器联结件31由长的矩形金属板形成,作为止动器联结件31的一侧的下部形成有下联接孔32,以用于可旋转地轴支承止动器联结件31且将止动器联结件31联接到固定侧侧框架20。轴支承构件34插入到下联接孔32和设置到固定侧侧框架20的第一联接孔21内,从而使孔轴支承且相互联接。轴支承构件34轴支承且联接下联接孔32和第一联接孔21,从而相对于固定侧侧框架20可旋转地轴支承止动器联结件31。通过在插入到止动器联结件31的下联接孔32和固定侧侧框架20的第一联接孔21 内的情况下适当地摆动轴支承构件,轴支承构件34维持可相对旋转的状态。作为止动器联结件31的另一侧的上部形成有上联接孔33以用于设置松弛配合部分36,所述松弛配合部分36松弛地配合在升降器联结件41的长孔45内,这将在下文中描述。松弛配合部分36通过使用大头钉形的构件35将其联接到上联接孔33内形成,所述大头钉形的构件35具有松弛配合在长孔45内的预定的圆柱形形状的部分。即,联接到上联接孔33的大头钉形的构件35构造为使得圆柱形形状的部分带有间隙地配合在升降器联结件41的长孔45内,以作为松弛配合部分36。松弛配合部分36构造为使其可在升降器联结件41的长孔45内平滑地移动,且可配合在形成在长孔45内的不平坦部分453的凹陷形状的部分内。接下来,描述图3和图5的状态的升降器联结件41。如在图3和图5中示出的,升降器联结件41通过冲压和弯曲大体上矩形的金属板而形成。升降器联结件41具有相对于设置到车辆地板F的固定侧侧框架20 (地板侧构件) 被可旋转地轴支承的一侧和可旋转地轴支承了构成座垫的框架(就座侧构造部分)的垫框架11 (框架构件)的另一侧。特别地,如在图3中示出的,升降器联结件41大体上由矩形金属板形成,作为升降器联结件41的一侧的下部形成有下联接孔42,以用于可旋转地轴支承升降器联结件且将其联接到固定侧侧框架20。轴支承构件49插入到下联接孔42和设置于固定侧侧框架20 的第二联接孔22内,从而将孔轴支承且相互联接。轴支承构件49轴支承且联接下联接孔 42和第二联接孔22,从而相对于固定侧侧框架20可旋转地轴支承升降器联结件41。通过在插入到升降器联结件41的下联接孔42和固定侧侧框架20的第二联接孔22内的状态下适当地摆动轴支承构件,轴支承构件49保持可相对旋转的状态。即,升降器联结件41可围绕用作旋转轴支承点的轴支承构件49相对旋转到固定侧侧框架20。作为升降器联结件41的另一侧的、大体上为矩形金属板的上部形成有上联接孔 43以用于可旋转地轴支承且联接垫框架11。联接棒19插入到上联接孔43和设置到垫框架11的联接孔111内,从而将孔轴支承且相互联接。联接棒19轴支承且联接上联接孔43 和联接孔111,从而相对于升降器联结件41可旋转地轴支承垫框架11。联接棒19通过在插入到升降器联结件41的下联接孔43和垫框架11的联接孔111内的情况下合适的螺钉接合而维持可相对旋转的状态。虽然未示出,但杆联接孔44形成在与上联接孔43的上侧邻近的部分处。杆联接孔44是用于操作升降器联结件41的操作杆(未示出)联接到其上而被轴支承的部分。通过操作该操作杆,可调节升降器联结件41的旋转位置。同时,如在图3和图5中示出的,长孔45形成在升降器联结件41的下联接孔42和上联接孔43之间。长孔45是其内松弛配合松弛配合部分36的部分,松弛配合部分36设置到止动器联结件31的上部。长孔45具有长孔形状从而形成带有向上凸起形状的圆弧。 在此,长孔45的内周部分的前侧端部限定为前侧端部451,且长孔45的内周部分的后侧端部限定为后侧端部452。前侧端部451和后侧端部452之间的内周部分的延伸以形成圆弧的上内周部分形成有不平坦部分453,所述不平坦部分453具有波状形状,该波状形状通过交替形成多个不平坦部而形成。如上所述,不平坦部分453是止动器联结件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配合到其上的部分,且具有与止动器联结件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的形状对应的适当的尺寸。当止动器联结件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配合到不平坦部分453时,松弛配合部分 36与长孔45的内周部分接触。因此,在例如座垫的就座侧构成部分由于车辆的后侧碰撞而朝向座椅的后侧施加载荷时当升降器联结件41在向后方向上突然旋转时,止动器联结件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与长孔45的内周部分接触,使其配合到作为长孔45的内周部分的不平坦部分453。因此,限制升降器联结件41在向后方向上旋转。如在图6中示出,长孔45形成为使得即使当设置到升降器联结件41的限制接触部分48与设置到固定侧侧框架20的止动器部分25接触,止动器联结件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也不与长孔45的内周部分接触。换言之,长孔设计为使得即使当升降器联结件41 试图在升降机构30的上极限位置(见图5)处在向前方向上突然旋转且升降器联结件41 的限制接触部分48因此与固定侧侧框架20的止动器部分25接触(见图6),止动器联结件 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也不接触长孔45的后侧端部452。换言之,长孔45的后侧端部452 的位置设计为使得即使当例如座垫的就座侧构成部分因车辆的后侧碰撞而朝向座椅的后侧施加载荷,也保持其中止动器联结件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不与长孔45的内周部分接触的状态。如在图3和图5中示出的,升降器联结件41的前侧形成有用于提供限制接触部分 48的前延伸部分46。前延伸部分46通过将无沟槽的实心部分(具有金属厚度)延伸到长孔45的前上部来形成。前延伸部分46形成为使得实心部分(具有金属厚度)在长孔45 的后侧端部452处在长孔45的圆弧的切向方向上向前侧延伸。如在图3和图5中示出,升降器联结件41的前端具有凸缘形支承部分47,所述支承部分47通过将所述前端朝向固定侧侧框架20设置在其处的一侧(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曲而形成。