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和多方向的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2108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和多方向的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内部空间的通风系统。该通风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出风口。



背景技术:

对于现代车辆,在通风系统内构造有所谓的人员出风口。在机动车驾驶室中的仪表板表面、尤其在仪表板的可见范围内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例如用于显示器或者储物处的操纵元件的或者用于例如安全系统如安全气囊等等的功能面。传统系统也妨碍了在前挡风玻璃中集成抬头显示器,因为由于传统系统会在前挡风玻璃内侧上产生镜面投影。在前挡风玻璃中的抬头显示器所示信息的可见度会受到负面影响。以此使得通风系统中的出风口为了车辆内部空间或者第一排座椅的通风而向仪表板中的集成被不同的需要考虑的边界条件妨碍。此外出风口需要不变的预设横截面,以便能遵守相应的用于通过出风口换气的设计规定。此外对于传统出风口,通过空气管路和空调设备以相应的量向乘员内部空间供给温度相应调节过的空气的人员出风口要求仪表板下方的安装空间的一大部分。传统的出风口集成在仪表板中的布置总体上减小了用于其他操作元件、例如将来所需的功能面的设计空间。

此外对于用户来说使其舒适的是,由凉爽空气或者通过所谓的弥散区形成的车辆内部空间自然通风式空气调节,因为这种自然通风式空气调节相对于借助人员出风口直接吹风感觉上更舒服。

当前的中级和高级机动车已经在通风系统内具备形式为在仪表板中的弥散区的子系统,该子系统大多布置在仪表板的上侧。对于具有弥散区的车辆大多省去了中部的人员出风口、其也被称为对人出风口,因为在仪表板上侧的弥散区在仪表板的中央位置吹出空气并且可以因此至少部分地在某种意义上替代对人出风口。当前的问题在于,空气从弥散区不经定向地吹出且此外以低速吹出,使得在车辆内部空间的乘员产生通风不均匀的感觉。

在杂志ATZ 02/2007年度109,第154-160页中已知借助可摆动除霜出风口的间接通风。

例如在专利文献EP 1 228 916A2;EP 1 151 879A2;EP 1 132 231A1;DE 103 50 949A1和US 2005/0130580A1中公布有通风装置、尤其仪表板。

此外在专利文献DE 43 38 099A1;DE 103 03 114B3;DE 103 50 232A1以及DE 103 50 232A1中公布有用于向乘员内部空间导入空气的出风口。

在专利文献DE 199 10 774A1和DE 20 2009 000 012U1中公布有用于向乘员内部空间导入空气的空气喷口,其具有较好的操作舒适度,为了实现客户所需的空气流向乘员内部空间的定向其包括电机驱动的、可摆动的叶片或者百叶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舒适的通风系统。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借助机动车内的多功能通风系统的机动车车辆内部空间通风解决。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以有利的方式在仪表板中被覆盖地布置的出风口模块,出风口模块尤其可以布置在仪表板上侧。在仪表板上侧的出风口或者出风口模块也被称为“Dash-Top(仪表板上侧)出风口”或者“Dash-Top出风口模块”。

按照本发明,出风口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出风口构造为空气喷口的形式。出风口具有用于分别控制和定向叶片的器件。在对车辆内部空间通风系统的阐述中还会进一步阐述出风口和出风口模块。

本发明的出发点是,一种通风系统,用于机动车的乘员内部空间,其中,所述通风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沿轴向在纵向上沿着至少一个出风口的纵轴线被气流流过。

按照本发明规定,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包含壳体和至少一个支承在所述壳体中的空气引导元件,所述空气引导元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围绕至少一个出风口的纵轴线转动和/或相对于气流能够调节倾斜度地布置。

优选的是,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的壳体在仪表板中固定地或者能够相对于仪表板摆动地布置。

此外优选地规定,在出风口模块中布置多个出风口,其中,在一种设计方案中出风口模块固定地布置在仪表板中或者在另一种设计方案中可以相对于仪表板摆动地布置。

出风口模块具有具备用于多个出风口的开口的基础件,其中,多个出风口的壳体固定在基础件中,并且基础件本身固定地或者可摆动地布置在仪表板中。

优选地规定,基础件布置在仪表板中、尤其在仪表板的上侧上在仪表板的开口中。

在进一步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在所述仪表板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口配设有透气的覆盖件。在此建议不同的覆盖件变型,这在下文中还会详细阐述。

覆盖件具有的优点在于,不会发生叶片断裂,因为叶片被覆盖件保护。同样,叶片也不会被用作销钉夹等等,以此同样避免叶片断裂。此外,也不会有物体滑入叶片之间。

此外还降低了成本,因为仅须对覆盖件喷漆。

优选的是,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布置在自身处于机动车内的安装位置中的仪表板的上侧,由此以有利的方式为其他操作元件留出仪表板更多的面。

按照本发明,在所述仪表板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口的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基本上布置在所述仪表板的可见表面的平面中并且相对于仪表板的可见表面的平面能够转动并且能够调节倾斜度。

在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在所述仪表板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口的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布置在所述仪表板的可见表面的平面的下方,使得透气的覆盖件布置在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的上方,处在所述仪表板的可见表面的平面中。

此外,规定手动的或者具有驱动件的设计方案,手动地或通过驱动件实现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围绕出风口的纵轴线的转动和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相对于气流的倾斜度调节,其中,转动和倾斜度调节在这两种变型方案中同时地或者相互独立地进行。

如果手动地进行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的转动和/或倾斜度调节,就为出风口的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配设操作元件。

该通风系统的特点还在于,至少一个出风口包含壳体和至少一个支承在所述壳体中的空气引导元件,所述空气引导元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围绕至少一个出风口的处于流动方向上的纵轴线转动和/或相对于气流能够调节倾斜度地布置。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具有筒形壳体,在所述壳体(G)中布置有叶片转环和叶片摆环,所述叶片转环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的纵轴线转动,所述叶片摆环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相对于气流调节倾斜度。

