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铰接车辆机械传动过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8981阅读:7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铰接车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铰接车辆机械传动过桥。



背景技术:

用铰连装置连接在一起的两节或多节车身组成的轮式车辆和履带式车辆,使用专门的液压机构,能够使车身相对的在水平面或垂直纵断(或横断)面上移动。它靠各车身之间的连接环的相互转动而改变前进方向。

现有的铰接车辆为实现铰接前后车架的传动动力传输,在位于车辆转向铰接点附近设有固定的传动过桥,传统的过桥方式易发热且易损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铰接车辆机械传动过桥投入使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接车辆机械传动过桥,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过桥方式易发热、易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铰接车辆机械传动过桥,包括过桥壳体,所述过桥壳体的内腔通过成对角接触球轴承和深沟球轴承连接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十孔连接法兰和端齿法兰通过花键配合连接,且支撑轴的左右两端部均通过支撑轴锁紧螺母与十孔连接法兰和端齿法兰压紧,所述十孔连接法兰的左侧安装有制动钳安装座,所述制动钳安装座通过螺栓与制动钳连接,所述过桥壳体的左右两侧安装有端盖,所述端盖通过螺栓与制动钳安装座连接,所述制动钳的左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气控弹簧控制缸,所述十孔连接法兰的顶部安装有刹车盘,所述过桥壳体的左右两端部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刹车盘夹装在十孔连接法兰与下一阶段传动轴安装法兰之间,且刹车盘位于制动钳的两组膜片之间。

优选的,所述支撑轴套接在位于过桥壳体左右两端部的密封圈的内腔中,所述过桥壳体的内腔填充有润滑油脂。

优选的,所述支撑轴的左端上下两侧对称安装有成对角接触球轴承,所述支撑轴的右端安装有深沟球轴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运转过程动力扭矩可靠传递、运转过程热量快速散发及带有驻车制动功能,采用端齿法兰及十孔连接法兰,提高了动力扭矩传递的可靠性,大内腔的过桥壳体填充润滑脂,能更有效的散发滚动摩擦产生的热量,集合设计驻车制动,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过桥壳体、2支撑轴、3成对角接触球轴承、4深沟球轴承、5端盖、6端齿法兰、7十孔连接法兰、8支撑轴锁紧螺母、9制动钳、10制动钳安装座、11刹车盘、12气控弹簧控制缸、1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铰接车辆机械传动过桥,包括过桥壳体1,所述过桥壳体1的内腔通过成对角接触球轴承3和深沟球轴承4连接有支撑轴2,所述支撑轴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十孔连接法兰7和端齿法兰6通过花键配合连接,且支撑轴2的左右两端部均通过支撑轴锁紧螺母8与十孔连接法兰7和端齿法兰6压紧,所述十孔连接法兰7的左侧安装有制动钳安装座10,所述制动钳安装座10通过螺栓与制动钳9连接,所述过桥壳体1的左右两侧安装有端盖5,所述端盖5通过螺栓与制动钳安装座10连接,所述制动钳9的左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气控弹簧控制缸12,所述十孔连接法兰7的顶部安装有刹车盘11,所述过桥壳体1的左右两端部设有密封圈13。

其中,所述刹车盘11夹装在十孔连接法兰7与下一阶段传动轴安装法兰之间,且刹车盘11位于制动钳9的两组膜片之间,所述支撑轴2套接在位于过桥壳体1左右两端部的密封圈13的内腔中,所述过桥壳体1的内腔填充有润滑油脂,所述支撑轴2的左端上下两侧对称安装有成对角接触球轴承3,所述支撑轴2的右端安装有深沟球轴承4。

工作原理:在运动扭矩传递阶段,上一阶段传动轴与端齿法兰6连接,动力由端齿法兰6的内花键传递至支撑轴2,支撑轴2两端分别由成对角接触球轴承3与深沟球轴承4支撑,可以实现旋转和扭矩传递至十孔连接法兰7的花键,十孔连接法兰7带动刹车盘11及下一阶段传动轴旋转并传递扭矩;

在快速散热阶段,过桥壳体1内腔填充润滑脂,利于成对角接触球轴承3与深沟球轴承4旋转过程的润滑和轴承滚珠滚动摩擦散热,过桥壳体1的外表面也有助于空气对流时的散热;

在紧凑驻车制动阶段,当车辆需要驻车制动时,气控弹簧制动缸12推动制动钳9的膜片压紧刹车盘11,由于制动钳9通过制动钳安装座10刚性连接至过桥壳体1,刹车盘11被制动钳9的膜片压紧后约束连接体的旋转,其中连接体包含十孔连接法兰7、支撑轴2、端齿法兰6、支撑轴锁紧螺母8,实现车辆的驻车制动功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