换言之,凸缘形支承部分47以凸缘形状朝向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突出。凸缘形支承部分47设计为具有在与长孔45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突出的形状。特别地,凸缘形支承部分47从与长孔45的前侧端部451邻近的位置沿升降器联结件41的旋转径向方向延伸,使其变得远离用作旋转轴支承点的轴支承构件49。凸缘形支承部分47的侧端部分构造为限制接触部分48,该限制接触部分48接触设置到固定侧侧框架20的止动器部分25。换言之,限制接触部分48形成为弯曲形状部分,该弯曲形状部分是凸缘形支承部分47的侧端部分。因此,限制接触部分48的位置设定为使得限制接触部分48相对于轴支承构件49定位在比长孔45的前侧端部451的位置在旋转径向方向上进一步向外的位置处,轴支承构件49定位在升降器联结件41的一侧处且用作旋转轴支承点。限制接触部分 48通过形成在前延伸部分46的端部处的凸缘形支承部分47的侧端部分构成。因此,限制接触部分48被接触,使得施加到其上的载荷(压力)可通过凸缘形支承部分47支承。在此,凸缘形支承部分47的延伸方向被设定的方向大体上对应于限制接触部分48沿其与止动器部分25的接触表面251接触的接触方向。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30,可获得如下效果。S卩,根据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30,升降器联结件41在向后方向上的旋转被止
8动器联结件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所限制,松弛配合部分36松弛配合在长孔45内,配合且接触长孔45的内周部分的不平坦部分453。因此,例如即使当诸如座垫的就座侧构成部分因车辆的后侧碰撞而朝向座椅的后侧施加载荷时,也可限制升降器联结件41在向后方向上旋转。另外,根据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30,例如即使当就座侧构成部分因车辆的前侧碰撞而朝向座椅的前侧施加载荷时,也通过设置到升降器联结件41的限制接触部分48接触设置到固定侧侧框架20的止动器部分25的接触表面251而限制了升降器联结件41在向前方向上的旋转。因此,可限制升降器联结件41在向前方向上旋转。根据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30,限制接触部分48相对于作为升降器联结件41 的旋转轴支承点的轴支承构件49设置在比长孔45的前侧端部451的位置在旋转径向方向上进一步向外的位置处。因此,升降器联结件41在长孔45的前侧端部451处的旋转径向距离与升降器联结件41在限制接触部分48处的旋转径向距离不同。因此,通过升降器联结件41的旋转限制而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48的载荷施加到与长孔45的前侧端部451的位置偏离的位置处,如通过图6的阴影箭头方向的底端部分所示。换言之,通过升降器联结件 41的旋转限制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48的载荷可在作为无沟槽实心部分(具有金属厚度) 的前延伸部分46处而非在长孔45处被支承。因此,载荷不施加到具有沟槽形状(不具有金属厚度)的长孔45,使得可防止长孔45部分变形。另外,因为通过升降器联结件41的旋转限制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48的载荷可支承在作为无沟槽实心部分(具有金属厚度)的前延伸部分46处,所以可改进限制旋转的止动器机构的强度。另外,根据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30,从旋转轴支承点到限制接触部分48的距离(旋转径向距离)长于常规距离。因此,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杠杆原理,可降低通过旋转限制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48的载荷。结果,能够增加升降器联结件41抵抗载荷的耐久性,从而提高旋转止动器机构的整体强度。因此,根据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30,可构造带有更少数量部件的升降机构,以限制升降器联结件41因车辆的后侧碰撞而在向后方向上旋转,限制升降器联结件41因车辆的前侧碰撞而在向前方向上旋转,且防止长孔45部分由于车辆的前侧碰撞而变形,从而提高了旋转止动器机构的强度。另外,根据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30,长孔45形成为使得即使当设置到升降器联结件41的限制接触部分48接触设置到固定侧侧框架20的止动器部分25的接触表面251时,止动器联结件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也不接触长孔45的内周部分(与之脱离接触)。因此,例如可防止由于止动器联结件31的松弛配合部分36与长孔45的内周部分的后侧端部452的碰撞导致的长孔45的变形。结果,能够防止由于车辆的前侧碰撞导致的长孔45的变形,从而提高了旋转止动器机构的强度。另外,根据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30,止动器部分25以凸缘形状从固定侧侧框架20朝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因此,不需要与固定侧侧框架20分开地构造止动器部分25。因此,可减少部件数量且因此降低制造成本且改善制造可操作性。