在此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叶片转环和叶片摆环分别具有齿环,这些齿环分别与小齿轮啮合,这些小齿轮能够沿一个或另一个方向围绕其轴线转动,使得所述齿环随之沿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转动。

所述出风口的特点还在于,所述叶片转环在所述壳体内在齿环和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之间配属有运动机构,该运动机构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上以及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各个位置中围绕至少一个出风口的纵轴线能转动地支承着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

最后,所述出风口的特点还在于,所述叶片摆环在所述壳体中在齿环和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之间配属有运动机构,该运动机构相对于气流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能调节倾斜度地支承着至少一个空气引导元件。

在优选的变型设计方案中,每个小齿轮均分别配属有驱动件。

本发明总的设计方案在于,为用于乘员内部空间通风的多功能通风系统提供一种技术解决方案,其独立地或者与传统的人员出风口系统相结合地保证通风功能或者机动车乘员内部空间内的空气调节,这在下文中还会进一步详细阐述。

按照本发明地,多功能通风系统通过执行机构保证在不同方向上的和具有不同强度的空气流。

为此,多功能通风系统的至少一个出风口集成在仪表板中。

优选地,至少一个出风口布置和集成在仪表板的上侧。

以这种方式可以有利地从中央位置实现多个通风功能,在传统的通风系统中为此大多必需各个分开的、在其上连接有空气管路的空气喷口(出风口)。以此以有利的方式减少了分开的空气管路,如上所述这些分开的空气管路需要大的安装空间,而这些安装空间在将来的车辆中要用于其他的操作元件。

按照本发明规定,为了使至少一个出风口在多功能通风系统中在视觉上隐藏和保护不受外部的机械性影响,所以通过格栅覆盖件保护至少一个出风口。

按照本发明在此规定,格栅覆盖件构造为通过出风口的空气引导元件保证在能实现的空气流最大射出角度情况下的最大化定向。换句话说,格栅覆盖件对空气流的预期的最大化定向不能有负面影响。

此外按照本发明规定,至少一个出风口取代已知的、在仪表板中的对人出风口和除霜/除雾出风口,或者至少是对其的补充。

通风系统的多功能的、布置在仪表板中央的出风口模块或者多功能通风系统的至少一个出风口包括执行机构,借助执行机构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方向和气流强度以及波动模式。

优选地提供一种出风口模块,其由多个可以相互无关地运动的出风口构成,其中在优选的变型设计方案中规定,在出风口模块中布置四个出风口并且在此使各两个出风口为一组,下文中还会详细阐述。

多功能通风系统或者各出风口构造为空气喷口并且可以构造为圆形或者任何其他旋转对称的形状。在下文中作为对所述构造形式的代表阐述筒形的出风口或者具有多个筒形出风口的出风口模块。

通过空气引导元件的位置变化或者通过空气引导元件的、尤其在至少一个出风口内的叶片的运动可以按照本发明地实现多个通风功能,这同样会在下文中进一步阐述。

此外,所提到的借助格栅覆盖件形成的按照本发明的覆盖方式在不同的所阐述的变型设计方案中解决的问题是,在仪表板上侧的操作元件不会在挡风玻璃内侧上产生镜像。

至少一个出风口或者由多个耦连地或者相互无关地动作的出风口构成的出风口模块配设覆盖件,可以避免在挡风玻璃内侧上的镜像。下文中根据附图会在出风口或者出风口模块的覆盖件方面阐述多个有利的变型设计方案。

优选地使覆盖件规定为格栅覆盖件。

各个格栅覆盖件或者不动地全部布置在仪表板中在出风口模块上或者在各出风口上自身可以相对于仪表板运动地布置。

用作覆盖件的格栅覆盖件实施为金属或者塑料格栅。在传统设计中这种金属或者塑料格栅具有圆的出风开口。然而出风开口太小会对从至少一个出风口经金属或者塑料格栅流出的空气流的可定向性有负面影响。

按照本发明建议在仪表板中不动的或者自身相对于仪表板随出风口一起运动的格栅覆盖件,其具有较大格栅孔,其中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圆形的孔直径>2mm,或者在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中建议金属板格栅。

在进一步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建议长孔格栅,或者在更进一步的设计方案中建议具有矩形或者蜂窝形开口的格栅。

出风口的对于空气流的可定向性的相关组件在两种情况中(情况1:格栅覆盖件不动地在仪表板中在出风口模块上,情况2:格栅覆盖件在出风口上并且可以相对于仪表板运动),都致力于实现对由一个或者多个出风口流出的空气流的空气转向尽可能小的影响。

清楚的是,也可以实施为至少一个出风口或者具有多个出风口的出风口模块不具有格栅覆盖件。

详细地规定,用仪表板上侧的至少一个出风口到达第一排座椅的乘员的胸部区域。

因此在第一变型设计方案中规定,至少一个出风口或者在多个出风口情况下的每个出风口独立地在向乘员的方向上可以相对于仪表板翻动或者摆动。

另一方面在第二变型设计方案中优选地规定,由多个出风口构成的出风口模块整体上可以从仪表板的面中绕横向于机动车纵向延伸的翻动轴线向内部空间的方向翻动,使得出风口模块的朝向挡风玻璃的边可以从仪表板中翻出,使得即使至少一个出风口或者出风口模块在优选的布置中相当远和高地布置在仪表板上侧,空气流的射出角度从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人员的胸部区域出发进一步向下摆动并且甚至到达乘员的腰部区域。

还规定一种由第一和第二变型设计方案的组合,其中,具有多个出风口的出风口模块可以例如整体地从仪表板的面中向内部空间的方向翻出,其中,在已经从仪表板翻出的位置中每个出风口还可以独立地在出风口模块内相对于仪表板进一步向乘员的方向翻动或者摆动。

