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和有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58711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和有轨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和有轨车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下铰接系统,用于连接有轨车辆的相邻设置的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该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包括:第一铰接座,适于与第一车厢的车架连接;第二铰接座,适于与第二车厢的车架连接;以及位于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之间的中间连接件,其第一端与第一铰接座铰接,第二端与第二铰接座铰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为多节有轨车辆的两节相邻车厢提供横向移动能力,可以提高多节有轨车辆对S曲线轨道的适应性。
【专利说明】
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和有轨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和有轨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有轨车辆的两节相邻车厢的下铰接系统的典型结构,上述两节相邻车厢例如为第一车厢(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车厢(图中未示出),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之间的连接以及力的传递主要通过下铰接系统实现。如图1所示,该下铰接系统包括第一铰接座I’、第二铰接座2’和球铰5’。其中,第一铰接座I’用于和第一车厢的车架可拆卸连接,第二铰接座2’用于和第二车厢的车架可拆卸连接,第一铰接座I’和第二铰接座2’通过球铰5’铰接,使得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可相对转动地彼此连接。该下铰接系统由于其第一铰接座I ’和第二铰接座2 ’之间具有一个铰接中心,也可称为单铰接系统。
[0003]有轨车辆尤其是现代有轨电车自应用以来,由于其便捷、舒适、节能和环保的特点,成为城市新兴的一种先进的公交方式,并得到广泛的推广。然而受到路面环境的限制,有轨车辆的轨道有时在预定的通过区域需要设计成规模较小的S曲线型,为使具有两节以上车厢的多节有轨电车顺利通过该S曲线轨道,这就需要两节相邻车厢之间具有与车辆行驶方向(也称为X方向)相垂直的横向(也称为Y方向)上的移动能力。但现有技术中连接有轨车辆的两节相邻车厢的单铰接系统仅具有回转自由度,不具有横向的移动能力,致使多节有轨车辆不能顺利通过规模较小的S曲线轨道。
[0004]因此,亟需为多节有轨车辆设计一种能够提供横向移动能力的下铰接系统,以提高多节有轨车辆对S曲线轨道的适应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辆的下铰接系统,该下铰接系统能够为多节有轨车辆提供横向移动能力,可以提高多节有轨车辆对S曲线轨道的适应性。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下铰接系统,用于连接有轨车辆的相邻设置的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该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包括:第一铰接座,适于与第一车厢的车架连接;第二铰接座,适于与第二车厢的车架连接;以及位于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之间的中间连接件,其第一端与第一铰接座铰接,第二端与第二铰接座铰接。
[0007]进一步地,中间连接件包括直杆部和位于直杆部两端的铰接头部;直杆部与各铰接头部通过法兰连接,中间连接件通过各铰接头部与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铰接。
[0008]进一步地,中间连接件还包括多个用于支撑车辆渡板的加强辐条;各加强辐条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直杆部的中部区域,第二端与直杆部相分离。
[0009]进一步地,多个加强辐条对称排布在直杆部的两侧,并且/或者,加强辐条为四个。
[0010]进一步地,各加强辐条的第二端分别与直杆部之间连接有斜杆。
[0011]进一步地,直杆部、加强辐条和斜杆的上表面上均设置有摩擦块。
[0012]进一步地,摩擦块由塑料材质制成,并且/或者,摩擦块与直杆部、加强辐条和斜杆均为可拆卸连接。
[0013]进一步地,至少直杆部上设置有减重孔。
[0014]进一步地,中间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通过球铰连接。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下铰接系统,采用第一铰接座与两节相邻车厢中的第一车厢的车架连接,第二铰接座与两节相邻车厢中的第二车厢的车架连接,在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之间设置中间连接件,中间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铰接的技术方案。这样,该下铰接系统具有位于中间连接件两端的两个单独铰接中心,从而允许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之间能够发生横向移动,增加了多节有轨车辆通过不同规模S曲线轨道的能力,使得多节有轨车辆可以通过各种复杂的路况。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有轨车辆,该有轨车辆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第一车厢的车架和第二车厢的车架通过上述的车辆的下铰接系统连接。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轨车辆,因应用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因此也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8]下文将参考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0019]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有轨车辆的两节相邻车厢的下铰接系统的立体结构;
[0020]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下铰接系统的立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见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下铰接系统的结构。该下铰接系统用于连接有轨车辆的相邻设置的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有轨车辆例如为现代有轨电车或者有轨列车。
[0022]如图2所示,该车辆的下铰接系统至少包括第一铰接座1、第二铰接座2和中间连接件3。第一铰接座I例如以螺接或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与第一车厢(图中未示出)的车架连接,第二铰接座2例如以螺接或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与第二车厢(图中未示出)的车架连接。当然,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铰接座1、第二铰接座2还可以分别与第一车厢、第二车厢的车架以焊接的方式连接,或者通过铸造的方式一体成型。中间连接件3位于第一铰接座I和第二铰接座2之间。中间连接件3的第一端与第一铰接座I例如通过球铰5铰接,第二端与第二铰接座2例如通过另一球铰5铰接。可以理解,中间连接件3的结构应保证下铰接系统的连接强度。
