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5754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搁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座椅的前方下侧的搁腿装置(例如,搁腿结构),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过减少执行连杆运动的部件的数目而减轻装置重量的搁腿。



背景技术:

车辆用搁腿装置安装在车辆座椅(例如,后侧的后排座椅)的下侧,并在就座乘客的小腿放置在搁腿上时支承就座乘客的小腿,以提高乘客的舒适度。车辆用搁腿具有搁腿板2,其与连杆装置联接,以便在搁腿板2支承就座乘客的小腿时的展开位置(例如,图1中下侧的图中所示的状态)与搁腿板2朝向座椅1折叠时的收纳位置(例如,图1中上侧的图中所示的状态)之间调节搁腿板2。

连杆装置连接多个连杆部件,并且搁腿板基于连杆部件的连杆运动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进行调节。已经开发出通过电机的驱动力操作的自动连杆装置和允许使用者手动调节搁腿板的手动连杆装置。自动连杆装置具有可提高车辆的商品性并简化连杆结构的优点。然而,由于高价格,自动连杆装置仅适用于有限的高档车辆。手动连杆装置具有相对低的价格,但如图1中所示,由于搁腿板基于各连杆部件的旋转运动(例如,通常为六轴关节式连杆运动)而被调节,因此部件的数目增加。

在本部分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包含不构成本国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搁腿装置,其可手动以及自动(例如,通过附加安装电机等)使用,使连杆运动能够简化(例如,简化至四轴关节式连杆运动)以减少部件数目,并且当搁腿板展开时,通过允许搁腿板进一步向下移动而改善支承品质。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搁腿装置,可包括:搁腿板,构造成在搁腿板在座椅的前方下端被拉出以支承就座乘客的小腿时的展开位置(例如,图3中最下侧的图)与搁腿板被折叠成接近座椅(例如,向后移动)时的收纳位置(例如,图3中最上侧的图)之间进行调节;升降连杆,可具有可旋转地联接至座椅的后端和可旋转地联接至搁腿板的前端,并且构造成在前端与后端之间进行关节运动;连杆基座,可与升降连杆间隔开,并具有联接至座椅的后端,和朝向座椅的前侧设置的前端;前引导连杆,可具有可旋转地连接至搁腿板的第一联接部的前端,和可旋转地连接至连杆基座的后端;以及后引导连杆,可具有小于前引导连杆的长度,并具有可旋转地连接至与第一联接部间隔开的搁腿板的第二联接部的前端,和可旋转地连接至连杆基座的后端,当搁腿板从收纳位置被调节至展开位置时,搁腿板可在通过前引导连杆与后引导连杆之间的轨迹差异而旋转的同时被拉出。

升降连杆可包括:后升降连杆,其后端可旋转地联接至座椅;和前升降连杆,其后端可旋转地联接至后升降连杆的前端,并且其前端可旋转地联接至设置在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的前侧的搁腿板。后升降连杆可旋转地联接至设置在座椅中并可构造成调节座椅靠背的角度的座椅倾斜器。前引导连杆可形成为弧形。

当搁腿板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联接部可设置在比第二联接部更高的位置,并且前引导连杆和后引导连杆可形成“x”形(参见图3)。第一端可联接至座椅的弹簧的第二端可联接至后升降连杆。此外,弹簧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α和后升降连杆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β可设置为形成0°或更大的夹角θ。例如,当搁腿板处在收纳位置时,弹簧可构造成在维持搁腿板的位置的方向上提供弹性力。当搁腿板被调节时,在弹簧最大程度延伸(例如,越过死点)后,弹簧可构造成提供用以调节搁腿板并支承乘客小腿施加的负载的弹性力。一个连杆基座、一个前引导连杆、一个后引导连杆和一个弹簧可形成为一组。此外,可在搁腿板的两侧设置两组,每侧一组,将升降连杆置于两组之间。