在可能的变型设计方案中实现的是,可以使气流方向相对于仪表板的上侧的假想的基本上平的面受到作用而到达乘员的头部上方、头部、上半身和腰部。

对于按照第一变型设计方案的至少一个出风口的构造规定,不必使至少一个出风口从仪表板的上侧的假想的基本上平的面向乘员的方向翻出而通过至少一个出风口的射出角度到达第一排座椅乘员的上半身。

此外规定,布置在仪表板的上侧的中央位置中的出风口也可以额外地或者仅仅侧向地布置在仪表板的上侧和/或仪表板的前侧。

在此,出风口在其他位置中优选地构造为可以通过驱动件调节的出风口并且在侧向布置在仪表板中时例如用作侧窗除霜器。当前,该功能由在仪表板前侧中侧向地布置的人员出风口完成。

此外可以规定,可以电机式调节的出风口布置在驾驶员或者副驾驶后的或者第二排座椅的人员的足部空间中,其中,格栅覆盖件构造为借助该格栅覆盖件保护出风口不被乘员脚踩。

在功能上,通过新型构造的出风口结合了除雾功能(防雾功能)和除霜功能(防结霜功能),其中,在这些功能中进行令人舒适的通风,以此在气流向在第一排座椅或者在车辆后部第二排座椅中的乘员指向时确保令人舒适的通风。

此外可以实现动态的通风功能,即可以通过叶片在出风口内的持续运动(摇摆模式)实现。

在模块中布置多个出风口时还得到吹风区关闭功能,就是说,确定的出风口可以独立地关闭和接通,以此在关闭一个或者多个出风口时减小多功能通风系统的所需空调功率,以便不多余地对不需要供给空气的区域通风。

至少一个出风口的电控通过分开的空调操作件或者在机动车中集成的触摸屏进行。

如上所述,多功能通风系统优选地配备圆形出风口,其在仪表板的上侧中或者嵌入出风口模块的基础件中。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圆形出风口可转动地支承和具有能摆动的叶片,这在下文中还会进一步阐述。

原则上规定,用于出风口的转动的方向改变和叶片在出风口内的可摆动性分别用电机驱动件实现。

多功能通风系统可以用有利的方式简化,即例如仅仅一个电机驱动件借助齿形皮带驱动多个出风口、尤其圆形出风口,这在下文还会进一步阐述。

具有至少一个叶片的出风口的转动:

规定一个或者多个电机具有配属于出风口的、与叶片共同转动的环件(叶片转环),用于改变其吹风方向。在一个或者多个电机上以有利的构造安置有嵌接在齿环中的齿轮,齿环是出风口的环件的组成部分。在环件转动时也使与关节件(叉形头)有效连接的轴转动。

至少一个叶片在出风口内的摆动:

优选地为另外的环件(叶片摆环)规定另外的电机驱动件,以便转动另外的齿环,另外的齿环通过其转动使现在不可转动地支承的轴线性地(在安装位置中向上或者向下)移动。轴在其端部具有能绕其纵向轴线转动地支承的关节件(叉形头),所述关节件(叉形头)通过叶片随动件与叶片连接。

通过电机驱动件的转动也使齿环转动,齿环取决于其转动使轴上升或者下降,使轴随着叶片随动件转动,叶片随动件借助四活节原理连接叶片并使其弯曲,同样在下文中还会进一步阐述。随动件的上升和下降也可以通过线性调节器实现。线性调节器于是就安置在出风口的内部。对于这种实施方式就取消叶片转环和轴。

清楚的是,从多功能通风系统的出风口流出的、用于满足用户所需舒适度的空气可以调节温度,就是说流出的空气的流出温度可以像传统空调设备那样相应改变。

在使用多功能通风系统时在一种变型设计方案中规定,可以省去至今已知的在仪表板中的人员出风口,因为其功能由在仪表板的上侧中的出风口完成。由此在仪表板内为布置用于上文提到的操作元件的功能面形成更大的构造空间。通过使出风口布置在仪表板的上侧中以有利的方式减少了空气管路和减小了用于按照本发明的通风系统的构造空间。

因此,以有利的方式省去了迄今为止布置在仪表板中的除霜出风口或者除雾出风口和人员出风口或者其在仪表板内和在仪表板下的管路。

通过所述的通风区关闭功能,就是说通过单独关闭个别的出风口、尤其在具有多个出风口的模块内,还可以节能,整体上节能作用大于同样节能的不安装人员出风口。

在下文中还会进一步阐述,可以用有利的方式使出风口在整个乘员内部空间中标准化,就是说不仅在仪表板中,而且也用在中控台或者车门的内饰中、在车座的装饰中、在车身底部等等,从而可以实现单一模件的大范围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为了说明的需要,以“-x”(“负x”)标示车辆正常的行驶方向,以“+x”(“正x”)标示与车辆正常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以“y”标示在水平面中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以“z”标示在竖直面中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这种空间方向在笛卡尔坐标中的标示方法相应于在汽车工业中普遍使用的坐标系统。下面在所有附图中为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必要时并未在每个附图中对所有已经根据附图标记介绍过的部件重新阐述。在附图中:

图1示出具有传统通风系统的机动车的乘员内部空间;

图2示出具有按照本发明的通风系统的机动车的乘员内部空间;

图3、图4、图5、图6示出仪表板的通风系统的出风口模块的不同的变型方案和功能性;

图7示出出风口模块的出风口的立体单个视图;

图8示出在仪表板中的出风口模块的其他的变型方案;

图9、图10、图11为进一步阐述功能性示出在仪表板中的出风口模块;

图12示出带有出风口覆盖件的出风口模块的第一变型方案;

图13示出带有出风口覆盖件的出风口模块的其他的变型方案;

图14、图15示出带有驱动件的出风口的立体单个视图;

图16示出具有带示例性安置驱动件的出风口的出风口模块;

