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车的坡道收放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0445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福祉车的坡道收放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坡道收放机构,尤指一种操作更省力的福祉车的坡道收放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行动不便的残疾者外出时常以电动代步车或轮椅作为移动代步的交通工具,由于代步车或轮椅借电力或人力移动,其行进速度缓慢且较为安全,十分适合行动不便者使用。然而代步车或轮椅因速度较慢且不适合在道路上行驶,更无法远行,因此一般残疾者或行动不便者外出时大多需要车辆接送。

特别是在上下车的过程中,由于车辆内部与地面具有高度差,因此残疾人士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有办法达成。市面上遂发展出一种可辅助轮椅上下车的车辆,其做法是在后车门打开后能够安装一坡道板连接于地面,使残疾人士经由他人辅助推动轮椅或藉由安装于车上的电动牵引装置带动而沿坡道板进入车辆的后车厢中。

由于目前斜坡板的结构大多是由多个折板连接而成,且仅在单侧设置一仰卧器,斜坡板在翻转上,容易造成单边受力,仰卧器较易耗损。此外,在摆放或收纳斜坡板的过程中,单一的仰卧器使斜坡板动作并不协调一致,造成斜坡板从车内搬出或搬入,相当耗费力气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福祉车的坡道收放机构,其坡道板在收合过程中,能够达到操作协调性佳、动作一致且更省力。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福祉车的坡道收放机构,安装于一车体,包括:

一定位座,安装于该车体;

一坡道板,枢接于该车体;

一连杆组件,一端连接于该定位座,该连杆组件包含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的一端枢接于该定位座,另一端则与该第二连杆的一端枢接;

一阻尼器,一端枢接于该定位座,另一端枢接于该第一连杆或该第二连杆;以及

二仰卧组件,各该仰卧组件分别设置于该坡道板的两侧,其一的该仰卧组件与该第二连杆的一端枢接,且各该仰卧组件还连接一能够同步控制该坡道板作动的传动线。

其中各该仰卧组件包括一主仰卧组件及一从仰卧组件,该主仰卧组件通过该传动线连动地控制该从仰卧组件,以定位该坡道板于一收合位置。

其中各该仰卧组件分别还包括一保持架、固定于该保持架的一调节器、与该调节器连接的一仰卧连杆组及与该调节器连动的一卷簧。

其中该主仰卧组件还包括一释放杆,该从仰卧组件还包括一被动杆,该传动线的两端分别与该释放杆及该被动杆连动。

其中该收合位置包含该坡道板呈一竖立状态的位置或一平躺状态的位置。

其中该卷簧能够对该坡道板产生一弹性预力。

其中各该保持架分别固定于该坡道板的两侧,并跟随各仰卧组件的旋转而转动。

其中该坡道板包含一主板与一从板,该主板包括有两侧滑轨,该从板能够滑移地连接各该侧滑轨。

该阻尼器包含具有一活塞杆与一压缸的一压力棒,以定位该坡道板于一展开位置。

其中该活塞杆一端能够移动地连接该压缸,该活塞杆的另一端枢接于该第一连杆与该第二连杆之间。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利用成对的仰卧组件设置于坡道板两侧,在旋转地摆动坡道板过程中,坡道板的重量能够平均分散于各仰卧组件,使各仰卧组件不易损耗,寿命增加。用户扳动设置于主仰卧组件的释放杆,并通过传动线连动从仰卧组件,即可同步操控坡道板从车体内搬出或搬入的操作,十分省力且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本发明福祉车的坡道收放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绘示本发明福祉车的坡道收放机构的分解分解图。

图3为绘示本发明连杆组件、阻尼器与从仰卧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4为绘示本发明主仰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绘示本发明主仰卧组件设置于坡道板的侧视图。

图6为绘示本发明从仰卧组件设置于坡道板的侧视图。

图7为绘示本发明操作释放杆使坡道板定位于收合位置的侧视图。

图8为绘示本发明操作释放杆使坡道板跟随仰卧组件旋转的侧视图。

图9为绘示本发明阻尼器使坡道板定位于展开位置的侧视图。

图10为绘示本发明应用在福祉车的实施例图。

图中:

10福祉车;20车体;30后车箱;40车底板;100坡道收放机构;

110定位座;120坡道板;122主板;124从板;126侧滑轨;128握持部

130连杆组件;132第一连杆;134第二连杆;136枢接部;

140传动线;150阻尼器;152活塞杆;154压缸;170主仰卧组件;

172释放杆;174、184支点;180从仰卧组件;182被动杆;190保持架

200调节器;202定位片;210仰卧连杆组;212第一连杆;

214第二连杆;216主轴;220卷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福祉车10的坡道收放机构100,安装于一车体20的后车厢30的车底板40上。如图10所示的坡道收放机构100较佳是安装于后车厢30的尾端,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坡道收放机构100也可安装于车体20侧门的车底板40,视需要而改变。

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坡道收放机构100包括一定位座110、一坡道板120、一连杆组件130、一阻尼器150及二仰卧组件170、180。定位座110安装于车体20(即车底板40上),坡道板120一端亦枢接于车体20。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坡道板120包含一主板122与一从板124,主板122的两侧还设有两侧滑轨126,使从板124可滑移地连接各侧滑轨126。

本实施例的坡道板120除了能够达到延长长度外,通过设置侧滑轨126的方式还可使从板124与主板122相互叠置,以节省空间。此外,从板124的一端更设有握持部128,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128较佳为一穿孔,开设于从板124远离车体20的一侧,以供使用者手部穿入而方便操作。

