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杆托架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4258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扭矩杆托架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扭矩杆托架的结构中,防止向扭矩杆的浸水、落石,提高扭矩杆的耐久性,另外,提高扭矩杆托架的刚性,提高车辆的振动噪声性能。扭矩杆托架(28)具有:固定板(29),其通过固定螺栓(33、33)固定于动力单元(4)的下部;以及一对侧板(30、30),其从该固定板(29)的左右两侧端向下方延伸,从两侧夹着扭矩杆(11)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并连结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的动力单元侧内筒部(21)。在扭矩杆托架(28)的固定螺栓(33、33)与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之间配置有连接固定板(29)和一对侧板(30、30)的加强板(40)。
【专利说明】扭矩杆托架的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扭矩杆托架的结构,特别是涉及保护扭矩杆的防振衬套的扭矩杆托架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中,有时具有设有扭矩杆的结构,上述扭矩杆连接动力单元的下部与比该动力单元靠后方的车体之间。
[0003]扭矩杆包括:在其一端侧的、通过车体侧弹性部件连结在车体侧内筒部与车体侧外筒部之间的车体侧防振衬套;以及在其另一侧端的、通过动力单元侧弹性部件连结在动力单元侧内筒部与动力单元侧外筒部之间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
[0004]扭矩杆的两端的车体侧防振衬套与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之间通过杆部连结。
[0005]另外,在扭矩杆与动力单元之间设有扭矩杆托架,上述扭矩杆托架连结有扭矩杆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并且固定于动力单元。
[0006]作为这样的扭矩杆托架的结构有下面的现有技术。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 273438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I的防振装置是介于车体与构成动力单元的发动机之间的结构,在输出轴朝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动力传动系统的下部配置有扭矩杆。
实用新型内容
[001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0012]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I中,扭矩杆配置在动力单元的下部,因此有如下不良情况:在车辆行驶中落石、落下物与扭矩杆接触,扭矩杆破损。
[0013]另外,近年来的车辆为了轻量化,扭矩杆使用树脂材料,因此,有如下不良情况:树脂材料的扭矩杆吸收水、融雪材料,扭矩杆的耐久性下降。
[0014]而且,在将扭矩杆的端部连结到动力单元的下部的扭矩杆托架为倒U字形状的截面,且为将扭矩杆托架固定于动力单元的固定螺栓配置在比小球部(扭矩杆的小径侧的防振衬套: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靠前方的托架形状的情况下,有扭矩杆托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固定值变低,振动噪声(NV)性能变差的倾向。
[0015]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扭矩杆托架的结构:能防止向扭矩杆的浸水、落石,提高扭矩杆的耐久性,另外,能提高扭矩杆托架的刚性,提高车辆的振动噪声性倉泛。
[0016]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7]本实用新型是扭矩杆托架的结构,设有连接动力单元的下部与比该动力单元靠后方的车体之间的扭矩杆,上述扭矩杆包括:在其一端侧的、通过车体侧弹性部件连结在车体侧内筒部与车体侧外筒部之间的车体侧防振衬套;在其另一侧端的、通过动力单元侧弹性部件连结在动力单元侧内筒部与动力单元侧外筒部之间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以及连结在其两端的上述车体侧防振衬套与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之间的杆部,上述扭矩杆托架的结构还设有扭矩杆托架,上述扭矩杆托架连结有上述扭矩杆的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并且固定于上述动力单元,上述扭矩杆托架的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扭矩杆托架具有:固定板,其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上述动力单元的下部;以及一对侧板,其从上述固定板的左右两侧端向下方延伸,从两侧夹着上述扭矩杆的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并连结到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的上述动力单元侧内筒部,在将上述扭矩杆托架固定于上述动力单元的下部的上述固定螺栓与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之间配置有连接上述固定板和上述一对侧板的加强板。