图17以放大的立体视图示出具有主要部件的出风口,不过没有示出壳体;

图18以放大的立体视图示出带壳体的具有主要部件的出风口,壳体以剖切视图示出;

图19示出带其他组件的具有主要部件的出风口的立体视图,其他部件以剖切视图示出;

图20示出出风口俯视图,其中示出叶片关闭位置;

图21、图22、图23示出在关闭位置(图21)、中间位置(图22)和在打开位置(图23)中的叶片L的剖切面A-A;

图24示出出风口底视图,其中示出叶片中间位置;

图25、图26示出叶片L的剖切面B-B,分别在中间位置中具有绕出风口的纵向轴线转动180°的叶片;

图27示出的变型方案具有通过楔形皮带与出风口模块的出风口连接的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装配有传统通风系统的机动车100的乘员内部空间10。

驾驶室以已知的方式包括具有人员出风口12的仪表板I,出风口12基本布置在仪表板I的前侧。人员出风口12以传统的方式用于落座在第一排座椅中在驾驶员座位或者副驾驶座位上的人员的直接吹风,其中规定有直接的、多数情况并非完全没有令人不舒适的吹风。

对于传统车辆,在仪表板I的上侧、即所谓的“Dash-Top(仪表板上侧)”上布置有除霜出风口/除雾出风口14,在相应的空气供给时借助该出风口向挡风玻璃(未示出)的内侧吹风,以便使挡风玻璃去霜/去湿。如在上文已经阐述的,一些传统的昂贵的机动车在仪表板I的上侧还具有弥散区,借助弥散区可以使乘员内部空间10通风。

如图1所示,已知的弥散区已布置在仪表板I的中央位置上。通过连接的空气管路向弥散区供给空气,空气简单地通过弥散区的覆盖物以很小的速度和不均匀的气流感流出,如根据图1中所示的不确定的波浪形箭头表示的。弥散区以附图标记16标示。

图2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多功能通风系统,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通风系统具有两个传统形式的人员出风口和一个出风口模块AM,在按照图2的实施例中出风口模块AM具有两个出风口,出风口A1和出风口A2。可以任意选择出风口模块AM的出风口An的数量n=1、2、3、4……。

由此在图2中示出由传统的人员出风口12与按照本发明的出风口A1和A2构成的多功能通风系统的按照本发明的结合。

出风口A1和A2设计为可以影响气流方向和气流强度、也即流出的空气量,对此还会有进一步阐述。

要指出的是,多功能通风系统也可以只具有在仪表板上侧的出风口An,因为通过出风口A1和A2的气流方向和气流强度的可改变性,必要时可以省去在仪表板I内的人员出风口12,由此以有利的方式留出用于在仪表板I内布置其他操作元件的表面。

在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出风口A1和A2的气流方向可以沿z方向向上和向下、沿横向于行驶方向的y方向向左和向右设置。

通过调节使出风口A1和/或A2或者向未详细示出的挡风玻璃的内侧通风、或者向坐在驾驶员座椅或副驾驶座椅上的人员通风、或者向车顶以下的车辆内部空间10的上部区域通风,其中,到达人员的气流强度通过出风口A1和/或A2在横向于行驶方向的y方向上的调节实现。换句话说,对坐着的人员的吹风可以这样进行,即对人员实施不会令人不适的直接的强烈吹风或者实施不会令人不适的间接的不强烈的吹风。

多功能通风系统在所示结合形式中可以通过出风口A1和A2,额外地通过布置在仪表板前侧中左侧和右侧的传统的人员出风口12向人员吹风。在此,出风口A1和A2可以构造为始终共同设置或者可以独立设置。在两个出风口A1和A2可以独立设置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用出风口A1或者A2中的一个向挡风玻璃的内侧吹风,用另外的出风口A1或者A2向在驾驶员或者副驾驶座椅上的人员吹风。

在图3中示出具有四个出风口A1、A2、A3、A4的出风口模块AM的另外的设计方案。如根据较小的箭头所示,包括四个出风口A1、A2、A3、A4的出风口模块AM构造为可以相对仪表板I的面(横向于机动车的行驶方向-x绕水平的摆动轴线Ys)摆动。

由此在不必设置布置在出风口A1、A2、A3、A4内的空气引导元件、尤其叶片L(在图7中以附图标记L示出)的情况下,可以相对于仪表板I的面改变流出角度。

在图3的视图中,出风口模块AM在其人员侧的前侧绕摆动轴线Ys摆动,使得出风口A1、A2、A3、A4的流出角度相对于仪表板I的面进一步向下指向。由此使得流出角度相对于仪表板I的上侧被减小。根据大的箭头标示流出方向。

这种设计方案具有的优点在于,通过使出风口模块AM绕摆动轴线Ys相对于仪表板I的面摆动或者翻转改变吹风角度,使得不必为改变吹风角度设置叶片L。这使得由此在通过模块翻动到达较低的吹风角度时在各出风口A1、A2、A3、A4内的叶片L可以相对于较低吹风角度的设置通过调节叶片L(而不是模块翻动)布置在进一步打开的位置中,由此在吹风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每个出风口A1、A2、A3、A4向乘员内部空间10中带入更大的空气量。

作为对图3的补充,图4示出具有四个布置在仪表板I的“Dash-Top”中的出风口A1、A2、A3、A4的出风口模块AM。按照指向挡风玻璃的箭头表示出风口模块AM的出风口指向挡风玻璃,按照指向乘员内部空间10的箭头表示借助出风口模块AM可以通过改变吹风角度设置向乘员内部空间10的顶部或者向坐在第一排座椅上的人员的空气流。通过出风口模块AM可以向乘员内部空间10中带入大的空气量,由此使得人员出风口12或者完全被省掉或者如图4所示的相对于图1中的人员出风口构造的明显更小,使得以有利的方式在仪表板I内留出用于其他操作元件的面。

