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4239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车侧围板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生活的人们也越来越多。部分乐于旅游或思想较前卫的人则会选择一辆房车作为交通和居住的工具。但由于房车的设计体积有限,因此大多数房车会设计成折叠式。正因为如此,折叠式房车的结构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现有的折叠式房车的种类有很多,但这些折叠式房车的侧围板一般采用铰链结构连接,导致在侧围板展开的过程中,只单纯的通过牵引系统无法使侧围板一步到达最终的制定位置,增加了多余的步骤,给操作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并且现有的折叠式房车由于侧围板沿地面一定的高度展开,间隙相对较小,因此对地板表面的要求比较高,底板表面不能有过多明显的突出物体,限制条件很大,使用环境苛刻。

综上所述,现有的折叠式房车的侧围板展开过程存在无法一步到位和展开必须需要地板表面平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以在基座内设置两个运动方向相互垂直的执行器,使侧围板的展开和收拢均在基座内完成,降低地板平整度带来的限制,并通过设置执行器每次动作均只旋转半圈,并通过传感器和PLC控制器控制运动,保证了侧围板的展开能一步到位。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基座、活动座、支架、两执行器以及侧围板,基座横截面呈“U”字形设置,且“U”字形的底与两侧壁均垂直设置,基座的两侧壁远离基座的底的一侧的顶端均向基座内部垂直弯曲,且基座的两侧内壁上沿基座长度方向均设置有滑轨,活动座滑动设置于滑轨与基座的底之间,一执行器通过支架设置于活动座上,且执行器的活动端与侧围板连接,另一执行器通过支架设置于基座上,且执行器的活动端与活动座连接;

其中,执行器包括第一执行器、第二执行器、曲柄以及轴承,曲柄的一端套设在执行器的活动端上,曲柄的另一端上设置有轴承,第一执行器通过支架设置于活动座上,且第一执行器上的轴承伸入侧围板内,第二执行器通过支架设置于基座上,且第二执行器上的轴承伸入活动座内。

上述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其中,滑轨横截面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滑轨的直角开口方向朝向基座内,且基座内壁上的两滑轨相对设置。

上述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其中,基座内的两滑轨上均设置有限位。

上述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其中,活动座包括底板和固定架,固定架固定设置于底板上,且底板设置于滑轨与基座底面之间。

上述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其中,活动座的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执行器的固定孔。

上述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其中,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呈“U”字形设置,第一支架设置于固定架内,且第一支架的“U”字形底上开设有安装孔,朝基座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支架的“U”字形的两侧边上均设置有突出结构,突出结构设置于固定架背离底板的一侧上;第二支架呈“U”字形设置,第二支架设置于基座内,且第二支架的“U”字形底上开设有安装孔,与基座的底面平行设置,第二支架的两侧边的顶端均设置有突出结构,突出结构设置于基座背离底面的一侧上。

上述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其中,第一执行器和第二执行器均采用电机。

上述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其中,第一执行器与第二执行器均连接在PLC,且第一执行器和第二执行器每次动作均只旋转半圈。

上述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其中,在侧围板的滑动行程路径上安装有若干传感器。

上述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其中,展开过程中,第一执行器比第二执行器先动作;收回过程中,第二执行器比第一执行器先动作。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1、用电机和曲柄结构进行侧围板的定位,代替原有的铰链结构,使定位更准确;2、利用执行器的运动带动侧围板滑动伸出,降低底板表面不平整的限制作用,使适应性更好;3、执行器每次运动均只旋转半圈并自动停止,使侧围板的伸展能一次性到位;4、通过设置相应传感器采集侧围板的位置信息,并采用PLC控制,使整个展开过程更智能化,控制更方便。

