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MS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61698阅读:1922来源:国知局
一种BMS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BMS控制方法,属于电池充放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BMS)是电池与用户之间的纽带,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提高电池的利用率,防止电池出现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的状态。现有BMS控制继电器逻辑不够严谨,会导致继电器在上下电过程中发生粘滞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BMS控制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BMS控制方法,包括上电控制方法和下电控制方法,

所述上电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11,对BMS上低压电,BMS自检通过后,转至步骤S12;

步骤S12,检测电池输出电流是否小于N1安培,如果不是,则判定故障,发出上电异常报警;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13;

步骤S13,判断电池的运行模式,如果是放电模式,则转至步骤S14;如果是充电模式,则转至步骤S16;

步骤S14,接收上高压电指令,吸合预充继电器,转至步骤S15;

步骤S15,延时N2秒后,检测母线上是否有电池输出的高压电,并且检测电池输出电流是否小于N1安培,如果有高压电并且电流小于N1安培,则闭合主继电器,延时N3秒后断开预充继电器,整车控制器使能各电器,上电结束;否则继续延时N4秒后,断开预充继电器,上电结束;

步骤S16,检测电池的温度是否小于零度,如果是,则开启PCT加热,加热完成后,转至步骤S17;如果不是,则转至步骤S17;

步骤S17,检测电池输出电流是否小于N1安培,如果是,则闭合充电继电器,进行充电;如果不是,则判定故障,发出PCT继电器粘滞报警;

所述下电控制方法包括放电模式下电控制方法和充电模式下电控制方法;

所述放电模式下电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21,整车控制器关闭所有电器使能;

步骤S22,检测整车电流是否小于N5安培,如果是,转至步骤S23;否则转至步骤S24;

步骤S23,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

步骤S24,如果N6秒后整车电流没有小于N5安培,则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

所述充电模式下电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31,设置充电电流为0,发送关闭充电机报文;

步骤S32,等待N7秒后,检测整车电流是否小于N5安培,如果是,转至步骤S33;否则转至步骤S34;

步骤S33,断开充电继电器,下电完成;

步骤S34,如果N6秒后整车电流没有小于N5安培,则断开充电继电器,下电完成。

PCT加热控制过程为,

步骤S41,闭合PTC继电器,PTC开始加热;

步骤S42,检测电池的温度是否小于N8摄氏度,如果不是,则转至步骤S43,否则转至步骤S44;

步骤S43,断开PTC继电器,PTC加热完成;

步骤S44,检测电池输出电流是否大于N1安培并且小于N9安培,如果不是,则断开PTC继电器,PTC故障,转至步骤S45;否则,转至步骤S46;

步骤S45,判断电池的温度是否大于N12摄氏度,如果是,则PTC加热完成;否则,PTC加热故障;

步骤S46,判断电池的温度是否大于N13摄氏度、绝缘电阻是否大于N14欧姆、是否有均衡模块CAN丢失,如果电池的温度大于零下N13摄氏度、绝缘电阻大于N14欧姆并且没有均衡模块CAN丢失,则转至步骤S47,否则断开PTC继电器,PTC故障,转至步骤S45;N13<N8;

步骤S47,判断PTC加热时间是否大于N10秒、加热温度是否大于N15或者是否PTC加热N11秒后温度没有上升,如果都不是,则断开PTC继电器,PTC故障,转至步骤S45;否则,转至步骤S42。

故障包括一级故障、二级故障和三级故障;所述一级故障为只需要进行功率限制的故障;二级故障为为需要下电的故障;三级故障为需要下电并且整车控制器CAN丢失的故障。

下电控制方法还包括二级故障下电控制方法和三级故障下电控制方法;

二级故障下电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51,发送减速指令,使车速减至零,整车控制器关闭所有电器使能;

步骤S52,检测整车电流是否小于N5安培,如果是,转至步骤S53;否则转至步骤S54;

步骤S53,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

步骤S54,如果N6秒后整车电流没有小于N5安培,则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

三级故障下电控制方法为: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相对与现有的控制更加严谨,不会出现粘滞现象;同时本发明的上电和下电控制可通过模块化设置,使生成的代码更符合控制逻辑不会出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PCT加热控制的流程图。

图3为放电模式下电控制流程图。

图4为充电模式下电控制流程图。

图5为二级故障下电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BMS控制方法,包括上电控制方法和下电控制方法。