作为对图3的补充,图5示出具有两个布置在仪表板I的“Dash-Top(仪表板上侧)”中的出风口A1、A2的出风口模块AM。按照指向挡风玻璃的和指向乘员内部空间指向人员的箭头再次表示,两个出风口A1、A2如对图2中的设计方案所说明地是可以可变地设置的。在仪表板I的前侧中使用具有较小横截面的较小的人员出风口12。按照图5中的设计方案的特点在于,在出风口模块AM中集成有扬声器18。借助上部的大箭头表示的是被称为远投模式的功能。就是说,当单个的出风口A1、A2将其空气集束时就可以使在乘员内部空间10中的作用深度方面被强化的空气流到达后排乘员。

图6示出出风口模块AM,其中,两个出风口A1、A2透气地配设具有细密格栅式透气结构的覆盖件20。覆盖件20配设有多个开口,其中,每个出风口A1、A2都分配单独的覆盖件20A。

通过覆盖件20、20A形成的效果是覆盖出风口A1、A2的叶片L的粗大的缺口和边棱。作为比较,示出不具有覆盖件的两个出风口A3、A4。以此在安装位置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可调节的叶片L的缺口和边棱与出风口A3、A4的轮廓。针对在安装位置中的出风口A3、A4会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上出现非预期的镜像。

用于覆盖出风口An的可调节的叶片L的其他变型在结合图12和图13时会进一步阐述。

在图7(左图)中示出的出风口An,其叶片L布置在出风口An的假想平面中的上侧。出风口An在关闭位置中。

在图7(右图)中示出的出风口An,其叶片L在上侧相对于出风口An的假想平面摆动地布置。出风口An在打开位置中。

叶片L相对于出风口An的假想平面的摆动角度确定与出风口An在仪表板中的布置相关的出风口An向乘员内部空间10中的射出角度。

当叶片L在平面中定向时,射出角度被改变并且在乘员内部空间中向位于更低的区域吹风。在叶片离开平面定向时,射出角度被改变并且在乘员内部空间10中向位于更高的区域吹风。

在图8中示出,出风口模块AM具有基座部分AM-1,按照图8基座部分AM-1包括四个开口。

在每个开口中可以各安装一个出风口A1、A2、A3、A4。示出的基座变型方案是,出风口A1、A2、A3、A4可以通过形式为舌形把手22的操纵元件手动操纵。把手22沿出风口A1、A2、A3、A4的纵向伸出并且超出叶片L,使其能被舒适地碰触到。

示出的两个左侧的出风口A1、A2在关闭位置1中。示出的两个右侧的出风口A3、A4在打开位置2中。

借助把手22可以使各出风口An,n=4相对于在仪表板I中不动的基座部分AM-1手动地绕其纵向轴线转动。此外,像对图7已经阐述过的,叶片可以相对假想平面摆动,如按照箭头所示。

图9再次清楚地示出出风口模块AM,其中,出风口模块AM的出风口An的气流向在驾驶员座椅(出风口A1和A2)上的人员和向在副驾驶座椅(出风口A3和A4)上的人员定向。气流可以相应于所选择的射出角度有差别地向人员的身体定向。气流可以相应于所选择的射出角度向人员的身体不同地定向。此外,可以使人员之间的区域(在车辆纵向上在头部和车辆顶部之间)从前向后吹风。在这种设置的情况下直接对人员吹风。

此外,图10再次清楚地示出出风口模块AM,其中,出风口模块AM的出风口An的气流向挡风玻璃的内侧定向。由此实现挡风玻璃的除霜和/或除雾功能。

接着图11清楚地示出出风口模块AM,其中,出风口模块AM的出风口An的气流向在驾驶员座椅(出风口A1和A2)上的人员和在副驾驶座椅(出风口A3和A4)上的人员之间定向。气流可以相应于所选射出角度在人体之间(在腰部区域和头部区域之间)沿车辆纵向从前向后不同地定向。此外,在人员之间的区域(沿车辆纵向在头部和车顶之间)从前向后吹风。

相比于按照图9的设置,在图11这种设置情况下不是直接对人员吹风,因此是间接地和不令人感觉不适地吹风。因此通过可变的调节可能性可以实现对人员的不会令人不适的吹风,其中要再次指出的是,在图9至图11中所述出风口An的设置和功能是可以实现的,与传统的出风口在仪表板I前侧的布置不同,在此出风口布置在仪表板I的上侧。

图12示出出风口模块AM,其中,所有出风口An;n=4(每个出风口自身)和出风口An的邻接区域配设可透气的具有大量开口的覆盖件20、20A、20B的细密格栅结构。因此用多个覆盖元件20A、20B进行对出风口模块AM的覆盖。

邻接出风口An;n=4的覆盖件20B的外部轮廓对应于在仪表板中I的容纳出风口模块AM的容纳开口的内部轮廓。覆盖件20B构成在出风口An;n=4的覆盖件20A和在仪表板I中的容纳开口的内部轮廓的过渡并且包括布置具有覆盖件20A的出风口An;n=4的开口。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覆盖件20A、20B和仪表板I的上侧在组装状态中构成平坦的平面,其在组装状态中被覆盖件20A、20B之间的窄接缝23中断。如前所述,通过覆盖件20A、20B形成的效果是覆盖稀疏的缺口和边棱。以此使得可调节的叶片L的缺口和边棱和出风口An的轮廓不可见,以便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上不会出现镜像。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细密格栅的、配设有开口的透气的覆盖件20A、20B构造为具有长孔的格栅覆盖件。单独配属于每个出风口An的覆盖件20A下文称为出风口格栅覆盖件,长孔的纵轴线优选地布置为横向于叶片L的纵轴线,如图12所示。这种布置具有的优点在于,从出风口An流出的空气不会被长孔的始终横向于叶片L纵轴线的纵轴线改变方向。