连杆组件130一端连接于定位座110,其包含一第一连杆132及一第二连杆134。第一连杆132一端枢接于靠近车体20内部的定位座110上,另一端则与第二连杆134的枢接部136枢接,使第一连杆132能够相对于定位座110旋转的摆动。第二连杆134的一端枢设于枢接部136,例如借由插销(未标号)穿设第二连杆134而与枢接部136形成枢接效果。第二连杆134另一端借由其中之一的仰卧组件枢接于坡道板120的一侧边。因此第二连杆134可相对第一连杆132旋转的摆动,坡道板120亦可相对第一连杆132枢转于不同角度。

阻尼器150一端枢接于靠近车体20外的定位座110上,另一端则枢接于第一连杆132或第二连杆134。请一并参考图5及图6所示,阻尼器150包含具有一活塞杆152与一压缸154的一压力棒(例如气压棒或油压棒),以定位坡道板120于一展开位置。换言之,活塞杆152一端可移动地连接压缸154,活塞杆152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一连杆132与第二连杆134之间(即枢接部136)。当活塞杆152收缩于压缸154时,可操作坡道板120于所述展开位置,如图9及图10所示,此部分将容后说明。

各仰卧组件分别设置于坡道板120两侧,其中一仰卧组件(即从仰卧组件180)与第二连杆134的一端枢接,且各仰卧组件还连接一可同步控制坡道板120作动的传动线140。如图所示的各仰卧组件包括一主仰卧组件170及一从仰卧组件180,其分别包含一保持架190、固定于保持架190的一调节器200、与调节器200连接的一仰卧连杆组210及与调节器200连动的一卷簧220。

关于主、从仰卧组件170、180的结构大致相同,亦即仰卧连杆组210均包含相互连动的一第一连杆212及第二连杆214,第一连杆212一端与调节器200的主轴216枢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14连接。卷簧220设置于从调节器200凸出的主轴216上,卷簧220的两端分别由固定的或可活动的组装于调节器200或保持架190的多个固定片202定位,使分别固定于坡道板120两侧的各保持架190,能跟随各仰卧组件170、180(各调节器200)的旋转而转动。

在如图5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主仰卧组件170还包括一释放杆172及固定于保持架190的一支点174,从仰卧组件180则包含一被动杆182及固定于保持架190的一支点184。因此释放杆172及被动杆182能够根据其支点174、184推动或拉动第二连杆214,进而操控各调节器200作动。调节器200主要用以储存或释放卷簧220所产生的一弹性预力,而各调节器200为现有技术,不再详述。

传动线140两端分别与释放杆172及被动杆182连动,以定位坡道板120于一收合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线140的两端较佳分别连接于主仰卧组件170的第一连杆212的末端及从仰卧组件180的被动杆182的一端,使主仰卧组件170能够通过传动线140连动地控制从仰卧组件180,进而使坡道板120可定位地自由旋摆(例如手动定位车用座椅)。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传动线140的两端亦可分别连接于主仰卧组件170的释放杆172的一端及从仰卧组件180的被动杆182的一端,视需要而改变。

在如图5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收合位置包含将坡道板120朝车体20内转动地推入,使坡道板120呈竖立状态(即坡道板120与后车箱30的车底板40垂直)的位置或一平躺状态的位置(即坡道板120与后车箱30的车底板40叠置)。在操作坡道板120于收合位置(竖立)的过程中,由于阻尼器150的压缸154的内部压力持续对活塞杆152产生推力而伸长,坡道板120因而产生收合方向相同的顺向力,因此在操作坡道板120的收合过程达到更加省力的效果。

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为坡道板120另一收合状态的位置(平躺)。当使用者扳动释放杆172并推动坡道板120时,传动线140同步地带动主、从仰卧组件170、180的调节器200旋转。此时,卷簧220会跟随呈平躺状态位置的坡道板120压缩并产生一反向的弹性预力,并通过定位片202定位叠靠在后车箱30车底板40的位置上。因此使坡道板20在收合的位置不会占用后车箱30的置物空间。

请一并参考图8、图9及图10所示,当需要由外部运送物体(如推车或轮椅)至后车箱30时,扳动释放杆172并通过传动线140同步控制各仰卧组件170、180作动,以释放各调节器200对卷簧220的反向弹性预力。此时,坡道板120受压缩状态的各卷簧220产生的一正向的弹性预力,让用户在旋转地摆动坡道板120成竖立的位置时能够更加省力,且由于传动线140控制各仰卧组件170、180作动,使操作坡道板120更加协调且一致。

当使用者持续将坡道板120朝车体20外转动地拉动至展开位置时,坡道板120、第一连杆132及第二连杆134均会展开,直到坡道板120末端抵靠于地面上,因此物体能够沿坡道板120顺利地进入后车箱30中。在操作坡道板120从竖立状态至所述展开位置的过程中,阻尼器150的活塞杆152会受第一连杆132与第二连杆134抵压而向压缸154移动,而压缸154会因其内部压力而持续对活塞杆154产生推力(即相对于坡道板120展开方向的反向力),使活塞杆152缓慢朝压缸154内收缩,达到坡道板120缓慢下降而能够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当物品运送完毕后,需操作坡道板120于上述收合位置,以收折地放入车体20的后车厢30中。相关操作动作请参考前述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在赘述。因此本发明利用成对的仰卧组件170、180设置于坡道板120两侧,在旋转地摆动坡道板120的过程中,坡道板120的重量能够平均分散于各仰卧组件170、180,使各仰卧组件170、180不易损耗,寿命增加。此外,用户扳动连接于主仰卧组件170的释放杆172,并通过传动线140连动从仰卧组件180,即可同步操控坡道板120从车体20内搬出或搬入的操作,十分省力且便利。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