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在搁腿板通过升降连杆向前调节的同时,搁腿板可构造成通过前引导连杆与后引导连杆之间的轨迹差异而旋转,因此与现有技术结构的连杆运动相比,连杆运动可被简化。相应的,部件数目和装置重量可降低。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弹簧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α和后升降连杆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β可设置为形成0°或更大的夹角θ,从而当搁腿板从收纳位置调节至展开位置时,使弹簧延伸越过死点(例如,最大程度延伸),因此当搁腿板调节至收纳位置或展开位置时,弹簧可构造成提供维持搁腿板的位置的弹性力。因此,当单个弹簧构造成在不同位置(例如,收纳位置或展开位置)提供弹性力时,弹簧数目可减少(例如,与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

通过调节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的位置以及/或者改变前引导连杆和后引导连杆的长度(例如,增加或减少轨迹差异),可调节搁腿的操作力以满足规格要求。此外,(例如,由于与现有技术的连杆运动相比,连杆运动得到简化,)可降低对于每一搁腿板的移动距离的弹簧变形量,因此可减小操作力。具体地,与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就座乘客的小腿与搁腿板直接接触的部分可进一步向下设置(参见图5a和图5b),从而提高支承品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以上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说明中得以更清楚地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中安装在座椅上的搁腿的示例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搁腿的外观的示例性透视图;

图3是依次示出图2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搁腿从收纳位置至展开位置被拉出的侧面外观的示例性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弹簧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α与后升降连杆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β之间形成的夹角θ的示例性视图;

图5a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结构的就座乘客的小腿与搁腿板直接接触的部分的示例性视图;并且

图5b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中就座乘客的小腿与搁腿板直接接触的部分向下调节40mm的状态的示例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使得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地执行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各种不同方式实施,而不局限于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仅覆盖示例性实施例,而且覆盖可包括在如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内的各种替换形式、改型、等效形式和其他实施例。只要可能,在全部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将被省略以清晰地说明本发明,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成要素。

另外,在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词语不应被解释为受限于通常或字典的含义,而应基于发明者为了以最佳方式说明其自身的发明可适当地定义术语的概念的原则,被解释为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说明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种”和“该”旨在同样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明。还将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词语“包括”和/或“包含”指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群组的存在或添加。如本文所使用的,词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例如,为了使本发明的说明清楚,无关的部分未示出,并且为了清楚起见,层和区域的厚度夸被大。此外,当说明一层在另一层或基底“上”时,该层可直接处在另一层或基底上,或者第三层可设置在两者之间。

应当理解的是,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者其他类似术语包括一般的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公交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在内的乘用车辆,包括各种艇和船在内的水运工具,以及飞行器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及其他替代燃料车辆(例如,从石油以外的资源获得的燃料)。如本文所提及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种动力源的车辆,例如具有汽油动力和电动力两者的车辆。

本发明提供一种搁腿装置,其可包括搁腿板10,搁腿板10构造成在搁腿板10在座椅的前方下端被拉出以支承就座乘客的小腿时的展开位置与搁腿板10朝向座椅折叠时的收纳位置之间进行调节。此外,搁腿装置由于简化的结构,可提高操作稳定性和部件耐久性,并且当搁腿板沿向下方向定位时,可进一步改善搁腿板的支承品质(参见图5b)。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搁腿的结构。

参照图2至图4,升降连杆20(20a和20b)可连接至搁腿板10的后表面(即,与就座乘客的小腿放置到的前表面邻近或相反设置的表面)的中部,并且前引导连杆30和后引导连杆40可安装在连杆基座80上并可成对安装在升降连杆20的两侧将升降连杆20置于中间。换言之,一个连杆基座80、一个前引导连杆30和一个后引导连杆40可形成为一组。具体地,可在搁腿板10的两侧设置两组。例如,每侧一组而将升降连杆20夹在两组之间。升降连杆20的后端可旋转地联接至座椅,并且升降连杆20的前端可旋转地联接至搁腿板10。可在前端与后端之间致动关节运动。升降连杆20可包括后端可旋转地联接至座椅的后升降连杆20a和后端可旋转地联接至后升降连杆20a的前端的前升降连杆20b。此外,前升降连杆20b的前端可在第一联接部11和第二联接部12的前侧可旋转地联接至搁腿板10。

