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1506阅读:1399来源:国知局
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附件,具体涉及一种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的座椅后地板设计比较平坦,大部分后排座椅骨架没有设计防下潜杆,乘客在碰撞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下潜和前移量过大,导致后排乘客在碰撞过程中下潜引起二次伤害。因此,避免碰撞时后排座椅下潜引起二次伤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为坐在汽车后座上的乘客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如CN 205440052U记载的防下潜支架及汽车,包括两个侧板和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顶板,且所述侧板顶端固定在顶板两端部;所述顶板中部呈与汽车座椅座垫形状相匹配的凹形。该汽车包括地板和汽车座椅座垫,所述汽车地板和汽车座椅座垫之间固定有如上所述的防下潜支架。由于顶板中部为与汽车座椅座垫形状相互匹配的凹形,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过程中,汽车座椅座垫能够受到顶板施加的支撑力,从而防止汽车座椅座垫发生塌陷,进而减少“下潜”现象对于乘员的伤害。但该防下潜支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顶板与侧板之间形成了尖锐的棱边,容易造成应力集中,使乘客乘坐起来感觉不舒服。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 以防止汽车后排座椅下潜对乘员的二次伤害,且乘坐舒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的横截面呈“几”字型,其包括支撑平板、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且支撑平板的前端与前支撑板的上端之间,以及支撑平板的后端与后支撑板的上端之间分别通过圆弧过渡连接,在前支撑板的下端和后支撑板的下端分别设有焊接翻边,在支撑平板上设有主定位孔和次定位孔,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左部、中部及右部各设有沿横向延伸且贯通前支撑板、支撑平板和后支撑板的凹筋,并在前支撑板的各凹筋上,以及后支撑板的各凹筋上均开设有减重孔。

进一步,所述支撑平板与后支撑板之间,以及支撑平板与前支撑板之间的过渡圆弧的外圆半径为15mm。

进一步,所述支撑平板与后支撑板之间的夹角α为130°~140°。

进一步,所述支撑平板的后端与后排H点在汽车 X 向上的距离L1为155mm~195mm。

进一步,所述支撑平板的后端与后排H点在汽车 Z向上的距离L2为50mm~80mm。

进一步,所述凹筋的横截面为U 形。

进一步,所述主定位孔为圆孔,所述次定位孔为长条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汽车正常行驶时,由于与乘客大腿部接触的后支撑板与支撑平板之间为过渡圆弧,且过渡圆弧半径较大,不会形成尖锐的棱边造成应力集中,从而不会给乘客乘坐造成不舒服的感觉;

(2)汽车发生碰撞时,坐于汽车后排的乘客受到向前向下的冲击力,除了后排安全带的保护外,还可以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减少了乘客向前、向下的运动距离,降低了不利运动的加速度,保护了乘客的安全,而支撑平板与后支撑板之间的135°夹角使得二者形成一个合理的受力面,给予乘客舒适安全的保护;

(3)在支撑平板、前支撑板、后支撑板上冲压出三条U形槽作为加强筋,并在加强筋上开设有减重孔,能够确保支撑本身的强度,且重量较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防止汽车后排座椅下潜对乘员的二次伤害,且乘坐舒适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点区域示意图;

图中: 1、支架本体,11、前支撑板,12、支撑平板,13、后支撑板,14、主定位孔,15、凹筋,16、减重孔,17、次定位孔,18、焊接翻边,2、后地板面板,3、后排座垫,4、后排H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的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所述支架本体1的横截面呈“几”字型,其包括支撑平板12、前支撑板11和后支撑板13,且支撑平板12的前端与前支撑板11的上端之间,以及支撑平板12的后端与后支撑板13的上端之间分别通过圆弧过渡连接,在前支撑板11的下端和后支撑板13的下端分别设有焊接翻边18,在支撑平板12上设有主定位孔14和次定位孔17,其中:主定位孔14为圆孔,次定位孔17为长条孔。在所述支架本体1的左部、中部及右部各设有沿横向延伸且贯通前支撑板11、支撑平板12和后支撑板13的凹筋15,并在前支撑板11的各凹筋15上,以及后支撑板13的各凹筋15上均开设有减重孔16。

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平板12与后支撑板13之间,以及支撑平板12与前支撑板11之间的过渡圆弧的外圆半径为15mm。所述支撑平板12与后支撑板13之间的夹角α为135°。

如图2和图3所示,将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通过焊接翻边18与后地板面板2点焊连接,使用时,将两个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以后排H点4为中心左右对称布置。

汽车正常行驶时,由于与乘客大腿部接触的后支撑板13与支撑平板12之间为外径15mm的过渡圆弧,过渡圆弧半径较大,不会形成尖锐的棱边造成应力集中,从而不会给乘客乘坐造成不舒服的感觉。另,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坐于汽车后排的乘客受到向前和向下的冲击力,除了后排安全带的保护外,还可以受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的保护,从而减少了乘客向前和向下的运动距离,降低了不利运动的加速度,保护了乘客的安全,而支撑平板12与后支撑板13之间的夹角α为135°,使得二者形成一个合理的受力面,给予乘客舒适安全的保护。

如图3所示,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后排座垫3和后排H点4之间的关系如下:所述支撑平板12的后端(即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靠后侧的顶点)与后排H点4在汽车 X 向上的距离L1为155mm~195mm,优选为:155mm~185mm。所述支撑平板12的后端与后排H点4在汽车 Z向上的距离L2为50mm~80mm,优选为:50mm~80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排座椅防下潜支架中,所述支撑平板12与后支撑板13之间的夹角α为130°,亦可为140°。支架本体1在汽车 X 向上的长度为140mm,亦可为 160mm。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