优选地,构成在出风口An;n=4的出风口格栅覆盖件20A和在仪表板I中的容纳开口的内部轮廓的过渡的格栅覆盖件20B被称为局部模块格栅覆盖件20B,其长孔的纵向轴线在组装状态中由于设计的原因同样沿机动车的纵向在+/-x方向上定向。

在具有出风口格栅覆盖件20A的出风口An;n=4相对于局部模块格栅覆盖件20B的初始位置中,只要出风口An;n=4的出风方向在+/-x方向设置和出风,这种定向确保所有格栅覆盖件20A、20B的一致形状。在初始位置中,出风口格栅覆盖件20A和局部模块格栅覆盖件20B的长孔相应地在+/-x方向上定向。

形式为长孔的格栅覆盖件20A、20B解决了在实现可舒适调节的出风口An时的问题,出风口An优选地布置在仪表板I的上侧,其射出角度通过叶片L的倾斜度调节可以在z方向上(+/-z方向)在较大的角度范围内调节,并且其横向于行驶方向x的调节范围可以在y方向(+/-y方向)通过叶片L的转动调节可变地调节,其中,同时避免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上的镜像。

图13示出出风口模块AM,其中,所有出风口An用唯一的细密格栅式打开的模块覆盖件20C透气地覆盖。因此区别于按照图12的设计方案的是用唯一的覆盖元件20C进行出风口模块AM的覆盖。

模块覆盖件20C的外部轮廓相符于在仪表板I中容纳出风口模块AM的容纳开口的内部轮廓。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模块覆盖件20C和仪表板I的上侧在组装状态中构成平坦的平面。通过模块格栅覆盖件20C也可以形成覆盖稀疏的缺口和边棱的效果,使得可调节的叶片L的缺口和边棱和出风口An的轮廓被覆盖,以此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上不会出现镜像。

在这种设计方案中细密格栅式开口的模块格栅覆盖件20C在优选的设计中也构造为透气的具有长孔的格栅覆盖件。

如图13所示,长孔的纵轴线沿机动车的纵向在+/-x方向上定向。如上文所述,位于模块格栅覆盖件20C下的叶片L可以相对出风口An的纵轴线转动并且可以相对在出风口An上侧的假想平面倾斜式地摆动。

模块格栅覆盖件20C具有沿车辆纵向+/-x指向的长孔的设计方案优点在于,流出的空气在车辆内部空间10的方向在+x方向上与叶片L的定向不相关地可以几乎不受模块格栅覆盖件20B影响地流进车辆内部空间10。

在出风口A1、A2或者A3、A4的所示位置中,气流的气流强度或者射出角度同样只受到模块格栅覆盖件20C很小的影响,因为通过出风口A1、A2或者A3、A4相对于其初始位置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使得气流强度或者预期的射出角度仅仅受到长孔很小的影响。

在图13中示出的变型方案以有利的方式具有对于观察者来说整体上更和谐的形状,因为出风口An的邻接区域和出风口An自身仅由一个唯一的模块格栅覆盖件20C覆盖。

图14示出多方向的出风口An从上方倾斜观察的立体视图。示出的出风口An具有壳体,壳体位置不变地固定在仪表板I和/或出风口模块AM中。在壳体G上示出有为此所需的固定元件但是未配以附图标记。

第一驱动件M1、尤其电机式的驱动件M1用于使出风口An可以绕其纵轴线Zn摆动。为第一驱动件M1配设在图14中不可见的供电接口M11和可见的连接线M12。

出风口An具有可运动的、优选可搭叠的叶片L,通过第二驱动件M2、尤其电机式的第二驱动件M2可以使叶片L绕其各自纵轴线Ln调节倾斜度。为第二驱动件M2配设供电接口M21和连接线M22。

叶片L的纵轴线Ln与出风口An的纵轴线Zn垂直地布置。

在机动车100的仪表板I中的出风口An的安装状态中,出风口An的各纵轴线Zn基本竖直地布置。叶片L的纵轴线Ln基本水平地布置在仪表板I的平面中,其中,每一个叶片L都可以绕其纵轴线Ln在其倾斜度上调节并且所有的叶片L都可绕出风口An的纵轴线Zn转动地布置,对此下面有详细的阐述。

为了更进一步表示,图15示出“多方向的”出风口An从侧面的立体视图。

图16以从左侧上方倾斜的视图示出在梯形的基础件AM-1的多个“多方向的”出风口An,基础件AM-1模块化地安装在仪表板I中并且与仪表板I可拆卸式地连接。

如结合图6、图12以及图13所阐述的,在组装状态中基础件AM-1配设有覆盖件20A、20B、20C。覆盖件20A、20B、20C未在图16中示出。

此外图16示出,各两个出风口A1、A2和A3、A4在其在出风口模块AM中在使用E时安装位置中可以在使用中相互错位180°地布置在出风口模块AM中。

参照于梯形件的朝向乘员内部空间10的较短的基础侧,出风口A1、A2相对于关闭位置1在叶片定位角(=射出角度)相同时相对于出风口A3、A4错位180°地布置。

结合本发明,“多方向”指的是“可以在多个方向上调节的”出风口An或者“输出多个气流方向空气的”出风口An。以各气流方向实现的气流作用对应不同的功能,这些构成所谓的“多方向的”出风口An。至少一个出风口An构成多功能的和多方向的通风系统。

图17示出出风口An放大的不具有壳体G的立体视图,用于示出多方向出风口An的其他主要部件和细节。

出风口An包括(在安装情况中的)上部的叶片转环24,通过上部的叶片转环24实现叶片L绕出风口An的纵轴线Zn的整体转动。

出风口An包括(在安装情况中的)下部的叶片摆环25,通过下部的叶片摆环25实现叶片L绕叶片L的纵轴线Ln的整体摆动。

叶片转环24配设有齿环24-1,齿环24-1嵌接小齿轮24-2。当需要叶片L绕出风口An的纵轴线Zn转动时,在壳体上固定的第一驱动件M1使小齿轮24-2绕其齿轮轴线转动。