[0018]实用新型效果
[0019]本实用新型能防止向扭矩杆的浸水、落石,提高扭矩杆的耐久性,另外,能提高扭矩杆托架的刚性,提高车辆的振动噪声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车辆的俯视图。(实施例)
[0021]图2是车辆的仰视图。(实施例)
[0022]图3是图1的III 一 III线的车辆的右侧视图。(实施例)
[0023]图4是图3的扭矩杆托架的安装部位的放大右侧视图。(实施例)
[0024]图5是图3的扭矩杆托架的安装部位的放大仰视图。(实施例)
[0025]图6是扭矩杆和扭矩杆托架的俯视图。(实施例)
[0026]图7是扭矩杆和扭矩杆托架的侧视图。(实施例)
[0027]图8是扭矩杆托架的俯视图。(实施例)
[0028]图9是扭矩杆托架的侧视图。(实施例)
[0029]图10是扭矩杆托架的仰视图。(实施例)
[0030]图11是扭矩杆托架的截面图。(实施例)
[0031]图12是扭矩杆的车体侧的安装部位的概略构成图。(实施例)
[0032]图13是扭矩杆的动力单元侧的安装部位的概略构成图。(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33]本实用新型在扭矩杆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的前方配置加强板,从而实现如下目的:防止向扭矩杆的浸水、落石,提高扭矩杆的耐久性,另外,提高扭矩杆托架的刚性,并提高车辆的振动噪声性能。
[0034]实施例
[0035]图1?图13示出该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36]如图1?图3所示,在车辆I中,由构成车体2的悬架3支撑着配置在比该悬架3靠车辆前后方向X的前方的动力单元4。
[0037]如图12所示,悬架3包括截面在水平方向为直线状的下侧框架部5和安装在该下侧框架部5上的上侧框架部6。该上侧框架部6具有帽形状的突出部8,突出部8向下侧框架部5的上方突出而形成框架空间7。
[0038]动力单元4包括发动机(4汽缸)9和连结到该发动机9的变速器10,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左右方向Y且与后方的悬架3大致平行地配置。
[0039]动力单元4的下部与比该动力单元4靠后方的构成车体2的悬架3之间由扭矩杆11连结。
[0040]如图6、图7所示,该扭矩杆11在两端具有防振衬套,在一端侧具有车体侧防振衬套12,并且在另一侧端具有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另外,扭矩杆11具有杆部24,杆部24连结在车体侧防振衬套12与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之间。
[0041]如图6所示,车体侧防振衬套12是大径(大球)侧防振衬套,在车体侧内筒部14与车体侧外筒部15之间用车体侧弹性部件16连结而构成,如图1、图2、图12所示,从在悬架3的上侧框架部6的突出部8的侧部形成的防振衬套用插入口 17向框架空间7内插入,通过作为第I安装件18的第I固定螺栓19和第I固定螺母20连结到悬架3。
[0042]如图7所示,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是小径(小球)侧防振衬套,在动力单元侧内筒部21与动力单元侧外筒部22之间用动力单元侧弹性部件23连结而构成。
[0043]在扭矩杆11中,作为两端的防振衬套的车体侧防振衬套12与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之间用杆部24连结。
[0044]为了将扭矩杆11的一端侧的车体侧防振衬套12连结到悬架3,如图12所示,在杆部24的一端部形成螺栓插通孔25,并且与该螺栓插通孔25对应地在悬架3的下侧框架部5且在下侧螺栓孔26和上侧框架6的突出部8的顶部形成上侧螺栓孔27。此外,第I固定螺母20紧固于下侧框架部5的下表面。
[0045]在扭矩杆11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连结有扭矩杆托架28。另外,该扭矩杆托架28固定于动力单元4。
[0046]如图8?图10所示,扭矩杆托架28具有固定板29和一对侧板30、30。
[0047]如图4、图7所示,在动力单元4的下部的螺栓孔31、31螺合作为第2安装件32的一对第2固定螺栓33、33,由此将固定板29固定于动力单元4的下部。因此,在固定板29中分开地形成有固定用孔34、34,固定用孔34、34用于插通第2固定螺栓33、33。另外,在固定板29中,且在固定用孔34、34间形成有减轻重量孔35。
[0048]一对侧板30、30从固定板29的左右两侧端向下方延伸,从两侧夹着扭矩杆11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连结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的动力单元侧内筒部21。因此,如图13所示,在杆部24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插通连结螺栓36的连结用插通孔37。另外,如图8所示,在一对侧板30、30中形成有与连结用插通孔37对应的连结螺栓用孔38、38。连结螺栓36的顶端部位螺合连结用螺母39,连结用螺母39紧固于一对侧板30、30的一方。
[0049]如图4、图7所示,在将扭矩杆托架28固定于动力单元4的下部的第2固定螺栓33、33与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之间配置有连接固定板29和一对侧板30、30的加强板40。如图11所示,该加强板40通过焊接紧固于固定板29和一对侧板30、30。这样,通过将加强板40焊接于固定板29和一对侧板30、30,扭矩杆托架28相对于车辆左右方向Y的变形模式成为支撑形状,能提高扭矩杆托架28的固有值,能提高振动噪声(NV)性能。