上述的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结构设计简单,布局紧凑;通过在基座内壁上设置滑轨,并将活动座上的底板设置在滑轨和基座的底面之间,并将固定架设置在底板上,并将第一执行器和第二执行器分别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安装在固定架和基座上,且每个执行器均连接有曲柄和轴承,通过执行器的旋转带动侧围板和活动座滑动,从而实现准确定位,并且每个执行器的每次动作均只旋转半圈,使动作完成之后自动停止,保证了侧围板的伸展能一次性到位;并且通过设置传感器和PLC控制,使第一执行器带动侧围板沿垂直基座底面的方向滑出,接着第二执行器带动活动座沿基座长度的方向滑出,从而控制侧围板在基座上的位置,保证了一切活动均在基座内完成,降低了地板不平带来的限制,提高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围板收拢状态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围板展开状态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基座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活动座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执行器安装连接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执行器安装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中:1、基座;11、滑轨;111、限位;2、活动座;21、底板;22、固定架;211、固定孔;212、作用孔;221、连接平面;222、挡块;223、滑槽;2211、通槽;3、执行器;31、第一执行器;32、第二执行器;4、支架;41、第一支架;42、第二支架;43、安装孔;44、通过孔;45、突出结构;5、侧围板;6、曲柄;61、配合孔;7、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9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围板收拢状态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侧围板展开状态的结构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包括:基座1、活动座2、执行器3、支架4、侧围板5、曲柄6、轴承7、滑轨11以及限位111。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基座的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活动座的结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的结构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的结构图。如图1、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还包括:底板21、固定架22、固定孔211、作用孔212、连接平面221、挡块222、滑槽223、通槽2211、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安装孔43、通过孔44以及突出结构45。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执行器安装连接的结构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执行器安装连接的结构图。如图1、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的定位机构还包括:第一执行器31、第二执行器32以及配合孔61。

具体的,基座1截面呈“U”字形设置,且基座1的“U”字形底部与两侧边均呈垂直设置。基座1的两侧边远离基座1底的一端的顶端均向“U”字形空腔内部成90°弯折,且两弯折的侧边之间设置有间距。

在基座1的“U”字形内腔中,且位于两侧边上均设置有滑轨11,两滑轨11均沿基座1长度的方向设置,且两滑轨11离基座1底部的距离小于两滑轨11离基座1两弯折侧边的距离,便于放置活动座2,且保证活动座2能沿基座1长度的方向滑动。

更加具体的,滑轨11横截面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滑轨11的直角开口方向均朝向基座1内,且位于基座1内壁上的两滑轨11相对设置。

具体的,活动座2包括底板21和固定架22,底板21设置于滑轨11与基座1底部之间的间隙中,固定架22固定设置于底板21背离基座1底部的一侧;底板21呈“n”字形设置,底板21的“n”字形上部平面与两侧边均垂直,且底板21的两侧边远离上部平面的一侧的顶端均呈90°弯折,且两弯折的侧边之间设置有间距,底板21的长度方向与基座1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并且沿底板21的长度方向上,底板21的“n”字形上部平面上还开设有矩形的固定孔211和跑道型的作用孔212,固定孔211内放置第一执行器31,作用孔212与第二执行器32的活动端配合。

固定架22同样呈“n”字形设置,且固定架22的“n”字形开口的方向沿底板2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n”字形的连接平面221设置在底板21的中部区域,且底板21上的固定孔211设置于固定架22的“n”字形的内腔中;固定架22的“n”字形的连接平面221上且靠近底板21的一端上开设有半开的通槽2211;沿垂直底板21的方向上,在固定架22的内腔的两侧内壁上均设置有挡块222,挡块222与连接平面221共同构成滑槽223,便于侧围板5在滑槽223内滑动,保持侧围板5运动的方向不变;在“n”字形的固定架22的两条侧边上沿连接平面221到开口的方向上均设置有90°弯折,靠近底板21的一侧向内腔内弯折,远离底板21的一侧向内腔外弯折。

具体的,支架4包括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第一支架41呈“U”字形设置,第一支架41设置于固定架22的内腔中,且开口方向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支架41的“U”字形底上开设有若干安装孔43和一个通过孔44,若干安装孔43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架41的“U”字形底靠近两侧边的区域,通过孔44设置于第一支架41的“U”字形底的中部区域,使第一执行器31穿过通过孔44作用于侧围板5;第一支架41的“U”字形的两侧边上沿底到开口的方向上均设置有突出结构45,且突出结构45的一平面与固定架22背离底板21一侧的折弯的面贴合,使第一支架41固定在固定架22上;第二支架42同样呈“U”字形设置,第二支架42设置于基座1内背离设置有固定架22的一侧,且第二支架42的“U”字形底上同样开设有若干安装孔43和一个通过孔44,第二执行器32的活动端穿过第二支架42上的通过孔44作用于活动座2的底板21上,且第二支架42的“U”字形底面与基座1的底面平行设置,第二支架42的开口方向与基座1的开口方向保持一致,第二支架42的两侧边的顶端均设置有突出结构45,且突出结构45的一面与基座1两侧边上的弯折面贴合,保证了第二支架42可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滑动。