上电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11,对BMS上低压电,BMS自检通过后,转至步骤S12。

步骤S12,检测电池输出电流是否小于N1安培,如果不是,则判定故障,发出上电异常报警;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13。N1的取值为1。

步骤S13,判断电池的运行模式,如果是放电模式,则转至步骤S14;如果是充电模式,则转至步骤S16。

步骤S14,接收上高压电指令,吸合预充继电器,转至步骤S15。

步骤S15,延时N2秒后,检测母线上是否有电池输出的高压电,并且检测电池输出电流是否小于N1安培,如果有高压电并且电流小于N1安培,则闭合主继电器,延时N3秒后断开预充继电器,整车控制器使能各电器,上电结束;否则继续延时N4秒后,断开预充继电器,上电结束。N2的取值为1,N3的取值为2,N4的取值为4。

步骤S16,检测电池的温度是否小于零度,如果是,则开启PCT加热,加热完成后,转至步骤S17;如果不是,则转至步骤S17。

其中,PCT加热控制过程如图2所示:

步骤S41,闭合PTC继电器,PTC开始加热;

步骤S42,检测电池的温度是否小于N8摄氏度,如果不是,则转至步骤S43,否则转至步骤S44;N8取值为3;

步骤S43,断开PTC继电器,PTC加热完成;

步骤S44,检测电池输出电流是否大于N1安培并且小于N9安培,如果不是,则断开PTC继电器,PTC故障,转至步骤S45;否则,转至步骤S46;N9的取值为8;

步骤S45,判断电池的温度是否大于N12摄氏度,如果是,则PTC加热完成;否则,PTC加热故障;N12的取值为7;

步骤S46,判断电池的温度是否大于N13摄氏度、绝缘电阻是否大于N14欧姆、是否有均衡模块CAN丢失,如果电池的温度大于零下N13摄氏度、绝缘电阻大于N14欧姆并且没有均衡模块CAN丢失,则转至步骤S47,否则断开PTC继电器,PTC故障,转至步骤S45;N13<N8,N13的取值为-20,N14的取值为500k;

步骤S47,判断PTC加热时间是否大于N10秒、加热温度是否大于N15或者是否PTC加热N11秒后温度没有上升,如果都不是,则断开PTC继电器,PTC故障,转至步骤S45;否则,转至步骤S42;N10的取值为7200,即2小时,N11的取值为900,即15分钟。

步骤S17,检测电池输出电流是否小于N1安培,如果是,则闭合充电继电器,进行充电;如果不是,则判定故障,发出PCT继电器粘滞报警。

下电控制方法包括放电模式下电控制方法、充电模式下电控制方法和故障下电控制方法。

如图3所示,放电模式下电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21,整车控制器关闭所有电器使能;

步骤S22,检测整车电流是否小于N5安培,如果是,转至步骤S23;否则转至步骤S24;N5的取值为5;

步骤S23,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

步骤S24,如果N6秒后整车电流没有小于N5安培,则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N6的取值为3;

如图4所示,充电模式下电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31,设置充电电流为0,发送关闭充电机报文;

步骤S32,等待N7秒后,检测整车电流是否小于N5安培,如果是,转至步骤S33;否则转至步骤S34;N7的取值为10;

步骤S33,断开充电继电器,下电完成;

步骤S34,如果N6秒后整车电流没有小于N5安培,则断开充电继电器,下电完成。

故障包括一级故障、二级故障和三级故障;所述一级故障为只需要进行功率限制的故障;二级故障为为需要下电的故障;三级故障为需要下电并且整车控制器CAN丢失的故障。

故障下电控制方法包括二级故障下电控制方法和三级故障下电控制方法。

如图5所示,二级故障下电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51,发送减速指令,使车速减至零,整车控制器关闭所有电器使能;

步骤S52,检测整车电流是否小于N5安培,如果是,转至步骤S53;否则转至步骤S54;

步骤S53,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

步骤S54,如果N6秒后整车电流没有小于N5安培,则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

三级故障下电控制方法为:断开主继电器,电机控制器主动放电,下电完成。

上述的N1~N15,均可根据实际的情况设定不同的值。

上述控制方法相对与现有的控制更加严谨,不会出现粘滞现象;同时本发明的上电和下电控制可通过模块化设置,使生成的代码更符合控制逻辑不会出错。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