[0050]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在扭矩杆11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的前方配置加强板40,能保护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免受车辆行驶中的浸水、落石。[0051]另外,通过用加强板40连结固定板29和一对侧板30、30,能防止夹着扭矩杆11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的一对侧板30、30的变形,能提高扭矩杆托架28整体的刚性。
[0052]如图4所示,加强板40的车辆上下方向Z的下侧的下端部40E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朝向扭矩杆11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的最下端部13E的下方突出距离H。
[0053]通过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加强板40延伸到比扭矩杆11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靠下方,能扩大保护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免受浸水、落石的范围,能进一步提高保护效果O
[0054]如图4、图7所示,加强板40形成为使其下端部40E逐渐靠近扭矩杆11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呈以规定的曲率半径R弯曲的形状。
[0055]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将加强板40设为弯曲的形状,浸水容易顺利地流到后方,能防止流向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13的浸水。
[0056]另外,通过将加强板40设为弯曲的形状,针对障碍物的碰撞等容易躲开撞击,能减轻向车辆I的振动传递。
[0057]而且,通过将加强板40设为弯曲的形状,与直线状(平板)相比加强板40的截面面积增加,能使侧板的加强更加牢固。
[0058]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059]本实用新型的扭矩杆托架的结构能应用于各种车辆。
[0060]附图标记说明
[0061]I 车辆
[0062]2 车体
[0063]3 悬架
[0064]4动力单元
[0065]9发动机
[0066]10变速器
[0067]11扭矩杆
[0068]12车体侧防振衬套
[0069]13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
[0070]14车体侧内筒部
[0071]15车体侧外筒部
[0072]16车体侧弹性部件
[0073]17防振衬套用插入口
[0074]19第I固定螺栓
[0075]20第I固定螺母
[0076]21动力单元侧内筒部
[0077]22动力单元侧外筒部
[0078]23动力单元侧弹性部件
[0079]24 杆部
[0080]28扭矩杆托架
[0081]29固定板[0082]30、30 —对侧板
[0083]33、33第2固定螺栓
[0084]40加强板。
【权利要求】
1.一种扭矩杆托架的结构,设有连接动力单元的下部与比该动力单元靠后方的车体之间的扭矩杆,上述扭矩杆包括:在其一端侧的、通过车体侧弹性部件连结在车体侧内筒部与车体侧外筒部之间的车体侧防振衬套;在其另一侧端的、通过动力单元侧弹性部件连结在动力单元侧内筒部与动力单元侧外筒部之间的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以及连结在其两端的上述车体侧防振衬套与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之间的杆部,上述扭矩杆托架的结构还设有扭矩杆托架,上述扭矩杆托架连结有上述扭矩杆的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并且固定于上述动力单元,上述扭矩杆托架的结构的特征在于, 上述扭矩杆托架具有: 固定板,其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上述动力单元的下部;以及 一对侧板,其从上述固定板的左右两侧端向下方延伸,从两侧夹着上述扭矩杆的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并连结到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的上述动力单元侧内筒部, 在将上述扭矩杆托架固定于上述动力单元的下部的上述固定螺栓与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之间配置有连接上述固定板和上述一对侧板的加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杆托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板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下端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朝向上述扭矩杆的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的最下端部的下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杆托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板形成为使其下端部逐渐靠近上述扭矩杆的上述动力单元侧防振衬套,呈弯曲的形状。
【文档编号】B60K5/12GK203543624SQ201320587815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7日
【发明者】石井孝明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