具体的,第一执行器31和第二执行器32均设置于基座1内,且第一执行器31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一支架41的空腔中,且第一执行器31通过第一支架41上设置的安装孔43紧固在第一支架41上,第一执行器31的活动端穿过第一支架41上开设的通过孔44与曲柄6连接,且第一执行器31还设置在活动座2的底板21上的固定孔211内;第二执行器32沿垂直基座1底面的方向设置于第二支架42的空腔内,且第二执行器32通过第一支架41上开设的安装孔43紧固在第二支架42上,第二执行器32的活动端穿过第二支架42上开设的通过孔44与曲柄6连接。

更加具体的,曲柄6呈跑道型设置,在曲柄6的两端均开设有配合孔61,曲柄6的其中一配合孔61套设在执行器3的活动端上,曲柄6的另一配合孔61上设置有轴承7,通过执行器3的活动端旋转带动曲柄6绕执行器3的活动端中心轴线旋转,从而带动轴承7绕执行器3的活动端中心轴线旋转。

更加具体的,侧围板5设置于固定架22的内,且侧围板5的两侧边设置在固定架22的两滑槽223中,且侧围板5上同样开设有跑道型的作用孔212,便于第一执行器31带动轴承7旋转,从而带动侧围板5沿滑槽223滑动。

具体的,在侧围板5的活动路径上设置有传感器(未标出),传感器(未标出)采集侧围板5的位置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位置信息传递到PLC控制器(未标出)上,并通过PLC控制器(未标出)对信息进行处理,并控制执行器3动作,从而实现侧围板5的展开和收紧。

更加具体的,当PLC控制器(未标出)通过相应传感器(未标出)采集侧围板5被牵引至指定位置的信号后,PLC控制器(未标出)发出指令使第一执行器31动作,带动侧围板5上升至地板面以上,动作完成后,反馈完成信号至PLC控制器(未标出),PLC控制器(未标出)再次发出指令使第二执行器32动作,带动活动座2移动,从而将侧围板5推行至指定位置,动作完成后,同样反馈完成信号至PLC控制器(未标出),PLC控制器(未标出)发出指令牵引各机构展开卧室至指定位置,使卧室中的其他相关机构再次动作,完成全部定位。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滑轨11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111,限位111设置于滑轨11的直角开口内,防止活动座2在滑动的过程中脱离基座1,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执行器31和第二执行器32均采用电机,且电机的每次动作均只旋转半圈,操作简单、方便,并且能保证每次动作都能一次到位,使侧围板5的定位更加准确。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折叠式房车侧围板5的定位机构,包括基座1、活动座2、支架4、两执行器3以及侧围板5,基座1横截面呈“U”字形设置,且“U”字形的底与两侧壁均垂直设置,基座1的两侧壁远离基座1的底的一侧的顶端均向基座1内部垂直弯曲,且基座1的两侧内壁上沿基座1长度方向均设置有滑轨11,活动座2滑动设置于滑轨11与基座1的底之间,第一执行器31通过第一支架41设置于活动座2上,且第一执行器31的活动端通过曲柄6和轴承7作用于侧围板5,第二执行器32通过第二支架42设置于基座1上,且第二执行器32的活动端同样通过曲柄6和轴承7作用于活动座2,结构设计合理,布局紧凑。通过采用电机和曲柄6结构进行侧围板5的定位,代替原有的铰链结构,使定位更准确,效率更高;整个活动过程均在基座1内完成,降低了地板表面不平整的限制作用,提高了适应性;并且通过设置执行器3每次运动均只旋转半圈并自动停止,让侧围板5的伸展能一次性到位;还通过设置传感器(未标出)采集侧围板5的位置信息,并采用PLC控制器(未标出)控制,使整个展开过程更智能化,控制更方便。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