前引导连杆30和后引导连杆40可分别安装在连杆基座80的前端,连杆基座80可与升降连杆20间隔开并可包括固定至座椅的后端和朝向座椅的前侧设置的前端。换言之,前引导连杆30的前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搁腿板10的第一联接部11,并且前引导连杆30的后端可旋转地连接至连杆基座80。后引导连杆40的前端可旋转地连接至可与第一联接部11间隔开的搁腿板10的第二联接部12。后引导连杆40的后端可在与前引导连杆的连接点向后隔开预定距离的点可旋转地联接至连杆基座80。具体地,后引导连杆40可具有小于前引导连杆30的长度。

后引导连杆40可具有小于前引导连杆30的长度,从而在搁腿板10从收纳位置调节至展开位置时,当通过前引导连杆30与后引导连杆40之间的轨迹差异(参见图3中由“轨迹”表示的部分)将搁腿板10拉出时,以可支承就座乘客的小腿的角度旋转搁腿板10。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安装后升降连杆20a的位置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后升降连杆20a可旋转地联接至可包括在座椅中并可构造成调节座椅靠背的角度的座椅倾斜器70。可联接至座椅倾斜器70的靠背71和连杆基座80可一起联接至构成座椅的板90。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前引导连杆30可形成为弧形以在支承就座乘客的小腿的方向上进一步增加刚性。例如,当搁腿板10处在展开位置时,第一联接部11可设置在比第二联接部12更高的位置,前引导连杆30和后引导连杆40可设置为形成“x”形。可在后升降连杆20a的两侧分别联接弹簧60。具体地,弹簧60的第一端可通过安装杆61固定至座椅,并且弹簧60的第二端可联接至后升降连杆20a(例如,在后升降连杆与前升降连杆之间的连接点附近)。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中更详细示出的,弹簧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α与后升降连杆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β可设置为形成0°或更大的夹角θ。夹角θ可形成在10°至45°的范围内。

因此,弹簧60可构造成当搁腿板10处于收纳位置时在保持搁腿板10的位置的方向上提供弹性力。此外,弹簧60可构造成当搁腿板10被拉出时在弹簧60最大程度延伸(例如,越过死点)后,提供弹性力以便辅助拉出搁腿板10的力。当搁腿板10被完全拉出时,弹簧60的弹性力可配置成支承由就座乘客的小腿施加的负载。

可如上所述构造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搁腿装置。如图2中所示,由于第一联接部11和第二联接部12可彼此隔开预定距离,并且前引导连杆30和后引导连杆40可具有不同长度,所以前引导连杆30和后引导连杆40可构造成沿不同轨迹旋转。因此,升降连杆20可构造成向前调节搁腿板10。前引导连杆30和后引导连杆40可构造成旋转搁腿板10的后部,从而以可支承就座乘客的小腿的角度展开搁腿板10。因此,可通过调节第一联接部11和第二联接部12的位置以及/或者调节前引导连杆30和后引导连杆40的长度(即,增加和减小轨迹差异)来调整搁腿的操作力以满足规格要求。如图5a和图5b中所示,当搁腿板10处在展开位置时,与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搁腿板10可进一步向下移动约40mm。

根据具有前述构造的示例性实施例,由于弹簧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α和后升降连杆的纵长方向的中心线β可设置为形成0°或更大的夹角θ,当搁腿板10从收纳位置拉出至展开位置时,弹簧60可构造成延伸越过死点(例如,最大程度延伸)。因此,当搁腿板10设置在收纳位置时,弹簧60的弹性力可配置成防止搁腿板10的摇摆,并且维持搁腿板10的位置。当搁腿板10处在展开位置时,弹簧60的弹性力可配置成更稳定地支承由就座乘客的小腿施加的负载。

由于在搁腿板10通过升降连杆20向前移动的同时,搁腿板10可构造成通过前引导连杆30与后引导连杆40之间的轨迹差异而旋转,因此与现有技术结构的连杆运动相比,连杆运动可得到简化。因而,部件的数目可减少且装置的重量可减轻。此外,由于对于每一搁腿板10的移动距离的弹簧60的变形量可减小且操作力可降低,因此与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就座乘客的小腿与搁腿板直接接触的部分可进一步向下设置(参见图5a和图5b),从而可改善装置的支承品质。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不受前述示例性实施例和附图限制,并且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替换、修改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