叶片摆环25配设有齿环25-1,齿环25-1嵌接小齿轮25-2。当需要叶片L绕叶片L的纵轴线Ln整体摆动时,在壳体上固定的第二驱动件M2使小齿轮25-2绕其齿轮轴线转动。

(在安装位置中看)在环件24和25之间在沿出风口An的纵轴线Zn的垂直方向上布置有构造为包括下述组件的组合件。

控制环26通过连接元件27与叶片摆环25的齿环25-1的内侧连接。控制环26可转动地布置在具有滑槽28-1的滑槽元件28中。滑槽28-1具有蜗形轮廓。

在控制环26的内侧上实施有滑槽栓26-1的伸出的端部。滑槽栓26-1牢固地布置在控制环26中并且在组装状态中以其伸出的端部嵌接在滑槽28-1中。

在叶片摆环25转动时,控制环26相应地随其在两个方向的其中一个上转动,使得滑槽元件28平动式向上或者向下运动,因为滑槽栓26-1与控制环26尽管一起转动,但却不能改变其高度位置,这是由于叶片摆环25和控制环26还有叶片转环24都可转动地和在其高度位置上相对于壳体G不能改变地支承在壳体G中。

控制环26牢固地与引导元件29、即所谓的连接杆29连接。

图18类似于图17也示出出风口An,不过具有壳体G。

图19在出风口An的进一步补充的剖切立体视图中示出叉形头30。

叉形头30与传动杆31有效连接,传动杆31能在纵轴线Zn上转动地布置在连接杆29的开孔中。传动杆31可以相对于连接杆29转动,然而不能调节高度,就是说传动杆31始终与连杆29一起运动。

连接杆29与控制环26牢固地并且与叉形头30可转动地连接。

齿轮25-1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时,具有牢固地布置在连接杆29上的滑槽元件28的连接杆29与叉形头30就共同地升起和降下,其中,叉形头30相对于连接杆29能通过传动杆31绕出风口An的纵轴线Zn转动地布置。

在连接杆29中与叉形头30有效连接的传动杆31分别在图21至图23和图25、图26中示出。

连杆32具有未示出的滑槽长孔,在安装位置中滑槽长孔相对于出风口An的纵轴线Zn径向地布置。在长孔中嵌接有未示出的控制栓,控制栓嵌接穿过长孔并且支承在叉形头30中。作为在其上布置有接片3-1的叉件的基础件的连杆32可以绕控制栓摆动。

连杆32通过控制栓绕控制栓的轴线可摆动地布置,在连杆32上布置有在纵轴线Zn上垂直地分出的接片32-1,接片32-1随连杆32运动。

当连接杆29以及与叉形头30有效连接的在连接杆29中的传动杆31通过滑槽元件28与叉形头30共同上升和下降时,控制栓就在构成滑槽的长孔中沿其运动,以此使得叉形头30在高度上垂直地移位,同时连杆32通过在滑槽中的控制栓不仅线性地竖直移位,而且同时在壳体G中按照长孔在连杆32的基础部件中的轮廓的不同设计方案摇摆式地侧向移位。

所阐述的通过滑槽借助控制栓控制叶片L的机构也称为叶片随动件,因为连杆32由该机构带动,叶片L可转动地布置在其接片32-1上。

即在每个接片32-1上可转动地布置叶片L,叶片L可转动地支承在叶片转环24中,使得所有叶片L按照四活节原理共同跟随叶片转环24绕出风口An的纵轴线Zn的每次转动。

分别通过具有接片32-1的叉形头30的上升和下降运动,该运动与具有接片32-1的叉形头30的侧向运动叠加,使得叶片L可以通过可选的中间位置1-2在上升时向关闭位置1和在下降时向打开位置2控制,如在按照图20的剖切线A-A的图21至图23的剖切视图中所示。

图20从上方示出出风口An,其中叶片L在关闭位置中。

图21示出叶片L在关闭位置1中的出风口An,图22示出叶片L在中间位置1-2的出风口An,图23示出叶片L在打开位置2中的出风口An

用于通过叶片摆环25调节叶片的作用方式是,以叶片L的关闭位置1为出发点,通过接通第二驱动件M转动小齿轮25-1,由此使叶片摆环25转动。

由此叶片摆环25转动并且滑槽元件28的滑槽栓26-1使滑槽元件28下降,因为滑槽栓26-1沿滑槽28-1的轮廓运动。

在叉形头30按照图21和图22从左向右移位时,滑槽元件28与连接杆29和叉形头30的一同部分下降的过程构成在图22中所示的中间位置1-2,其中,叶片L绕其纵轴线Ln摆动。

再次接通第二驱动件M2使小齿轮25-1在相同的转动方向上转动,由此使叶片摆环25进一步转动,构成在图23中所示的打开位置2。在此,滑槽元件28、连接杆29和叉形头30进一步下降并且叉形头30在壳体G内部进一步向右运动,使得叶片L绕叶片L的纵轴线Ln继续向打开位置摆动。

叶片L从按照图23的打开位置2向按照图21的关闭位置1的摆动按照同样的原理进行,接通第二驱动件M使小齿轮25-1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使叶片摆环25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图24从下方示出出风口An,其中叶片L在按照图22的中间位置1-2中。

相比于图20,在此出风口An以图20为基础向左转动90°并且相对于纸面转动180°。以此,在图24中左侧现在可以从下方看到第一驱动件M1,同时在上方以底视图布置未示出的第二驱动件M2。

剖切线B-B沿第一驱动件M1垂直于正处在中间位置1-2中的叶片L剖切出风口An

在图25和图26中依照剖切线B-B和按图22的视图和说明可以看到具有接片32-1的连杆32。

相对于图26,图25示出的出风口An中叶片L绕叶片轴线Zn摆动180°。

通过比较图25和图26可以看到,叶片L在两个附图中都处于中间位置1-2中,但是在图25中连杆32更向右地布置在壳体G中,在图26中连杆32更向左地布置在壳体G中。