[0023]本实施例提供的下铰接系统,因下铰接系统具有位于中间连接件3两端的两个单独铰接中心,从而允许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之间能够发生横向移动(也即Y向移动),提高了多节有轨车辆对不同规模S曲线轨道的适应性,使得多节有轨车辆可以通过各种复杂的路况。
[0024]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中间连接件3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间连接件3优选地包括直杆部31和位于直杆部31两端的铰接头部32。直杆部31可以为实心结构,也可以为图中所示的空心框架式结构,直杆部31与各铰接头部32例如通过法兰连接。具体地,在直杆部31和各铰接头部32的彼此相对的端部上均向外延伸有法兰连接板,直杆部31和各铰接头部32通过穿设过法兰连接板的螺栓连接。中间连接件3通过各铰接头部32与第一铰接座1、第二铰接座2铰接,也即,各球铰5安装在彼此相对的铰接头部32和第一铰接座I(或第二铰接座2)之间。直杆部31和铰接头部32采用上述的分体式结构,有利于铰接头部32采用模锻件,模锻件相对铸件来说,不仅质量稳定可靠,还可以实现批量化大规模生产,有助于降低成本。
[0025]多节有轨车辆的两节相邻车厢内通常连接有圆形的渡板(图中未示出),渡板和连接在两节相邻车厢之间的折篷一起作用,围成供乘车人员在不同车厢间走动的安全通道,而且不会影响车辆的转弯性能。可以理解,渡板安装在下铰接系统的上方,可以由中间连接件3的直杆部31支撑。本实施例中,中间连接件3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用于支撑渡板的加强辐条33,各加强辐条33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直杆部31的中部区域,第二端与直杆部31相分离,相对于直杆部31的中部位置形成辐射状。优选地,多个加强辐条33对称排布在直杆部31的两侧,各加强辐条33可以和直杆部31—起,在圆周方向上提供给渡板较为均匀的支撑力。
[0026]本实施例中,加强辐条33优选地为四个,四个加强辐条连接至直杆部31上后形成类似X形结构。优选地,各加强辐条33的第二端分别与直杆部31之间连接有斜杆34。通过设置斜杆34,一方面可以增强中间连接件3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加强辐条33因受力过大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几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加强辐条33对渡板的支撑稳定性。
[0027]优选地,各加强辐条33、各斜杆34和直杆部31的相互连接例如可以采用焊接。优选地,在满足下铰接系统的连接强度的前提下,还可以至少在直杆部31上设置减重孔30。
[0028]由图2中还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直杆部31、各加强辐条33和斜杆34的上表面上均设置有摩擦块4。中间连接件3通过摩擦块4支撑渡板,摩擦块4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优先发生磨损,这样可以避免中间连接件3因与渡板直接接触发生磨损而影响下铰接系统的连接强度和中间连接件3的结构强度的问题。优选地,摩擦块4由塑料材质制成,更具体地例如由多层塑料板层压制成,不仅成本低还具有较好的减震及耐磨性能。优选地,摩擦块4与直杆部31、加强辐条33和斜杆34均为可拆卸连接,便于后期维护。
[00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有轨车辆,该有轨车辆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第一车厢的车架和第二车厢的车架通过上述的车辆的下铰接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轨车辆,因应用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因此也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做出多种改良和变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考虑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容也可得到其它实施例。本说明书和示例仅应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实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以及等同方案限定。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的下铰接系统,用于连接有轨车辆的相邻设置的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的下铰接系统包括: 第一铰接座,适于与所述第一车厢的车架连接; 第二铰接座,适于与所述第二车厢的车架连接;以及 位于所述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之间的中间连接件,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座铰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铰接座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直杆部和位于所述直杆部两端的铰接头部; 所述直杆部与各所述铰接头部通过法兰连接,所述中间连接件通过各所述铰接头部与所述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件还包括多个用于支撑车辆渡板的加强辐条;各所述加强辐条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杆部的中部区域,第二端与所述直杆部相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加强辐条对称排布在所述直杆部的两侧,并且/或者,所述加强辐条为四个。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下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辐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直杆部之间连接有斜杆。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杆部、加强辐条和斜杆的上表面上均设置有摩擦块。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块由塑料材质制成,并且/或者,所述摩擦块与所述直杆部、加强辐条和斜杆均为可拆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直杆部上设置有减重孔。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铰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通过球铰连接。10.—种有轨车辆,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车厢和第二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厢的车架和第二车厢的车架通过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下铰接系统连接。
【文档编号】B61D17/20GK205440364SQ201620284369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4月7日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虎伯拉铰接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