也如在图6中示出的,限制接触部分48通过凸缘形支承部分47的侧端部分构成, 所述侧端部分通过将升降器联结件41的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弯曲而形成,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在与长孔45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且止动器部分25的接触表面251形成在与限制接触部分48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因此,从止动器部分25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48的载荷在与从长孔45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图6中示出的阴影箭头的方向上指向。因此,防止从止动器部分25施加到限制接触部分48的载荷朝向具有沟槽形状的长孔45 (不具有金属厚度)指向。结果,能够有效地防止长孔部分变形,因此提高了旋转止动器机构的强度。虽然本发明已参考其某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但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偏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本发明中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多种改变。例如,根据以上示例性实施例,作为设置在车辆地板上的地板侧构件,采用了固定侧侧框架20,该固定侧侧框架20固定到经由腿支架13固定到车辆地板F的滑动机构15。 然而,地板侧构件不限于此。例如,其中地板侧构件直接固定到车辆地板F而不使用腿支架 13和滑动机构15的构造也是可以的。此外,地板侧构件可包括其中附接结构通过部分修改车辆地板而提供的构件。另外,用于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可通过除升降器联结件和止动器联结件之外添加适当的构件来构造。此外,凸缘形支承部分47可以不弯曲以形成限制接触部分48。在该情况下,凸缘形支承部分47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端部用作限制接触部分48。可替代地,止动器部分 25可以不从固定侧侧框架20突出。在该情况下,固定侧侧框架20的上边缘用作止动器部分25以接触限制接触部分48。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调节车辆座椅的就座高度位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器联结件,所述升降器联结件具有相对于设置在车辆地板上的地板侧构件被可旋转地轴支承的一侧;以及可旋转地轴支承用于就座的就座侧构成部分的框架构件的另一侧;和止动器联结件,所述止动器联结件具有相对于所述地板侧构件被可旋转地轴支承的一侧;以及被松弛配合在形成于所述升降器联结件中的长孔中的另一侧,其中,通过所述止动器联结件的松弛配合部分接触所述长孔的内周部分,来限制由于所述就座侧构成部分朝向所述座椅的后侧施加载荷而导致的所述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后方向上的旋转,其中,通过设置到所述升降器联结件的限制接触部分接触设置到所述地板侧构件的止动器部分,来限制由于所述就座侧部分朝向所述座椅的前侧施加载荷而导致的所述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前方向上的旋转,并且其中,所述限制接触部分相对于所述升降器联结件的所述一侧的可旋转轴支承点设置于在旋转径向方向上比所述长孔的前侧端部的位置进一步外侧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中,所述长孔形成为使得即使当设置到所述升降器联结件的所述限制接触部分接触设置到所述地板侧构件的所述止动器部分时,所述止动器联结件的所述松弛配合部分也不与所述长孔的内周部分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机构,其中,所述限制接触部分由凸缘形支承部分的侧端部分构成,所述凸缘形支承部分通过将所述升降器联结件的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弯曲而形成,所述升降器联结件的所述端部在与所述长孔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中,所述止动器部分形成为以凸缘形状从所述地板侧构件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突出,从而形成接触表面,所述限制接触部分与所述接触表面在与所述限制接触部分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接触。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的升降机构,用于调节车辆座椅的就座高度位置。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器联结件,其具有可旋转地轴支承到在车辆地板上的地板侧构件的一侧和可旋转地轴支承用于就座的就座侧构成部分的框架构件的另一侧;和止动器联结件,其具有可旋转地轴支承到地板侧构件的一侧和松弛配合到形成在升降器联结件内的长孔内的另一侧。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后方向上的旋转通过止动器联结件的松弛配合部分与长孔的内周部分的接触来限制。升降器联结件在向前方向上的旋转通过升降器联结件的限制接触部分与地板侧构件的止动器部分的接触限制。限制接触部分相对于升降器联结件的一侧的可旋转轴支承点设置于在旋转径向方向上比长孔前侧端部的位置进一步外侧处。
文档编号B60N2/16GK102343839SQ20111022537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日
发明者伊藤勉, 增田贤志, 寺田翔, 桑山俊介, 肌附辉行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