用于通过叶片转环24绕出风口An的叶片轴线Zn调节叶片的作用方式是,例如以所示叶片L的中间位置1-2为出发点,通过接通第一驱动件M1转动小齿轮24-1,由此使叶片转环24转动。

通过叶片转环24绕出风口An的叶片轴线Zn调节叶片可以在关闭位置1和打开位置2中的任意位置中和在任意中间位置1-2中调节。

此外,通过叶片转环24绕出风口An的叶片轴线Zn调节叶片可以任意地以所有可预定的转动角度进行。

通过接通转动小齿轮24-1的第一驱动件M1使叶片转环24转动,支承在叶片转环24中的叶片L也一起转动。

如前所述,叶片L通过接片32-1与连杆32连接。连杆32通过配属于连杆32的滑槽与控制栓连接,控制栓可以调节连杆32的高度地和摇摆式地支承在滑槽中。

控制栓布置在连杆32的滑槽中,使得叶片转环24的转动通过所述组件向可转动地布置在连接杆29内的传动杆31传递。

换句话说,叶片L在竖直方向z上不改变位置地通过接片32-1、连杆32、与连杆32和叉形头连接的控制栓传递到叉形头30和进而传递到传动杆31上,传动杆31高度不变地分别根据叶片转环24在连接杆29中的转动方向而相对于连接杆29转动。

图24示出出风口,其叶片L被布置在中间位置1-2中。

从图24出发,通过叶片转环24转动约例如180°使在叶片转环24中在纵轴线Ln上支承的叶片L移位,叶片L在绕出风口An的纵轴线Zn转动180°后占据如图26所示的位置。在此,接片32-1以及一方面与连杆32另一方面与传动杆31通过控制栓有效连接的在传动杆31上的叉形头30不改变在壳体G内的高度位置地相应地一起转动。

在另一种变型设计方案中规定,出风口配设驱动件,驱动件通过楔形皮带与各出风口An连接。在这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驱动件安装在布置于仪表板下或者仪表板内的轨道上,使得驱动件如图27中箭头所示可以相对于出风口An移动,以便张紧楔形皮带。在仪表板I内在壳体G上没有足够的安装空间用于驱动件时,就适合使用这种解决方案。

示出的驱动件M1使叶片转环24通过叶片调节绕出风口An的叶片轴线Zn转动。

清楚的是,叶片摆环25的(未示出的)驱动件M2也可以以相似的方式通过楔形皮带与叶片摆环25连接。

甚至可以想到,使驱动件M1、M2例如通过楔形皮带与叶片转环24连接,同时用于叶片摆环25的驱动件直接布置在壳体G上,以便转动叶片摆环25。

相反的布置同样也是可以的,其中,叶片摆环25通过楔形皮带,叶片转环24通过直接布置在壳体G上的驱动件运动。

此外,不同于前述说明中为每个叶片转环24和每个叶片摆环25都配设自己的驱动件M1、M2,可以规定叶片转环24和/或叶片摆环25相互运动式的耦连。

在这种情况中,两个叶片转环24或者两个叶片摆环25仅需要一个驱动件,从而节省了驱动件。

此外还清楚的是,也可以连接多于两个的叶片转环24或者叶片摆环25,使得最终仅需要唯一的一个驱动件用于所有叶片转环24的转动或者所有叶片摆环25的转动。

有利的是,将每两个出风口An进行组合,使得驾驶员侧和副驾驶侧可以分开地进行叶片转环24和叶片摆环25的转动,以便能实现驾驶员侧和副驾驶侧或者所属内部空间和侧窗的独立的吹风。

最后阐述一些优选的变型设计方案或者功能。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重点在于出风口模块AM中央地、也即从机动车100的纵向上看在中部并且在此在仪表板I的上侧布置。

优选地规定,出风口An可以如上所述遥控地电机式调节。

根据所设置的出风方向,出风口模块AM的至少一个出风口An用作传统的前挡风玻璃和/或侧窗除霜器、用作间接/漫射式的乘员内部空间10通风、用作对于驾驶员和副驾驶的出风口、用作摆动式舒适出风口和用作对于在机动车100的后部的远投式出风口。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叶片L可以被控制在摇摆模式中。

建议一种随机摇摆模式,其中,叶片L按照随机原则控制。

在另外的设计方案中规定,摇摆模式模仿海风、自然风或者驾驶敞篷车的感觉。

附图标记列表

10 乘员内部空间

100 机动车

12 人员出风口

14 除霜/除雾出风口

16 弥散区

18 扬声器

20 覆盖件

20A 出风口格栅覆盖件

20B 局部模块格栅覆盖件

20C 模块格栅覆盖件

22 操作元件、把手

23 接缝

24 叶片转环

24-1 齿环

24-2 小齿轮

25 叶片摆环

25-1 齿环

25-2 小齿轮

26 控制环

26-1 滑槽栓

27 连接元件

28 滑槽元件

28-1 滑槽

29 引导元件、连接杆

30 叉形头

31 传动杆

32 连杆

32-1 接片

I 仪表板

AM 出风口模块

AM-1 基础件

An 第n个出风口

n n=1、2、3、4……出风口的数量

A1 出风口

A2 出风口

A3 出风口

A4 出风口

L 叶片

Ln 叶片L的纵轴线

M1 第一电机驱动件

M11 供电接口

M12 连接线

M2 第一电机驱动件

M21 供电接口

M22 连接线

-x 车辆正常行驶方向

+x 与正常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

y 水平面中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

Ys 摆动轴线

z 竖直面中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

Zn 安装位置中出风口An的纵轴线

1 关闭位置

1-2 中间位置

2 打开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